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支架置入在胆道恶性梗阻中的应用

汪涛;田伏洲;蔡忠红;汤礼军;李旭;陈涛;石力

关键词:胆道梗阻, 支架置入, 经皮经肝, 超声引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支架置入技术在胆道恶性梗阻中的治疗意义.方法 16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采用B超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外引流,并胆道造影后行金属支架置入.结果胆道支架置入成功率100%,2例术后分别出现胆道及腹腔内出血,保守治疗控制.术后1~4周黄疸消除率87.5%.短生存时间2个月,长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8个月.6例随访期间出现胆道再梗阻,其中3例经B超引导经皮经肝胆道(PTCD)外引流+胆道冲洗再通,另3例因肿瘤长入,长期PTCD外引流.结论 (1)胆道金属支架减黄效果确切,并能原位恢复胆道的生理连续性;(2)超声介导技术可提高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成功率;(3)充分有效的胆汁外引流能减少支架置入的相关并发症,也为胆道再梗阻提出了解决的途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作者:孙勇伟;陈炜;罗蒙;吴志勇;周鸿;张军峰;顾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移植时代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评价

    门静脉高压症是慢性肝病、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它所导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30%~50%,是肝硬化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药物、内镜治疗以及肝移植已被接受为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西方国家,伴有显著肝功能障碍(如Child B、C级)的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经药物和内镜治疗后接受肝移植.

    作者:冷希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晚期肝硬化行肝移植术12例体会

    肝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04年10月以来与武警总医院合作共同完成肝移植手术1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玉梅;姚冰;何明艳;宁林红;李国毅;赵学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10年观察

    随着B超的普及应用,无症状胆囊结石检出率逐渐增多,其临床转归及治疗尚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对200例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应用B超等手段进行随访观察10年,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留峥;于杰;冉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重急症之一.第1次大出血的患者约25%可因失血、严重休克及肝组织严重缺氧致肝功能急性衰竭而死亡.外科手术目前仍是治疗肝硬化大出血的有效手段.我院外科1987年1月至2004年12月以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62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陈太忠;杨强;余正;周四海;王劲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移植时代常规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与常规手术(断流术、分流术)在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中的作用.方法对303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手术组239例,肝移植手术组64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观察再出血率和死亡率.结果 Child A或B级患者常规手术疗效较好,Child C级患者常规手术疗效差.肝移植手术组Child C级患者死亡率(20.9%)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Child C级患者死亡率(57.5%).结论有出血史但肝功能属Child A或B级,常规手术术后能维持较好的肝脏功能和生活质量.肝功能极差,常规手术不能取得满意疗效者,肝移植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别平;蔡景修;张莹;杨占宇;董家鸿;王曙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新近认识的一种由脾血窦成分组成的罕见的脾良性血管瘤.国内罕有报道,我院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小珀;蒋力生;李富宇;毕成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慢性胃炎伴萎缩者16例,伴肠化生者15例,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14例,胃癌19例共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采用S-P法检测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蛋白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1)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hTERT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5.00%、46.67%、 64.29%和78.95%,呈递增趋势.Hp阳性患者hTERT蛋白表达率为77.42%,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33.33%,P《0.01).(2)Hp阳性伴hTERT蛋白阳性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9.57±5.01,显著高于Hp阴性伴hTERT蛋白阳性患者(6.01±5.31,P《0.05).结论 (1)端粒酶激活可能参与了胃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全过程.Hp感染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Hp感染可能是激活端粒酶的重要机制之一.(2)Hp感染既可激活端粒酶,引发细胞永生化,又可以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进而增加了胃黏膜的不稳定性和癌变的危险性,这可能是Hp致癌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国安;刘海峰;房殿春;陈刚;何俊堂;腾小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STAT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研究STAT3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食管癌变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AT3蛋白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胞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阳性率86.7%(平均灰度值为36.05±13.74)明显高于正常组织阳性率17.6%(平均灰度值为16.92±5.43)(P《0.05).STAT3蛋白在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0%、95%、73.08%,平均灰度值分别是51.22±7.09、42.18±7.21、23.16±6.9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分化程度越高STAT3蛋白表达越低.有淋巴细胞转移的食管癌组织中STAT3表达的阳性率100%(平均灰度值45.36±10.36),明显高于无淋巴细胞转移的食管癌组织阳性率78.38%(平均灰度值30.26±12.41)(P《0.05).结论 STAT3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的发生有关系.

    作者:杨俊波;毛志福;蔡享道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手术技巧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术式很多,各种术式各有其主要的适用范围,应根据病因、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患者的肝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况以及外科医生的经验等因素来选择手术术式.对各种手术术式和治疗方法进行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很有必要.肝脾肿大型的晚期血吸虫病和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可行单纯脾切除术.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储备较差,多不能耐受门-腔静脉分流术和过于复杂的手术.

    作者:杨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消化道多原发性癌长期生存1例报告

    患者,男性,61岁.33年前因反复便血3月诊断为直肠癌,行Miles手术.术后病检结果为高分化直肠腺癌,术后曾化疗半年.20年前因黄疸、右上腹痛半月入院,手术探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式).术后病检结果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

    作者:郑本波;肖乾虎;刘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术后胆管损伤的病理学研究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犬肝内大胆管旁的病理学改变.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4组.RFA射频针统一张开20 mm,射频治疗时,能量由小到大序贯使用,开始能量为5 W,以后每1 min升高5 W,高可达95 W的情况下,距肝内大胆管旁不同距离(1.0~2.9 mm、3.0~4.9 mm、5.0~7.9 mm、8.0~10.0 mm)行RFA,术后观察相关胆管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在肝内大胆管旁行RFA,当距离为1.0~2.9 mm时,整个胆管壁全层均坏死或部分全层坏死;距离为3.0~4.9 mm时,部分胆管壁全层坏死和胆管上皮细胞空泡样改变;当距离为5.0~10.0 mm时,胆管上皮细胞胆管空泡样改变或正常.结论 RFA位于肝内大胆管旁时,距离≥5.0 mm时胆管上皮细胞改变损伤是轻微的、可逆的,而距离《5.0 mm时胆管损伤是较严重的、不可逆的.

    作者:刘念洲;马宽生;高峻;丁钧;郭丽萍;欧霞;王曙光;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豚鼠Oddi括约肌内Cajal样细胞及NOS表达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目的研究Cajal样细胞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阳性神经元在成年豚鼠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的分布.方法成年豚鼠SO冷冻切片,c-Kit免疫细胞化学和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结果 SO横切面环行平滑肌层内可见少量c-Kit阳性细胞,胞体呈梭形,两端伸出细长的突起.纵切面SO的两个壁分别为:外侧壁和十二指肠壁内SO壁,前者与肠壁结构类似,在深肌丛和肌间神经丛周围可见较多的c-Kit阳性细胞;而十二指肠壁内SO壁的肌层内存在大量c-Kit阳性细胞和突起,其形态与肠壁肌层内Cajal细胞相似.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染色可见NOS表达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SO的肌间神经丛和平滑肌内.c-Kit免疫细胞化学和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虽未发现二者的共存,但可见c-Kit阳性细胞及突起存在于NOS表达阳性神经元的附近.结论豚鼠SO内存在的Cajal样细胞可能参与SO自主节律性运动的调控,可能是NOS表达阳性神经元对SO运动发挥调节作用的靶细胞.

    作者:张红军;于彬;梅峰;周德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重视门静脉高压症术式的选择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 的术式选择是否合理(特别是第一次手术),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由于PHT的病因、肝脏代偿能力、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状态等不尽相同,正确地评估并选择合理的术式是提高PHT手术效果的关键.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门静脉高压症术式的选择.

    作者:吴志勇;罗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肝切除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统计分析近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具有可比性的10篇文献.结果肝切除在结石清除率和随访优良率均优于非肝切除.结论 Meta分析表明肝切除仍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有效的手段.

    作者:韩殿冰;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内镜结扎术临床研究现状

    在过去20年中,对门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的处理有了很大的进展:复苏技术,药物治疗,内镜结扎与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与肝移植.因而使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出血患者病死率下降了20%~30%[1].内镜结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出血治疗中是一个飞跃性的变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这一技术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讨论.

    作者:刘浔阳;黄飞舟;聂晚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1例

    十二指肠Brunner腺腺瘤是一种少见的十二指肠良性肿瘤[1-3],临床上诊断困难.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谷化平;黄勇;李宏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42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42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手术切除率为90.5%,其中根治性手术达78.6%.病理类型均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30例,占71.4%,T细胞淋巴瘤12例,占28.6%.随访30例手术加化疗或放疗患者, 其中24例术后生存超过5年(5年生存率80.0%),9例术后生存超过10年(10年生存率30.0%),6例死于淋巴瘤复发,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感染性休克等.结论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术前误诊率较高;内镜下多次多点活检、深凿活检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本病的生存率.

    作者:彭志红;唐波;曾冬竹;王自强;房殿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射频消融治疗老年肝脏肿瘤(附1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老年肝肿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对126例老年肝肿瘤患者进行了161次RFA治疗,临床观察治疗后其对机体的反应、并发症发生及防治情况.结果并发症发生率7.1%(9/126),其中皮肤烧伤3例,胸腔积液2例,肝功能不全2例,结肠穿孔1例,皮下出血1例,无临床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老年肝肿瘤是一种较安全的方法,对机体影响轻微.

    作者:高峻;马宽生;刘念洲;欧霞;陈敏;丁钧;王曙光;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脾脏毁损体积对射频消融治疗脾脏功能亢进症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脾脏毁损体积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8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RFA治疗.分别在RFA术后1、7、14、30、60、180、360 d,检测外周血WBC、RBC、PLT变化.增强CT测定脾脏毁损体积,根据脾脏毁损体积百分比将患者分成4组:Ⅰ组(《30%)、Ⅱ组(30%~50%)、Ⅲ组(50%~60%),Ⅳ组(》60%),各组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FA术后WBC、PLT呈明显上升趋势,术后360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脏平均毁损体积为(38.20±17.36)%.毁损体积50%~60%组术后360 d WBC、PLT较《30%组、30%~50%组及》60%组上升明显(P《0.01).结论临床上应用射频消融治疗门脉高压性脾功能亢进症的近期疗效肯定.毁损脾脏50%~60%体积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吴乔;马宽生;别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