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基因型研究

杜任生;庾永基;肖伟明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耐药性, 基因型, 肠杆菌
摘要: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基因型。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采集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共计110株,选用K‐B纸片分析细菌对药物有无敏感性,采用改良后的 Hodge试验分析碳青霉烯细菌在临床上的使用反应。测试菌株耐药基因对BLAST对比(局部序列比对)与PCR、DNA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测试出替加环素中介11株和耐药4株(黏质沙雷菌、产气肠杆菌2株)。110株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对头孢噻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头孢他啶、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环丙沙星、氨曲南等耐药率均为64.9%~88.4%;而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为16.6%~40.1%;敏感率增高的为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分别为82.0%和86.6%。研究发现110株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当中,检测出blaSHV‐12、blaCTX‐M‐15、ESBLs、blaCTX‐M‐33等基因。在110株碳青霉烯细菌当中还检测出1株黏质沙雷菌,基因型号为blaKPC‐2;改良后的 Hodge试验77株阳性,检出率为70%。36株(32.7%)ESBLs呈阳性,5株阴沟肠杆菌(blaIM P‐26)与1株产气肠杆菌(blaVIM‐2)基因、31株大肠埃希菌。结论碳青霉烯肠杆菌的基因型主要有blaKPC‐2基因、blaIM P‐26基因、blaVIM‐2基因。药敏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增高,临床用药时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控制感染的效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在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中检测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成都市西区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危患者(低危组)52例,高危患者(高危组)41例,采集患者血浆并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三者检测的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高危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肌钙蛋白和B型钠尿肽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2.37%和74.19%,明显高于D‐二聚体检出阳性率(3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肌钙蛋白和B型钠尿肽对急性肺栓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D‐二聚体。结论检测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都有助于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相对于D‐二聚体,血浆肌钙蛋白和B型钠尿肽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侯玲;刘韧;龙训琴;高建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SCCmec型别多样性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SCCmec型别。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并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准确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84株,通过PCR扩增esp和mecA基因准确鉴定M RSE ,采用多重PCR对M RSE SCCmec进行分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84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均可扩增出esp基因,mecA检出率为76.19%(64/84),其中血液、痰液、尿液和伤口分泌物M RSE检出率分别为76.8%、68.8%、100.0%和71.4%。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64株M RSE中,SCCmec单一型别为22株,其中SCCmecⅠ型19株、SCCmec Ⅲ型3株;SCCmec混合型为42株,其中Ⅰ、Ⅱ混合型2株,Ⅰ、Ⅲ混合型14株,Ⅰ、Ⅱ、Ⅲ混合型12株,Ⅱ、Ⅲ混合型5株,Ⅲ、Ⅳ混合型9株。结论临床分离的M RSE SCCmec型别存在明显的多样性,以混合SCCmec型别为主。

    作者:杨永长;陈亮;肖代雯;喻华;刘华;黄文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成都市786例0~6岁儿童全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0~6岁儿童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B H5100 T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4~11月786例0~6岁体检儿童微量元素Cu、Zn、Ca、Mg、Fe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都地区体检儿童微量元素Cu、Zn、Ca、M g、Fe的缺乏率分别为0.4%、5.0%、18.1%、9.5%、8.3%,其中<1岁、1岁、2岁、3岁和≥4岁儿童Ca的缺乏率分别为47.4%、27.5%、12.6%、9.9%、11.9%,可见<1岁儿童Ca的缺乏率较高。各年龄组中Ca的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男女儿童几种微量元素的缺乏率均无性别差异。结论成都地区0~6岁体检儿童微量元素异常率较高,其中Ca的缺乏率高,同时M g和Fe也较为缺乏。儿童微量元素含量与喂养习惯有密切关系,该地区的0~6岁儿童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尤其是Ca的补充,同时提倡母乳喂养。

    作者:钟敏;解春宝;传良敏;黄文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儿童呼吸道病毒抗原的结果分析

    目的:评价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抗原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儿童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282例住院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FLUA),流感病毒B(FLUB),副流感病毒1型(PIV1),副流感病毒2型(PIV2),副流感病毒3型(PIV3)和腺病毒(ADV)7种呼吸道病毒。结果6282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检出835例,总阳性率13.29%;其中RSV高,阳性率8.83%;其次是PIV3,阳性率2.80%;冬季发病较高,夏季少。0~6个月的幼儿发病率较高。结论直接免疫荧光法简单、快速,可用于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杨泉;席金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在成人隐匿型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成人隐匿型糖尿病(LADA)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免疫印迹四联检测试剂条对31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酪氨酸磷酸化酶自身抗体(IA‐2)]检测,同时通过生化仪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GAD、IA‐2、IAA、ICA的阳性率分别为14.42%、4.70%、4.70%、5.33%,GAD、IA‐2、IAA、IC 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24.50%,显著高于单一抗体检测。自身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空腹血糖、空腹C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C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GAD、IA‐2、IAA、ICA能够为LAD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同时更好地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作者:胡晖;陆伟成;刘伟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控制寻找更经济、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95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例行体检的健康人7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同时对比两组起始白细胞水平、大便潜血情况差异,计算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依据血浆D‐二聚体结果,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肠病阳性患者74例,阴性患者21例,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C T检测及多层螺旋C T检查确诊共有80例阳性患者、15例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灵敏度为88.75%、特异度为80.0%。(2)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数、大便潜血阳性率分别为(5480.12±876.32)μg/L、(17.37±2.21)×109/L、81.3%,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荣荣;王莹;高函;刘乐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循环纤维细胞与肺部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循环纤维细胞是一类来源于骨髓存在于外周血中的间充质祖细胞,主要表达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造血祖细胞的表面标志,可以迁移定居于组织中进一步分化为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生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蛋白,参与组织损伤、修复和重建[1]。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纤维细胞的数量、迁移以及分化与以炎症和大量胶原沉积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郑博洋;丁家伟(综述);徐益恒;邰文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早期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临床上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入院的患者,采集标本200例,将其分为两组:冬春两季流行季节儿童组(100例)和夏秋两季非流感流行期间儿童组(100例),使用美国D3 Ultra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对感冒患者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冬春两季流感流行期间,100例儿童检测有8例阳性,阳性率为8%;在夏秋两季非流感流行期间100例儿童检测有2例阳性,阳性率为2%;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甲型流感毒感抗原是一种经济、高效、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能指导临床快速诊断,合理用药。

    作者:刘玉兰;何凤屏;肖芸;马占忠;管振祺;郭艳乐;肖捷;候红梅;杨玉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IRT3通过 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的研究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对肝癌细胞老化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转染SIRT3基因,使其在肝癌细胞内过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SIRT3基因的过表达效果;BrdU标记实验检测它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肝癌细胞的老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它对衰老相关基因Rb、p16、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IRT3过表达质粒使肝癌细胞中SIRT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增加。SIRT3基因的过表达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0%~50%;同时,SIRT3基因过表达能显著诱导肝癌细胞G2期周期阻滞:转染pc‐DNA3.1质粒的对照组细胞处于G2期比例为(22.83±1.58)%,而转染SIRT3基因的实验组处于G2期细胞为(35.65±1.55)%;SIRT3基因过表达使肝癌细胞中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阳性细胞占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伴随衰老相关基因Rb、p1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SIRT3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

    作者:宋春丽;黄荣;李泽华;周义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方法对408例2型糖尿病患者新鲜尿标本分别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在408例尿液标本中,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出尿蛋白阳性率为20.10%(82/408),免疫比浊法尿微量清蛋白检测阳性率为42.16%(172/4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在尿蛋白++、+++的标本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完全符合。结论尿液干化学检测尿蛋白快速,且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不高,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过筛检测。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优点,可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监测和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虹娟;刘鑫;孔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ebia Minicap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Sebia Minicap Flex Piercing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性能。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相关文件及其他相关标准对该检测系统检测 HbA1c的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和参考区间指标进行评价,同时与Premier Hb 9210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验证。结果该检测系统检测高低两个浓度的HbA1c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1.2%和0.74%;准确度验证其与 Premier Hb 9210糖化血红蛋白仪相关性较好,r2为0.99026,相对偏倚<5%;携带污染率为0.99%。结论 Sebia Minicap Flex Piercing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HbA1c主要仪器性能达到CLSI指南和厂家说明书的要求,可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作者:罗燕芬;李有强;区颂邦;肖倩;邓光远;许振杰;王丽娜;李沫;陈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类型标本血电解质及葡萄糖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动脉血浆、静脉血浆、动脉血清、静脉血清之间电解质、葡萄糖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采集54例患者动静脉抗凝血、动静脉凝集血各1管,分离出相应的血浆和血清,用强生VITROS 5600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对K+、Na+、Cl-、血糖的浓度进行测定,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标本类型为血清时,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Na+、Cl-、血糖和血清K+浓度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标本类型为血浆时,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Na+、Cl-、血糖浓度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动脉的血浆和血清之间血糖和血K+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Cl-测定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静脉的血浆和血清之间血糖和血K+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Cl-测定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检测系统检测电解质、葡萄糖,动脉血浆、静脉血浆、动脉血清、静脉血清之间测定值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上应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类型标本的测定值,建立、选择合适的参考范围。

    作者:于凡;江咏梅;郭婵娟;杨玲;张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在儿童脓毒症早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全血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对儿童脓毒症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329例脓毒症患儿行降钙素原与内毒素检测,分析不同检验方法早期诊断儿童脓毒症的正确率。结果329例脓毒症患儿,82.07%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45.59%的患儿内毒素升高,89.36%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阳性率。其中205例血培养阴性或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的降钙素原、内毒素检验结果中,83.90%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24.88%的患儿内毒素升高,86.83%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内毒素检查阳性率,而与单一降钙素原检查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4例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中,79.03%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79.84%的患儿内毒素升高,93.55%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查阳性率。结论脓毒症患儿,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用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若静;田礼军;张传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脓毒血症患儿血脂、乳酸水平变化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儿血脂四项和乳酸水平的变化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符合脓毒血症诊断的患儿95例,其中死亡30例(死亡组),存活65例(非死亡组),对照组为同期年龄、性别与患儿相匹配的健康儿童60例。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动脉全血乳酸(LAC)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非死亡组和死亡组患儿TC、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儿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非死亡组(P<0.05),而非死亡组和死亡组患儿T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TG水平明显升高(P<0.01)。机体过度炎性反应时,TC ,HDL‐C、LDL‐C水平下降,随病情的发展而下降;TG则随病情的发展而升高。死亡组患儿LAC水平高于对照组和非死亡组,非死亡组随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死亡组随病情的发展而升高,并从第3天开始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和乳酸水平的监测对脓毒血症患儿的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晓明;李梅爱;邝婉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湘潭地区1623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为掌握湘潭地区门诊和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方法对2015年1~11月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抗‐HCVELSIA检测,检测阳性者再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血清标本16238例,总的抗‐HCV阳性251例,总感染率为1.55%。其中男8597例,感染率为1.61%;女7641例,感染率为1.48%。女性各年龄组的HC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51~60岁这个年龄组中感染率为2.45%,在各年龄组中感染率高。在HCV感染者中重叠感染乙肝的比例是男性23.19%,女性21.24%;同时ALT不合格比例分别是男性36.96%,女性32.74%。结论该院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HCV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详细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作者:严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1例败血症伴胆汁淤积症检出大量正常靶形红细胞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靶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中央和周边着色浓,中间有一条透明带隔离[1],其形似墨西哥草帽呈靶状,故而得名,较正常红细胞扁而薄,故又称薄细胞[2]。靶形红细胞可以是小红细胞、正常红细胞,也可以是大红细胞[3]。健康人占1%~2%[4],新生儿略多一些。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败血症伴胆汁淤积症检出大量正常靶形红细胞的病例,患者经抗感染、利胆汁治疗后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业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葡萄糖激酶基因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GCK)基因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s)位点 rs2971672、rs2268573、rs2300587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中国南方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499例(2型糖尿病组),同时选择同期在该院康体保健中心体检的汉族健康人499例作为对照组,对GCK基因的3个tagSNPs位点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 LDR)进行基因分型,应用 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检测标本代表性,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在加性、显性和隐性3种遗传模型下对各SNP位点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GCK基因3个tagSNPs位点的单体型,分析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LD)及不同的GCK单体型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rs2268573、rs2300587的基因型(χ2=3.361、2.076,均 P>0.05)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222、1.980,均 P>0.05)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2971672的基因型(χ2=6.896,P<0.01)和等位基因分布(χ2=4.708,P<0.05)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显性遗传模式下以及在加性遗传模式下,rs2971672的基因型分布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性遗传模式下 OR=1.74,95% C I:1.17~2.57,P<0.01;加性遗传模式下 OR=1.51,95% CI:1.06~2.14,P<0.05)。GCK 基因3个位点中的 rs2971672和rs2300587有一个LD域,其中TC、TA、CA3种主要单体型,单体型 TA和CA 均降低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OR值分别为0.81(95% CI:0.66~1.00,P<0.05)和0.78(95% CI:0.62~0.98,P<0.05)。结论在汉族人群中,GCK基因区域的rs2971672位点与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而rs2268573、rs2300587位点与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无明确相关性。rs2971672和 rs2300587的LD域单体型TA和CA均降低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作者:张秀明;孙各琴;罗楚君;李晶晶;韩慧;陈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790例,根据冠状动脉CTA结果分为CAD组(352例)和无CAD对照组(438例),CAD组依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118例)、双支冠状动脉病变(107例)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32例),检测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葡萄糖(GLU)、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各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同指标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AD组和对照组比较,Lp‐PLA2、hs‐CRP、年龄、GLU、HbA1c、载脂蛋白B(ApoB)水平CA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PLA2在CAD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1,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和Hs‐CRP之间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相关性(r=0.042,P>0.05)。结论血清Lp‐PLA2水平升高是CAD的危险因素,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受累血管支数的风险评估。

    作者:陆柳;孙立山;范列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Roche Cobas 501生化分析仪血清肌酐分析测量范围的验证

    目的:通过对血清肌酐分析测量范围(AMR)的验证,探讨临床实验室如何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进行生化分析仪定量检测项目分析测量范围的验证,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方法采用酶法在Roche Cobas 501生化分析仪上检测7个浓度水平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线性范围能力测试样品,这7个样品靶值涵盖厂家说明书标示肌酐分析测量范围低、中、高值,每个样品检测两次取其均值,计算其与靶值的偏倚。另外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 )指南文件 EP6‐P的要求,收集含高值肌酐的新鲜患者血清,按一定比例混合、离心,计算混合物的浓度并将之作为高值样品(H ),与经同样处理获得的低值样品(L )分别按5L、4L+1H、3L+2H、2L+3H、1L+4H、5H的关系配制,形成系列样品,在Roche Cobas 501生化分析仪上对各样品的肌酐进行检测,每个样品检测4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7个水平的CAP样品与靶值的偏倚均小于北京善方医院检验科设定的允许误差±7.5%[(1/2×TE)%]。新鲜患者混合血清样品回归方程为Y=0.9886X+16.614,b=0.9886,介于0.97~1.03,截距a与0经 t检验,ta< t0.05,P>0.05,说明截距与0无明显差异,回归直线事实上通过0点。结论厂家说明书标示的血清肌酐分析测量范围验证通过,实验室可以采用。

    作者:陈永传;崔亚利;李艳;任飒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聚合酶链反应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聚合酶链反应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母婴传播基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已感染HBV孕产妇108例与其新生儿股静脉血液 HBV‐DN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单纯性乙肝患者血清内HBeAg阳性组的HBV‐DNA水平明显比抗‐HBc和抗‐Hbe阳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b阳性组和HBcAb阳性对照组中有部分患者的 HBV‐DNA水平较高,证实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概率和母体血清 HBV‐DNA水平存在关联性,其母体中 HBV‐DNA水平升高,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结论使用定量检测的方式对孕产妇血液内HBV‐DNA水平加以检测,可以全面反映出孕妇疾病的传染性,进而实现预计 HBsAg阳性孕产妇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风险强弱,之后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实施治疗,全面减少其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