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重庆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 国际刊号:1673-4130
  • 国内刊号:50-1176/R
  • 影响因子:1.01
  • 创刊:1980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26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2005年荣获卫生部首届卫生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16期文献
  • NT-proBNP浓度改变对重度烧伤患者中长期合理控制输血补液量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全血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与重度烧伤患者补液量的相关性;评价重度烧伤患者监测NT‐proBNP的预警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解放军第100医院烧伤科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53例,入院前均无重大疾病史、遗传史。其中烧伤面积在35%~50%总体表面积(TBSA)或者Ⅲ度10%~20% TBSA共25例为A组,烧伤总面积>50% TBSA或Ⅲ度>20% TBSA共18例为B组,烧伤总面积>90%且复合爆震伤患者共10例为C组;所有患者入院第1~30天监测N T‐proBN P浓度用于指导输血及补液。对照组为53例同期年龄相仿的整形美容患者。与补液量计算公式相比,比较NT‐proBNP的指导优势。结果此次纳入研究的烧伤患者实际补液量均高于通用补液公式计算出的结果,烧伤越严重,NT‐proBNP浓度越高,血制品需求量越多;C组与B组、B组与A组间进行比较,NT‐proBNP浓度、补液量、MAP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浓度改变对重度烧伤患者中长期合理控制输血输液量可能有较高的指导和预警意义。

    作者:丁磊;王贝;周情太;徐立平;任传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ICU老年患者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整合子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 )老年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基因的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老年ICU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67株用PCR分析整合子基因,并通过测序明确基因。结果肺炎克雷伯菌386株中产ESBLs检出率为43.26%;整合子检出阳性率50.89%,检出全为Ⅰ类整合子;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出aadA2、aadA1、aada16、dfra27和arr‐3基因;产ESBLs整合子基因阳性株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基因阴性菌株。结论老年ICU患者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整合子基因密切相关,在细菌的耐药上整合子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唯;陈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外阴、阴道和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HPV感染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讨外阴、阴道和宫颈尖锐湿疣(C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型别的分布状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芯片结合PCR技术对63例外阴尖锐湿疣、61例阴道尖锐湿疣和65例宫颈尖锐湿疣组织行23种HPV基因型检测,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63例外阴尖锐湿疣组织中检出HPV阳性者56例,HPV感染率为88.89%(56/63);61例阴道尖锐湿疣组织中检出HPV阳性者55例,HPV感染率为90.16%(55/61);65例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检出HPV阳性者62例,HPV感染率为95.39%(62/65)。结论HPV感染与外阴、阴道和宫颈尖锐湿疣的发病密切相关,HPV6和11是主流型别,以外阴尖锐湿疣为常见。基因芯片结合PCR技术是适合应用于临床行HPV分型诊断的一种方法,具有敏感性好、特异性高的特点。对女性外阴、阴道和宫颈尖锐湿疣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其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慧敏;施启丰;耿建祥;仲玉英;梅静;龙秀荣;夏林;王宏景;赵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某院近5年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近5年多重耐药菌的种类、标本类型及临床科室分布,以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治疗、防控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统计2011~2015年该医院实验室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分析各菌种中多重耐药菌产生的种类、比例、耐药情况及其在临床标本、科室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5年间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有2568例,占阳性标本的37.41%,其中数量排在前5位的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阳性率较高的标本是痰液、中段尿、血液、分泌物、脓液,从导管头、耳分泌物中分离阳性率较低(P<0.05);多重耐药菌在病区之间存在差异,其中重症监护室、呼吸科、外科高,脾胃科和乳腺科低(P<0.05);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发生较广泛,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复合抗菌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含酶类抑制剂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结论多重耐药菌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阳性率逐年增高,耐药菌株分布广,临床科室应予高度重视。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加强此类患者的隔离,对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扩散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康椿;谭俊青;李蔼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维生素 E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E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相关性。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CAP患者128例(CAP组),健康体检(排除CAP)者135例(对照组),各组又按年龄段分为0~17岁、18~40岁、41~65岁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别检测维生素E、肺炎衣原体(MP)、肺炎支原体(CPn),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维生素E平均(15.43±4.37)mg/L,CAP组平均为(6.37±3.24)mg/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P阳性7例,CPn阳性6例;CAP组MP阳性32例,CPn阳性25例,两组MP、CPn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0~17岁、18~40岁、41~65岁各年龄段的维生素E水平分别为(14.75±4.12)、(16.42±4.35)、(16.42±4.35)mg/L;CAP组0~17岁、18~40岁、41~65岁各年龄段的维生素E水平分别为(5.43±3.18)、(7.74±3.65)、(7.74±3.65)mg/L,两组内不同年龄段间维生素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较高的血清维生素E浓度能有效地预防CAP。

    作者:何建芳;王名南;陈金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预测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南海医院接受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将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上述患者随访18个月,同时记录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共有研究对象59例,平均透析时间(14.98±3.6)个月,再发腹膜炎(1.4±0.5)次。其中,存活组54例,死亡组5例,透析时间、心血管事件、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水平在死亡组发生率更高。进一步根据COX回归分析得出,腹膜炎患者心血管事件(HR=0.765,95%CI:0.107~0.388,P=0.072)、RDW‐CV水平(HR=0.681,95%CI:0.518~0.985,P=0.058)并不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透析时间长短(HR=1.03,95%CI:0.788~1.857,P=0.023)与腹膜炎患者预后相关。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RDW‐CV可能参与炎症变化过程,但并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更多的研究。

    作者:朱翠珍;刘春林;韩福郎;黄德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抗CCP抗体和抗 AKA 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AKA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以及二者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CCP抗体、抗AKA抗体,共检测80例RA患者,4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RA组抗CCP抗体和抗AKA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R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抗CCP抗体的灵敏度为73.8%高于抗AKA抗体(41.3%),特异性为86.2%低于抗AKA抗体(95.7%),二者联合检测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有所增高。结论抗CCP抗体对RA患者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并且与抗AKA抗体联合检测对于RA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陶鹏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病毒灭活血浆残余亚甲蓝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 )研究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的亚甲蓝是否对人体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在T 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Anti‐CD3/CD28存在的条件下,加或者不加不同浓度的亚甲蓝共培养,培养至72 h ,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培养66 h后,加入CCK‐8染料继续培养4~6 h ,于A450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高浓度剂量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对Anti‐CD3/28刺激PBM C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P<0.01),其OD值由0.897±0.385分别降至0.632±0.334、0.524±0.254、0.445±0.287,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高浓度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可下调Anti‐CD3/28诱导 PBM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0、γ‐干扰素(IFN)‐γ,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25、2.5、5μmol/L的亚甲蓝影响PBMC分泌IL‐17a ,IL‐17a水平由(406±57)pg/mL分别降至(276±38)、(192±31)、(134±24)pg/mL ;影响PBMC分泌IL‐10,IL‐10水平由(184±15)pg/mL分别降至(132±13)、(110±12)、(42±8)pg/mL ;影响 PBMC分泌 IFN‐γ,IFN‐γ水平由(4512±187)pg/mL 分别降至(2876±143)、(2234±153)、(1988±112)pg/mL。结论高浓度亚甲蓝(≥1.25μmol/L)对人PBMC的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浓度(≤0.33μmol/L)的亚甲蓝对PBMC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该浓度的亚甲蓝对人纯T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研究。

    作者:陈志忠;李结敏;陈尚良;梁洁贞;卢少芬;陈超红;陆倩文;张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在慢性肝炎的分布差别研究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性丙肝)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nti‐ASGPR)水平,观察anti‐ASGPR与肝炎患者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 HBV感染患者60例(慢性乙肝患者30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HCV感染患者60例(慢性丙肝患者30例,慢性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anti‐ASGPR、ALT的水平。结果(1)HBV、HCV感染组血清anti‐ASGPR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anti‐ASGPR水平明显比慢性乙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anti‐ASGPR水平明显比慢性丙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ASGPR与ALT值无相关性。(2)丙肝组anti‐ASGPR血清学水平明显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anti‐AS‐GPR有助于临床的鉴别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景博琼;薛冰;徐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深圳市龙岗区妊娠妇女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值范围的建立

    目的:为避免妊娠甲状腺疾病的误诊和漏诊,建立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妊娠期妇女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2015年6~12月在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建卡的637例正常妊娠妇女及随机抽取的正常体检的未孕妇女201例为研究对象,留取其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及妊娠期促甲状腺激素(TSH)值,运用中位数及95%可信区间统计方法建立妊娠期特异性血清 FT3、FT4、T3、T4及 TSH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以中位数(M值)及双侧限值(P2.5和 P97.5)表示甲状腺激素在孕早中晚期及非妊娠妇女的参考值范围。T3及T4在孕早期就有明显升高,随着孕期推进逐渐升高,孕中期开始回落,至孕晚期仍高于孕前水平。FT3及FT4在孕早期稍有升高,之后进行性下降。TSH早期即明显下降,孕中期开始回升,至孕晚期高于非孕水平。结论建立了各孕期妊娠妇女特异性的甲状腺激素参考值范围,为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临床数据;妊娠妇女的甲状腺激素变化规律也为妊娠期甲状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赵志敏;刘笑春;宋杨英;林晓凤;张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SA/Ro60自身抗原的基因克隆与表达纯化

    目的:克隆人SSA/Ro60自身抗原并表达纯化,为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扩增SSA/Ro60基因,定向插入pPICZ表达载体,转入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将获得的重组蛋白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扩增出约1.5 kb的SSA/Ro60全长序列,获得相对分子质量60×103的重组蛋白,经鉴定具有SSA/Ro60抗原性。结论成功克隆并表达SSA/Ro60,为诊断自身免疫疾病奠定基础。

    作者:牛广华;张程;吕丹;高玉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IRT3通过 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的研究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对肝癌细胞老化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转染SIRT3基因,使其在肝癌细胞内过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SIRT3基因的过表达效果;BrdU标记实验检测它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肝癌细胞的老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它对衰老相关基因Rb、p16、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IRT3过表达质粒使肝癌细胞中SIRT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增加。SIRT3基因的过表达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0%~50%;同时,SIRT3基因过表达能显著诱导肝癌细胞G2期周期阻滞:转染pc‐DNA3.1质粒的对照组细胞处于G2期比例为(22.83±1.58)%,而转染SIRT3基因的实验组处于G2期细胞为(35.65±1.55)%;SIRT3基因过表达使肝癌细胞中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阳性细胞占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伴随衰老相关基因Rb、p1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SIRT3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

    作者:宋春丽;黄荣;李泽华;周义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790例,根据冠状动脉CTA结果分为CAD组(352例)和无CAD对照组(438例),CAD组依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118例)、双支冠状动脉病变(107例)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32例),检测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葡萄糖(GLU)、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各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同指标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AD组和对照组比较,Lp‐PLA2、hs‐CRP、年龄、GLU、HbA1c、载脂蛋白B(ApoB)水平CA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PLA2在CAD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1,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和Hs‐CRP之间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相关性(r=0.042,P>0.05)。结论血清Lp‐PLA2水平升高是CAD的危险因素,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受累血管支数的风险评估。

    作者:陆柳;孙立山;范列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IM A、L p-PL A2、cT n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38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9例,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MA、Lp‐PLA2及cTnI水平,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在ACS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AP组和AMI组患者血清IMA、Lp‐PLA2及cTnI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6、8.589、8.952,均 P<0.01);与UAP组相比,AMI组患者血清 IMA、Lp‐PLA2及cTnI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5.987、2.062,均 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IMA、Lp‐PLA2及cTnI在ACS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0.843、0.852。结论血清IMA、Lp‐PLA2、cTnI可用于ACS的监测和早期诊断。

    作者:黄丹;韦珍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胃肠外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2011~2015年胃肠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3D全自动培养仪、VITEK‐2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运用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140份标本检出病原菌753株,标本来源主要以血液、痰液、腹腔引流液、脓液及尿液为主(77.7%);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37株(71.3%),革兰阳性菌198株(26.3%),真菌18株(2.4%);位于前5位的检出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2.3%)、肺炎克雷伯菌(11.4%)、铜绿假单胞菌(10.0%)、金黄色葡萄球菌(8.1%)及鲍曼不动杆菌(5.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二、三代抗菌药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5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阳性葡萄球菌株,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40%),但葡萄球菌、肠球菌对传统抗生素青霉素和红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均>5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高度敏感。结论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及传播对提高胃肠外科感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游;马晓波;贺德刚;周鑫;陈波;刘凯华;范春磊;苏国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015年某医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并分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出情况,为临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603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标本,采用免疫斑点试验技术检测其血清中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早期特异性抗体IgM: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分析患儿感染模式,以及不同年龄、季节、性别等感染情况的差异。结果6032例感染的标本中有2279例阳性,阳性率为37.8%。6种呼吸道病原体的阳性率依次为:ADV12.2%、IV9.6%、CP7.9%、MP4.6%、RSV3.0%、PIV0.3%。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在春、夏季节较高;1~3岁和4~6岁组阳性率高。结论该院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以ADV为主,其次是IV,其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支原体和衣原体也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主要有MP和CP。

    作者:章国平;郭明亮;杜晓钟;张翀;赵翠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统计资料类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Roche Cobas 501生化分析仪血清肌酐分析测量范围的验证

    目的:通过对血清肌酐分析测量范围(AMR)的验证,探讨临床实验室如何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进行生化分析仪定量检测项目分析测量范围的验证,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方法采用酶法在Roche Cobas 501生化分析仪上检测7个浓度水平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线性范围能力测试样品,这7个样品靶值涵盖厂家说明书标示肌酐分析测量范围低、中、高值,每个样品检测两次取其均值,计算其与靶值的偏倚。另外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 )指南文件 EP6‐P的要求,收集含高值肌酐的新鲜患者血清,按一定比例混合、离心,计算混合物的浓度并将之作为高值样品(H ),与经同样处理获得的低值样品(L )分别按5L、4L+1H、3L+2H、2L+3H、1L+4H、5H的关系配制,形成系列样品,在Roche Cobas 501生化分析仪上对各样品的肌酐进行检测,每个样品检测4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7个水平的CAP样品与靶值的偏倚均小于北京善方医院检验科设定的允许误差±7.5%[(1/2×TE)%]。新鲜患者混合血清样品回归方程为Y=0.9886X+16.614,b=0.9886,介于0.97~1.03,截距a与0经 t检验,ta< t0.05,P>0.05,说明截距与0无明显差异,回归直线事实上通过0点。结论厂家说明书标示的血清肌酐分析测量范围验证通过,实验室可以采用。

    作者:陈永传;崔亚利;李艳;任飒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成都市786例0~6岁儿童全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0~6岁儿童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B H5100 T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4~11月786例0~6岁体检儿童微量元素Cu、Zn、Ca、Mg、Fe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都地区体检儿童微量元素Cu、Zn、Ca、M g、Fe的缺乏率分别为0.4%、5.0%、18.1%、9.5%、8.3%,其中<1岁、1岁、2岁、3岁和≥4岁儿童Ca的缺乏率分别为47.4%、27.5%、12.6%、9.9%、11.9%,可见<1岁儿童Ca的缺乏率较高。各年龄组中Ca的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男女儿童几种微量元素的缺乏率均无性别差异。结论成都地区0~6岁体检儿童微量元素异常率较高,其中Ca的缺乏率高,同时M g和Fe也较为缺乏。儿童微量元素含量与喂养习惯有密切关系,该地区的0~6岁儿童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尤其是Ca的补充,同时提倡母乳喂养。

    作者:钟敏;解春宝;传良敏;黄文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乳腺炎脓液细菌培养菌群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分析耐药谱变化的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乳腺炎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对207例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手工试验及DL‐96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部分药敏试验结合K‐B纸片扩散法。结果207份标本中共检出82株病原菌,检出率为39.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1株,占62.2%;铜绿假单胞菌7株,占8.5%;中间葡萄球菌4株,占4.9%;表皮葡萄球菌4株,占4.9%;产酸克雷伯菌3株,占3.7%;溶血葡萄球菌等其他13种菌种各检出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为92.2%,对红霉素耐药率为84.3%,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为84.3%,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总体耐药率较高,不宜选用;莫西沙星耐药率为3.9%,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1%,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7.5%。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85.7%,头孢哌酮耐药率为83.3%,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为71.4%;氨曲南耐药率为14.3%,头孢他啶耐药率为28.6%,美罗培南耐药率为28.6%。结论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多,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文献报道略有不同,显示出细菌分布的地域性差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经验用药宜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两者耐药谱综合考虑,药敏试验确定后宜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目标用药。

    作者:徐豪;司沛茹;邵艳;朱艳玲;刘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实时定量PC R在血流感染病原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实时定量PCR在血流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患者共92份血液标本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同时进行血液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在92份标本当中,两种方法共同阴性标本66份(71.7%),两种方法共检测出病原体10种。实时定量 PCR和血培养共同检出阳性标本7例,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为79.3%。实时定量PCR的阴性预测值是0.94,敏感度是0.64,特异度是0.82。其中15份标本实时定量 PCR阳性而血培养阴性,4份标本血培养阳性而实时定量PCR阴性。其中2份标本所培养出的病原体不在实时定量 PCR的检测范围内,且实时定量PCR也不能检测光滑念珠菌。结论实时定量PCR是快速检测血液感染标本的有价值方法,但不能完全替代血培养。

    作者:范世珍;林松青;莫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方法及参数的探索与研究

    目的:采用5种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探讨研究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可靠方法与准确参数。方法利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光比浊血小板聚集仪(LTA)实验,流式细胞仪(FC)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 PAC‐1(Fg、Ca2+、GPⅡb/Ⅲa形成复合物的受体)、CD62p(P选择素)活化百分率检测实验,英诺华 PL‐11血小板分析仪实验,VerifyNow 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VerifyNow)与血栓弹力图实验(TEG)同时检测对照组与单服用氯吡格雷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1)对照组与患者组ADP%,ADP激活的PAC‐1、CD62p受体活化百分率,MAR%,INHI%,TEG测得ADP诱导的MA(mm)值6个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E、P2Y12受体的PRU ,凝血酶诱导的MA(mm)值3个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DP%与(100‐INHI)%,MAR%,ADP激活的 CD62p、PAC‐1受体活化百分率呈正相关(r分别是0.565、0.939、0.769和0.583,P<0.05);与TEG测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值(% Agg)无相关性(r=0.127,P>0.05)。结论(1)氯吡格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2)LTA操作便捷、廉价、结果稳定,在医院普及率高,是临床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首选方法。

    作者:楚杜武;任军伟;丛玉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类型标本血电解质及葡萄糖测定结果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动脉血浆、静脉血浆、动脉血清、静脉血清之间电解质、葡萄糖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采集54例患者动静脉抗凝血、动静脉凝集血各1管,分离出相应的血浆和血清,用强生VITROS 5600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对K+、Na+、Cl-、血糖的浓度进行测定,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标本类型为血清时,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Na+、Cl-、血糖和血清K+浓度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标本类型为血浆时,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Na+、Cl-、血糖浓度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动脉的血浆和血清之间血糖和血K+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Cl-测定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静脉的血浆和血清之间血糖和血K+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Cl-测定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检测系统检测电解质、葡萄糖,动脉血浆、静脉血浆、动脉血清、静脉血清之间测定值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上应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类型标本的测定值,建立、选择合适的参考范围。

    作者:于凡;江咏梅;郭婵娟;杨玲;张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早期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临床上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入院的患者,采集标本200例,将其分为两组:冬春两季流行季节儿童组(100例)和夏秋两季非流感流行期间儿童组(100例),使用美国D3 Ultra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对感冒患者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冬春两季流感流行期间,100例儿童检测有8例阳性,阳性率为8%;在夏秋两季非流感流行期间100例儿童检测有2例阳性,阳性率为2%;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甲型流感毒感抗原是一种经济、高效、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能指导临床快速诊断,合理用药。

    作者:刘玉兰;何凤屏;肖芸;马占忠;管振祺;郭艳乐;肖捷;候红梅;杨玉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葡萄糖激酶基因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GCK)基因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s)位点 rs2971672、rs2268573、rs2300587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中国南方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499例(2型糖尿病组),同时选择同期在该院康体保健中心体检的汉族健康人499例作为对照组,对GCK基因的3个tagSNPs位点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 LDR)进行基因分型,应用 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检测标本代表性,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在加性、显性和隐性3种遗传模型下对各SNP位点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GCK基因3个tagSNPs位点的单体型,分析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LD)及不同的GCK单体型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rs2268573、rs2300587的基因型(χ2=3.361、2.076,均 P>0.05)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222、1.980,均 P>0.05)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2971672的基因型(χ2=6.896,P<0.01)和等位基因分布(χ2=4.708,P<0.05)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显性遗传模式下以及在加性遗传模式下,rs2971672的基因型分布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性遗传模式下 OR=1.74,95% C I:1.17~2.57,P<0.01;加性遗传模式下 OR=1.51,95% CI:1.06~2.14,P<0.05)。GCK 基因3个位点中的 rs2971672和rs2300587有一个LD域,其中TC、TA、CA3种主要单体型,单体型 TA和CA 均降低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OR值分别为0.81(95% CI:0.66~1.00,P<0.05)和0.78(95% CI:0.62~0.98,P<0.05)。结论在汉族人群中,GCK基因区域的rs2971672位点与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而rs2268573、rs2300587位点与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无明确相关性。rs2971672和 rs2300587的LD域单体型TA和CA均降低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作者:张秀明;孙各琴;罗楚君;李晶晶;韩慧;陈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776例孕早期妇女甲状腺功能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索甲状腺疾病在妊娠早期的发生率和特点,为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776例妊娠早期(<12+6周)妇女(试验组)和100例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浓度,根据妊娠早期与非妊娠育龄妇女的不同诊断标准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的TSH、FT4和TPO‐Ab血清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妇女的甲状腺疾病总发生率达35.05%,明显高于非妊娠育龄妇女(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孕妇所患甲状腺疾病主要为甲状腺功能减退(9.28%)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22.94%),与对照组妇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早期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高,可导致出生缺陷;因此,要重视对妊娠早期甲状腺疾病的筛查,提供优生优育理论依据。

    作者:何彩华;刘运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长沙市食品从业人员致泻大肠埃希菌实时荧光多重PC R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长沙市食品从业人员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分布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抽取长沙市9个单位258例食品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致泻大肠埃希菌。结果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率为15.5%(40/258),其中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10.9%(28/258),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占3.1%(8/258),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占1.6%(4/258),未检出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28株EAEC携带ui‐dA基因26株,aggR+pic基因13株,astA基因27株,携带率分别为92.9%、46.4%、96.4%;8株EPEC全部携带eae和uidA基因;4株EHEC中3株携带eae基因,且都携带stx1+stx2基因。结论建立持续监测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机制和深入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学理论,除了为监管部门制订和评价公共卫生措施提供基础数据,对评价食品安全状况,有效控制传染源、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文岚;朱彩明;曹可珂;黄非凡;田斌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CA242与CA72-4比值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评价

    目的:评价肿瘤标记物CA242与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收集87例CRC患者血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A242及CA72‐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分析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C RC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87例疑似C RC患者终56例(64.37%)被确诊为C RC ,31例(35.63%)被排除C RC。C RC患者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均高于非CR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CA242/CA72‐4比值为明显(P=0.013)。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621及0.775,其中CA72‐4与早期CRC无明显相关性,而CA242及CA242/CA72‐4比值与CRC诊断呈显著相关性(P=0.013、0.006),两者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576~0.851及0.612~0.887;当CA242/CA72‐4截值(cut‐off)为2.6时(CA242=28.6,CA72‐4=11时),其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为91.32%,特异度为94.57%。结论 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CA242或CA72‐4两者单项,尤其当比值接近2.6时需高度注意CRC的可能。

    作者:林忠顺;吕国恩;吕俊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老年危重症监护病区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老年危重症监护病区(IC U )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为临床用药与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老年IC U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离情况与其耐药性。结果50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350例,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感染50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合并真菌感染101例,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非敏感性情况呈上升趋势( 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经统计学分析药敏趋势无明显变化(P>0.05)。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超过各自构成比的50%。结论老年IC U呼吸道感染患者常分离出多重耐药菌,耐药率维持较高水平,临床医生应结合实验室报告合理选药,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及管理,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作者:陈莲;赵越;邱芳华;曾碧霞;席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脓毒血症患儿血脂、乳酸水平变化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儿血脂四项和乳酸水平的变化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符合脓毒血症诊断的患儿95例,其中死亡30例(死亡组),存活65例(非死亡组),对照组为同期年龄、性别与患儿相匹配的健康儿童60例。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动脉全血乳酸(LAC)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非死亡组和死亡组患儿TC、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患儿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和非死亡组(P<0.05),而非死亡组和死亡组患儿T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TG水平明显升高(P<0.01)。机体过度炎性反应时,TC ,HDL‐C、LDL‐C水平下降,随病情的发展而下降;TG则随病情的发展而升高。死亡组患儿LAC水平高于对照组和非死亡组,非死亡组随病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死亡组随病情的发展而升高,并从第3天开始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和乳酸水平的监测对脓毒血症患儿的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晓明;李梅爱;邝婉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控制寻找更经济、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95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例行体检的健康人7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同时对比两组起始白细胞水平、大便潜血情况差异,计算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依据血浆D‐二聚体结果,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肠病阳性患者74例,阴性患者21例,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C T检测及多层螺旋C T检查确诊共有80例阳性患者、15例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灵敏度为88.75%、特异度为80.0%。(2)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数、大便潜血阳性率分别为(5480.12±876.32)μg/L、(17.37±2.21)×109/L、81.3%,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荣荣;王莹;高函;刘乐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SCCmec型别多样性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SCCmec型别。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并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准确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84株,通过PCR扩增esp和mecA基因准确鉴定M RSE ,采用多重PCR对M RSE SCCmec进行分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84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均可扩增出esp基因,mecA检出率为76.19%(64/84),其中血液、痰液、尿液和伤口分泌物M RSE检出率分别为76.8%、68.8%、100.0%和71.4%。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64株M RSE中,SCCmec单一型别为22株,其中SCCmecⅠ型19株、SCCmec Ⅲ型3株;SCCmec混合型为42株,其中Ⅰ、Ⅱ混合型2株,Ⅰ、Ⅲ混合型14株,Ⅰ、Ⅱ、Ⅲ混合型12株,Ⅱ、Ⅲ混合型5株,Ⅲ、Ⅳ混合型9株。结论临床分离的M RSE SCCmec型别存在明显的多样性,以混合SCCmec型别为主。

    作者:杨永长;陈亮;肖代雯;喻华;刘华;黄文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误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湘潭地区1623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为掌握湘潭地区门诊和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方法对2015年1~11月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抗‐HCVELSIA检测,检测阳性者再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血清标本16238例,总的抗‐HCV阳性251例,总感染率为1.55%。其中男8597例,感染率为1.61%;女7641例,感染率为1.48%。女性各年龄组的HC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51~60岁这个年龄组中感染率为2.45%,在各年龄组中感染率高。在HCV感染者中重叠感染乙肝的比例是男性23.19%,女性21.24%;同时ALT不合格比例分别是男性36.96%,女性32.74%。结论该院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HCV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详细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作者:严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快速制作LIAISON 化学发光孕酮测定标准曲线的方法

    目的:通过每日定标快速手工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使孕酮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证。方法根据LIAISON化学发光计算原理和孕酮的标准曲线,借用Excel软件的对数回归方程快速计算孕酮实际的标准曲线,对该试验进行校准。结果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出的浓度值符合临床诊断。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得到临床科室的认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陈怡娟;郭渝;王婉蝶;黄靖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方法对408例2型糖尿病患者新鲜尿标本分别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在408例尿液标本中,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出尿蛋白阳性率为20.10%(82/408),免疫比浊法尿微量清蛋白检测阳性率为42.16%(172/4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在尿蛋白++、+++的标本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完全符合。结论尿液干化学检测尿蛋白快速,且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不高,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过筛检测。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优点,可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监测和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虹娟;刘鑫;孔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探讨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员65例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常规中的WBC、PL T以及中性粒细胞指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检验中观察组患者的 TBIL以及ALT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LB以及A/G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以及生化检验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芝梅;蔡爱玲;杨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在儿童脓毒症早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全血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对儿童脓毒症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329例脓毒症患儿行降钙素原与内毒素检测,分析不同检验方法早期诊断儿童脓毒症的正确率。结果329例脓毒症患儿,82.07%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45.59%的患儿内毒素升高,89.36%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阳性率。其中205例血培养阴性或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的降钙素原、内毒素检验结果中,83.90%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24.88%的患儿内毒素升高,86.83%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内毒素检查阳性率,而与单一降钙素原检查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4例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中,79.03%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79.84%的患儿内毒素升高,93.55%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查阳性率。结论脓毒症患儿,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用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若静;田礼军;张传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随机尿微量清蛋白、24 h尿总蛋白定量检测在妊娠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随机尿微量清蛋白、24 h尿总蛋白定量检测在妊娠糖尿病(GDM )患者早期肾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50例经血糖筛查和糖耐量试验结果确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选择糖耐量正常孕妇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随机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24 h尿总蛋白水平,并对两组孕妇的相应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妊娠糖尿病组的血糖、随机尿微量清蛋白值、24 h尿总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糖尿病组中18例随机尿微量清蛋白结果明显增高,6例24 h尿总蛋白轻度增高,随机尿微量清蛋白早期糖尿病并发症的敏感性高于24 h尿总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机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测可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早期肾功能受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王晓朋;张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AHA)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以及假性异常的原因和纠正措施。方法用Sysmex XE‐5000 AHA以常规方法(电阻抗法即PLT‐1模式)对患者血小板进行检测,随机选择血小板直方图及红细胞(RBC )直方图均正常的50例标本作为试验组1,另外选择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或(和)RBC直方图异常的50例标本作为试验组2,然后对试验组2的各标本逐一在Sysmex XE‐5000 AHA上以荧光染色激光散色法(光学法即PLT‐O模式)检测血小板作为试验组3,仪器检测的3个组数据分别与手工法进行比较。结果在试验组1中,仪器的检测结果与手工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2仪器的检测结果与手工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仪器的检测结果与手工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smex XE‐5000 AHA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熟练掌握其影响因素和仪器的性能及检测原理,才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

    作者:周格琛;韦美德;贺望娇;韦鸿健;梁委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小板微粒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皮受损后暴露的胶原激活人体的凝血因子引起血小板聚集,引发凝血过程。血小板在活化的同时释放血小板微粒,血小板微粒具有促凝功能。目前,血小板微粒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精确度。血小板微粒在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多种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及病程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微粒的生理功能、血小板微粒的检测方法以及血小板微粒在血栓性疾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作者:杨正亮;金红;李琪;陈宏娟(综述);闫海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或痉挛,心脏局部失去供血而导致的急性大面积心肌细胞坏死。该病病情凶险、变化快、佳治疗窗口期短,目前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伤残的一个主要原因[1]。近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更新了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建议将心肌肌钙蛋白(cTn)作为诊断A M I的首选生物标志物,并以第99百分位值及其动态变化作为主要判断指标。随着心肌标志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 (hs‐cT nI)的检测方法已问世,其检测灵敏度较常规 cTn提高了近100倍[2]。这不仅有助于提高AMI的早期诊断率,缩短等待时间,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3‐4]。

    作者:张丹;王贺(综述);伦立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循环纤维细胞与肺部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循环纤维细胞是一类来源于骨髓存在于外周血中的间充质祖细胞,主要表达成纤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造血祖细胞的表面标志,可以迁移定居于组织中进一步分化为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生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蛋白,参与组织损伤、修复和重建[1]。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纤维细胞的数量、迁移以及分化与以炎症和大量胶原沉积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郑博洋;丁家伟(综述);徐益恒;邰文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在细菌性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细菌性血流感染监测中的临床意义,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血培养的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阳性组(29例)和阴性组(158例),血培养采血当日测定PCT、CRP,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血培养阳性组分为革兰阳性菌组(9例)与革兰阴性菌组(20例),并对两亚组患者的PCT、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水平(中位数5.80ng/mL)明显高于阴性组(中位数0.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CRP水平(中位数59.63mg/L)亦明显高于阴性组(中位数28.6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95%CI:0.731~0.905),而CRP的AUC为0.664(95%CI:0.554~0.773)。革兰阳性菌组PCT水平(中位数2.45ng/mL)与革兰阴性菌组(中位数7.90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组CRP水平(中位数59.63mg/L)与革兰阴性菌组(中位数53.88mg/L)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和CRP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而PCT较CRP有更高的准确性,故血流感染早期检测PCT能及时、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从而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雪琴;杨朝荣;盛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聚合酶链反应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聚合酶链反应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母婴传播基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已感染HBV孕产妇108例与其新生儿股静脉血液 HBV‐DN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单纯性乙肝患者血清内HBeAg阳性组的HBV‐DNA水平明显比抗‐HBc和抗‐Hbe阳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b阳性组和HBcAb阳性对照组中有部分患者的 HBV‐DNA水平较高,证实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概率和母体血清 HBV‐DNA水平存在关联性,其母体中 HBV‐DNA水平升高,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结论使用定量检测的方式对孕产妇血液内HBV‐DNA水平加以检测,可以全面反映出孕妇疾病的传染性,进而实现预计 HBsAg阳性孕产妇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风险强弱,之后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实施治疗,全面减少其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CLIA技术在新生儿TORCH感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技术检测新生儿 TORCH特异性抗体的临床意义,为相关疾病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CLIA技术检测5506例新生儿血清中 TORCH特异性IgM 抗体。结果受检新生儿 TORCH‐IgM 总阳性率为7.3%,其中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UB)、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率分别为0.18%、1.43%、5.41%、0.54%;不同疾病在402例T O RC H‐Ig M阳性的新生儿中所占构成比不同,其中以高胆红素血症所占构成比高,为48.51%。结论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TORCH感染不容忽视,其中以CMV感染为普遍,主要症状为高胆红素血症。由于TORCH病原体感染多缺乏典型症状,应采用CLIA技术对新生儿开展全面的TORCH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治疗或保健有重大意义。

    作者:王俊育;王元白;张娜;黄宝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探讨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G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12月进行细菌性阴道炎检测的26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取双份阴道分泌物标本,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分离培养法进行检测,分析免疫荧光法检测GV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免疫荧光法检测GV的敏感度为94.31%,特异度为90.75%,准确度为91.20%;分离培养法阳性检出率为34.99%,免疫荧光法阳性检出率为39.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荧光法检测GV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阳性检出率高、诊断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丁亚利;梁晶晶;薛新娜;卢丽娟;曹婷;莫绍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ebia Minicap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Sebia Minicap Flex Piercing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性能。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相关文件及其他相关标准对该检测系统检测 HbA1c的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和参考区间指标进行评价,同时与Premier Hb 9210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验证。结果该检测系统检测高低两个浓度的HbA1c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1.2%和0.74%;准确度验证其与 Premier Hb 9210糖化血红蛋白仪相关性较好,r2为0.99026,相对偏倚<5%;携带污染率为0.99%。结论 Sebia Minicap Flex Piercing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HbA1c主要仪器性能达到CLSI指南和厂家说明书的要求,可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作者:罗燕芬;李有强;区颂邦;肖倩;邓光远;许振杰;王丽娜;李沫;陈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儿童门诊微量元素检测对保健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门诊微量元素检测对保健效果的影响,以做好缺乏的应对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儿童门诊健康体检的儿童1224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其静脉血中钙、铁、锌、镁、铜5种微量元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各组微量元素测定值均处于参考范围,且随着年龄增长,铁、锌水平递增,钙水平递减,而镁、铜水平无明显变化。1224例儿童中,锌缺乏率高,占40.20%;其次为铁、钙,分别占29.74%、28.92%;镁、铜缺乏率较低,分别为6.45%、3.10%。不同性别间钙、铁、锌、镁、铜元素水平及缺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普遍存在钙、铁、锌缺乏现象,且与年龄相关,应定期检测体内的微量元素,保证膳食营养均衡。微量元素检测对儿童微量元素的补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熊辉;孙彦;蔡叶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梅毒螺旋体 RPR试验前带现象检测分析

    目的:通过探讨梅素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前带现象发生的规律,为减少假阴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2015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收集性病实验室检出RPR前带现象的血清标本48例,进行RPR、不同批次试剂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及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分析各实验间相关性及RPR前带现象凝集反应规律。结果48例前带现象标本T PPA及FT A‐ABS IgG抗体试验结果均为阳性,RPR试验原倍稀释时无颗粒凝集或凝集颗粒较小,且稀释反应前3~4孔(1∶8~1∶16)反应弱,凝集颗粒大小几乎无变化,从第4~5孔(1∶16~1∶32)起凝集反应不断增强,经稀释后滴度为1∶1024~1∶65536;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 RPR前带现象可通过与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联合检测、结合凝集反应特点发现,并通过增加稀释倍数避免漏检。

    作者:魏虹娟;唐冬松;李宇;孙丽梅;刘意;冯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红细胞参数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红细胞参数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参数,比较分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红细胞参数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影响红细胞参数变化的因素。结果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均显著影响着红细胞参数。结论机体的肝功能状况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直接影响着红细胞参数,动态观察红细胞参数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预示价值。

    作者:高鹏;肖萍;杨彦麟;石磊;赵正斌;朱陇东;毛小荣;陈琳;岳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儿童呼吸道病毒抗原的结果分析

    目的:评价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抗原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儿童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282例住院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FLUA),流感病毒B(FLUB),副流感病毒1型(PIV1),副流感病毒2型(PIV2),副流感病毒3型(PIV3)和腺病毒(ADV)7种呼吸道病毒。结果6282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检出835例,总阳性率13.29%;其中RSV高,阳性率8.83%;其次是PIV3,阳性率2.80%;冬季发病较高,夏季少。0~6个月的幼儿发病率较高。结论直接免疫荧光法简单、快速,可用于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杨泉;席金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离株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使用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的M/W‐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鉴定仪对临床SAU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药敏结果根据2013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23文件进行判读;细菌的分布检测采用Whonet软件。结果8486例送检标本共检出SAU168株,其中青霉素敏感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1株,青霉素耐药的MSSA8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8株。不同标本SAU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痰标本中SAU构成比高(P=0.000)。不同病房SAU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重症监护病房MRSA构成比高(P=0.000)。PS‐MSSA与PR‐MSSA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PR‐MSSA与MRSA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甲氧苄氨嘧啶/磺胺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对其余9种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S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相对较低,但MRSA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引起临床和医院感染监管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作者:孙敏;徐永成;苗祖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在成人隐匿型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成人隐匿型糖尿病(LADA)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免疫印迹四联检测试剂条对31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酪氨酸磷酸化酶自身抗体(IA‐2)]检测,同时通过生化仪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GAD、IA‐2、IAA、ICA的阳性率分别为14.42%、4.70%、4.70%、5.33%,GAD、IA‐2、IAA、IC 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24.50%,显著高于单一抗体检测。自身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空腹血糖、空腹C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C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GAD、IA‐2、IAA、ICA能够为LAD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同时更好地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作者:胡晖;陆伟成;刘伟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测定对支气管肺炎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对支气管肺炎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行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测定,分析两者与支气管肺炎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都是较好的细菌感染指标,两者均可作为支气管肺炎患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林天浩;莫恒勤;杨培雄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妇产科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评估

    目的:了解妇产科患者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医院妇产科需要输血治疗的196例患者的输血记录。结果输血前Hb(66.27±17.85)g/L,输血后Hb(79.28±16.79)g/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进一步对输血指征从严把关,做到合理用血、科学用血。

    作者:何淑贞;曹金如;莫丽芳;陈寿云;蒲育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673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1~12月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微生物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性。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673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以呼吸道为主,大部分来源于痰液,占61.7%,其次是尿液、分泌物等;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胸外科、呼吸内科、老年科等科室,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7.2%、17.5%、15.1%、13.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等耐药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7.9%、28.4%、29.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低,分别为3.5%、3.0%、1.0%。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加强对其感染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及减少多重耐药及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余昊;杨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基因型研究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基因型。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采集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共计110株,选用K‐B纸片分析细菌对药物有无敏感性,采用改良后的 Hodge试验分析碳青霉烯细菌在临床上的使用反应。测试菌株耐药基因对BLAST对比(局部序列比对)与PCR、DNA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测试出替加环素中介11株和耐药4株(黏质沙雷菌、产气肠杆菌2株)。110株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对头孢噻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头孢他啶、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环丙沙星、氨曲南等耐药率均为64.9%~88.4%;而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为16.6%~40.1%;敏感率增高的为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分别为82.0%和86.6%。研究发现110株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当中,检测出blaSHV‐12、blaCTX‐M‐15、ESBLs、blaCTX‐M‐33等基因。在110株碳青霉烯细菌当中还检测出1株黏质沙雷菌,基因型号为blaKPC‐2;改良后的 Hodge试验77株阳性,检出率为70%。36株(32.7%)ESBLs呈阳性,5株阴沟肠杆菌(blaIM P‐26)与1株产气肠杆菌(blaVIM‐2)基因、31株大肠埃希菌。结论碳青霉烯肠杆菌的基因型主要有blaKPC‐2基因、blaIM P‐26基因、blaVIM‐2基因。药敏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增高,临床用药时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控制感染的效果。

    作者:杜任生;庾永基;肖伟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 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血清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沛县人民医院产检的孕妇105例,其中妊娠期亚临床甲减妇女(妊娠期亚甲减组)55例、妊娠期甲状腺功能正常妇女(妊娠期正常甲功组)50例。选取正常育龄期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3个组研究对象的血脂、血糖情况及叶酸、维生素B12、Hcy、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妊娠期亚甲减组患者存在血叶酸、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妊娠期正常甲功组及对照组,Hcy及 TSH水平高于妊娠期正常甲功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研究对象的FT4及FT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及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入组的孕妇血清 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TSH、TC、TG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水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r=-0.23,P<0.05),与 TSH水平呈正相关(r=0.27,P<0.05)。将入组的孕妇血清TSH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Hcy、TC、TG、LDL‐C水平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SH水平与 Hcy、TC、LDL‐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存在血叶酸、维生素B12水平降低和Hcy水平升高;孕妇血TSH水平与Hcy水平呈正相关,血 Hcy水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

    作者:独海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基因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变化及其在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初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惠州市惠阳区中医院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联合进行基因诊断病例660例,分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和正常组,检测所有人群红细胞的 Hb、HCT、MCV、MCH、RDW‐CV参数。结果与正常组男性相比较,静止型组、SEA缺失型组和HbH病组男性患者的Hb、HCT、MCV、MCH细胞参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女性相比较,除静止型组RDW‐C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SEA缺失型组和 HbH病组的 Hb、HCT、MCV、MCH、RDW‐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的Hb、HCT、MCV、MCH参数可以作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初筛的依据,对基层医院筛查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叶宏;陈海雁;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在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中检测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成都市西区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低危患者(低危组)52例,高危患者(高危组)41例,采集患者血浆并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三者检测的阳性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高危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肌钙蛋白和B型钠尿肽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2.37%和74.19%,明显高于D‐二聚体检出阳性率(3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肌钙蛋白和B型钠尿肽对急性肺栓塞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D‐二聚体。结论检测血浆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及D‐二聚体水平都有助于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断,相对于D‐二聚体,血浆肌钙蛋白和B型钠尿肽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中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作者:侯玲;刘韧;龙训琴;高建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包头地区汉族人群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94008C>T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8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81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标本,采用TaqMan进行了基因分型;并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PSCA基因位点rs2294008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rs2294008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在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CA基因位点rs2294008多态性可能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非贲门胃癌的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菅建国;贾彦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免疫比浊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在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4年1~10月东莞广济医院皮肤科血清标本480份,用免疫比浊法、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进行检测,阳性结果与TPPA检测不符的标本采用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进行验证;另选择10份TPPA检测滴度为1∶1280阳性标本,用生理盐水按照1∶40、1∶80、1∶160、1∶320、1∶640、1∶1280进行稀释,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TP‐PA检出阳性标本70份,免疫比浊法检出阳性标本69份,ELISA检出阳性标本73份,4份与 TPPA阳性结果不相符的标本经FTA‐ABS确认全部为阴性;10份滴度为1∶1280的阳性标本稀释后用免疫比浊法和 ELISA对各个滴度进行检测,其敏感性分别为78.3%和96.7%。结论免疫比浊法、ELISA与TPPA3种方法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比浊法可以取代 TPPA作为梅毒血清学初筛阳性标本的确认试验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敏感性方面免疫比浊法比ELISA低,在检测低浓度标本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比浊法不能取代ELISA作为梅毒螺旋体抗体过筛试验。

    作者:陈佩宣;李汉秋;吴细妹;陈志娟;刘建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深圳市无偿献血者抗-HCV 阳性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HCV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与HCV RNA 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的相关性,为献血者的招募提供依据,降低输血风险。方法对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深圳市无偿献血标本进行抗‐HCV ELISA、ALT及 HCV RNA检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抗‐HCV阳性数据从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献血次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9585份标本中共检测出抗‐HCV阳性480例,阳性检出率为0.19%,其中ALT 异常2例,HCV RNA阳性104例。女性抗‐HCV阳性构成比低于男性。不同职业献血者的抗‐HCV阳性率不同,医务人员、学生、军人等检出率相对较低。重复献血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率较低,随着核酸检测的开展,ALT 检测在无偿献血筛查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讨论。建议对工人及其他职业人群加强健康宣传教育,针对低危人群建立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作者:曾雪珍;邬林枫;古醒辉;杜丹丹;曾劲峰;陈云龙;王立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胱抑素C、RBP及尿中NAG 联合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联合检测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76例 HSP患儿依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成UAER正常组、UAER微量组和UAER大量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清胱抑素C、RBP和尿中NAG水平。结果 HSP各组患儿血清胱抑素C、RBP水平以及UAER微量组和UAER大量组尿中NA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组血清胱抑素C、RBP及尿中NAG单项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RBP、尿中NAG呈正相关(r=0.514、0.426,均 P<0.05)。结论联合检测上述3项指标能明显提高HSP患儿肾损伤的早期诊断阳性率,提高诊断准确性,为HSP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郑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兰州市区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兰州市健康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旨在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方法将7987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分别依据性别、年龄分组,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其Hp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各组Hp感染状况。结果Hp阳性总检出率为41.61%,其中男、女阳性率分别为59.67%和40.33%。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Hp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市区健康体检人群的Hp感染率接近于我国平均Hp感染率,不同年龄段人群Hp感染均较为常见,该结果可以对体检人群进行Hp感染的预防指导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帮助。

    作者:李倩男;赵于飞;韩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1例败血症伴胆汁淤积症检出大量正常靶形红细胞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靶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中央和周边着色浓,中间有一条透明带隔离[1],其形似墨西哥草帽呈靶状,故而得名,较正常红细胞扁而薄,故又称薄细胞[2]。靶形红细胞可以是小红细胞、正常红细胞,也可以是大红细胞[3]。健康人占1%~2%[4],新生儿略多一些。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败血症伴胆汁淤积症检出大量正常靶形红细胞的病例,患者经抗感染、利胆汁治疗后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业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VIT ROS 56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系统常见故障处理及保养

    VITROS 5600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目前在大中型医院被广泛应用于急诊、常规、特殊项目检验,系统采用创新的整合设计理念,广泛的机上菜单,使用简便,有效整合了 VITROS的MicroSilde干化学技术、MicroTip 微量湿生化技术、Mi‐croWell增强化学发光技术、MicroSensor标本外观检测技术和Intellicheck全程质量监控技术,集成多种检测系统增强了标本处理能力,样品处理中置式设计,可智能并列进行处理生化和免疫分析,降低了仪器内部移动标本架或样品分杯的需求,优化标本周转时间,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多达150个试剂仓位,每次可进行超过100项检测,10个用户自定义的检测通道,随时插入急诊检测标本,在全部 VITROS平台上运用标准化的试剂,在不中断工作流程的情况下,平衡工作流程,优化标本周转时间和工作效能。能够同时处理生化和免疫分析,应对高峰时段的工作需求。干化学模块性能评价与大型普通湿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1‐4]。操作期间可更换试剂、耗材和废物,极大延长了仪器正常运行时间。

    作者:王然;王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影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5380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

    血常规是临床三大常规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疗效的判断都有很大帮助。本科室自2009年开始使用BC‐53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5380是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配合改良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进行精确的五分类分析,具有双通道白细胞五分类及异常细胞筛选功能,可提供27项参数、2个散点图、2个直方图以及异常报警等参数和信息。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可能会因为一些生理、病理或操作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为了避免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情况,现将多年临床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影响BC‐5380检测结果的因素总结如下。

    作者:樊祖茜;孙雷;张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实践

    文件控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控制并防止意外使用废止文件,是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实验室文件的分类、管理流程和文件控制的一些具体措施,并就文件控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作者:黎海生;胡大春;赵晓丽;杨悦林;钱净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PC R实验室的污染及控制措施

    目的:分析PCR实验室污染途径。方法针对PCR实验室不同的污染途径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一系列控制措施,达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的发生。结论 PCR实验由于具有高灵敏度,容易产生污染,必须针对不同污染途径采取不同控制措施,以避免污染产生的风险。

    作者:郭利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检测工作总体情况,探讨实验室质量考评发现的问题,促进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方法采用血清学能力考评、职能问卷调查和现场督导方式对各实验室进行考评,分析2006~2013年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现状。结果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逐年增加,每年所有实验室质量考评成绩均为合格以上,实验室人员、设备和质量控制方面逐步完善,能满足艾滋病检测工作要求。结论随着质量考评的开展,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设备配备、检测能力、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方艳梅;张丽荣;魏泉德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