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徐豪;司沛茹;邵艳;朱艳玲;刘慧

关键词:乳腺炎,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乳腺炎脓液细菌培养菌群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分析耐药谱变化的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乳腺炎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对207例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手工试验及DL‐96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部分药敏试验结合K‐B纸片扩散法。结果207份标本中共检出82株病原菌,检出率为39.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1株,占62.2%;铜绿假单胞菌7株,占8.5%;中间葡萄球菌4株,占4.9%;表皮葡萄球菌4株,占4.9%;产酸克雷伯菌3株,占3.7%;溶血葡萄球菌等其他13种菌种各检出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为92.2%,对红霉素耐药率为84.3%,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为84.3%,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总体耐药率较高,不宜选用;莫西沙星耐药率为3.9%,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1%,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7.5%。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85.7%,头孢哌酮耐药率为83.3%,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为71.4%;氨曲南耐药率为14.3%,头孢他啶耐药率为28.6%,美罗培南耐药率为28.6%。结论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多,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文献报道略有不同,显示出细菌分布的地域性差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经验用药宜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两者耐药谱综合考虑,药敏试验确定后宜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目标用药。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5年某医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并分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出情况,为临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603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标本,采用免疫斑点试验技术检测其血清中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早期特异性抗体IgM: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分析患儿感染模式,以及不同年龄、季节、性别等感染情况的差异。结果6032例感染的标本中有2279例阳性,阳性率为37.8%。6种呼吸道病原体的阳性率依次为:ADV12.2%、IV9.6%、CP7.9%、MP4.6%、RSV3.0%、PIV0.3%。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在春、夏季节较高;1~3岁和4~6岁组阳性率高。结论该院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以ADV为主,其次是IV,其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支原体和衣原体也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主要有MP和CP。

    作者:章国平;郭明亮;杜晓钟;张翀;赵翠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离株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使用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的M/W‐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鉴定仪对临床SAU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药敏结果根据2013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23文件进行判读;细菌的分布检测采用Whonet软件。结果8486例送检标本共检出SAU168株,其中青霉素敏感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1株,青霉素耐药的MSSA8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8株。不同标本SAU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痰标本中SAU构成比高(P=0.000)。不同病房SAU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重症监护病房MRSA构成比高(P=0.000)。PS‐MSSA与PR‐MSSA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PR‐MSSA与MRSA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甲氧苄氨嘧啶/磺胺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对其余9种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S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相对较低,但MRSA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引起临床和医院感染监管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作者:孙敏;徐永成;苗祖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或痉挛,心脏局部失去供血而导致的急性大面积心肌细胞坏死。该病病情凶险、变化快、佳治疗窗口期短,目前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伤残的一个主要原因[1]。近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更新了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建议将心肌肌钙蛋白(cTn)作为诊断A M I的首选生物标志物,并以第99百分位值及其动态变化作为主要判断指标。随着心肌标志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 (hs‐cT nI)的检测方法已问世,其检测灵敏度较常规 cTn提高了近100倍[2]。这不仅有助于提高AMI的早期诊断率,缩短等待时间,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3‐4]。

    作者:张丹;王贺(综述);伦立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在儿童脓毒症早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全血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对儿童脓毒症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329例脓毒症患儿行降钙素原与内毒素检测,分析不同检验方法早期诊断儿童脓毒症的正确率。结果329例脓毒症患儿,82.07%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45.59%的患儿内毒素升高,89.36%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检查阳性率。其中205例血培养阴性或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的降钙素原、内毒素检验结果中,83.90%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24.88%的患儿内毒素升高,86.83%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内毒素检查阳性率,而与单一降钙素原检查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4例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中,79.03%的患儿降钙素原升高,79.84%的患儿内毒素升高,93.55%的患儿降钙素原与内毒素中至少有一项升高,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查阳性率。结论脓毒症患儿,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脓毒症患儿,用降钙素原与内毒素联合检测灵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若静;田礼军;张传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某院近5年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近5年多重耐药菌的种类、标本类型及临床科室分布,以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治疗、防控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统计2011~2015年该医院实验室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分析各菌种中多重耐药菌产生的种类、比例、耐药情况及其在临床标本、科室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5年间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有2568例,占阳性标本的37.41%,其中数量排在前5位的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阳性率较高的标本是痰液、中段尿、血液、分泌物、脓液,从导管头、耳分泌物中分离阳性率较低(P<0.05);多重耐药菌在病区之间存在差异,其中重症监护室、呼吸科、外科高,脾胃科和乳腺科低(P<0.05);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发生较广泛,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复合抗菌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含酶类抑制剂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结论多重耐药菌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阳性率逐年增高,耐药菌株分布广,临床科室应予高度重视。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加强此类患者的隔离,对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扩散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康椿;谭俊青;李蔼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IRT3通过 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的研究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对肝癌细胞老化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转染SIRT3基因,使其在肝癌细胞内过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SIRT3基因的过表达效果;BrdU标记实验检测它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肝癌细胞的老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它对衰老相关基因Rb、p16、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IRT3过表达质粒使肝癌细胞中SIRT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增加。SIRT3基因的过表达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0%~50%;同时,SIRT3基因过表达能显著诱导肝癌细胞G2期周期阻滞:转染pc‐DNA3.1质粒的对照组细胞处于G2期比例为(22.83±1.58)%,而转染SIRT3基因的实验组处于G2期细胞为(35.65±1.55)%;SIRT3基因过表达使肝癌细胞中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阳性细胞占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伴随衰老相关基因Rb、p1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SIRT3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

    作者:宋春丽;黄荣;李泽华;周义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成都市786例0~6岁儿童全血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0~6岁儿童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B H5100 T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4~11月786例0~6岁体检儿童微量元素Cu、Zn、Ca、Mg、Fe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都地区体检儿童微量元素Cu、Zn、Ca、M g、Fe的缺乏率分别为0.4%、5.0%、18.1%、9.5%、8.3%,其中<1岁、1岁、2岁、3岁和≥4岁儿童Ca的缺乏率分别为47.4%、27.5%、12.6%、9.9%、11.9%,可见<1岁儿童Ca的缺乏率较高。各年龄组中Ca的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男女儿童几种微量元素的缺乏率均无性别差异。结论成都地区0~6岁体检儿童微量元素异常率较高,其中Ca的缺乏率高,同时M g和Fe也较为缺乏。儿童微量元素含量与喂养习惯有密切关系,该地区的0~6岁儿童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尤其是Ca的补充,同时提倡母乳喂养。

    作者:钟敏;解春宝;传良敏;黄文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PC R实验室的污染及控制措施

    目的:分析PCR实验室污染途径。方法针对PCR实验室不同的污染途径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一系列控制措施,达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的发生。结论 PCR实验由于具有高灵敏度,容易产生污染,必须针对不同污染途径采取不同控制措施,以避免污染产生的风险。

    作者:郭利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临床探讨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员65例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常规中的WBC、PL T以及中性粒细胞指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检验中观察组患者的 TBIL以及ALT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LB以及A/G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以及生化检验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芝梅;蔡爱玲;杨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深圳市无偿献血者抗-HCV 阳性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HCV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与HCV RNA 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的相关性,为献血者的招募提供依据,降低输血风险。方法对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深圳市无偿献血标本进行抗‐HCV ELISA、ALT及 HCV RNA检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抗‐HCV阳性数据从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献血次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9585份标本中共检测出抗‐HCV阳性480例,阳性检出率为0.19%,其中ALT 异常2例,HCV RNA阳性104例。女性抗‐HCV阳性构成比低于男性。不同职业献血者的抗‐HCV阳性率不同,医务人员、学生、军人等检出率相对较低。重复献血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率较低,随着核酸检测的开展,ALT 检测在无偿献血筛查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讨论。建议对工人及其他职业人群加强健康宣传教育,针对低危人群建立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作者:曾雪珍;邬林枫;古醒辉;杜丹丹;曾劲峰;陈云龙;王立林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在细菌性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细菌性血流感染监测中的临床意义,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血培养的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阳性组(29例)和阴性组(158例),血培养采血当日测定PCT、CRP,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血培养阳性组分为革兰阳性菌组(9例)与革兰阴性菌组(20例),并对两亚组患者的PCT、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水平(中位数5.80ng/mL)明显高于阴性组(中位数0.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CRP水平(中位数59.63mg/L)亦明显高于阴性组(中位数28.6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95%CI:0.731~0.905),而CRP的AUC为0.664(95%CI:0.554~0.773)。革兰阳性菌组PCT水平(中位数2.45ng/mL)与革兰阴性菌组(中位数7.90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组CRP水平(中位数59.63mg/L)与革兰阴性菌组(中位数53.88mg/L)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和CRP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而PCT较CRP有更高的准确性,故血流感染早期检测PCT能及时、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从而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雪琴;杨朝荣;盛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胱抑素C、RBP及尿中NAG 联合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联合检测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76例 HSP患儿依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成UAER正常组、UAER微量组和UAER大量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清胱抑素C、RBP和尿中NAG水平。结果 HSP各组患儿血清胱抑素C、RBP水平以及UAER微量组和UAER大量组尿中NA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组血清胱抑素C、RBP及尿中NAG单项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RBP、尿中NAG呈正相关(r=0.514、0.426,均 P<0.05)。结论联合检测上述3项指标能明显提高HSP患儿肾损伤的早期诊断阳性率,提高诊断准确性,为HSP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郑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790例,根据冠状动脉CTA结果分为CAD组(352例)和无CAD对照组(438例),CAD组依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118例)、双支冠状动脉病变(107例)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32例),检测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葡萄糖(GLU)、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各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同指标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AD组和对照组比较,Lp‐PLA2、hs‐CRP、年龄、GLU、HbA1c、载脂蛋白B(ApoB)水平CA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PLA2在CAD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1,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和Hs‐CRP之间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相关性(r=0.042,P>0.05)。结论血清Lp‐PLA2水平升高是CAD的危险因素,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受累血管支数的风险评估。

    作者:陆柳;孙立山;范列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不同基因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参数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变化及其在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初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惠州市惠阳区中医院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联合进行基因诊断病例660例,分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和正常组,检测所有人群红细胞的 Hb、HCT、MCV、MCH、RDW‐CV参数。结果与正常组男性相比较,静止型组、SEA缺失型组和HbH病组男性患者的Hb、HCT、MCV、MCH细胞参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女性相比较,除静止型组RDW‐C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SEA缺失型组和 HbH病组的 Hb、HCT、MCV、MCH、RDW‐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的Hb、HCT、MCV、MCH参数可以作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初筛的依据,对基层医院筛查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叶宏;陈海雁;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方法对408例2型糖尿病患者新鲜尿标本分别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在408例尿液标本中,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出尿蛋白阳性率为20.10%(82/408),免疫比浊法尿微量清蛋白检测阳性率为42.16%(172/4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在尿蛋白++、+++的标本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完全符合。结论尿液干化学检测尿蛋白快速,且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不高,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过筛检测。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优点,可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监测和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虹娟;刘鑫;孔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影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5380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

    血常规是临床三大常规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疗效的判断都有很大帮助。本科室自2009年开始使用BC‐53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5380是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配合改良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进行精确的五分类分析,具有双通道白细胞五分类及异常细胞筛选功能,可提供27项参数、2个散点图、2个直方图以及异常报警等参数和信息。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可能会因为一些生理、病理或操作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为了避免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情况,现将多年临床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影响BC‐5380检测结果的因素总结如下。

    作者:樊祖茜;孙雷;张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儿童门诊微量元素检测对保健效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门诊微量元素检测对保健效果的影响,以做好缺乏的应对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儿童门诊健康体检的儿童1224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其静脉血中钙、铁、锌、镁、铜5种微量元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各组微量元素测定值均处于参考范围,且随着年龄增长,铁、锌水平递增,钙水平递减,而镁、铜水平无明显变化。1224例儿童中,锌缺乏率高,占40.20%;其次为铁、钙,分别占29.74%、28.92%;镁、铜缺乏率较低,分别为6.45%、3.10%。不同性别间钙、铁、锌、镁、铜元素水平及缺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普遍存在钙、铁、锌缺乏现象,且与年龄相关,应定期检测体内的微量元素,保证膳食营养均衡。微量元素检测对儿童微量元素的补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熊辉;孙彦;蔡叶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673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1~12月临床科室送检的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微生物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分布特点、耐药性。结果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673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以呼吸道为主,大部分来源于痰液,占61.7%,其次是尿液、分泌物等;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胸外科、呼吸内科、老年科等科室,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7.2%、17.5%、15.1%、13.2%。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等耐药率相对较高,分别为37.9%、28.4%、29.7%;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低,分别为3.5%、3.0%、1.0%。结论该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加强对其感染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及减少多重耐药及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余昊;杨虹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SCCmec型别多样性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SCCmec型别。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并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准确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84株,通过PCR扩增esp和mecA基因准确鉴定M RSE ,采用多重PCR对M RSE SCCmec进行分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84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均可扩增出esp基因,mecA检出率为76.19%(64/84),其中血液、痰液、尿液和伤口分泌物M RSE检出率分别为76.8%、68.8%、100.0%和71.4%。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64株M RSE中,SCCmec单一型别为22株,其中SCCmecⅠ型19株、SCCmec Ⅲ型3株;SCCmec混合型为42株,其中Ⅰ、Ⅱ混合型2株,Ⅰ、Ⅲ混合型14株,Ⅰ、Ⅱ、Ⅲ混合型12株,Ⅱ、Ⅲ混合型5株,Ⅲ、Ⅳ混合型9株。结论临床分离的M RSE SCCmec型别存在明显的多样性,以混合SCCmec型别为主。

    作者:杨永长;陈亮;肖代雯;喻华;刘华;黄文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红细胞参数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红细胞参数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参数,比较分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红细胞参数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影响红细胞参数变化的因素。结果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均显著影响着红细胞参数。结论机体的肝功能状况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直接影响着红细胞参数,动态观察红细胞参数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预示价值。

    作者:高鹏;肖萍;杨彦麟;石磊;赵正斌;朱陇东;毛小荣;陈琳;岳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