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圳市无偿献血者抗-HCV 阳性结果分析

曾雪珍;邬林枫;古醒辉;杜丹丹;曾劲峰;陈云龙;王立林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核酸检测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探讨HCV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与HCV RNA 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的相关性,为献血者的招募提供依据,降低输血风险。方法对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深圳市无偿献血标本进行抗‐HCV ELISA、ALT及 HCV RNA检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抗‐HCV阳性数据从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献血次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9585份标本中共检测出抗‐HCV阳性480例,阳性检出率为0.19%,其中ALT 异常2例,HCV RNA阳性104例。女性抗‐HCV阳性构成比低于男性。不同职业献血者的抗‐HCV阳性率不同,医务人员、学生、军人等检出率相对较低。重复献血者感染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率较低,随着核酸检测的开展,ALT 检测在无偿献血筛查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讨论。建议对工人及其他职业人群加强健康宣传教育,针对低危人群建立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湘潭地区16238例门诊及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为掌握湘潭地区门诊和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方法对2015年1~11月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抗‐HCVELSIA检测,检测阳性者再同时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集血清标本16238例,总的抗‐HCV阳性251例,总感染率为1.55%。其中男8597例,感染率为1.61%;女7641例,感染率为1.48%。女性各年龄组的HC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51~60岁这个年龄组中感染率为2.45%,在各年龄组中感染率高。在HCV感染者中重叠感染乙肝的比例是男性23.19%,女性21.24%;同时ALT不合格比例分别是男性36.96%,女性32.74%。结论该院所有门诊及住院患者HCV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详细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分析。

    作者:严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抗原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早期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及其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临床上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入院的患者,采集标本200例,将其分为两组:冬春两季流行季节儿童组(100例)和夏秋两季非流感流行期间儿童组(100例),使用美国D3 Ultra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采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对感冒患者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在冬春两季流感流行期间,100例儿童检测有8例阳性,阳性率为8%;在夏秋两季非流感流行期间100例儿童检测有2例阳性,阳性率为2%;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快速检测甲型流感毒感抗原是一种经济、高效、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能指导临床快速诊断,合理用药。

    作者:刘玉兰;何凤屏;肖芸;马占忠;管振祺;郭艳乐;肖捷;候红梅;杨玉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IRT3通过 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的研究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对肝癌细胞老化的作用,并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转染SIRT3基因,使其在肝癌细胞内过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SIRT3基因的过表达效果;BrdU标记实验检测它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肝癌细胞的老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它对衰老相关基因Rb、p16、P5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IRT3过表达质粒使肝癌细胞中SIRT3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增加。SIRT3基因的过表达能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40%~50%;同时,SIRT3基因过表达能显著诱导肝癌细胞G2期周期阻滞:转染pc‐DNA3.1质粒的对照组细胞处于G2期比例为(22.83±1.58)%,而转染SIRT3基因的实验组处于G2期细胞为(35.65±1.55)%;SIRT3基因过表达使肝癌细胞中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较对照组显著增高,阳性细胞占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伴随衰老相关基因Rb、p1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SIRT3基因过表达可能通过Rb/p16途径促进肝癌细胞衰老。

    作者:宋春丽;黄荣;李泽华;周义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控制寻找更经济、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95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例行体检的健康人7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同时对比两组起始白细胞水平、大便潜血情况差异,计算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依据血浆D‐二聚体结果,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肠病阳性患者74例,阴性患者21例,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C T检测及多层螺旋C T检查确诊共有80例阳性患者、15例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灵敏度为88.75%、特异度为80.0%。(2)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数、大便潜血阳性率分别为(5480.12±876.32)μg/L、(17.37±2.21)×109/L、81.3%,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荣荣;王莹;高函;刘乐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SSA/Ro60自身抗原的基因克隆与表达纯化

    目的:克隆人SSA/Ro60自身抗原并表达纯化,为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扩增SSA/Ro60基因,定向插入pPICZ表达载体,转入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将获得的重组蛋白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扩增出约1.5 kb的SSA/Ro60全长序列,获得相对分子质量60×103的重组蛋白,经鉴定具有SSA/Ro60抗原性。结论成功克隆并表达SSA/Ro60,为诊断自身免疫疾病奠定基础。

    作者:牛广华;张程;吕丹;高玉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影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5380检测结果的原因分析

    血常规是临床三大常规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疗效的判断都有很大帮助。本科室自2009年开始使用BC‐53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5380是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配合改良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进行精确的五分类分析,具有双通道白细胞五分类及异常细胞筛选功能,可提供27项参数、2个散点图、2个直方图以及异常报警等参数和信息。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可能会因为一些生理、病理或操作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为了避免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情况,现将多年临床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影响BC‐5380检测结果的因素总结如下。

    作者:樊祖茜;孙雷;张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病毒灭活血浆残余亚甲蓝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 )研究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的亚甲蓝是否对人体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在T 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Anti‐CD3/CD28存在的条件下,加或者不加不同浓度的亚甲蓝共培养,培养至72 h ,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培养66 h后,加入CCK‐8染料继续培养4~6 h ,于A450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高浓度剂量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对Anti‐CD3/28刺激PBM C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P<0.01),其OD值由0.897±0.385分别降至0.632±0.334、0.524±0.254、0.445±0.287,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高浓度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可下调Anti‐CD3/28诱导 PBM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0、γ‐干扰素(IFN)‐γ,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25、2.5、5μmol/L的亚甲蓝影响PBMC分泌IL‐17a ,IL‐17a水平由(406±57)pg/mL分别降至(276±38)、(192±31)、(134±24)pg/mL ;影响PBMC分泌IL‐10,IL‐10水平由(184±15)pg/mL分别降至(132±13)、(110±12)、(42±8)pg/mL ;影响 PBMC分泌 IFN‐γ,IFN‐γ水平由(4512±187)pg/mL 分别降至(2876±143)、(2234±153)、(1988±112)pg/mL。结论高浓度亚甲蓝(≥1.25μmol/L)对人PBMC的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浓度(≤0.33μmol/L)的亚甲蓝对PBMC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该浓度的亚甲蓝对人纯T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研究。

    作者:陈志忠;李结敏;陈尚良;梁洁贞;卢少芬;陈超红;陆倩文;张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CLIA技术在新生儿TORCH感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技术检测新生儿 TORCH特异性抗体的临床意义,为相关疾病预防和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CLIA技术检测5506例新生儿血清中 TORCH特异性IgM 抗体。结果受检新生儿 TORCH‐IgM 总阳性率为7.3%,其中弓形体(TOX)、风疹病毒(RUB)、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率分别为0.18%、1.43%、5.41%、0.54%;不同疾病在402例T O RC H‐Ig M阳性的新生儿中所占构成比不同,其中以高胆红素血症所占构成比高,为48.51%。结论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TORCH感染不容忽视,其中以CMV感染为普遍,主要症状为高胆红素血症。由于TORCH病原体感染多缺乏典型症状,应采用CLIA技术对新生儿开展全面的TORCH特异性抗体检测,对治疗或保健有重大意义。

    作者:王俊育;王元白;张娜;黄宝加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ICU老年患者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整合子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 )老年患者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整合子基因的分布及耐药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老年ICU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67株用PCR分析整合子基因,并通过测序明确基因。结果肺炎克雷伯菌386株中产ESBLs检出率为43.26%;整合子检出阳性率50.89%,检出全为Ⅰ类整合子;整合子可变区扩增出aadA2、aadA1、aada16、dfra27和arr‐3基因;产ESBLs整合子基因阳性株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基因阴性菌株。结论老年ICU患者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整合子基因密切相关,在细菌的耐药上整合子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唯;陈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包头地区汉族人群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94008C>T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8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81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标本,采用TaqMan进行了基因分型;并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PSCA基因位点rs2294008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rs2294008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在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CA基因位点rs2294008多态性可能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非贲门胃癌的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菅建国;贾彦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检测工作总体情况,探讨实验室质量考评发现的问题,促进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方法采用血清学能力考评、职能问卷调查和现场督导方式对各实验室进行考评,分析2006~2013年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现状。结果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逐年增加,每年所有实验室质量考评成绩均为合格以上,实验室人员、设备和质量控制方面逐步完善,能满足艾滋病检测工作要求。结论随着质量考评的开展,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设备配备、检测能力、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方艳梅;张丽荣;魏泉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胱抑素C、RBP及尿中NAG 联合检测对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及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联合检测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76例 HSP患儿依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分成UAER正常组、UAER微量组和UAER大量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清胱抑素C、RBP和尿中NAG水平。结果 HSP各组患儿血清胱抑素C、RBP水平以及UAER微量组和UAER大量组尿中NA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组血清胱抑素C、RBP及尿中NAG单项阳性检出率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RBP、尿中NAG呈正相关(r=0.514、0.426,均 P<0.05)。结论联合检测上述3项指标能明显提高HSP患儿肾损伤的早期诊断阳性率,提高诊断准确性,为HSP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郑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方法学评价

    目的:探讨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阴道加德纳菌(GV)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12月进行细菌性阴道炎检测的26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取双份阴道分泌物标本,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分离培养法进行检测,分析免疫荧光法检测GV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免疫荧光法检测GV的敏感度为94.31%,特异度为90.75%,准确度为91.20%;分离培养法阳性检出率为34.99%,免疫荧光法阳性检出率为39.0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荧光法检测GV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阳性检出率高、诊断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丁亚利;梁晶晶;薛新娜;卢丽娟;曹婷;莫绍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IM A、L p-PL A2、cT n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38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9例,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IMA、Lp‐PLA2及cTnI水平,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在ACS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AP组和AMI组患者血清IMA、Lp‐PLA2及cTnI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6、8.589、8.952,均 P<0.01);与UAP组相比,AMI组患者血清 IMA、Lp‐PLA2及cTnI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3、5.987、2.062,均 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IMA、Lp‐PLA2及cTnI在ACS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0.843、0.852。结论血清IMA、Lp‐PLA2、cTnI可用于ACS的监测和早期诊断。

    作者:黄丹;韦珍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在细菌性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细菌性血流感染监测中的临床意义,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血培养的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阳性组(29例)和阴性组(158例),血培养采血当日测定PCT、CRP,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血培养阳性组分为革兰阳性菌组(9例)与革兰阴性菌组(20例),并对两亚组患者的PCT、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血培养阳性组PCT水平(中位数5.80ng/mL)明显高于阴性组(中位数0.4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CRP水平(中位数59.63mg/L)亦明显高于阴性组(中位数28.6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95%CI:0.731~0.905),而CRP的AUC为0.664(95%CI:0.554~0.773)。革兰阳性菌组PCT水平(中位数2.45ng/mL)与革兰阴性菌组(中位数7.90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组CRP水平(中位数59.63mg/L)与革兰阴性菌组(中位数53.88mg/L)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和CRP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而PCT较CRP有更高的准确性,故血流感染早期检测PCT能及时、有效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从而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雪琴;杨朝荣;盛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妇产科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评估

    目的:了解妇产科患者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医院妇产科需要输血治疗的196例患者的输血记录。结果输血前Hb(66.27±17.85)g/L,输血后Hb(79.28±16.79)g/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进一步对输血指征从严把关,做到合理用血、科学用血。

    作者:何淑贞;曹金如;莫丽芳;陈寿云;蒲育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小板微粒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皮受损后暴露的胶原激活人体的凝血因子引起血小板聚集,引发凝血过程。血小板在活化的同时释放血小板微粒,血小板微粒具有促凝功能。目前,血小板微粒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精确度。血小板微粒在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多种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及病程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微粒的生理功能、血小板微粒的检测方法以及血小板微粒在血栓性疾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作者:杨正亮;金红;李琪;陈宏娟(综述);闫海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红细胞参数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红细胞参数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参数,比较分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红细胞参数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影响红细胞参数变化的因素。结果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均显著影响着红细胞参数。结论机体的肝功能状况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直接影响着红细胞参数,动态观察红细胞参数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预示价值。

    作者:高鹏;肖萍;杨彦麟;石磊;赵正斌;朱陇东;毛小荣;陈琳;岳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预测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南海医院接受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将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上述患者随访18个月,同时记录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共有研究对象59例,平均透析时间(14.98±3.6)个月,再发腹膜炎(1.4±0.5)次。其中,存活组54例,死亡组5例,透析时间、心血管事件、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水平在死亡组发生率更高。进一步根据COX回归分析得出,腹膜炎患者心血管事件(HR=0.765,95%CI:0.107~0.388,P=0.072)、RDW‐CV水平(HR=0.681,95%CI:0.518~0.985,P=0.058)并不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透析时间长短(HR=1.03,95%CI:0.788~1.857,P=0.023)与腹膜炎患者预后相关。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RDW‐CV可能参与炎症变化过程,但并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更多的研究。

    作者:朱翠珍;刘春林;韩福郎;黄德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某院近5年多重耐药菌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近5年多重耐药菌的种类、标本类型及临床科室分布,以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治疗、防控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统计2011~2015年该医院实验室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分析各菌种中多重耐药菌产生的种类、比例、耐药情况及其在临床标本、科室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5年间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有2568例,占阳性标本的37.41%,其中数量排在前5位的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阳性率较高的标本是痰液、中段尿、血液、分泌物、脓液,从导管头、耳分泌物中分离阳性率较低(P<0.05);多重耐药菌在病区之间存在差异,其中重症监护室、呼吸科、外科高,脾胃科和乳腺科低(P<0.05);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发生较广泛,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复合抗菌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含酶类抑制剂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结论多重耐药菌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阳性率逐年增高,耐药菌株分布广,临床科室应予高度重视。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加强此类患者的隔离,对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扩散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康椿;谭俊青;李蔼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