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珍;刘春林;韩福郎;黄德兵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南海医院接受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将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上述患者随访18个月,同时记录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共有研究对象59例,平均透析时间(14.98±3.6)个月,再发腹膜炎(1.4±0.5)次。其中,存活组54例,死亡组5例,透析时间、心血管事件、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水平在死亡组发生率更高。进一步根据COX回归分析得出,腹膜炎患者心血管事件(HR=0.765,95%CI:0.107~0.388,P=0.072)、RDW‐CV水平(HR=0.681,95%CI:0.518~0.985,P=0.058)并不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透析时间长短(HR=1.03,95%CI:0.788~1.857,P=0.023)与腹膜炎患者预后相关。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RDW‐CV可能参与炎症变化过程,但并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更多的研究。
作者:朱翠珍;刘春林;韩福郎;黄德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离株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使用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的M/W‐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鉴定仪对临床SAU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细菌药敏结果根据2013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23文件进行判读;细菌的分布检测采用Whonet软件。结果8486例送检标本共检出SAU168株,其中青霉素敏感的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1株,青霉素耐药的MSSA8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68株。不同标本SAU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痰标本中SAU构成比高(P=0.000)。不同病房SAU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重症监护病房MRSA构成比高(P=0.000)。PS‐MSSA与PR‐MSSA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PR‐MSSA与MRSA对氨苄西林、呋喃妥因、青霉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甲氧苄氨嘧啶/磺胺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对其余9种抗生素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S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相对较低,但MRSA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必须引起临床和医院感染监管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
作者:孙敏;徐永成;苗祖豪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AKA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以及二者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CCP抗体、抗AKA抗体,共检测80例RA患者,4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RA组抗CCP抗体和抗AKA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R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抗CCP抗体的灵敏度为73.8%高于抗AKA抗体(41.3%),特异性为86.2%低于抗AKA抗体(95.7%),二者联合检测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有所增高。结论抗CCP抗体对RA患者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并且与抗AKA抗体联合检测对于RA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陶鹏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聚合酶链反应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母婴传播基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已感染HBV孕产妇108例与其新生儿股静脉血液 HBV‐DN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单纯性乙肝患者血清内HBeAg阳性组的HBV‐DNA水平明显比抗‐HBc和抗‐Hbe阳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b阳性组和HBcAb阳性对照组中有部分患者的 HBV‐DNA水平较高,证实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概率和母体血清 HBV‐DNA水平存在关联性,其母体中 HBV‐DNA水平升高,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结论使用定量检测的方式对孕产妇血液内HBV‐DNA水平加以检测,可以全面反映出孕妇疾病的传染性,进而实现预计 HBsAg阳性孕产妇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风险强弱,之后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实施治疗,全面减少其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皮受损后暴露的胶原激活人体的凝血因子引起血小板聚集,引发凝血过程。血小板在活化的同时释放血小板微粒,血小板微粒具有促凝功能。目前,血小板微粒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精确度。血小板微粒在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多种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及病程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微粒的生理功能、血小板微粒的检测方法以及血小板微粒在血栓性疾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作者:杨正亮;金红;李琪;陈宏娟(综述);闫海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通过探讨梅素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前带现象发生的规律,为减少假阴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2015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收集性病实验室检出RPR前带现象的血清标本48例,进行RPR、不同批次试剂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及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分析各实验间相关性及RPR前带现象凝集反应规律。结果48例前带现象标本T PPA及FT A‐ABS IgG抗体试验结果均为阳性,RPR试验原倍稀释时无颗粒凝集或凝集颗粒较小,且稀释反应前3~4孔(1∶8~1∶16)反应弱,凝集颗粒大小几乎无变化,从第4~5孔(1∶16~1∶32)起凝集反应不断增强,经稀释后滴度为1∶1024~1∶65536;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 RPR前带现象可通过与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联合检测、结合凝集反应特点发现,并通过增加稀释倍数避免漏检。
作者:魏虹娟;唐冬松;李宇;孙丽梅;刘意;冯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妇产科患者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医院妇产科需要输血治疗的196例患者的输血记录。结果输血前Hb(66.27±17.85)g/L,输血后Hb(79.28±16.79)g/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进一步对输血指征从严把关,做到合理用血、科学用血。
作者:何淑贞;曹金如;莫丽芳;陈寿云;蒲育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动脉血浆、静脉血浆、动脉血清、静脉血清之间电解质、葡萄糖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采集54例患者动静脉抗凝血、动静脉凝集血各1管,分离出相应的血浆和血清,用强生VITROS 5600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对K+、Na+、Cl-、血糖的浓度进行测定,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当标本类型为血清时,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Na+、Cl-、血糖和血清K+浓度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标本类型为血浆时,动脉血与静脉血之间Na+、Cl-、血糖浓度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K+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动脉的血浆和血清之间血糖和血K+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Cl-测定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静脉的血浆和血清之间血糖和血K+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Cl-测定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检测系统检测电解质、葡萄糖,动脉血浆、静脉血浆、动脉血清、静脉血清之间测定值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上应注意区别对待不同类型标本的测定值,建立、选择合适的参考范围。
作者:于凡;江咏梅;郭婵娟;杨玲;张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成人隐匿型糖尿病(LADA)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免疫印迹四联检测试剂条对31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抗体(IAA)、酪氨酸磷酸化酶自身抗体(IA‐2)]检测,同时通过生化仪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2 h C肽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GAD、IA‐2、IAA、ICA的阳性率分别为14.42%、4.70%、4.70%、5.33%,GAD、IA‐2、IAA、IC 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24.50%,显著高于单一抗体检测。自身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空腹血糖、空腹C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 C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GAD、IA‐2、IAA、ICA能够为LADA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同时更好地进行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作者:胡晖;陆伟成;刘伟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急性乳腺炎脓液细菌培养菌群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分析耐药谱变化的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乳腺炎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对207例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手工试验及DL‐96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部分药敏试验结合K‐B纸片扩散法。结果207份标本中共检出82株病原菌,检出率为39.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1株,占62.2%;铜绿假单胞菌7株,占8.5%;中间葡萄球菌4株,占4.9%;表皮葡萄球菌4株,占4.9%;产酸克雷伯菌3株,占3.7%;溶血葡萄球菌等其他13种菌种各检出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为92.2%,对红霉素耐药率为84.3%,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为84.3%,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总体耐药率较高,不宜选用;莫西沙星耐药率为3.9%,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1%,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7.5%。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85.7%,头孢哌酮耐药率为83.3%,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为71.4%;氨曲南耐药率为14.3%,头孢他啶耐药率为28.6%,美罗培南耐药率为28.6%。结论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多,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文献报道略有不同,显示出细菌分布的地域性差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经验用药宜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两者耐药谱综合考虑,药敏试验确定后宜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目标用药。
作者:徐豪;司沛茹;邵艳;朱艳玲;刘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索甲状腺疾病在妊娠早期的发生率和特点,为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776例妊娠早期(<12+6周)妇女(试验组)和100例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浓度,根据妊娠早期与非妊娠育龄妇女的不同诊断标准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的TSH、FT4和TPO‐Ab血清浓度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早期妇女的甲状腺疾病总发生率达35.05%,明显高于非妊娠育龄妇女(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孕妇所患甲状腺疾病主要为甲状腺功能减退(9.28%)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22.94%),与对照组妇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早期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高,可导致出生缺陷;因此,要重视对妊娠早期甲状腺疾病的筛查,提供优生优育理论依据。
作者:何彩华;刘运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评价肿瘤标记物CA242与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收集87例CRC患者血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A242及CA72‐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分析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C RC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87例疑似C RC患者终56例(64.37%)被确诊为C RC ,31例(35.63%)被排除C RC。C RC患者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均高于非CR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CA242/CA72‐4比值为明显(P=0.013)。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621及0.775,其中CA72‐4与早期CRC无明显相关性,而CA242及CA242/CA72‐4比值与CRC诊断呈显著相关性(P=0.013、0.006),两者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576~0.851及0.612~0.887;当CA242/CA72‐4截值(cut‐off)为2.6时(CA242=28.6,CA72‐4=11时),其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为91.32%,特异度为94.57%。结论 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CA242或CA72‐4两者单项,尤其当比值接近2.6时需高度注意CRC的可能。
作者:林忠顺;吕国恩;吕俊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激酶(GCK)基因3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SNPs)位点 rs2971672、rs2268573、rs2300587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的中国南方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499例(2型糖尿病组),同时选择同期在该院康体保健中心体检的汉族健康人499例作为对照组,对GCK基因的3个tagSNPs位点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 LDR)进行基因分型,应用 Hardy‐Weinberg平衡规律检测标本代表性,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并在加性、显性和隐性3种遗传模型下对各SNP位点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Haploview软件构建GCK基因3个tagSNPs位点的单体型,分析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LD)及不同的GCK单体型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rs2268573、rs2300587的基因型(χ2=3.361、2.076,均 P>0.05)和等位基因频率(χ2=0.222、1.980,均 P>0.05)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2971672的基因型(χ2=6.896,P<0.01)和等位基因分布(χ2=4.708,P<0.05)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显性遗传模式下以及在加性遗传模式下,rs2971672的基因型分布在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性遗传模式下 OR=1.74,95% C I:1.17~2.57,P<0.01;加性遗传模式下 OR=1.51,95% CI:1.06~2.14,P<0.05)。GCK 基因3个位点中的 rs2971672和rs2300587有一个LD域,其中TC、TA、CA3种主要单体型,单体型 TA和CA 均降低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OR值分别为0.81(95% CI:0.66~1.00,P<0.05)和0.78(95% CI:0.62~0.98,P<0.05)。结论在汉族人群中,GCK基因区域的rs2971672位点与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而rs2268573、rs2300587位点与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无明确相关性。rs2971672和 rs2300587的LD域单体型TA和CA均降低个体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作者:张秀明;孙各琴;罗楚君;李晶晶;韩慧;陈琼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 )研究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的亚甲蓝是否对人体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在T 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Anti‐CD3/CD28存在的条件下,加或者不加不同浓度的亚甲蓝共培养,培养至72 h ,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培养66 h后,加入CCK‐8染料继续培养4~6 h ,于A450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高浓度剂量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对Anti‐CD3/28刺激PBM C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P<0.01),其OD值由0.897±0.385分别降至0.632±0.334、0.524±0.254、0.445±0.287,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高浓度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可下调Anti‐CD3/28诱导 PBM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0、γ‐干扰素(IFN)‐γ,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25、2.5、5μmol/L的亚甲蓝影响PBMC分泌IL‐17a ,IL‐17a水平由(406±57)pg/mL分别降至(276±38)、(192±31)、(134±24)pg/mL ;影响PBMC分泌IL‐10,IL‐10水平由(184±15)pg/mL分别降至(132±13)、(110±12)、(42±8)pg/mL ;影响 PBMC分泌 IFN‐γ,IFN‐γ水平由(4512±187)pg/mL 分别降至(2876±143)、(2234±153)、(1988±112)pg/mL。结论高浓度亚甲蓝(≥1.25μmol/L)对人PBMC的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浓度(≤0.33μmol/L)的亚甲蓝对PBMC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该浓度的亚甲蓝对人纯T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研究。
作者:陈志忠;李结敏;陈尚良;梁洁贞;卢少芬;陈超红;陆倩文;张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方法对408例2型糖尿病患者新鲜尿标本分别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在408例尿液标本中,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出尿蛋白阳性率为20.10%(82/408),免疫比浊法尿微量清蛋白检测阳性率为42.16%(172/4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在尿蛋白++、+++的标本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完全符合。结论尿液干化学检测尿蛋白快速,且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不高,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过筛检测。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优点,可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监测和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虹娟;刘鑫;孔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缺血性肠病的诊断、控制寻找更经济、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95例疑似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例行体检的健康人7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肠病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同时对比两组起始白细胞水平、大便潜血情况差异,计算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依据血浆D‐二聚体结果,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肠病阳性患者74例,阴性患者21例,采用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C T检测及多层螺旋C T检查确诊共有80例阳性患者、15例阴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灵敏度为88.75%、特异度为80.0%。(2)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天D‐二聚体水平、白细胞数、大便潜血阳性率分别为(5480.12±876.32)μg/L、(17.37±2.21)×109/L、81.3%,远远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观察组患者入院第1、7、14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结论 D‐二聚体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方面具有相对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荣荣;王莹;高函;刘乐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实时定量PCR在血流感染病原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患者共92份血液标本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同时进行血液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在92份标本当中,两种方法共同阴性标本66份(71.7%),两种方法共检测出病原体10种。实时定量 PCR和血培养共同检出阳性标本7例,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为79.3%。实时定量PCR的阴性预测值是0.94,敏感度是0.64,特异度是0.82。其中15份标本实时定量 PCR阳性而血培养阴性,4份标本血培养阳性而实时定量PCR阴性。其中2份标本所培养出的病原体不在实时定量 PCR的检测范围内,且实时定量PCR也不能检测光滑念珠菌。结论实时定量PCR是快速检测血液感染标本的有价值方法,但不能完全替代血培养。
作者:范世珍;林松青;莫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或痉挛,心脏局部失去供血而导致的急性大面积心肌细胞坏死。该病病情凶险、变化快、佳治疗窗口期短,目前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伤残的一个主要原因[1]。近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更新了心肌梗死的通用定义,建议将心肌肌钙蛋白(cTn)作为诊断A M I的首选生物标志物,并以第99百分位值及其动态变化作为主要判断指标。随着心肌标志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 (hs‐cT nI)的检测方法已问世,其检测灵敏度较常规 cTn提高了近100倍[2]。这不仅有助于提高AMI的早期诊断率,缩短等待时间,还可以更好地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3‐4]。
作者:张丹;王贺(综述);伦立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790例,根据冠状动脉CTA结果分为CAD组(352例)和无CAD对照组(438例),CAD组依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118例)、双支冠状动脉病变(107例)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132例),检测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葡萄糖(GLU)、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各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不同指标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AD组和对照组比较,Lp‐PLA2、hs‐CRP、年龄、GLU、HbA1c、载脂蛋白B(ApoB)水平CA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PLA2在CAD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41,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Lp‐PLA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PLA2和Hs‐CRP之间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相关性(r=0.042,P>0.05)。结论血清Lp‐PLA2水平升高是CAD的危险因素,可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受累血管支数的风险评估。
作者:陆柳;孙立山;范列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