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顺;吕国恩;吕俊廷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 )研究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的亚甲蓝是否对人体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在T 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Anti‐CD3/CD28存在的条件下,加或者不加不同浓度的亚甲蓝共培养,培养至72 h ,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培养66 h后,加入CCK‐8染料继续培养4~6 h ,于A450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高浓度剂量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对Anti‐CD3/28刺激PBM C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P<0.01),其OD值由0.897±0.385分别降至0.632±0.334、0.524±0.254、0.445±0.287,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高浓度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可下调Anti‐CD3/28诱导 PBM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0、γ‐干扰素(IFN)‐γ,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25、2.5、5μmol/L的亚甲蓝影响PBMC分泌IL‐17a ,IL‐17a水平由(406±57)pg/mL分别降至(276±38)、(192±31)、(134±24)pg/mL ;影响PBMC分泌IL‐10,IL‐10水平由(184±15)pg/mL分别降至(132±13)、(110±12)、(42±8)pg/mL ;影响 PBMC分泌 IFN‐γ,IFN‐γ水平由(4512±187)pg/mL 分别降至(2876±143)、(2234±153)、(1988±112)pg/mL。结论高浓度亚甲蓝(≥1.25μmol/L)对人PBMC的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浓度(≤0.33μmol/L)的亚甲蓝对PBMC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该浓度的亚甲蓝对人纯T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研究。
作者:陈志忠;李结敏;陈尚良;梁洁贞;卢少芬;陈超红;陆倩文;张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变化及其在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初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惠州市惠阳区中医院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联合进行基因诊断病例660例,分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和正常组,检测所有人群红细胞的 Hb、HCT、MCV、MCH、RDW‐CV参数。结果与正常组男性相比较,静止型组、SEA缺失型组和HbH病组男性患者的Hb、HCT、MCV、MCH细胞参数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女性相比较,除静止型组RDW‐C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SEA缺失型组和 HbH病组的 Hb、HCT、MCV、MCH、RDW‐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的Hb、HCT、MCV、MCH参数可以作为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初筛的依据,对基层医院筛查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叶宏;陈海雁;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评价肿瘤标记物CA242与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收集87例CRC患者血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A242及CA72‐4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分析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C RC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87例疑似C RC患者终56例(64.37%)被确诊为C RC ,31例(35.63%)被排除C RC。C RC患者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均高于非CRC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CA242/CA72‐4比值为明显(P=0.013)。CA242、CA72‐4及CA242/CA72‐4比值三者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621及0.775,其中CA72‐4与早期CRC无明显相关性,而CA242及CA242/CA72‐4比值与CRC诊断呈显著相关性(P=0.013、0.006),两者的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576~0.851及0.612~0.887;当CA242/CA72‐4截值(cut‐off)为2.6时(CA242=28.6,CA72‐4=11时),其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为91.32%,特异度为94.57%。结论 CA242/CA72‐4比值在诊断早期CRC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CA242或CA72‐4两者单项,尤其当比值接近2.6时需高度注意CRC的可能。
作者:林忠顺;吕国恩;吕俊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通过每日定标快速手工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使孕酮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保证。方法根据LIAISON化学发光计算原理和孕酮的标准曲线,借用Excel软件的对数回归方程快速计算孕酮实际的标准曲线,对该试验进行校准。结果通过该方法计算得出的浓度值符合临床诊断。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得到临床科室的认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陈怡娟;郭渝;王婉蝶;黄靖轩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急性乳腺炎脓液细菌培养菌群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分析耐药谱变化的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乳腺炎提供循证学依据。方法对207例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进行细菌培养。采用手工试验及DL‐96系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部分药敏试验结合K‐B纸片扩散法。结果207份标本中共检出82株病原菌,检出率为39.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1株,占62.2%;铜绿假单胞菌7株,占8.5%;中间葡萄球菌4株,占4.9%;表皮葡萄球菌4株,占4.9%;产酸克雷伯菌3株,占3.7%;溶血葡萄球菌等其他13种菌种各检出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为92.2%,对红霉素耐药率为84.3%,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为84.3%,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总体耐药率较高,不宜选用;莫西沙星耐药率为3.9%,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1%,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7.5%。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85.7%,头孢哌酮耐药率为83.3%,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为71.4%;氨曲南耐药率为14.3%,头孢他啶耐药率为28.6%,美罗培南耐药率为28.6%。结论急性乳腺炎患者脓液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多,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文献报道略有不同,显示出细菌分布的地域性差别;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耐药率较高;对氨曲南、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经验用药宜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两者耐药谱综合考虑,药敏试验确定后宜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目标用药。
作者:徐豪;司沛茹;邵艳;朱艳玲;刘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结果相关性分析。方法对408例2型糖尿病患者新鲜尿标本分别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在408例尿液标本中,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出尿蛋白阳性率为20.10%(82/408),免疫比浊法尿微量清蛋白检测阳性率为42.16%(172/4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5)。在尿蛋白++、+++的标本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与尿微量清蛋白测定完全符合。结论尿液干化学检测尿蛋白快速,且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不高,可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的过筛检测。免疫比浊法测定尿微量清蛋白水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优点,可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监测和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虹娟;刘鑫;孔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免疫比浊法在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4年1~10月东莞广济医院皮肤科血清标本480份,用免疫比浊法、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进行检测,阳性结果与TPPA检测不符的标本采用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进行验证;另选择10份TPPA检测滴度为1∶1280阳性标本,用生理盐水按照1∶40、1∶80、1∶160、1∶320、1∶640、1∶1280进行稀释,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TP‐PA检出阳性标本70份,免疫比浊法检出阳性标本69份,ELISA检出阳性标本73份,4份与 TPPA阳性结果不相符的标本经FTA‐ABS确认全部为阴性;10份滴度为1∶1280的阳性标本稀释后用免疫比浊法和 ELISA对各个滴度进行检测,其敏感性分别为78.3%和96.7%。结论免疫比浊法、ELISA与TPPA3种方法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比浊法可以取代 TPPA作为梅毒血清学初筛阳性标本的确认试验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敏感性方面免疫比浊法比ELISA低,在检测低浓度标本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比浊法不能取代ELISA作为梅毒螺旋体抗体过筛试验。
作者:陈佩宣;李汉秋;吴细妹;陈志娟;刘建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皮受损后暴露的胶原激活人体的凝血因子引起血小板聚集,引发凝血过程。血小板在活化的同时释放血小板微粒,血小板微粒具有促凝功能。目前,血小板微粒的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精确度。血小板微粒在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多种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及病程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血栓形成过程、血小板微粒的生理功能、血小板微粒的检测方法以及血小板微粒在血栓性疾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作者:杨正亮;金红;李琪;陈宏娟(综述);闫海润(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随机尿微量清蛋白、24 h尿总蛋白定量检测在妊娠糖尿病(GDM )患者早期肾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50例经血糖筛查和糖耐量试验结果确诊的妊娠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选择糖耐量正常孕妇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随机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24 h尿总蛋白水平,并对两组孕妇的相应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妊娠糖尿病组的血糖、随机尿微量清蛋白值、24 h尿总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糖尿病组中18例随机尿微量清蛋白结果明显增高,6例24 h尿总蛋白轻度增高,随机尿微量清蛋白早期糖尿病并发症的敏感性高于24 h尿总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机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检测可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早期肾功能受损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王晓朋;张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调查兰州市健康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旨在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方法将7987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分别依据性别、年龄分组,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测定其Hp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各组Hp感染状况。结果Hp阳性总检出率为41.61%,其中男、女阳性率分别为59.67%和40.33%。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Hp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市区健康体检人群的Hp感染率接近于我国平均Hp感染率,不同年龄段人群Hp感染均较为常见,该结果可以对体检人群进行Hp感染的预防指导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帮助。
作者:李倩男;赵于飞;韩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儿童门诊微量元素检测对保健效果的影响,以做好缺乏的应对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儿童门诊健康体检的儿童1224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其静脉血中钙、铁、锌、镁、铜5种微量元素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各组微量元素测定值均处于参考范围,且随着年龄增长,铁、锌水平递增,钙水平递减,而镁、铜水平无明显变化。1224例儿童中,锌缺乏率高,占40.20%;其次为铁、钙,分别占29.74%、28.92%;镁、铜缺乏率较低,分别为6.45%、3.10%。不同性别间钙、铁、锌、镁、铜元素水平及缺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普遍存在钙、铁、锌缺乏现象,且与年龄相关,应定期检测体内的微量元素,保证膳食营养均衡。微量元素检测对儿童微量元素的补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熊辉;孙彦;蔡叶琴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项目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人员65例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常规中的WBC、PL T以及中性粒细胞指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检验中观察组患者的 TBIL以及ALT 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LB以及A/G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以及生化检验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芝梅;蔡爱玲;杨慧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克隆人SSA/Ro60自身抗原并表达纯化,为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RT‐PCR技术扩增SSA/Ro60基因,定向插入pPICZ表达载体,转入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将获得的重组蛋白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扩增出约1.5 kb的SSA/Ro60全长序列,获得相对分子质量60×103的重组蛋白,经鉴定具有SSA/Ro60抗原性。结论成功克隆并表达SSA/Ro60,为诊断自身免疫疾病奠定基础。
作者:牛广华;张程;吕丹;高玉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医院老年危重症监护病区(IC U )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为临床用药与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老年IC U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离情况与其耐药性。结果501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350例,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感染50例,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合并真菌感染101例,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非敏感性情况呈上升趋势( 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经统计学分析药敏趋势无明显变化(P>0.05)。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超过各自构成比的50%。结论老年IC U呼吸道感染患者常分离出多重耐药菌,耐药率维持较高水平,临床医生应结合实验室报告合理选药,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及管理,减少院内感染发生。
作者:陈莲;赵越;邱芳华;曾碧霞;席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评价Sebia Minicap Flex Piercing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性能。方法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相关文件及其他相关标准对该检测系统检测 HbA1c的精密度、准确度、携带污染率和参考区间指标进行评价,同时与Premier Hb 9210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验证。结果该检测系统检测高低两个浓度的HbA1c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1.2%和0.74%;准确度验证其与 Premier Hb 9210糖化血红蛋白仪相关性较好,r2为0.99026,相对偏倚<5%;携带污染率为0.99%。结论 Sebia Minicap Flex Piercing全自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HbA1c主要仪器性能达到CLSI指南和厂家说明书的要求,可满足临床检测需求。
作者:罗燕芬;李有强;区颂邦;肖倩;邓光远;许振杰;王丽娜;李沫;陈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AHA)检测血小板的准确性以及假性异常的原因和纠正措施。方法用Sysmex XE‐5000 AHA以常规方法(电阻抗法即PLT‐1模式)对患者血小板进行检测,随机选择血小板直方图及红细胞(RBC )直方图均正常的50例标本作为试验组1,另外选择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或(和)RBC直方图异常的50例标本作为试验组2,然后对试验组2的各标本逐一在Sysmex XE‐5000 AHA上以荧光染色激光散色法(光学法即PLT‐O模式)检测血小板作为试验组3,仪器检测的3个组数据分别与手工法进行比较。结果在试验组1中,仪器的检测结果与手工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2仪器的检测结果与手工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仪器的检测结果与手工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ysmex XE‐5000 AHA检测血小板的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熟练掌握其影响因素和仪器的性能及检测原理,才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
作者:周格琛;韦美德;贺望娇;韦鸿健;梁委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的耐药性与基因型。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采集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共计110株,选用K‐B纸片分析细菌对药物有无敏感性,采用改良后的 Hodge试验分析碳青霉烯细菌在临床上的使用反应。测试菌株耐药基因对BLAST对比(局部序列比对)与PCR、DNA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测试出替加环素中介11株和耐药4株(黏质沙雷菌、产气肠杆菌2株)。110株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对头孢噻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头孢他啶、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环丙沙星、氨曲南等耐药率均为64.9%~88.4%;而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头孢吡肟耐药率较低,为16.6%~40.1%;敏感率增高的为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分别为82.0%和86.6%。研究发现110株碳青霉烯类非敏感肠杆菌当中,检测出blaSHV‐12、blaCTX‐M‐15、ESBLs、blaCTX‐M‐33等基因。在110株碳青霉烯细菌当中还检测出1株黏质沙雷菌,基因型号为blaKPC‐2;改良后的 Hodge试验77株阳性,检出率为70%。36株(32.7%)ESBLs呈阳性,5株阴沟肠杆菌(blaIM P‐26)与1株产气肠杆菌(blaVIM‐2)基因、31株大肠埃希菌。结论碳青霉烯肠杆菌的基因型主要有blaKPC‐2基因、blaIM P‐26基因、blaVIM‐2基因。药敏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增高,临床用药时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控制感染的效果。
作者:杜任生;庾永基;肖伟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血常规是临床三大常规之一,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订以及疗效的判断都有很大帮助。本科室自2009年开始使用BC‐538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BC‐5380是采用半导体激光散射技术和细胞化学染色技术,配合改良的流式分析装置对白细胞进行精确的五分类分析,具有双通道白细胞五分类及异常细胞筛选功能,可提供27项参数、2个散点图、2个直方图以及异常报警等参数和信息。但是,在日常的工作中,血常规的检测结果可能会因为一些生理、病理或操作等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为了避免检测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情况,现将多年临床工作中所了解到的影响BC‐5380检测结果的因素总结如下。
作者:樊祖茜;孙雷;张叶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近5年多重耐药菌的种类、标本类型及临床科室分布,以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治疗、防控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统计2011~2015年该医院实验室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分析各菌种中多重耐药菌产生的种类、比例、耐药情况及其在临床标本、科室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5年间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有2568例,占阳性标本的37.41%,其中数量排在前5位的为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阳性率较高的标本是痰液、中段尿、血液、分泌物、脓液,从导管头、耳分泌物中分离阳性率较低(P<0.05);多重耐药菌在病区之间存在差异,其中重症监护室、呼吸科、外科高,脾胃科和乳腺科低(P<0.05);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性发生较广泛,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复合抗菌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含酶类抑制剂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结论多重耐药菌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阳性率逐年增高,耐药菌株分布广,临床科室应予高度重视。合理、科学地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加强此类患者的隔离,对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的扩散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康椿;谭俊青;李蔼文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