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T-proBNP浓度改变对重度烧伤患者中长期合理控制输血补液量的指导意义

丁磊;王贝;周情太;徐立平;任传路

关键词:烧伤, N末端B型钠尿肽原, 输血, 补液, 预警
摘要:目的:探讨全血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与重度烧伤患者补液量的相关性;评价重度烧伤患者监测NT‐proBNP的预警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解放军第100医院烧伤科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53例,入院前均无重大疾病史、遗传史。其中烧伤面积在35%~50%总体表面积(TBSA)或者Ⅲ度10%~20% TBSA共25例为A组,烧伤总面积>50% TBSA或Ⅲ度>20% TBSA共18例为B组,烧伤总面积>90%且复合爆震伤患者共10例为C组;所有患者入院第1~30天监测N T‐proBN P浓度用于指导输血及补液。对照组为53例同期年龄相仿的整形美容患者。与补液量计算公式相比,比较NT‐proBNP的指导优势。结果此次纳入研究的烧伤患者实际补液量均高于通用补液公式计算出的结果,烧伤越严重,NT‐proBNP浓度越高,血制品需求量越多;C组与B组、B组与A组间进行比较,NT‐proBNP浓度、补液量、MAP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浓度改变对重度烧伤患者中长期合理控制输血输液量可能有较高的指导和预警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外科住院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2011~2015年胃肠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acT/ALERT3D全自动培养仪、VITEK‐2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运用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140份标本检出病原菌753株,标本来源主要以血液、痰液、腹腔引流液、脓液及尿液为主(77.7%);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37株(71.3%),革兰阳性菌198株(26.3%),真菌18株(2.4%);位于前5位的检出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2.3%)、肺炎克雷伯菌(11.4%)、铜绿假单胞菌(10.0%)、金黄色葡萄球菌(8.1%)及鲍曼不动杆菌(5.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二、三代抗菌药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5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阳性葡萄球菌株,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40%),但葡萄球菌、肠球菌对传统抗生素青霉素和红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均>5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高度敏感。结论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减少耐药菌的发生及传播对提高胃肠外科感染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游;马晓波;贺德刚;周鑫;陈波;刘凯华;范春磊;苏国强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梅毒螺旋体 RPR试验前带现象检测分析

    目的:通过探讨梅素螺旋体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前带现象发生的规律,为减少假阴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2015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收集性病实验室检出RPR前带现象的血清标本48例,进行RPR、不同批次试剂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及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分析各实验间相关性及RPR前带现象凝集反应规律。结果48例前带现象标本T PPA及FT A‐ABS IgG抗体试验结果均为阳性,RPR试验原倍稀释时无颗粒凝集或凝集颗粒较小,且稀释反应前3~4孔(1∶8~1∶16)反应弱,凝集颗粒大小几乎无变化,从第4~5孔(1∶16~1∶32)起凝集反应不断增强,经稀释后滴度为1∶1024~1∶65536;临床表现不典型。结论 RPR前带现象可通过与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联合检测、结合凝集反应特点发现,并通过增加稀释倍数避免漏检。

    作者:魏虹娟;唐冬松;李宇;孙丽梅;刘意;冯霞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015年某医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征分析

    目的:比较并分析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检出情况,为临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603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标本,采用免疫斑点试验技术检测其血清中6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早期特异性抗体IgM: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分析患儿感染模式,以及不同年龄、季节、性别等感染情况的差异。结果6032例感染的标本中有2279例阳性,阳性率为37.8%。6种呼吸道病原体的阳性率依次为:ADV12.2%、IV9.6%、CP7.9%、MP4.6%、RSV3.0%、PIV0.3%。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在春、夏季节较高;1~3岁和4~6岁组阳性率高。结论该院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以ADV为主,其次是IV,其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支原体和衣原体也是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主要有MP和CP。

    作者:章国平;郭明亮;杜晓钟;张翀;赵翠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在慢性肝炎的分布差别研究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性丙肝)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中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nti‐ASGPR)水平,观察anti‐ASGPR与肝炎患者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 HBV感染患者60例(慢性乙肝患者30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HCV感染患者60例(慢性丙肝患者30例,慢性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anti‐ASGPR、ALT的水平。结果(1)HBV、HCV感染组血清anti‐ASGPR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anti‐ASGPR水平明显比慢性乙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anti‐ASGPR水平明显比慢性丙肝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ti‐ASGPR与ALT值无相关性。(2)丙肝组anti‐ASGPR血清学水平明显高于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anti‐AS‐GPR有助于临床的鉴别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景博琼;薛冰;徐笛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聚合酶链反应在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聚合酶链反应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母婴传播基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已感染HBV孕产妇108例与其新生儿股静脉血液 HBV‐DN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单纯性乙肝患者血清内HBeAg阳性组的HBV‐DNA水平明显比抗‐HBc和抗‐Hbe阳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BeAb阳性组和HBcAb阳性对照组中有部分患者的 HBV‐DNA水平较高,证实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概率和母体血清 HBV‐DNA水平存在关联性,其母体中 HBV‐DNA水平升高,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大。结论使用定量检测的方式对孕产妇血液内HBV‐DNA水平加以检测,可以全面反映出孕妇疾病的传染性,进而实现预计 HBsAg阳性孕产妇胎儿出现宫内感染的风险强弱,之后有针对性地对高危人群实施治疗,全面减少其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晓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儿童呼吸道病毒抗原的结果分析

    目的:评价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儿童呼吸道病毒抗原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儿童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282例住院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FLUA),流感病毒B(FLUB),副流感病毒1型(PIV1),副流感病毒2型(PIV2),副流感病毒3型(PIV3)和腺病毒(ADV)7种呼吸道病毒。结果6282例标本中病毒阳性检出835例,总阳性率13.29%;其中RSV高,阳性率8.83%;其次是PIV3,阳性率2.80%;冬季发病较高,夏季少。0~6个月的幼儿发病率较高。结论直接免疫荧光法简单、快速,可用于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作者:杨泉;席金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误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预测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南海医院接受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将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上述患者随访18个月,同时记录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数据。结果共有研究对象59例,平均透析时间(14.98±3.6)个月,再发腹膜炎(1.4±0.5)次。其中,存活组54例,死亡组5例,透析时间、心血管事件、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水平在死亡组发生率更高。进一步根据COX回归分析得出,腹膜炎患者心血管事件(HR=0.765,95%CI:0.107~0.388,P=0.072)、RDW‐CV水平(HR=0.681,95%CI:0.518~0.985,P=0.058)并不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透析时间长短(HR=1.03,95%CI:0.788~1.857,P=0.023)与腹膜炎患者预后相关。结论腹膜透析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RDW‐CV可能参与炎症变化过程,但并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更多的研究。

    作者:朱翠珍;刘春林;韩福郎;黄德兵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检测工作总体情况,探讨实验室质量考评发现的问题,促进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方法采用血清学能力考评、职能问卷调查和现场督导方式对各实验室进行考评,分析2006~2013年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现状。结果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逐年增加,每年所有实验室质量考评成绩均为合格以上,实验室人员、设备和质量控制方面逐步完善,能满足艾滋病检测工作要求。结论随着质量考评的开展,珠海市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设备配备、检测能力、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作者:方艳梅;张丽荣;魏泉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统计资料类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血清抗CCP抗体和抗 AKA 抗体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AKA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以及二者联合检测在R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CCP抗体、抗AKA抗体,共检测80例RA患者,4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RA组抗CCP抗体和抗AKA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R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抗CCP抗体的灵敏度为73.8%高于抗AKA抗体(41.3%),特异性为86.2%低于抗AKA抗体(95.7%),二者联合检测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有所增高。结论抗CCP抗体对RA患者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并且与抗AKA抗体联合检测对于RA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陶鹏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NT-proBNP浓度改变对重度烧伤患者中长期合理控制输血补液量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全血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与重度烧伤患者补液量的相关性;评价重度烧伤患者监测NT‐proBNP的预警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解放军第100医院烧伤科收治的重度烧伤患者53例,入院前均无重大疾病史、遗传史。其中烧伤面积在35%~50%总体表面积(TBSA)或者Ⅲ度10%~20% TBSA共25例为A组,烧伤总面积>50% TBSA或Ⅲ度>20% TBSA共18例为B组,烧伤总面积>90%且复合爆震伤患者共10例为C组;所有患者入院第1~30天监测N T‐proBN P浓度用于指导输血及补液。对照组为53例同期年龄相仿的整形美容患者。与补液量计算公式相比,比较NT‐proBNP的指导优势。结果此次纳入研究的烧伤患者实际补液量均高于通用补液公式计算出的结果,烧伤越严重,NT‐proBNP浓度越高,血制品需求量越多;C组与B组、B组与A组间进行比较,NT‐proBNP浓度、补液量、MAP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浓度改变对重度烧伤患者中长期合理控制输血输液量可能有较高的指导和预警意义。

    作者:丁磊;王贝;周情太;徐立平;任传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包头地区汉族人群PSCA基因rs2294008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94008C>T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88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81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血标本,采用TaqMan进行了基因分型;并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PSCA基因位点rs2294008多态性与非贲门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结果rs2294008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在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CA基因位点rs2294008多态性可能在包头地区汉族人群非贲门胃癌的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作者:菅建国;贾彦彬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PC R实验室的污染及控制措施

    目的:分析PCR实验室污染途径。方法针对PCR实验室不同的污染途径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一系列控制措施,达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的发生。结论 PCR实验由于具有高灵敏度,容易产生污染,必须针对不同污染途径采取不同控制措施,以避免污染产生的风险。

    作者:郭利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妇产科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评估

    目的:了解妇产科患者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前后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医院妇产科需要输血治疗的196例患者的输血记录。结果输血前Hb(66.27±17.85)g/L,输血后Hb(79.28±16.79)g/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师应进一步对输血指征从严把关,做到合理用血、科学用血。

    作者:何淑贞;曹金如;莫丽芳;陈寿云;蒲育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红细胞参数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红细胞参数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参数,比较分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红细胞参数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影响红细胞参数变化的因素。结果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均显著影响着红细胞参数。结论机体的肝功能状况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直接影响着红细胞参数,动态观察红细胞参数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预示价值。

    作者:高鹏;肖萍;杨彦麟;石磊;赵正斌;朱陇东;毛小荣;陈琳;岳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1例败血症伴胆汁淤积症检出大量正常靶形红细胞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靶形红细胞是指红细胞中央和周边着色浓,中间有一条透明带隔离[1],其形似墨西哥草帽呈靶状,故而得名,较正常红细胞扁而薄,故又称薄细胞[2]。靶形红细胞可以是小红细胞、正常红细胞,也可以是大红细胞[3]。健康人占1%~2%[4],新生儿略多一些。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败血症伴胆汁淤积症检出大量正常靶形红细胞的病例,患者经抗感染、利胆汁治疗后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业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病毒灭活血浆残余亚甲蓝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 C )研究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的亚甲蓝是否对人体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在T 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Anti‐CD3/CD28存在的条件下,加或者不加不同浓度的亚甲蓝共培养,培养至72 h ,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培养66 h后,加入CCK‐8染料继续培养4~6 h ,于A450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高浓度剂量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对Anti‐CD3/28刺激PBM C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P<0.01),其OD值由0.897±0.385分别降至0.632±0.334、0.524±0.254、0.445±0.287,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高浓度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可下调Anti‐CD3/28诱导 PBM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0、γ‐干扰素(IFN)‐γ,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25、2.5、5μmol/L的亚甲蓝影响PBMC分泌IL‐17a ,IL‐17a水平由(406±57)pg/mL分别降至(276±38)、(192±31)、(134±24)pg/mL ;影响PBMC分泌IL‐10,IL‐10水平由(184±15)pg/mL分别降至(132±13)、(110±12)、(42±8)pg/mL ;影响 PBMC分泌 IFN‐γ,IFN‐γ水平由(4512±187)pg/mL 分别降至(2876±143)、(2234±153)、(1988±112)pg/mL。结论高浓度亚甲蓝(≥1.25μmol/L)对人PBMC的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浓度(≤0.33μmol/L)的亚甲蓝对PBMC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该浓度的亚甲蓝对人纯T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研究。

    作者:陈志忠;李结敏;陈尚良;梁洁贞;卢少芬;陈超红;陆倩文;张绮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SCCmec型别多样性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SCCmec型别。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并经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准确鉴定的表皮葡萄球菌84株,通过PCR扩增esp和mecA基因准确鉴定M RSE ,采用多重PCR对M RSE SCCmec进行分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84株临床分离表皮葡萄球菌均可扩增出esp基因,mecA检出率为76.19%(64/84),其中血液、痰液、尿液和伤口分泌物M RSE检出率分别为76.8%、68.8%、100.0%和71.4%。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64株M RSE中,SCCmec单一型别为22株,其中SCCmecⅠ型19株、SCCmec Ⅲ型3株;SCCmec混合型为42株,其中Ⅰ、Ⅱ混合型2株,Ⅰ、Ⅲ混合型14株,Ⅰ、Ⅱ、Ⅲ混合型12株,Ⅱ、Ⅲ混合型5株,Ⅲ、Ⅳ混合型9株。结论临床分离的M RSE SCCmec型别存在明显的多样性,以混合SCCmec型别为主。

    作者:杨永长;陈亮;肖代雯;喻华;刘华;黄文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