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医院检验科的角度谈谈现代医学与人文关怀

姜艳梅;王晶;张长福;凌侠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 现代医学, 患者, 检验人员, 人文科学, 医学科学技术, 手工检测, 技术智能化, 医疗模式, 先进设备, 手工操作, 人员分工, 人文关怀, 临床杂症, 检验结果, 工作状态, 标本, 自动化, 生物学, 工厂化
摘要:近些年来,医学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先进设备开始应用于临床,解决了众多的临床杂症的同时,也使医患之间沟通少了;再有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把患者看作生物学上的人,习惯只对病不对人[1]。但在医学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医学与人文科学间的联系认识日渐深刻,也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医学的发展与人文科学是分不开的。多年前,检验科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检验人员从患者手中接过样本,手工检测,手工输入检验结果,再把结果发放到患者手中,这样他们不仅能掌握标本的留取的细节,关键是能直接与患者面对面,使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因而更能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对结果的发出更谨慎,进而使结果更加真实的体现患者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患者能看见检验人员的工作状态,也更能体谅他们对患者的要求。然而,随着检验人员分工更加细致,检验技术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验科显得越来越车间化、工厂化,基本接触不到患者,这样的情况下检验科怎么体现人文关怀的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鲍曼不动杆菌替加环素不同药敏检测方法敏感性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药敏检测方法检测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的差异。方法2013年临床分离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6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 TS测试条法、Vitek2仪器检测法、纸片扩散法分别检测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敏感性。结果微量肉汤稀释法替加环素敏感性为100.00%,未检测到中介和耐药菌株;M T S测试条法敏感性为81.67%,中介率为18.33%,未检测到耐药菌株;Vitek2仪器法敏感性为50.00%,中介率为43.33%,耐药率为6.67%;纸片扩散法敏感性为45.00%,中介率为45.00%,耐药率为10.00%。结论替加环素对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对结果的报告影响较大,以微量肉汤法为标准,M TS测试条法的符合率高,Vitek2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的敏感性显著降低。

    作者:邹自英;雷启丽;刘媛;朱冰;方小珍;王琴;谭积善;刘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LH750血液分析仪计数单核细胞准确性评估

    目的:评估库尔特L H750血液分析仪分类单核细胞的准确性。方法对160例(住院标本100例、体检标本60例) L H750血液分析仪分类单核细胞百分率增高的标本进行手工涂片镜检,将仪器法结果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133例标本单核细胞VCS图与其他白细胞VCS图进行比较。结果100例住院标本仪器法检测结果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体检标本仪器法检测结果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标本仪器法检测结果与手工法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3例标本中单核细胞C和S分别与淋巴细胞C和S接近。结论 LH750血液分析仪分类单核细胞可靠性不高,对于仪器计数单核细胞增高的标本必须要进行手工涂片镜检,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陈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S期激酶相关蛋白2对曲格列酮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过表达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能否影响曲格列酮(TRG)对乳腺癌细胞的敏感性,致力于发展一种新的药物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方法荧光报告基因方法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型转录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和CCK‐8法研究Skp2过表达影响 TRG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改变。结果 Skp2过表达能抑制PPARγ的活性,耐受TRG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结论 Skp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能耐受TRG的敏感性,因此通过下调Skp2可能会增强TRG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

    作者:蒙杰;邹燕;覃凤娴;韦晓谋;王贵生;吴昊;戴盛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检测误差,保证尿液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方法使用Sysmex U 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2~4月间所送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总结分析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正确留取清洁中段尿液可以减少尿液有形成分检测误差;尿液标本采集后4 h内完成检测对尿液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检测结果影响不大(P>0.05),红细胞计数随尿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呈趋势性降低,4 h后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不离心法与离心法尿液红细胞计数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重视影响尿液检测结果的因素,制定相关解决方案(留取清洁中段尿液,4 h内完成检测,采用不离心尿液进行尿沉渣检测等),才能保证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杨银芳;李伟;何超;马耀平;李燕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随意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在诊断糖尿病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随意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的测定,了解随意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在糖尿病肾功能损害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将6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肾功能正常与异常分组,并与80例健康对照组微量清蛋白肌酐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糖尿病患者中无论肾功能正常组还是肾功能异常组,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均明显高于健康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相对于24 h尿微量清蛋白测定而言,随意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具有取材方便、结果稳定、灵敏度高等特点,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具有积极的诊断意义。

    作者:仰大贵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江门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2011~2013年江门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从中了解不同试剂的阳性率和不同年龄段的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本站2011~2013年无偿献血者的标本分别用新创和万泰两种试剂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标本送市皮肤医院用TPPA法进行确认。但经TPPA确证后阳性率为77%以上,国内对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数据的报道几乎都是 ELISA筛查数据[1‐4]。结果两种试剂初筛阳性的标本与年龄有一定的关联性,36~45岁的男性感染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但是女性献血者的梅毒平均感染率要高于男性。而且两种试剂的阳性率也有所不同,新创试剂的真阳性率要高于万泰试剂。结论为了更好地选择初筛试剂,招募低危献血者,节约血液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医据。

    作者:廖惠容;翁远桥;陈日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1~2013年医院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状况分析

    目的:统计医院患者细菌感染菌群的变化以及耐药情况,为医院内感染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临床标本,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确证实验,采用美国临床检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确证实验。结果2011~2013年医院感染的细菌标本来源以痰液、分泌物和中段尿为主;且感染的主要细菌呈上升趋势,排在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排前三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其在3年中的构成比有小幅度的增加;3年中革兰阴性杆菌(G-)耐药率大于70%的抗菌药物有: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和头孢呋辛酯;革兰阳性球菌(G+)耐药率大于70%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G和红霉素。除4例粪肠球菌外,没发现其他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结论细菌感染的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呈每年递增的趋势,多重耐药菌株也不断上升,青霉素类药物已不适用于临床细菌感染的治疗;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有很高的敏感性。医院应高度重视感染的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减少细菌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

    作者:朱俊民;曹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微量元素铁、锌联合红细胞4项参数在小儿缺铁性贫血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铁、锌联合红细胞4项参数即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4例缺铁性贫血(IDA)儿童,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微量元素铁、锌、铜、钙、镁,应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参数 MCV、MCH、MCHC、RDW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缺铁性贫血(IDA)组微量元素铁、锌值显著降低(P<0.01),铜、钙、镁水平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MCV、MCH、MCHC值均显著降低(P<0.01),RDW值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微量元素铁、锌联合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RDW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范芳;钱新宏;潘凯丽;孙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孕酮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孕酮(P)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异位妊娠者8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中 HCG和P的水平,并与正常妊娠者(80例)血清中 HCG和P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异位妊娠者血清中HCG和P的水平均低于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联合检测HCG和P的水平,对于早期诊断异位妊娠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血清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铁蛋白(SF)、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冠心病(CH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该院随机抽取的100例CHD患者和90例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SF、LDL、CRP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D组中的SF、LDL、CRP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的SF、LDL、CRP单一检测以及3项联检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D组中,SF、LDL、CRP 3项联检的阳性率均大于单一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F、LDL、CR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CHD的诊断率。

    作者:薛金方;王小波;邓海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处置

    目的:该院2010~2013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类型及处置情况。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方法和措施,并对临床处置方式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及病历,对反应类型及处置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235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77%,其中过敏反应42例,占66.7%,发热反应18例占28.5%,其他反应3例,占4.8%。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大于相关资料,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注血液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输血科、临床应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良反应发生后,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置,能加快病情的治愈和好转。

    作者:张代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实验结果分析

    目的:探究感染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人群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情况,为人们认识此疾病提供依据及一些合理建议。方法使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分别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来本院进行就诊的2508例可疑患者进行了23种HPV基因亚型检测,包括18种高危亚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和MM4)和5种低危亚型(HPV6、11、42、43和44)。并且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检验科信息系统对病例进行病历信息追踪。结果 HPV 检出率为12.26%,其中高危型以 HPV52多见,占阳性比12.66%,其次为高危型HPV58、16型。低危型主要以43、6、11型较多见,占阳性比分别为14.61%、10.39%和8.44%。追踪观察阳性患者的转归情况,感染HPV52、16型者,两年内复查结果反复出现同型阳性现象。追踪分析了157例高危型(分别是52、58、16、18、66、33、56和68型别)HPV感染患者的 TCT (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高危型HPV感染与CINⅠ、CINⅡ、癌变病变呈密切相关性。追踪感染者的白带常规结果,表现为轻到中度炎症。结论高危型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病理学CINⅠ、CIN Ⅱ、癌变密切相关。而白带常规显示为轻、中度的炎症表现,因此患者只进行简单的白带常规分析,已不能真实反映患者感染状态,应寻求与上级医院合作的方法,及时检测 H PV感染情况,并对 H PV阳性者进行定期的跟踪,是防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与宫颈癌的有效途径。

    作者:冯程娟;苏东梅;刘丽娥;黄颜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周浦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45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中,尘螨、狗上皮、猫毛、真菌、榆树花粉和梧桐花粉sIg E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9.33%、17.78%、17.56%、14.44%、12.44%和12.22%。食入性过敏原中,鸡蛋、蟹、花生、牛奶sIg E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6.89%、12.67%、10.89%和10.44%。结论诱发上海市周浦地区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种类繁多,建立常见过敏原分布谱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德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云南省某大型综合医院临床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采用VIT 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3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12~2013年医院共分离病原菌274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986株(占72.4%),革兰阳性菌675株(占24.6%),真菌83株(占3.0%)。排列前三位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694株(25.3%)、肺炎克雷伯菌303株(11.0%)和铜绿假单胞菌266株(9.7 %);排列前三位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4株(6.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46株(5.3%)和屎肠球菌119株(4.3%),以呼吸道、尿路、血液感染为主,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检出率为45.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检出率为(84.6%),MRSA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耐药率均大于90.0%,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小于50.0%;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1.7%,未发现对利奈唑胺耐药的屎肠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65.2%和39.9%,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0.0%和6.3%,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50.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抗假单胞菌活性的药物的耐药率小于40.0%。结论2012~2013年医院分离病原菌耐药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多重耐药的非发酵菌;产酶等机制导致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MRSA和MRSCN检出率上升,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率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艳梅;满宝华;谭红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31 I治疗G raves甲亢前后血清IL-17A/IL-23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测定Graves病(GD)患者131 I治疗前后血清IL‐23/Th17轴相关因子水平,探讨IL‐17A、IL‐23的动态变化在131 I治疗Graves甲亢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未接受治疗的GD住院患者30例作为T0组,经131 I治疗后1、3、6月分别作为T1组、T3组、T6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ELISA法检测GD各组和对照组血清IL‐17A和IL‐23水平,并结合临床检查FT3、FT4、TSH的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30例Graves甲亢患者在131 I治疗前血清IL‐17A、IL‐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1、3、6月血清IL‐17A、IL‐23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D患者131 I治疗6个月后,T6组患者IL‐17A、IL‐23双阴性的疗效好于单阴性,双阴性和单阴性的疗效好于双阳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isher值为13.273,P<0.05)。结论动态观察Graves甲亢患者131 I治疗前后IL‐23/Th17轴相关因子水平的变化具有指导治疗、判断疗效、预测复发等临床意义。

    作者:钟海蓉;丁翠爽;邱智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评价亮氨酸氨基肽酶在甲状腺功能亢进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检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 ,LAP)指标,探讨LAP在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作为试验组,109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不同组间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进行LAP和FT3、FT4、TSH的相关性分析。将117例甲亢患者分为肝损害组52例,肝未损害组65例,并进行LAP测定。结果甲亢整体组、甲亢肝损害组、甲亢肝未损害组LAP和FT3、FT4、TSH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LAP与FT3、FT4成正相关,与TSH成负相关;甲亢肝损害组LAP和FT3、FT4、TSH与甲亢肝未损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LAP含量与甲状腺激素关系密切,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诊断、病情评估、以及治疗用药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LAP可以作为甲亢的一个独立诊断指标。

    作者:王静;李治锋;夏寿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试剂盒抗干扰性能评价

    目的: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的抗干扰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参考CLSI EP7‐A2文件,对SOD试剂盒进行干扰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样本中维生素C(Vc)浓度≤0.3 g/L时对SOD测定无干扰;血红蛋白(Hb)对SOD测定呈现非线性干扰趋势,根据其非线性拟合方程,计算得出当样品中 Hb浓度≤12 g/L时,对SOD结果测定无干扰;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FB)对SOD测定均呈现出线性干扰趋势,根据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计算得出当样品中CB浓度≤0.049 g/L ,FB浓度≤0.075 g/L时,对SOD结果测定无干扰。结论 SOD试剂盒对Vc及Hb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CB及FB的抗干扰性则有一定的限制。

    作者:马骥;陆慧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儿童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及药敏分析

    目的:调查本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患病儿童送检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状况以及亚胺培南耐药株的药敏分析。掌握广州地区儿童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及耐亚胺培南菌株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儿童送检感染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 EK 2 Compact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检测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 IC )。结果从36600例标本中共检出161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4株占14.9%;阳性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高达50.3%,分离高的是IC U和N IC U ,分别占27.4%和21.8%。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比较高,分别是91.7%、29.0%、29.0%、29.0%和25.0%。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在本地区儿童中检出率较高,常对其他抗菌药物多重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黄映红;谢永强;钟华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ICU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监测及防控

    目的: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在IC U的定植、分布及其防控效果。方法新进入IC U病房患者即刻采鼻前庭拭子和72 h后符合呼吸道感染指针患者的吸痰导管标本。采用荧光PCR快速检测mecA、nuc基因。并定期对医护人员鼻腔、手等相关环境标本跟踪监测防控。结果 M RS A阳性率检出率:患者鼻前庭拭子为9.9%,吸痰导管为2.7%;医护人员鼻前庭拭子为7.1%、手为4.0%、袖口为4.4%;M RS A阳性医护人员与患者鼻腔采用莫匹罗星擦拭,手加强消毒后M RS A检出率均为0.0%,但每季度医护人员鼻腔M RSA仍有检出。结论 PCR方法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培养方法。鼻腔前庭是M R‐SA的主要定植部位,是主要感染源,手是重要传播途径,监测重症监护室患者鼻腔前庭及医护人员的鼻腔前庭、手是控制M RSA院内感染的重要防控目标。

    作者:史小英;陈启容;余新玉;周琳瑶;熊力;伏心卓;袁璐;贾淑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检测网织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S‐500i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的网织血小板(RP )及其在血小板(PL T )减少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门诊及住院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35例和健康体检者60例,利用XS‐500i分析仪对其血样(RP、PL T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健康对照组RP (7.16±1.99)%低于ITP患者的RP%为(23.61 ± 7.26)%(P<0.01);高于AA患者的RP为(4.12±1.81)%、(P<0.05),ITP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R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和AA两者绝对值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检测RP对诊断和鉴别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及监测AA等血液病化疗后骨髓增生情况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邰文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