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S期激酶相关蛋白2对曲格列酮敏感性的影响

蒙杰;邹燕;覃凤娴;韦晓谋;王贵生;吴昊;戴盛明

关键词:S期激酶相关蛋白2, 曲格列酮, 乳腺癌细胞, 敏感性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过表达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能否影响曲格列酮(TRG)对乳腺癌细胞的敏感性,致力于发展一种新的药物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终达到治愈的目的。方法荧光报告基因方法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型转录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和CCK‐8法研究Skp2过表达影响 TRG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改变。结果 Skp2过表达能抑制PPARγ的活性,耐受TRG对乳腺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结论 Skp2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能耐受TRG的敏感性,因此通过下调Skp2可能会增强TRG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OADs)用于治疗以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为降糖方案的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T2DM )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2例预混胰岛素联合或不联合OADs治疗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停止正在使用的预混胰岛素,改用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16周,比较受试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体质量指数(BMI)和胰岛素剂量,并记录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研究,经甘精胰岛素治疗16周后,受试者HbA1c、FBG、BM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甘精胰岛素使用剂量较入组时预混胰岛素剂量显著减少(P<0.01)。治疗期间有2例(6.2%)受试者发生低血糖事件2次,均为一般性低血糖。结论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能有效改善预混胰岛素加或不加OADs治疗失败的T2DM 患者的糖代谢,并且不增加体质量。

    作者:周春来;丘霞;何煦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处置

    目的:该院2010~2013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类型及处置情况。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方法和措施,并对临床处置方式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及病历,对反应类型及处置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235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77%,其中过敏反应42例,占66.7%,发热反应18例占28.5%,其他反应3例,占4.8%。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大于相关资料,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注血液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输血科、临床应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良反应发生后,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置,能加快病情的治愈和好转。

    作者:张代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解脲支原体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8例来本院妇产科就诊患者,采集宫颈分泌物标本,使用荧光定量PCRABI7300检测仪,对该标同时检测人乳头瘤病毒DNA常见高危型(16、18、31、33、45、52、56、58)及解脲支原体DNA ,设置两组数据,第一组以UU DNA阳性为实验组,UU DNA阴性为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常见高危型 HPV DNA检出阳性率进行分析。第二组数据以UU DNA拷贝数大于104为阳性对照,以UU DNA拷贝数小于104为阴性对照,两组数据进行常见高危型 HPV DNA检出阳性率进行分析。结果第一组数据 UU DNA检出率达到67.5%(235/348),UU阳性 HPV DNA检出率为14.89%(35/235),UU阴性 HPV DNA 检出率7.07%(8/113),两组数据比较,χ2=4.30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二组数据UUDNA拷贝数大于104 HPV检出率为17.75%(30/169),UU DNA拷贝数小于104HPV检出率为7.57%(5/66),两组数据比较χ2=3.87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解脲支原体的感染与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具有相关性,UU感染会增加HPV感染机会,且随着U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作者:李国玉;池细弟;高世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59株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本院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泌尿系统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中段尿培养分离的259株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结果259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87株,占72.2%(187/259),革兰阳性菌43株,占16.6%(43/259),真菌29株,占11.2%(29/259)。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139株)和肺炎克雷伯菌(22株)为主,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5.4%(77/139)和45.4%(10/22);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较好(100%);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敏感性较高(100%)。结论泌尿系感染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大肠杆菌为常见的病原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革兰阳性球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泌尿系感染的治愈与耐药菌株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茂锐;黄基伟;刘桂治;李明友;方晓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基因型的分析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谱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8010份徐州地区宫颈细胞标本中提取23种HPV DNA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基因芯片技术对宫颈细胞23种 HPV型别进行测定,同时分析受检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8010例女性中有1852例HPV感染者,总的HPV感染率为23.12%,其阳性检出率一重型别为17.17%,一重中主要感染型别是 HPV16型为4.35%,其次为 HPV58型2.12%、52型1.82%。阳性检出率多重H PV感染为5.96%;其中16+58型、16+52型、11+16型,分别占多重感染的4.40%、2.94%和2.52%,是多重感染的主要型别。结论一重 HPV16、58和52型及多重16+58、16+52和11+16型是感染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的主要基因型,此基因芯片检测技术适用于宫颈细胞标本,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我国女性宫颈H PV感染基因型分布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夏林;龚培尧;耿建祥;王宏景;谭进;肖蔚;马文元;龙秀荣;赵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G抗原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G抗原(sHLA‐G)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同期230例宫颈癌患者、12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患者及30例健康自愿者的血清sHLA‐G水平及电化学免疫发光法测定血清中宫颈癌相关抗原(T A‐4)和SCC‐Ag水平,分析其在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血清中sHLA‐Ag、TA‐4及鳞形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水平的比较:血清sHLA‐G浓度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IN各组(P=0.000,P=0.000,P=0.002,P=0.006);CIN Ⅲ级组明显高于CINⅠ级组和对照组( P=0.001,P=0.021)。各组间血清 T A‐4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 Ⅰ级组和CIN Ⅱ级组(P=0.003,P=0.008,P=0.018);CIN Ⅲ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与CIN Ⅰ级组(P=0.023,P=0.031)。各组间血清SCC‐Ag浓度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宫颈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 Ⅰ级组与CIN Ⅱ级组(P=0.000, P=0.001,P=0.007);CIN Ⅲ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CIN Ⅰ级组(P=0.013,P=0.021)。(2)血清sHLA‐G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宫颈癌患者血浆中sHLA‐G水平与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8,P=0.031),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宫颈癌FIGO分期Ⅲ、Ⅳ期患者的血清sHLA‐G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U=7.125,P=0.008),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浆sHLA‐G水平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U=4.651,P=0.031)。结论血清sHLA‐G水平检测有助于宫颈癌及CIN Ⅲ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指标。但其与发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分析仍有待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作者:田玫玲;卢庆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0~2013年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VITEC‐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数据处理应用WHONET5.6软件,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间送检标本中PAE的检出情况、标本来源和耐药情况。结果 PAE的检出以下呼吸道标本为主,占送检标本的85%左右;对氨曲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美洛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除氨曲南耐药率为28.2%,其余抗菌药物均在10%左右。结论 PA E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及时合理监测其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吴敏;张丽霞;张立;冯冉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和多重PCR技术用于检测和筛查食源性致病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设计靶细胞引物序列,采用生物素标记反向引物5′端,氨基基团标记寡核苷酸探针5′端。将探针在固相载体上点样,制备基因芯片,PCR产物与芯片点制探针区域进行杂交,并对PCR杂交反应的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志贺氏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布鲁氏菌、奇异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多种病原菌,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细菌纯培养物灵敏度为5.0×102CFU/mL,DNA检测灵敏度为0.1pg,检测分离菌株符合率为100%。利用引物建立和优化了PCR检测体系,分别确定了Mg2+浓度和退火温度Tm值为1.5mmol/L和56℃,检测灵敏度达到10pg,此灵敏度下可以扩增出全部特异性引物条带。结论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多重PCR技术可以有效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为高通量筛查检测病原菌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在食品安全领域推广应用。

    作者:罗宇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试剂盒的性能评价

    目的:自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依据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中EP5‐A2, EP9‐A文件的要求,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九强公司的ACE试剂盒的精密度、线性、与比对试剂的相关性以及可报告范围等一些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自建系统血清ACE高低值的批内 CV分别为6.87%和2.39%,批间CV分别为6.09%和1.81%,日间CV分别为8.00%和2.8%均在厂家提供的小于10%的范围内;线性结果R2=0.99;与比对试剂相关系数 r=0.99056,且平均偏倚为8.55%有良好的相关性;血清ACE检测试剂盒可报告范围为9.0U/L‐600U/L。结论自建ACE检测系统各项性能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

    作者:谢惠英;吴京;葛歆悦;娄加陶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感染与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宫颈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1‐5],现已成为仅次于乳腺癌导致妇女死亡的肿瘤。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20万的女性死于宫颈癌,而发展中国家占到了75%以上。宫颈癌的病因学研究近些年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城乡结合部患病率较高。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卫生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所以每年新发病例非常多,约占到全世界的30%,当然随着近年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检出率也在逐年提高。现在国内每年约有2万多名妇女因为宫颈癌而病亡,宫颈癌初期没有任何症状,而后期发现时多已严重。目前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要手段,但是临床发现晚期患者治愈率非常低。所以如何能早期发现宫颈癌已成为摆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作者:杜伟平;李颖(综述);李芳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检测误差,保证尿液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方法使用Sysmex U 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2~4月间所送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总结分析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正确留取清洁中段尿液可以减少尿液有形成分检测误差;尿液标本采集后4 h内完成检测对尿液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检测结果影响不大(P>0.05),红细胞计数随尿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呈趋势性降低,4 h后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不离心法与离心法尿液红细胞计数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重视影响尿液检测结果的因素,制定相关解决方案(留取清洁中段尿液,4 h内完成检测,采用不离心尿液进行尿沉渣检测等),才能保证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杨银芳;李伟;何超;马耀平;李燕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重编程的机制研究进展

    旧的观点认为发育是不可逆的过程,而从分化的供者细胞克隆出哺乳动物驳斥了这个观点。现已证明卵母细胞能重编程供者核到胚胎状态,并发育成一个新的生物。未来将研究替代核移植的重编程方法,不使用卵母细胞,在培养皿中重编程。本文综述了重编程的几种方法,包括核移植、细胞融合、细胞提取物、培养诱导和分子介导重编程的方法,对重编程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作者:阮光萍;姚翔;刘菊芬;何洁;王金祥;杨建勇;庞荣清(综述);潘兴华(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对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其在预测SAP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48例被确诊的S A 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测定S A P患者住院不同时间段的存活组和死亡组的PCT水平,并同时对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临床特征比较,性别、体温、白细胞(WBC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C T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刚刚入院的PCT 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后面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存活组的 PCT 水平、APACHE Ⅱ评分都进行性下降,而死亡组的PCT 水平、APACHE Ⅱ评分则进行性升高。结论 PCT对SAP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景华;郭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效果相关因素的考察

    目的:探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4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检测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常规数据。结果经 G‐CSF刺激后,外周血CD3+(%)、CD3+CD4+(%)、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均明显升高(P<0.05);而动员第4天、第5天、第6天骨有核细胞密度、CD34+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差别。经相关性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与CD34+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 P<0.05),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 P<0.01)。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男性供者优于女性供者,年龄越小,体质量越轻,白细胞计数越高,经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百分比越高。

    作者:魏丽;吴炜;李兰娟;汪超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从医院检验科的角度谈谈现代医学与人文关怀

    近些年来,医学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先进设备开始应用于临床,解决了众多的临床杂症的同时,也使医患之间沟通少了;再有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把患者看作生物学上的人,习惯只对病不对人[1]。但在医学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医学与人文科学间的联系认识日渐深刻,也更加明确地意识到医学的发展与人文科学是分不开的。多年前,检验科主要依靠手工操作,检验人员从患者手中接过样本,手工检测,手工输入检验结果,再把结果发放到患者手中,这样他们不仅能掌握标本的留取的细节,关键是能直接与患者面对面,使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因而更能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对结果的发出更谨慎,进而使结果更加真实的体现患者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患者能看见检验人员的工作状态,也更能体谅他们对患者的要求。然而,随着检验人员分工更加细致,检验技术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验科显得越来越车间化、工厂化,基本接触不到患者,这样的情况下检验科怎么体现人文关怀的呢?

    作者:姜艳梅;王晶;张长福;凌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06例肾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探讨

    目的:探讨106例肾性贫血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变化来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肾性贫血的患者使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分别以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和铁蛋白(SF)及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确认铁缺乏指标指导补铁,2组间的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在补铁治疗前后CHr、MCH、MCV、RDW、MCHC检测结果的变化。结果(1)2组CHr与SF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使用的铁剂剂量小于后者(527.34±37.67比583.54±30.84,P<0.05);(2)CHr在补铁治疗第7天后出现显著治疗效果(P<0.01)。结论CHr作为铁缺乏指标,在肾性贫血患者的补铁剂量具有更安全、稳定、简便的优点。

    作者:陈寿云;曹金如;蒲育栋;袁博华;杨嘉兴;肖永杰;邓汉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周浦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45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中,尘螨、狗上皮、猫毛、真菌、榆树花粉和梧桐花粉sIg E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9.33%、17.78%、17.56%、14.44%、12.44%和12.22%。食入性过敏原中,鸡蛋、蟹、花生、牛奶sIg E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6.89%、12.67%、10.89%和10.44%。结论诱发上海市周浦地区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种类繁多,建立常见过敏原分布谱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德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烧伤患者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在烧伤患者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69例烧伤患者经血培养、分泌物和穿刺液培养等病原学检查确认细菌性感染96例,非细菌性感染73例,2组患者同时进行PCT、WB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查,比较这3项指标在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并进一步研究PCT浓度水平与烧伤程度的关系。结果细菌性感染组烧伤患者血清PCT、WBC和hs‐CRP浓度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P<0.05)。PCT诊断细菌性感染敏感性为90.63%,特异性为89.04%,阳性预测值为91.58%,阴性预测值为87.84%,PC T 对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其他两项炎症指标, PCT的浓度水平与烧伤患者的烧伤程度成正相关。结论细菌性感染的烧伤患者血清 PCT、WBC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 PCT作为诊断细菌性感染标志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优于WBC和hs‐CRP两项炎症指标。

    作者:张立营;陈朴;沈伟;何灵波;高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PS)测定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418例其他原因所致急腹症患者和78例健康对照组人员进行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结果5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AMY和LPS升高的敏感性分别为86.3%和92.2%。418例非急性胰腺炎的急腹症患者中,AMY、LPS升高和二者均升高的特异性分别为90.4%、91.7%和100%。结论联合测定血清AMY和LPS可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急性胰腺炎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耿生;王文武;张真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膜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的情况及其亚型分布规律,提出诊断和预防疾病的措施。方法采用核酸杂交检测某医院12422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HPV的亚型,分析不同患者的 HPV感染情况。结果 HPV感染率为17.0584%,其中不同年龄组 HPV感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V亚型检测可用于子宫颈癌的筛查及病情判断,对H PV阳性人群关键措施是早诊断,早治疗,以阻断H PV的持续性感染,预防子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李雷生;杨海霞;李文娟;邵泽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