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杨银芳;李伟;何超;马耀平;李燕平

关键词: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标本留取, 时间, 离心,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通过对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检测误差,保证尿液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方法使用Sysmex U 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2~4月间所送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总结分析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正确留取清洁中段尿液可以减少尿液有形成分检测误差;尿液标本采集后4 h内完成检测对尿液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检测结果影响不大(P>0.05),红细胞计数随尿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呈趋势性降低,4 h后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不离心法与离心法尿液红细胞计数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重视影响尿液检测结果的因素,制定相关解决方案(留取清洁中段尿液,4 h内完成检测,采用不离心尿液进行尿沉渣检测等),才能保证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周浦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45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检测。结果吸入性过敏原中,尘螨、狗上皮、猫毛、真菌、榆树花粉和梧桐花粉sIg E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9.33%、17.78%、17.56%、14.44%、12.44%和12.22%。食入性过敏原中,鸡蛋、蟹、花生、牛奶sIg E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6.89%、12.67%、10.89%和10.44%。结论诱发上海市周浦地区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种类繁多,建立常见过敏原分布谱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德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江门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2011~2013年江门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从中了解不同试剂的阳性率和不同年龄段的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本站2011~2013年无偿献血者的标本分别用新创和万泰两种试剂进行初筛,初筛阳性的标本送市皮肤医院用TPPA法进行确认。但经TPPA确证后阳性率为77%以上,国内对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数据的报道几乎都是 ELISA筛查数据[1‐4]。结果两种试剂初筛阳性的标本与年龄有一定的关联性,36~45岁的男性感染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但是女性献血者的梅毒平均感染率要高于男性。而且两种试剂的阳性率也有所不同,新创试剂的真阳性率要高于万泰试剂。结论为了更好地选择初筛试剂,招募低危献血者,节约血液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医据。

    作者:廖惠容;翁远桥;陈日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和多重PCR技术用于检测和筛查食源性致病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设计靶细胞引物序列,采用生物素标记反向引物5′端,氨基基团标记寡核苷酸探针5′端。将探针在固相载体上点样,制备基因芯片,PCR产物与芯片点制探针区域进行杂交,并对PCR杂交反应的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志贺氏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布鲁氏菌、奇异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多种病原菌,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细菌纯培养物灵敏度为5.0×102CFU/mL,DNA检测灵敏度为0.1pg,检测分离菌株符合率为100%。利用引物建立和优化了PCR检测体系,分别确定了Mg2+浓度和退火温度Tm值为1.5mmol/L和56℃,检测灵敏度达到10pg,此灵敏度下可以扩增出全部特异性引物条带。结论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多重PCR技术可以有效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为高通量筛查检测病原菌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在食品安全领域推广应用。

    作者:罗宇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乙肝5项ELISA 水浴箱与快速孵育器使用结果的可比性

    目的:探讨及评价乙肝5项ELISA使用水浴箱与快速孵育器实验的结果比对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乙肝患者92例,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184例作为对照,采用水浴箱和快速孵育器用ELISA同时检测标本的乙肝5项。结果2组结果阳性符合率较高。水浴箱的标本OD值的平均值会比较高。但是快速孵育器的标本S/CO值平均值较高,与其CO值比水浴箱的标本高有关系。结论日常工作中可引进快速孵育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弱反应性”结果的标本,需要使用水浴箱复查,并做好记录。快速孵育器好只用于 HBsAg的反应,因其他四项的反应流程时间比较短,并且有部分结果不符合。

    作者:董旭才;史欢欢;程芳;王蔓;徐静;张惠中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新疆石河子地区上半年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石河子地区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6月就诊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常见的9种呼吸道病原体。结果在检测的810例患者血清中,阳性检出率为32.35%,各病原体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肺炎支原体(M P )占21.48%,Q热立克次体(COX)占8.89%,嗜肺军团菌1型(LP1)占5.18%,肺炎衣原体(CP)占4.2%,乙型流感病毒(INFB)占2.22%,副流感病毒(PIVs)占1.24%,呼吸道荷包病毒(ADV)占0.50%。MP感染以少儿为主,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感染COX以青壮年居多,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结论新疆石河子地区呼吸道病原体感染人群中,少儿以MP感染为主,而青壮年以COX感染居多。

    作者:王路;刘旻;程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微量元素铁、锌联合红细胞4项参数在小儿缺铁性贫血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铁、锌联合红细胞4项参数即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4例缺铁性贫血(IDA)儿童,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微量元素铁、锌、铜、钙、镁,应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红细胞参数 MCV、MCH、MCHC、RDW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缺铁性贫血(IDA)组微量元素铁、锌值显著降低(P<0.01),铜、钙、镁水平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MCV、MCH、MCHC值均显著降低(P<0.01),RDW值则明显升高(P<0.01)。结论微量元素铁、锌联合红细胞参数MCV、MCH、MCHC、RDW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范芳;钱新宏;潘凯丽;孙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蛋白质组学在胚胎领域的应用概述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 APT )对于临床不孕不育的治疗无疑是20世纪的一项伟大成就。在辅助生殖技术中对配子和胚胎的非侵入性的评估是一个焦点[1]。选出适合移植的胚胎是人工辅助生殖成功的重要部分,通常筛选胚胎的方法是对胚胎进行系统的形态学评估[2‐3]。尽管这种方法相对成熟,并且提高了怀孕率,但它自身的缺陷仍然使超过70%的体外受精胚胎未能在母体内发育。因此,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将可能从众多的胚胎发育能力鉴定方法中获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女性怀孕率并使日常的单胚胎移植成为可能[4]。

    作者:眭维国;史舟芳;陈洁晶(综述);戴勇;薛雯(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儿童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情况,便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预防和临床用药。方法从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间该院因侵袭性肺炎链球菌感染患儿76例分离获得肺炎链球菌菌株,行荚膜肿胀试验确定其血清型。结果76株菌株中,2株呈阴性,其余74株分属于19F、19A、14、9v、7F等8个血清型,以19F和19A为常见,而血清型8为少见;同时,PCV7覆盖率仅为68.4%,而对于PCV13的覆盖率达94.7%。结论肺炎链球菌血清分型检测有助于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预防,PCV13应作为疫苗接种的首选,从而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陆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恒温扩增技术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

    感染性疾病是重要的公共健康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300万以上的人群死于感染性疾病[1]。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其次是真菌和寄生虫。某些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临床症状相似,但致病机制、发病进程完全不同,需要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早期及时确定感染原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使严重感染的生存率下降5倍[2]。因此,对于发病率和病死率非常高的感染性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不仅指导临床有效用药,还阻止耐药病原体蔓延,所以建立快速、准确、敏感且低廉的病原体诊断方法颇为重要。

    作者:罗茗月(综述);熊礼宽(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试剂盒抗干扰性能评价

    目的: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的抗干扰性能进行评价。方法参考CLSI EP7‐A2文件,对SOD试剂盒进行干扰性能评价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样本中维生素C(Vc)浓度≤0.3 g/L时对SOD测定无干扰;血红蛋白(Hb)对SOD测定呈现非线性干扰趋势,根据其非线性拟合方程,计算得出当样品中 Hb浓度≤12 g/L时,对SOD结果测定无干扰;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FB)对SOD测定均呈现出线性干扰趋势,根据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计算得出当样品中CB浓度≤0.049 g/L ,FB浓度≤0.075 g/L时,对SOD结果测定无干扰。结论 SOD试剂盒对Vc及Hb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CB及FB的抗干扰性则有一定的限制。

    作者:马骥;陆慧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高自动化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理论教学改革探索

    由于检验医学是当今医学领域中发展为迅速的学科之一,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推动检验医学的内涵和性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自动化、信息化和质量控制成为检验工作的核心[1]。由于工作流程的改变,特别是现在国家提出的医学检验“五改四”学制改革后,本校医学检验培养的目标也相应修改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对现行的检验医学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作者:宁红霞;杨溢;陈晓嘉;董青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1~2013年医院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状况分析

    目的:统计医院患者细菌感染菌群的变化以及耐药情况,为医院内感染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临床标本,采用梅里埃公司的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药敏确证实验,采用美国临床检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确证实验。结果2011~2013年医院感染的细菌标本来源以痰液、分泌物和中段尿为主;且感染的主要细菌呈上升趋势,排在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排前三位的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其在3年中的构成比有小幅度的增加;3年中革兰阴性杆菌(G-)耐药率大于70%的抗菌药物有:氨苄西林、头孢呋辛钠和头孢呋辛酯;革兰阳性球菌(G+)耐药率大于70%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G和红霉素。除4例粪肠球菌外,没发现其他耐万古霉素的菌株。结论细菌感染的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呈每年递增的趋势,多重耐药菌株也不断上升,青霉素类药物已不适用于临床细菌感染的治疗;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有很高的敏感性。医院应高度重视感染的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减少细菌感染的爆发和流行,减少耐药菌株的增加。

    作者:朱俊民;曹兴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的评价

    目的:对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进行评价,为临床实验室选择佳的检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40株,以BlaZ基因检测的结果作为β‐内酰胺酶检测的金标准,对“绝壁”试验、“三叶草”试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PCR法检测20株BlaZ基因为阳性,20株为阴性;“绝壁”试验,“三叶草”试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敏感度均为100.00%,特异性为100.00%。结论3种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β‐内酰胺酶的方法均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的实验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

    作者:郭鹏豪;王雅丽;廖康;陈建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儿童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现状及药敏分析

    目的:调查本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患病儿童送检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状况以及亚胺培南耐药株的药敏分析。掌握广州地区儿童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及耐亚胺培南菌株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儿童送检感染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情况,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 EK 2 Compact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检测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 IC )。结果从36600例标本中共检出161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4株占14.9%;阳性菌株主要来源于痰标本,高达50.3%,分离高的是IC U和N IC U ,分别占27.4%和21.8%。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的耐药率比较高,分别是91.7%、29.0%、29.0%、29.0%和25.0%。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在本地区儿童中检出率较高,常对其他抗菌药物多重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黄映红;谢永强;钟华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对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减少不必要的检测误差,保证尿液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方法使用Sysmex U 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2~4月间所送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总结分析影响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正确留取清洁中段尿液可以减少尿液有形成分检测误差;尿液标本采集后4 h内完成检测对尿液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检测结果影响不大(P>0.05),红细胞计数随尿液标本的放置时间呈趋势性降低,4 h后红细胞计数明显下降(P<0.05);不离心法与离心法尿液红细胞计数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重视影响尿液检测结果的因素,制定相关解决方案(留取清洁中段尿液,4 h内完成检测,采用不离心尿液进行尿沉渣检测等),才能保证尿液有形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杨银芳;李伟;何超;马耀平;李燕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 HBV DNA 和 HBV-M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前S1抗原(Pre‐S1Ag)与 HBV DNA、HBV‐M 及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905例 HBV 感染者(HBV 感染组)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 Pre‐S1Ag、HBV‐M、HBV DNA和肝功能检测。结果905例标本中,Pre‐S1Ag和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68.51%(620/905)和67.96%(615/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0.064,P>0.05);570例 HBeAg阳性组中,HBV Pre‐S1阳性率为85.08%(485/570),显著高于 HBeAg阴性组的 Pre‐SAg1阳性率40.30%(135/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881,P<0.01)。Pre‐S1 Ag阳性组与阴性组ALT、AST异常率分别为53.22%、25.96%和51.29%、3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ALT =53.148,P< 0.001,χ2AST =66.635,P<0.001)。结论 Pre‐S1Ag是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与HBV‐DNA阳性相关度高,是对 HBeAg的重要补充和加强,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更及时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李彩东;吴斌;陈锡莲;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HDN )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本院临床疑似HDN 212例患儿血液标本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放散试验。结果疑似 HDN 患儿血液样本212例,确诊为HDN 50例(23.6%),其中ABO‐HDN 45例(21.2%)、Rh‐HDN 5例(2.4%)。45例ABO‐HDN的患儿中,A型23例,阳性率为36.5%(23/63);B型22例,阳性率为28.2%(22/78)。3项试验的检出敏感性:50例HDN确诊患儿中放散试验阳性率为100%, DT A阳性率为28%,游离试验阳性率为92%。结论微柱凝胶法能快速准确检测出 HDN ,具有操作简便、标本用量少、方法学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为HDN提供可靠诊断依据,适用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晶晶;袁万博;谢思思;肖秀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LH750血液分析仪计数单核细胞准确性评估

    目的:评估库尔特L H750血液分析仪分类单核细胞的准确性。方法对160例(住院标本100例、体检标本60例) L H750血液分析仪分类单核细胞百分率增高的标本进行手工涂片镜检,将仪器法结果与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将133例标本单核细胞VCS图与其他白细胞VCS图进行比较。结果100例住院标本仪器法检测结果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体检标本仪器法检测结果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标本仪器法检测结果与手工法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3例标本中单核细胞C和S分别与淋巴细胞C和S接近。结论 LH750血液分析仪分类单核细胞可靠性不高,对于仪器计数单核细胞增高的标本必须要进行手工涂片镜检,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作者:陈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基因型的分析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基因谱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8010份徐州地区宫颈细胞标本中提取23种HPV DNA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基因芯片技术对宫颈细胞23种 HPV型别进行测定,同时分析受检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8010例女性中有1852例HPV感染者,总的HPV感染率为23.12%,其阳性检出率一重型别为17.17%,一重中主要感染型别是 HPV16型为4.35%,其次为 HPV58型2.12%、52型1.82%。阳性检出率多重H PV感染为5.96%;其中16+58型、16+52型、11+16型,分别占多重感染的4.40%、2.94%和2.52%,是多重感染的主要型别。结论一重 HPV16、58和52型及多重16+58、16+52和11+16型是感染徐州地区女性宫颈细胞的主要基因型,此基因芯片检测技术适用于宫颈细胞标本,一次可检测23种HPV基因型,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对我国女性宫颈H PV感染基因型分布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夏林;龚培尧;耿建祥;王宏景;谭进;肖蔚;马文元;龙秀荣;赵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实验结果分析

    目的:探究感染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人群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情况,为人们认识此疾病提供依据及一些合理建议。方法使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分别对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来本院进行就诊的2508例可疑患者进行了23种HPV基因亚型检测,包括18种高危亚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3和MM4)和5种低危亚型(HPV6、11、42、43和44)。并且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检验科信息系统对病例进行病历信息追踪。结果 HPV 检出率为12.26%,其中高危型以 HPV52多见,占阳性比12.66%,其次为高危型HPV58、16型。低危型主要以43、6、11型较多见,占阳性比分别为14.61%、10.39%和8.44%。追踪观察阳性患者的转归情况,感染HPV52、16型者,两年内复查结果反复出现同型阳性现象。追踪分析了157例高危型(分别是52、58、16、18、66、33、56和68型别)HPV感染患者的 TCT (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结果,高危型HPV感染与CINⅠ、CINⅡ、癌变病变呈密切相关性。追踪感染者的白带常规结果,表现为轻到中度炎症。结论高危型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病理学CINⅠ、CIN Ⅱ、癌变密切相关。而白带常规显示为轻、中度的炎症表现,因此患者只进行简单的白带常规分析,已不能真实反映患者感染状态,应寻求与上级医院合作的方法,及时检测 H PV感染情况,并对 H PV阳性者进行定期的跟踪,是防治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与宫颈癌的有效途径。

    作者:冯程娟;苏东梅;刘丽娥;黄颜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