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评价的价值

王国成;牛翠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 血清尿酸,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清尿酸(SUA)水平在接受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152例胸痛症状发作12 h 内接受成功 PCI 治疗的 ACS 患者为研究对象。PCI 术前12 h 内完成 RDW 与 SUA 检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的诊断界值分为3组:I 组(RDW<14.5%,SUA<402μmol/L)73例,Ⅱ组(RDW<14.5%,SUA≥402μmol/L;RDW≥14.5%,SUA<402μmol/L)50例,Ⅲ组(RDW≥14.5%,SUA≥402μmol/L)29例。观察分析3组患者术后30 d 全因死亡和心脏联合事件终点(再次血管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继发心力衰竭、再住院及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RDW 和 SUA 术前水平均是术后30 d 全因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两者呈线性相关(r=0.336,P =0.001)。3组间比较患者30 d 心脏联合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P =0.012)。结论接受成功 PCI 术前 RDW≥14.5%且 SUA≥402μmol/L 的 ACS 患者预后不良,RDW 和 SUA 联合检测,对尽早筛选出高危患者,及时优化干预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基础上标记各种可测量的标记物,是目前在微量检测领域独具优势的免疫分析技术。20世纪60年代初期,Yallow 和 Berson 创立了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RIA),因其具有极好的微量分析性能而迅速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和医学科学研究,但因其放射性危害、试剂昂贵且保存期短等劣势被限制了进一步发展。此后酶标记免疫分析技术(EI)、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荧光免疫分析技术(F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等非 RIA 相继问世,其中TRFIA 在检测灵敏性方面超过 RIA 2~3个数量级,被认为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本文就TRFIA 的研究及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史咏梅;何晖;冯子力;谭华;伍碧梅;朱海;涂承宁;柯明剑;叶立青;唐明慧;杨泽(综述);汪海波(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目标性定期监测 ICU 感染数据,了解危险因素,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4年10月60例 ICU 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进行研究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为23.33%,日感染率为24.21‰,调查日感染率为6.43‰;3种侵袭性操作相关性感染率分别为: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发生9.69‰,中心静脉插管相关血流感染率8.19‰,导尿管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2.05‰,共检出21株致病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ICU 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与各种导管应用相关,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主,应注意多重耐药菌的监控与防护,做好隔离与手卫生。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胶乳凝集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胶乳凝集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可靠性。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标本共40份,分别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胶乳凝集法,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上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HbA1c,以 HPLC 为参比方法,与胶乳凝集法进行比对。计算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胶乳凝集法检测 HbA1c 的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试验、回收试验。结果胶乳凝集法批内平均变异系数(CV)为3.43%,批间平均 CV 为4.19%,平均回收率为99.58%,胶乳凝集法与 HPLC 法回归方程为Y =0.9762X +0.0235,r 2=0.9983。结论胶乳凝集法精密度能满足临床需要,与 HPLC 法相关性较好,适用于临床常规自动分析。

    作者:陈爱莲;马小宏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降钙素原和超敏 C 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在细菌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84例细菌感染者纳入感染组,120例非细菌感染者纳入对照组,PCT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s-CRP 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 PCT≥0.5 ng/mL 为阳性标准,以 hs-CRP≥10.0 mg/L 为阳性标准,PCT 灵敏度为94.6%(174/184),特异度为90.0%(108/12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可信区间,0.889~0.975);hs-CRP 灵敏度为80.4%(148/184),特异度为68.3%(82/120),AUC 为0.765(95%可信区间,0.720~0.810)。结论在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时血清 PCT 较 hs-CRP 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作者:杨坤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病原菌特点、耐药性,探讨相应防治措施,为针对VAP 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该院 NICU 收治的呼吸衰竭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确诊为 VAP 的患儿临床资料、病原菌构成,并对患儿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 VAP 发生率为43.75%(35/80);共检出7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高,占81.43%(57/70);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所占比例较高;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为18.57%(13/70),其中以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除对万古霉素敏感外,对其余抗菌药物均耐药。结论新生儿 VAP 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均为多重耐药条件致病菌。

    作者:罗惠玲;白波;李广洪;杜小群;黄暖潮;黄惠仪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结核杆菌壁脂蛋白调控巨噬细胞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一种威胁人类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性疾病,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2~2009年,全球平均每年有200万人左右死于结核病[1]。结核分枝杆菌(MTB)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MTB 感染人体后主要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或者通过凋亡机制被杀灭,那些未被清除的 MTB 可以长期潜伏在巨噬细胞内导致潜伏感染[2]。MTB 菌体成分是其主要的致病物质,通过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终导致MTB 的清除、潜伏或者发病;其中 MTB 细胞壁脂蛋白可通过巨噬细胞膜上的多种结合蛋白参与调节巨噬细胞的多种信号通路,从而诱发对细胞凋亡的双向调节,这在结核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 MTB 壁脂蛋白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白冰;梁宏洁;苏敏;刘旻雁;陈晋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昆明某院2005~2013年葡萄球菌种类分布及耐甲氧西林菌株检出率

    目的:了解该院葡萄球菌种类分布特征及耐甲氧西林菌株检出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从各种标本中检出的葡萄球菌的种类组成及耐甲氧西林菌株情况。结果9年共分离到葡萄球菌3561株,由21个种及亚种组成,另有13株未鉴定到种。2005~2013年菌种组成呈递增趋势,2005年由5种组成,至2013年达到12种。各年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人型葡萄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菌株检出率自2011年出现明显下降,从2010年的76.3%降至2013年的25.6%。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型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菌株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菌株平均检出率较高,在70.0%左右保持稳定,各年有波动性变化。结论该院葡萄球菌菌种分布逐年复杂,提示条件致病葡萄球菌引起感染的机会增多,耐甲西林菌株检出率较高,临床应注意合理用药。

    作者:卢赞;尹利民;刘德华;胡大春;钱净;伏改芬;王霞;赵红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来宾市兴宾区2163对备孕夫妇优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对备孕人群进行优生检查,找出孕前可能引起胎儿出生缺陷高危因素,为优生优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辖区备孕2163对夫妇进行孕前优生检测,评估怀孕风险。结果检出具有怀孕风险人数1547例,检出阳性率35.76%(1547/4326),其中男性阳性率26.81%(580/2163),女性阳性率44.71%(967/2163),女性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怀孕前进行优生检查,可尽早发现怀孕风险,以便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对预防出生缺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俊;廖莉莉;吴则崚;张金莲;张三萍;陈世新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肺部感染患者呼吸道病原体 IgM 抗体检测与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8项呼吸道病原体 IgM抗体在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检出情况及各季度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因肺部感染在本院呼吸科住院的384例患者血清标本,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定性检测8种呼吸道病原体 IgM 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呼吸道病原体 IgM 抗体检测总阳性率为13.54%(52/384),其中以甲型流感 A 和乙型流感 B 为多见,阳性率均为4.43%(17/384)。8项呼吸道病原体在一季度感染率高,其中又以甲型流感病毒 A 和乙型流感病毒 B 感染为多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 IgM 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肺部感染患者,在一季度和四季度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结论8项呼吸道病原体 IgM 抗体检测对于肺部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在呼吸道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流行的时段应做好预防工作。

    作者:池飞燕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应用淋巴细胞分层液提高血液病理细胞阳性检出率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淋巴细胞分层液提高血液病理细胞阳性检出率的研究价值。方法选取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33例、恶性肿瘤17例、红斑狼疮8例、疟原虫病7例为研究对象,其分离细胞涂片作为研究组,相同患者外周血(无分离有核细胞)染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种涂片阳性检出率。结果分离有核细胞研究组对 MDS、肿瘤细胞、狼疮细胞及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与相同患者外周血对照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淋巴细胞分层液富集阳性细胞效果明显,对 MDS、病理肿瘤细胞、寄生虫细胞、狼疮细胞的检出率有明显提高。

    作者:罗俭权;龙振洪;冼少珍;吕镜雄;赵立忠;杨家诚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的价值

    目的:比较 ELISA法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法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价值。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3例,非SLE 自身免疫疾病组59例,非自身免疫疾病组43例,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2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2种方法检测4组研究对象的抗核抗体(ANA),并进行分析。结果ELISA 法检测 SLE 组、非 SLE 自身免疫疾病组中高效价的 ANA 分别为(2.621±1.700)、(2.248±1.781),IIF 法分别为(2.715±0.730)、(2.544±0.59),但前者测出非自身免疫疾病中的 ANA (1.034±1.050)低于后者 ANA 的效价(2.253±0.691)。结论ELISA 检测可提高 ANA 的检测效果。

    作者:王广杰;陈洁;李士军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呼吸道嗜血杆菌属的生物学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临床分离嗜血杆菌属的季节分布、生物学分型及耐药性。方法收集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和咽拭子,采用手工法、MicSCAN4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HNID 鉴定板对分离培养的221株嗜血杆菌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生物学分型。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临床分离流感嗜血杆菌96株(占1.6%),生物Ⅰ型10株(10.4%),生物Ⅱ型31株(32.3%),生物Ⅲ型40株(41.7%),其他生物型15株(15.6%)。副流感嗜血杆菌125株(占2.1%),生物Ⅰ型15株(12.0%),生物Ⅱ型23株(18.4%),生物Ⅲ型69株(55.2%),生物Ⅳ型18株(14.4%),未检出其他生物型。冬季感染率高。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分别为40.6%%和44.8%,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51.0%和66.4%。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株产酶率分别为40.6%和44.8%,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美罗培南、氯霉素的敏感率都在90.0%以上。结论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好发于冬季,感染的生物型均以生物Ⅱ型、Ⅲ型为主,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已不宜用于嗜血杆菌引起感染的经验治疗。对该菌所致呼吸道感染可选用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美罗培南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江秀爱;赵自云;姜蓓;乔显森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血清 GPC3与 TGF-β1联合检测对 AFP 阴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2种肿瘤标志物在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癌(PHC)中的诊断价值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PHC 组90例,肝硬化组30例,良性肝病组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血清中 AFP、GPC3、TGF-β1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PHC 组患者血清 AFP、GPC3、TGF-β1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良性肝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FP 阴性 PHC 患者血清 AFP、GPC3、TGF-β1水平与AFP 阳性 PHC 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FP 阴性 PHC 患者血清 GPC3、TGF-β1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良性肝病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PC3与 TGF-β1联合检测对 AFP 阴性 PHC 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度明显高于单独检测。结论GPC3与 TGF-β1联合检测对 PHC 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冯军花;刘志权;魏媛媛;赵红峥;郭秀娟;张金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胱抑素 C 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研究分析

    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胱抑素C及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颈部血管超声的检查报告,将不稳定性斑块患者86例纳入观察组,稳定性斑块患者64例纳入对照组,抽取2组患者外周血检测血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分别为48.760、20.530、29.860、33.720,P <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胱抑素 C 和同型半胱氨酸间具有弱相关性(r =0.21,P =0.003);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是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血清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是出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脑梗死的发生与斑块的稳定性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控制上述高危因素是防治脑梗死的重点。

    作者:罗国忠;贺海文;杨永成;吴晓鸿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系统性硬化病血脂异常及与炎症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病(SSc)的血脂异常情况及其与炎症的关系。方法2012~2014年58例 SSc 患者纳入 SSc组,58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 a[LP(a)]、C 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同时检测 SSc 患者的抗核抗体(ANA)和抗 Scl-70抗体。采用 t 检验比较 SSc 组和对照组血脂水平,比较不同 ANA 和抗 Scl-70抗体检测结果患者的血脂水平,采用 Spearman相关分析血脂与炎症的关系。结果 SSc 患者以雷诺现象、全身皮肤多处硬黑、消化道受累为主,58例患者中发生率依次为91.4%、87.9%、75.9%。SSc 患者中 TG 升高、HDL-c 降低患者所占百分率分别为29.3%、89.7%。与对照组相比,SSc 患者 TG升高、HDL-c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1、0.033)。ANA 和抗 Scl-70抗体阳性与阴性 SSc 患者间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分析显示 HDL-c 与 CRP (r=-0.285,P =0.039)、ESR (r =-0.271,P =0.043)呈负相关。结论SSc患者常见血脂异常,以 TC 升高、HDL-c 降低为主,且与炎症部分相关。

    作者:田鹏鹏;杨亚梦;田甜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陕西某院产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阴沟肠杆菌的流行现状与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该院分离的142株阴沟肠杆菌,通过改良三维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β-内酰胺酶(AmpC),使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42株阴沟肠杆菌中,产 ESBLs 或 AmpC 酶共74株(52.11%),其中单产ESBLs 的48株(33.80%),单产 AmpC 酶的18株(12.68%),同时产2种酶的8株(5.63%)。检出阴沟肠杆菌较高的科室为 ICU和妇科,构成比分别为38.03%、23.94%,痰液和尿液检出菌株构成比分别为54.93%、25.35%。药敏结果显示,产 ESBLs 或AmpC 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100.0%敏感,对其他12种抗菌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产 ESBLs 或 AmpC 阴沟肠杆菌对二、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重症患者可首选碳青霉烯类药物,轻、中度患者可依据药敏结果选择头霉素类、β-内酰胺类/AmpC抑制剂,加强耐药菌株的监测,积极控制院内感染是目前控制含耐药基因菌株产生和传播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林波;耿朝萌;郭瑞林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2014年荆州某院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荆州市中医医院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年1~12月953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病原菌344株,检出率36.0%。344株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中,菌群分布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分离率高,占55.5%。居第二位的是肠球菌属,占21.8%。其他病原菌如鲍曼不动杆菌(10.2%)、肺炎克雷伯菌(1.7%)、奇异变形杆菌(0.6%)、铜绿假单胞菌(0.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6%)、金黄色葡萄球菌(0.3%)、真菌(6.4%)均有检出。大肠埃希菌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已超过70.0%,对一些酶抑制剂药物敏感性超过80.0%,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为0.0%。肠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有一定的耐药性,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的耐药率几乎为0.0%。结论荆州地区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是肠球菌属,病原菌耐药性高,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比例。

    作者:祝艳;易金平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贵阳某院2011~2013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目的: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调查。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临床标本中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时间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642株,其中57.0%来源于痰液标本,27.9%来源于伤口分泌物。感染病区以骨外科、ICU、老年病科及呼吸内科为常见,分别占22.9%、20.1%、18.8%和15.9%。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为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头孢唑林100.0%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于9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引起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及术后伤口感染,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宋晓钰;胡昭宇;赵德军;曹雁;武静;胡鑫;邹飞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定西地区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形态分布特征及治疗趋势分析

    目的:研究男性不育症精子形态变化特征与病原体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男性不育症的1351例患者的病原体、治疗转归、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51例患者的临床感染类型及治疗时间均不同,以病毒感染为主,其次是复合感染。不同感染类型患者的精子存活率、活动率均较低;精子缺陷率高;病毒、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头部畸形率较高;细菌感染以体、尾畸形率较高;复合感染头、体、尾畸形率差异不大;原因不明型以头、体及混合性畸形率较高。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治疗后,不同感染类型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效果不佳。结论男性不育患者所感染的病原体与精子形态变化特征密切相关,其治疗应依据病因学与精子形态变化规律对症治疗。

    作者:李文刚 刊期: 2015年第19期

  • 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

    筛查方法的“窗口期“问题、免疫静默感染、试剂灵敏度差异造成的漏检,以及尚无法检测的新型病毒出现,筛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导致血液制品的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除加强无偿献血者的征询体检和病原检测外,在不影响血液成分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无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对血制品进行病原体灭活处理是杜绝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现有的血液成分光化学病原体灭活技术主要包括亚甲蓝光化学法、补骨脂素光化学法及核黄素光化学法。但随着对病毒灭活研究的深入及科技的发展,目前对病原体灭活方法的作用机制及使用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就各类血制品病原体灭活系统的作用机制、特点及其在基础与临床试验中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王霞;潘彤;李红珠(综述);杨文玲(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9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