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静;王拥军;薛黎;何超
问题导向学习法(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自90年代引入我国后,迅速在国内许多高等院校的多个学科领域掀起一股学习高潮,也成为医学教育改革和探索的热点话题[1-4].目前很多院校采用了PBL教学模式,但考核方式依然沿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使学生不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主动探索新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5].PBL是一种集教学过程和结果于一体的教学方法[6],而将PBL应用于学生考试中的探索鲜有报道,本课题组将PBL应用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的考核中[7]进行了探索,随后又将其应用于《临床输血与检验》的实验考核中,为今后的考试改革积累经验.
作者:丁肖华;张晓琴;杜纪英;王凡平;王明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采血法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该院160例血常规检测患者,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末梢血)和观察组(静脉血),每组各80例,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RBC、Hb、Hct、MCV、MCHC、PLT水平均明显升高,WB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血常规检测结果较准确,建议应用静脉采血.
作者:张彩华;王开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肥胖子宫肌瘤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妇产科收治的肥胖子宫肌瘤患者51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非肥胖的子宫肌瘤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脂肪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内子宫内膜分泌期及增生期患者IL-6、IGF-1、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分泌期IL-6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IGF-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EGF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增生期及分泌期血清内脂素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增生期及分泌期患者抵抗素、瘦素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内分泌期及增生期患者内脂素、抵抗素、瘦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与IGF-1、VEGF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IL-6无相关性(P>0.05).抵抗素与IGF-1、VEGF呈正相关(P<0.05),与IL-6无相关性(P>0.05).瘦素与IL-6、IGF-1呈正相关(P<0.05),与VEGF无相关性(P>0.05).结论 肥胖患者脂代谢紊乱是子宫肌瘤发生率高于非肥胖患者的重要原因.
作者:彭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龄及高脂血症与首发缺血性卒中后再发不同类型卒中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再发卒中患者980例.患者必须是首发缺血性卒中,对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酗酒、吸烟等情况进行收集并记录.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再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980例复发卒中患者中,出血性复发268例,年龄(63.11±3.26)岁,高血压151例(56.3%)、糖尿病144例(56.3%)、高血脂109例(40.7%)、心脏病101例(37.7%)、酗酒98例(36.6%)、吸烟87例(32.5%),缺血性卒中患者612例,年龄(67.25±2.67)岁、高血压298例(48.7%)、糖尿病198例(32.4%)、高血脂134例(21.9%)、心脏病191例(31.2%)、酗酒88例(14.4%)、吸烟77例(12.6%).高龄(t=2.139,P=0.021)和高血脂(t=4.607,P=0.030)为复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及高脂血症是预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再发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高度重视,应采取积极的二级预防措施.
作者:周曼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不同月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肠道4种主要细菌含量,评价患儿肠道菌群的改变,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肠道细菌的16S rRNA,检测不同月龄健康婴儿和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与肠球菌的含量.结果 轮状病毒腹泻组婴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性腹泻组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在不同月龄阶段都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仅在3月龄阶段低于健康对照组婴儿(P<0.05).结论 轮状病毒性腹泻对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较大,不同月龄患儿腹泻对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的影响也不同.
作者:叶萍;贺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鼻咽癌患者肿瘤周围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寻找是否存在鼻咽癌相关的特异细菌感染.方法 20例健康成人和65例鼻咽癌患者取肿瘤周围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65例患者标本中,1份(1.5%,1/65)标本无菌生长,3份(4.6%,3/65)标本少量杂菌生长,61份(93.8%,61/65)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结论 鼻咽癌患者鼻咽部的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但其菌群分布与慢性鼻窦炎患者相似,未发现与鼻咽癌相关的特异细菌感染.
作者:陈奕霞;彭颂国;田丽贞;陈浩;罗耀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中的表达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医院消化科收治结直肠癌患者67例,术前均检测肿瘤因子[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242(CA242)]的水平,并术后第1天抽取腹腔引流液3 m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A19 9、CEA、CA242、CA125水平,与术前肿瘤因子的水平作比较,判断预后是否有淋巴转移,并经病理/细胞学证实其符合率.结果 39例患者肿瘤因子的水平术后为阴性,无淋巴结转移,经病理/细胞学证实符合率100%,28例患者肿瘤因子的水平术后为阳性,有淋巴结转移,经病理/细胞学证实符合率100%.结论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腹腔引流液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水平有利于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发展,及时指导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指数.
作者:张海林;贾爱萍;邢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5种常见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疗效观察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65例恶性肿瘤患者,从中选择68例进行放射介入治疗,对所有受试者检测TSGF、AFP、CEA、Ca199、CA125、Ca50的含量.结果 16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TSGF含量及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例适合放射介入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放射介入后TSGF含量及阳性率与介入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放射介入治疗后检测TSGF水平对预后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涛;孙红梅;王一萍;任峥嵘;杨艳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广东省南海地区育龄人群中常见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的基因携带率及分布特征.方法 连续采集佛山市南海区37 962例计划怀孕夫妇的外周静脉血,以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 fL为地贫筛查血液学阳性指征,对筛查出的3 988例阳性样品进一步进行常见3种非缺失型α地贫基因型分析.结果 育龄人群中常见非缺失型α地贫基因携带率为0.47%,其中异常血红蛋白WS(HbWS)为0.19%,异常血红蛋白QS(HbQS)为0.17%,异常血红蛋白CS(HbCS)为0.11%;3种常见非缺失型α地贫的构成比依次为·HbWS 40.45%、HbQS 35.39%和HbCS 24.16%.结论 该研究首次阐明了广东省南海地区育龄人群中常见非缺失型α地贫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为本地区开展地贫干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作者:潘干华;申芫子;黄勇;刘国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并探讨其与母体孕期血型抗体效价、患儿性别、母婴血型组合、患儿放散液抗体效价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和溶血3项试验,放散试验结果阳性标本进一步检测血型抗体效价,同时收集患儿血清胆红素、母体孕期血型抗体效价、母婴血型组合、患儿性别及标本采集时间等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56例标本中有89例为ABO-HDN(57.05%),有1例为Rh HDN(0.64%);(2)HDN的发生与母亲孕期抗体效价相关(P<0.01)且抗体效价越高,HDN发生率越高;(3)患儿放散液抗体效价与其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相关性(P>0.05);(4)不同母婴血型组合的患儿HDN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A型(30.12%)高于O-B型(26.92%);标本采集时间与HDN的检出率密切相关(P<0.01),随着出生时间延长,HDN检出率也随之减低.结论 (1)血清学溶血3项试验中放散试验的灵敏度高,是实验室判断新生儿溶血病准确的指标.(2)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率随着孕妇血型抗体效价升高而升高.(3)出生后疑为HDN的新生儿应尽早采集标本送检.
作者:夏世勤;周晓璐;王竹英;杨眉;王茂玲;于慧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为了对广东地区流行的人类博卡病毒生物学特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克隆得到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并与国际流行株进行比对.方法 采用半巢式PCR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从临床呼吸道标本筛查确认人类博卡病毒感染阳性标本中,结合博卡病毒的全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点,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可配对成5对,通过3轮半巢式PCR方法特异性扩增人类博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再将其定向连接到克隆载体中后进行测序,然后向GenBank提交克隆的人类博卡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后并对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并向GenBank提交了3株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序列,登录号分别为GQ926981、GQ926982和GQ926983.3株人类博卡病毒全基因序列与GenBank里的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性达98%以上,均属于人类博卡病毒HBoV1型.结论 广东地区流行的人类博卡病毒基因与国际流行株基因比对无大的变异,可为人类博卡病毒相关蛋白的表达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何涛君;王琼;何英;黄烈;张银辉;林广裕;陆学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1-2]是指以实验室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借助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实验室各种信息进行高效管理,从而整体上提高实验室综合效能的人机系统.便捷的LIS系统可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减少检验出错率,实现了检验信息化、自动化、条码化的管理流程,强化了实验室的全面质量管理.鉴于三甲医院的发展及其实验室ISO15189对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改造的新要求[3],实验室信息系统模块同时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更新,部分大医院已经意识到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分析后质量控制的应用来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提出利用模块的提醒功能实现检验后的质量保证[4].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系统在检验后的质量保证是实验室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结果审核提示功能、未检测结果提示功能、危机值的三级播报、与电子病历对接、检验报告自助打印平台、标本后处理功能等功能的实现是检验分析后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作者:梁映亮;徐灼均;莫和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广东中山地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现状进行调查.方法 以Bio-Rad VARIANTⅡTURBO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作为比对系统,以通过NGSP认证的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作为参比系统,用20份不同浓度的新鲜全血进行比对;再以通过比对系统对两份新鲜全血进行赋值,两份赋值的新鲜全血与另外3个定值的Bio-Rad全球室间糖化血红蛋白调查物作为调查品派发给参与调查的17家实验室,对回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比对系统与参比系统具有可比性;17家实验室使用12套检测系统,分析方法包括3种,分别是离子交换高效液相层析法、免疫比浊法和微粒色谱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百分偏倚范围和变异系数(CV)范围分别为0.00%~32.29% 、2.30%~14.59%,其中离子交换高效液相层析法的平均百分偏倚和CV均小,新鲜全血和室间调查物的平均百分偏倚和CV分别为1.79% 、2.30%和4.35%、6.28%.结论 Bio-Rad VARIANTⅡTURBO和Bio-Rad D1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中山地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使用多个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不同检测系统、检测方法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一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徐全中;温冬梅;张秀明;索明环;吴剑杨;李曼;萧金丽;阚丽娟;庞嘉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干预后的临床感染特点和耐药性变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来收集该院2009~2011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分析MRSA检出率、感染部位和科室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干预措施前后MRSA检出率并评价其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2009~2011年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检出1 1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MRSA 704株,检出率为61.1%.2009年检出MRSA 178株,检出率为66.4%;2010年检出MRSA 264株,检出率为63.2%;2011年检出MRSA 262株,检出率为56.5%.MRSA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和皮肤软组织常见,好发于脑外科、重症监护室、骨科、烧伤科和皮肤科.结论 临床干预后,MRSA的感染率有所下降,证明针对MRSA感染的干预措施有效.
作者:谢宁;郭斌;杨俊;廖涛;邓健康;熊元;黄义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血浆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102例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依据血压水平分为3组,检测3组患者的血脂谱、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压的关系.结果 (1)3组患者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 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收缩压呈正相关性(r=0.883,P=0.025),与DBP无明显相关性(r=0.536,P=0.074).结论 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与收缩压呈正相关,检测SAH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血压水平.
作者:伍传琦;许文水;韦宏文;赵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掌握近3年医院烧伤科病房细菌分布特征与耐药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烧伤科住院患者的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VITEK2自动分析仪,部分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结果 3年烧伤科共收标本2 714份,分离出1 325株致病菌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675株(占50.9%),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52株,β-溶血链球菌41株,肠球菌91株;革兰阴性杆菌619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2株,铜绿假单胞菌113株,肺炎克雷伯菌87株,大肠埃希菌79株,变形菌属138株;真菌3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率为23.6%;非发酵菌对大多数药物耐药率大于40.0%;肠杆菌科细菌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大于40.0%,对喹诺酮类耐药率大于60.0%.结论 医生送检标本依从性低,标本总量不高;伤口定植菌分离率较高,标本留取是关键;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现象严重且仍呈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陈娟;姜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在病毒不同感染程度的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乙肝患者共140例,根据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eAg的水平分为6组:A组(ALT正常,HBeAg阳性)、B组(ALT正常,HBeAg阴性)、C组(ALT轻度/中度升高,HBeAg阳性)、D组(ALT高度/重度升高,HBeAg阳性)、E组(ALT轻度/中度升高,HBeAg阴性)和F组(ALT高度/重度升高,HBeAg阴性).采用ELISA检测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相关丝氨酸蛋白酶水平在健康对照组(即G组)及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并与ALT、AST、HBSAg、HBeAg、HBV-DN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F组的MASP水平显著高于A组、C组和D组,同时其显著低于B组和G组(P<0.05);D组的MASP水平显著低于其余6组(P<0.05);G组的MASP水平显著高于其余6组(P<0.05);MASP水平与ALT、AST、HBSAg、HBeAg、HBV-DNA的值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乙肝患者血清中MASP水平会降低,且其水平异常降低与患者肝损伤程度加重、病毒感染和复制水平加剧均有关系.
作者:蒋静;王拥军;薛黎;何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碳青霉烯酶基因在耐亚胺培南的阴沟肠杆菌中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 收集耐亚胺培南的阴沟肠杆菌4株,K-B纸片法测定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采用改良Hodge试验及EDTA协同实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PCR法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ERIC-PCR扩增后电泳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4株阴沟肠杆菌呈现泛耐药现象;改良Hodge试验阳性4株,金属酶表型试验全部阴性;4株菌均检出KPC-2酶基因,未检出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4株菌株分为两型.结论 引起该院阴沟肠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首要原因为细菌产KPC-2酶.
作者:宋景秋;戴蕾;陶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的关系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按照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危症监护医学学会(ACCP/SCCM)关于脓毒症的相关定义,将感染性疾病患者分为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法(ELFA)测定患者血浆PCT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之间的差异,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以PCT>2 ng/mL为脓毒症阳性的判定标准,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血浆PCT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CT>0.1 ng/mL为阳性标准,PCT阳性率为86%(109/127),而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组间P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对脓毒症的临床诊断灵敏度为70%(47/67),特异度为87%(52/60).结论 血浆PCT检测是鉴别细菌感染及脓毒症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能用于判断是何种细菌感染;目前脓毒症是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PCT的检测和细菌培养的相互补充和动态跟踪,提高临床对感染诊断和治疗的及时性、准确性;PCT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体内细菌感染程度,PCT检测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及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卯建;赵滢;苏艳丹;段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ICU感染患者基础血清尿酸水平的高低及其预后程度好坏的相关关系.方法 516例ICU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离开ICU时的康复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的尿酸水平.比较患有和不患有某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 (1)离开ICU时根据患者情况分组,不同结局的患者入院24 h内的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有以下基础疾病:脑梗死、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尿酸水平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尿酸与肌酐呈正相关(r=0.571,P<0.05),血尿酸和尿素氮也呈正相关(r=0.662,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ICU感染患者基础血清尿酸水平与其预后关系不明显,因为患者尿酸受到嘌呤代谢、自身蛋白质代谢水平、肾脏排泄功能等的影响,治疗时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对症治疗.
作者:王小平;钟方财;黄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