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钙拮抗剂是否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一线药物

施仲伟

关键词:钙拮抗剂,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心绞痛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他汀类药物, 受体阻滞剂, 一线药物, 心肌梗死, 死亡风险, 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 改善预后, 阿司匹林, 抑制剂, 症状, 预防, 患者
摘要: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以下简称稳定型心绞痛)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是预防心肌梗死和降低死亡风险,第二,是减轻心绞痛症状和减少心肌缺血发作.能改善预后的药物都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钙拮抗剂是否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一线药物

    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以下简称稳定型心绞痛)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是预防心肌梗死和降低死亡风险,第二,是减轻心绞痛症状和减少心肌缺血发作.能改善预后的药物都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替代)、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运动员猝死的心电图筛查标准的评价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运动员在运动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1-2].死亡大部分是由心脏潜在的病理性改变引起.在年轻人(12-35岁)中,运动员心源性猝死发病率大约是非运动员的2.5倍,运动员心源性猝死发病率的现行估计值在1∶100 000到1∶23 000之间,还有一些报道给出一个较高的比例(1∶3 000).目前,公认的运动员心源性猝死发病率是1∶2 000 000,虽然近有些研究认为估计值偏低[1,3-6].心源性猝死是破坏性的因素,但又是可预防的.所以,在美国和欧洲支持对运动员进行心脏早期危险因素的前期筛查[7-8].

    作者:于清华;张树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获得性尖端扭转性室速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治疗

    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在心电图上表现为室速发生时QRS波尖峰围绕等电位线发生扭转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同时伴有QT间期的延长.病因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获得性QT间期延长伴TdP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TdP的发生往往是致命性的,为了能使临床各科医师认识此种疾病并规范治疗,2010年AHA/ACC发布了院内获得性TdP防治建议.

    作者:张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4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的解读

    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室搏动、频率大于100次/min、持续时间<30 s称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在2006年室性心动过速的指南中,NSVT可以说是被一带而过[1].而2014的专家共识中应用了较大的篇幅集中对NSVT出现时患者猝死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治疗建议进行了详述[2].并以3张图表的形式清晰呈现,体现了此次专家共识的实用性.

    作者:张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急性脑卒中的心电图表现

    早在1954年,Burch等首次提出急性卒中可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0%、50%和44%.一、急性脑卒中的心电图表现类型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大多数表现为多导联广泛深而倒置T波,而且倒置T波的两支不对称.其他心电图表现有异常U波、QT间期延长、窦性心动过缓和快速性心律失常.Goldstein报道显示,急性脑卒中患者中,45%有QT间期延长,59.3%有心肌缺血,28%有U波,28%有心律失常.其中,47%脑血栓患者发生心房颤动,71%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QT间期延长,18%患者出现窦性心律失常.急性脑卒中患者如出现两个以上心电图导联Q波、QT间期延长和左束支传导阻滞时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刘元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4欧洲心脏病学会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2014年8月欧洲心脏病学会出台了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1],虽然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但几乎没有相应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所以,该指南中的大部分推荐都基于观察性队列研究和专家共识,尽管如此,该指南为医生提供各年龄段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框架,此外,由于大部分患者都有遗传病因参与,该指南同时还纳入了对家庭成员进行诊断的内容,并对生殖和避孕做出了特别建议.

    作者:刘文玲;胡大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硝酸酯抗心绞痛治疗临床应用进展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肌耗氧增加或/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可逆性缺血与缺氧综合征.降低心肌耗氧、增加心肌供血及供氧,恢复心肌氧的供需平衡可缓解症状.常由冠脉严重固定狭窄、冠脉痉挛、血栓等因素所致.目前心绞痛的治疗可分为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两个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硝酸酯类药物不仅用于各种类型心纹痛急性和长期治疗,也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急诊降压治疗.现阐述一下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绞痛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作者:谢启应;杨天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运动性晕厥一例:CPVT还是ARVC?

    患者男,20岁,大学生.近1个月在接受跆拳道训练运动中或运动后发生2次晕厥.发作前有心悸,继之晕倒,无抽搐和大小便失禁.几秒种后自行恢复意识.既往患者健康,无特殊家族史.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心界不大,心率70次/min,心前区无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脾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张媛;林恒如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无复流现象的新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无复流(no-reflow)现象,是指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恢复通畅,但出现心肌微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心肌组织低灌注的一种现象.对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意义,目前认为与不良临床预后明显相关,且增加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因此,即使在介入治疗已经相对发展的今天,强调无复流现象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心肌微循环水平的灌注仍是介入治疗的核心内容.

    作者:马玉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与抗血小板治疗

    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钙化现象,是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到一定程度,钙盐在斑块中沉积而形成的,是一个主动的调节过程,虽然冠状动脉钙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冠状动脉钙化本身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体现,所以冠状动脉钙化往往预示着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增加.

    作者:蔡玮婷;彭瑜;张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4 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对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解读

    2014年8月30日,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协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协会(APHRS)联合颁布了“室性心律失常(VA)专家共识”(新版专家共识),该共识全文发表于《Europace》杂志[1].此专家共识是自2006年由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2](2006版指南)以来,再一次对VA患者的评估、诊断与管理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推荐.

    作者:李毅刚;严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卵圆孔未闭致反常性栓塞一例

    患者女,34岁.以突发左侧肢体活动受限1.5年,发现卵圆孔未闭(PFO)1年于2010年9月6日入院.患者于2009年3月日常活动中突觉视物模糊,伴恶心,站立行走约500 m时摔倒在地,感觉左侧肢体活动受限,伴喷射性呕吐,立即住院治疗.后经颅脑MRI检查提示桥脑梗死.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查,提示双侧脑血管血流频谱未见异常,盐水激发试验(发泡试验):5秒钟后有微栓子信号出现,支持PFO.患者平素无心悸、胸闷、憋气症状,无运动耐量下降.既往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6年,未治疗,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病史.

    作者:隋云霞;李学斌;张萍;王龙;李鼎;郭继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新理念:心衰越轻受益越大

    心力衰竭(心衰)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1-3].近年来,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双心室起搏为基础的心衰非药物治疗方法.循证医学证实,CRT可明显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心脏功能、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并显著降低因心衰再住院率和各种原因的死亡率[4-6].

    作者:田芸;郭继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医界楷模高山仰止——陶寿淇教授

    与西方相比,中国医生队伍中能够脱颖而出,在医学史上留下自己脚印的人很少,但是心脏病学领域的陶寿淇教授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领先世界医学二十多年,早认识并报道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使世界医学界侧目相望.作为中国著名的心脏病学专家,陶寿淇教授的德艺影响了中国几代心脏病科医生,他在心脏病和心电学领域的卓然成就至今令人感慨称颂,他用一生精力建立的旷世功勋足以傲视天下.

    作者:李群;郭继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磁图对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定位诊断

    导管射频消融在治疗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方面具有良好效果[1-2].特发性流出道室早中,以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和主动脉窦(aortic sinus cusp,ASC)起源为主[3-4].虽然同为位于心脏偏上部的流出道,但ASC室早的消融成功率较RVOT偏低,并且左室导管操作易导致血栓形成和消融中损伤冠状动脉或瓣膜.因此消融前若能精确定位室早起源部位,区分ASC室早和RVOT室早,对于手术策略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孙源君;张树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团队管理高血压人群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在团队管理下高血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高血压门诊就诊的高血压人群80例,接受团队管理的40例患者,未接受团队管理患者40例.进行团队管理的高血压人群作为团队管理组,给予患者(1)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限盐、戒烟、控制饮酒、控制体重、加强运动;(2)定期测量血压,调整药物;(3)按时提醒服药.未进行管理的40例高血压患者为普通高血压组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两组人群在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体重指数、运动)、治疗率、高血压控制率、心脑血管病发生率等.对团队管理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将所有问卷建立数据库比较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结果 ①团队管理组不良生活方式较普通高血压组明显改善[5% (2/40)比20% (8/40),x2 =4.114,P<0.05];其中吸烟[0(0/40)比12.5%(5/40),饮酒(0比5%(2/20)],体重指数[5% (2/40)比7.5% (3/40)].②团队管理组血压治疗率高于普通高血压组[100% (40/40)比80%(32/40),x2=6.806,P<0.05].③团队管理组血压下降水平高于普通高血压组[收缩压:(136±7)mmHg比(144±11) mmHg,t=-4.306,P<0.05;舒张压:(81±6)比(89±7)mmH,t=-5.303,P<0.05].④团队管理组血压控制率高于普通组[80%(32/40)比45%(18/40),t=10.453,P<0.05].⑤团队管理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低于普通高血压组[5% (2/40)比10%(4/40)].⑥高血压患者在团队管理前后疗效比较:不良生活方式人次明显减低[35% (14/40)比5%(2/40),P<0.05];高血压治疗率升高[65%(26/40)比100%(40/40),P<0.05];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153-±11)mmHg比(136±7)mmHg,P<0.05;舒张压(96±8)mmHg比(81±6)mmHg,P<0.05];无新发心血管疾病.结论 规范高血压人群的团队管理,可以改善高血压人群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作者:张亚艳;崔雪峰;李婷;王居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的理念和选择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是冠心病常见的临床类型.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改善心肌缺血,还可以改善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管理指南[1]提出了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新的理念,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的两个主要目的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及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缺血发作.

    作者:苏国海;张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室性早搏的再评价

    由欧洲心律协会、美国心律协会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EHRA/HRS/APHRS)共同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专家共识”于2014年9月正式发表[1],就该共识的整体而言不是前指南(2008年)的更新,但两者聚焦于同一专题,存在学术内容的承袭.此外,本共识内容丰富但不追求全面,贴近临床而更显实用.室性早搏(室早)临床常见,患者不伴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近年来,很多现代化诊疗技术用于临床,随着更多相关研究结果的发表,对室早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2-3].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结合以目标为导向的考核——美国临床教学模式浅析

    近年来,医患矛盾突出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医师的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自1999年始,我国开始实施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临床技能及理论试卷两部分.可是由于学科间缺乏沟通交流,并且受制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没有很好地提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逐渐改变传统医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适应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工作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教学是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作者:高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影响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发生及药物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影响早产儿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发生及药物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全部病例选自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在出生24 h内入住的早产儿,纳入研究671例.其中41例符合sPDA的标准,38例分别给予布洛芬、吲哚美辛、蒸馏水、对乙酰氨基酚进行药物干预.观察药物干预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药物干预后关闭组和持续开放组两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选用中位数表示,多因素相关分析选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早产儿sPDA发生的相关因素是胎龄[优势比(OR)=3.268,95%置信区间(CI):1.852 ~ 18.235]、出生体重(OR =6.582,95%CI:2.358~35.364)、小于胎龄儿(SGA)(OR =3.510,95%CI:1.254 ~12.568)、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RDS)(OR=12.547,95% CI:4.125 ~ 149.362)、需要呼吸支持(OR =9.258,95% CI:3.651~102.365)、生后24 h内B型利钠肽(BNP)水平(OR=15.240,95% CI:6.358 ~195.236);药物干预后,关闭26例(68.4%),仍持续开放12例(31.6%),影响药物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是胎龄(OR=1.852,95% CI:1.127 ~5.326)、出生体重(OR=1.745,95% CI:1.254 ~8.324)、脉压差(OR=3.682,95% CI:1.452 ~11.367)、导管直径(OR =9.582,95%CI:4.579 ~121.365)、导管水平峰值流速(OR=8.454,95% CI:3.685~ 94.326)、导管两端压差(OR=7.235,95% CI:2.873 ~ 89.364)、治疗后BNP水平(OR=5.287,95% CI:3.647~45.231).结论 早产儿的胎龄越小、体重越低、SGA、出现RDS、需要呼吸支持的时间长、生后24 h内BNP高,发生sPDA的可能性越大;胎龄、出生体重、脉压差、导管直径、导管水平峰值流速、导管两端压差,是影响药物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

    作者:杨波;陈洋;高翔羽;王秀利;崔湘君;雷红林;任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