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影响

王刚强;郑善銮

关键词:巴曲酶, 听觉丧失, 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
摘要: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87例,在巴曲酶治疗前及治疗3、6 d后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经巴曲霉治疗后,患者 PT、TT 延长(P<0.05),Fib降低(P<0.01),FDP升高(P<0.01),而APTT、D-二聚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Fib、FDP可用于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监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常见的毒性较强的致病菌,自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受到较大的控制。但随着人们对青霉素的广泛使用,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青霉素酶,能水解β-内酰胺环,表现为对青霉素的耐药。人们又研究出一种新的能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即甲氧西林[1]。1959年甲氧西林应用于临床后,曾有效控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株的感染。但时隔2年,英国首次发现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 RSA )[2]。 M RSA 感染几乎遍及全球,现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菌株的分型及同源性分析是控制该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目前,医院感染中常用的细菌分型法有表型和基因型2大类,血清型、噬菌体分型、抗菌谱型等传统的分型方法均属于表型法。由于表型涉及基因产物(而不是全部基因)的表达,加之细菌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很易改变其表达性状,因而表型分型分辨率低,现已少用;另一类是基因分型法,近年来基因分型技术广泛应用于M RS A的分型研究,为M RS A的分型提供了有用的工具。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基因分型方法。

    作者:陈扬(综述);胡大春(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9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的检测

    目的: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强直性脊柱炎(A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93例AS患者(AS组),40例RA患者(RA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抗MCV抗体、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分别采用魏氏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其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基因型。结果 AS、RA患者的抗MCV抗体浓度分别为8.2~76.7U/mL[(21.3±13.8)U/mL]、10.5~176.2U/mL[(65.7±48.5)U/mL],明显高于对照组[<20U/mL(10.7±4.2)U/mL](P<0.05)。AS组、RA组和对照组患者抗MC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2.2%(30/93)、72.5%(29/40)和0.0%(0/40)。仅3%(3/93)的AS患者呈抗CCP抗体阳性,且滴度不高[(4.5±1.4) RU/mL],对照组无阳性。67.5%(27/40)RA患者可检测出抗CCP抗体,滴度较高[(67.6±53) RU/mL]。AS患者中,抗MCV抗体阳性率与ESR相关(r=0.447;P=0.03),而与性别、年龄、CRP水平及 HLA-B27不相关(P>0.05)。结论抗MCV抗体可作为AS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范见佩;汤文辉;钟运华;杨自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杜氏肌营养不良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致死性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占男性活婴的1/3500。临床表现为全身骨骼肌萎缩,进行性无力和小腿腓肠肌假性肥大,走路呈鸭形步态,30%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一般3~5岁隐袭发病,9~12岁丧失站立和行走能力,多于20岁左右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1]。现阶段对DM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DMD的发生主要在于防止患儿的出生,阻断缺陷基因的传递。因此,产前诊断及母体携带者筛查是预防DMD发生的有效手段[2]。目前,DMD 的分子诊断方法多样且各有优、缺点,本文就DMD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晶(综述);贺勇(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红白血病(M 6)引起血型抗原减弱1例

    血型是由人体第9号染色体长臂血型基因控制,一般不会轻易改变,但在某些白血病、肝硬化、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体内可能会出现ABO 血型抗原减弱。笔者在进行血型鉴定时发现1例急性红白血病(M 6)患者的正、反定型不符,现报道如下。

    作者:康晓珍;魏寿忠;林桂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育龄女性临床常见感染性阴道炎及病原体分析

    目的:了解育龄女性外阴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淋菌性阴道炎(G V )的感染率及流行情况。方法选择接受阴道涂片检查的阴道分泌物异常的女性患者2175例,按年龄将其分为A组(19~<30岁组)、B组(30~<40岁组)、C组(40~<50岁组)。用无菌棉拭子采集阴道后穹窿处分泌物,分别用悬滴法和革兰染色法对阴道清洁度、滴虫、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进行显微镜检查;对革兰阴性双球菌疑诊标本立即送微生物室进行淋球菌培养鉴定;对所有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检测和胺试验。结果 BV、VVC、TV及GV的阳性率分别为28.09%、27.49%、1.75%、0.09%及57.43%。BV和VV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V和G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清洁度单纯升高1023例,A组患者VV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P<0.05);C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A组(P<0.05);各年龄组患者BV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育龄女性为感染性阴道炎的好发人群,BV、VVC发病率较高;BV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VVC、TV与机体雌激素水平相关。

    作者:江立千;陈恒;李荣顺;练润琼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肾功能不全对应用N T-ProBN P诊断心力衰竭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对应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诊断心力衰竭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心力衰竭组,按肾小球滤过率(GFR)将其分为肾功能正常组(GFR :≥90 mL/min)和肾功能不全组(GFR :<90 mL/min)。根据GFR的降低程度将肾功能不全组再分为轻度组(GFR :60~<90 mL/min)、中度组(GFR :30~<60 mL/min)及重度组(GFR :<30 mL/min)。采集空腹静脉未抗凝血,分离血清。采用Roche Cobas E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Beckman Cou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酐、血糖和血脂水平;超声心动图仪检查测定心脏射血分数(EF)。结果肾功能不全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组间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EF、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肾功能不全与肾功能正常组、中度肾功能不全组与重度肾功能不全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度肾功能不全组和肾功能正常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中度和重度肾功能不全组(P<0.01);不同肾功能组患者EF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正常组和轻度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EF值和LogNT-proBN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6、-0.54,P<0.01);中度和重度肾功能不全组的 EF值与 LogNT-proBNP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7、-0.36,P>0.05)。结论应用血清NT-proBNP水平诊断心力衰竭必须考虑肾功能的影响,当患者肾功能处于中、重度损伤时,会严重影响NT-proBNP对心力衰竭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江涛;王昌富;李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 P )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A P患者作为A P组,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健康者及A P组患者入院时、缓解期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M PV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 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结果 AP组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TT、INR、FIB、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PT、PT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患者入院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MPV与缓解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P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相关参数改变的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潘玉玲;唐红卫;李绵洋;王成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产K PC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 PC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方法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来自2例痰液标本。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菌株的鉴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测序法鉴定K PC酶基因型,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的低抑菌浓度(M IC )测定。结果2例菌株均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左氧氟沙星耐药,对环丙沙星中介,对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黏菌素及多黏菌素B敏感;其中1株还对替加环素敏感。2例菌株所产碳青霉烯酶不是金属β-内酰胺酶,其亚型为 KPC-2。接合实验未能证明 bla K PC 基因能接合转移到大肠埃希菌 J53中。结论产K PC铜绿假单胞菌的出现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作者:赵树龙;刘仁坤;梁慧;张薇;刘佳;胡红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流式细胞术对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流式细胞术(FCM)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的临床效能。方法采用病理形态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FCM检测32例NHL及30例非 NHL患者。结果32例NHL患者中,病理形态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FCM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8.1%、46.9%及84.4%。30例非NHL患者中,病理形态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 FCM 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100.0%、80.0%及83.3%。结论 FCM提高了淋巴结活检样本的淋巴瘤诊断准确率。

    作者:陈家逸;陈峻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医院人群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分布特征的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人群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血清学标志物的分布特征,为乙型肝炎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HBV血清学检测的医院人员11210例,将其按年龄分为:>0~25岁组(n=3553)、>25~50岁组(n=765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及Roche Cobas E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 HBV表面抗原(HBsAg )、抗HBV表面抗体(HBsAb)、HBV e抗原(HBeAg)、抗 HBV e抗体(HBeAb)及抗 HBV核心抗体(HBcAb)。结果>0~25岁组、>25~50岁组受检者 HBsAg 阳性率分别为16.16%、21.19%。总体 HBsAg、HBsAb阳性率及全阴性率为19.59%(2195/11204)、37.02%(4148/11204)及11.84%(1327/11204)。结论医院人群血清 HBV标志物分布特征可为采取有效的乙型肝炎防控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吴子安;李曼;徐宁;彭先丽;刘振杰;曹永坚;何文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CBS mRNA 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组织胱硫醚β合酶(CBS)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方法选择SD(Sprague Daw-ley)大鼠和SHR各8只,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real time-PCR技术检测其大脑皮层、小脑、延髓、下丘脑、海马组织CBS mRNA的表达。结果 RT-PCR检测,SHR下丘脑、海马、小脑、大脑皮层及延髓组织的 CBS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93±0.01、0.09±0.03、0.36±0.06、0.07±0.01及0.39±0.02,显著低于SD大鼠(P<0.05)。real-time PCR检测,SD大鼠脑组织 CBS mRNA的表达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脑皮层、海马、延髓、下丘脑、小脑。SHR脑组织 CBS mRNA的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下丘脑、延髓、大脑皮层、海马及小脑。SHR脑组织 CBS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SD大鼠(P<0.05)。结论 SHR脑组织中CBS mRNA的表达下调,可能通过中枢机制参与高血压的发病。

    作者:郭雅琼;张笠;汪湄;刘媛;宁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身抗体临界值质控血清的制备及评价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临界值质控血清的制备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将献血员血清置于56℃30 min灭活,离心去除沉淀后,按1∶2、1∶4、1∶6稀释比例检测试剂盒中多批号的阳性对照质控物。结果抗 RNP/Sm抗体(+++):1∶2稀释后,显色程度均为+++;1∶4、1∶6稀释后,显色程度均为++。抗SS-A抗体(++~+++):1∶2稀释后,显色程度均为++;1∶4、1∶6稀释后,显色程度为+~++。抗RO-52抗体(++~+++):1∶2稀释后,显色为+~+ +;1∶4、1∶6稀释后,显色程度为+。抗核小体抗体:1∶1、1∶2稀释后可出现阳性;1∶4、1∶6稀释后,显色均为阴性。结论自身抗体质控血清制备方便,质量可靠,可满足临床检测室内质控需要。

    作者:陈良琼;吉飞跃;崔益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江苏地区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 CDKAL1、CDKN2A-CDKN2B、TCF7L2及 HHEX-IDE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妊娠期糖尿病(GDM )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及多重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185例无GDM 倾向的健康孕妇(对照组)及176例GDM孕妇(GDM 组)CDKAL1、CDKN2A-CDKN2B、TCF7L2及 HHEX-IDE的SNP位点基因分型,并对所有SNP位点进行连续不平衡分析。结果比较GDM 组和对照组孕妇的等位基因频率,CDKAL1(rs7754840)的等位基因C为GDM的一个危险因素。CC型携带者患 GDM 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1.73倍[ P<0.01,OR=1.73,95% C I:1.28~2.33]。CDK N2A-CDK N2B(rs10811661)、TCF7L2(rs7903146)及 H HEX-IDE(rs1111875)检测位点的基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CDKAL1(rs7754840)、CDKN2A-CDKN2B(rs10811661)、TCF7L2(rs7903146)及 HHEX-IDE(rs1111875)的基因型频率均符合遗传平衡法则。结论 CDKAL1(rs7754840)与江苏地区GDM 易感密切相关。

    作者:胡晓菡;郑洁;张葵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清CA125、HE4、SM RP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评估糖链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可溶性间皮素相关肽(SMRP)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卵巢癌的高风险因素。方法选择43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恶性组,54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作为良性组,45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Roche 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检测血清CA125、HE4、SMRP水平,并对卵巢癌高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恶性组患者血清CA125、HE4及SMRP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P<0.01)。CA125、HE4及SMRP单独检测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73.3%、82.8%及70.8%,特异性分别为79.1%、87.4%及83.3%。CA125与HE4、SMRP三者联合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90.2%,特异性为79.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潮年龄小于13岁、月经周期小于30 d、月经不规则为卵巢恶性肿瘤高危因素,其比值比(OR)分别为2.11[95%可信区间(CI):1.09~4.10]、1.91(95% CI:1.21~3.10)、1.57(95% CI:0.83~2.94)。结论 CA125联合 HE4或SMRP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

    作者:李东杰;张亚梅;吴涛;朴文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药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分析药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将18例初诊药疹患者作为药疹组,根据致敏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头孢菌素组(n=9)、青霉素组(n=5)及中药组(n=4),将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3+CD4+、CD3+CD8+)、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和自然杀伤 T 淋巴细胞(NKT)所占百分比及其绝对计数。结果药疹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3+ CD4+)、B淋巴细胞和N K T细胞所占百分比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疹组患者CD3+CD8+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 T、B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计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疹患者外周血CD3+、CD3+CD4+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降低,NKT细胞所占百分比增高,这可能与患者免疫调节有关。

    作者:谭飞;莫小辉;陈佳;章楚光;胡婷婷;吴飞;宋宁静;顾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菌株同源性分析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及菌株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喹诺酮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5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其对常规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 gyrA和 parC基因,并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测序方法验证;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25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仅对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48.0%和32.0%,对多黏菌素B全部敏感[低抑菌浓度(MIC)≤2μg/mL];所有菌株检出 gyrA和 parC基因,25株菌株均存在 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TCA→TTA突变(Ser→Leu),23株菌株存在 parC基因第80位密码子TCG→TTG突变(Ser→Leu),2株菌株存在 parC基因第84位GAA→GGA突变(Glu→Gly );REP-PCR显示,所测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耐喹诺酮类鲍氏不动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存在gy rA和 p arC基因突变位点。

    作者:曾慧;周万青;张之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液部分元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液部分元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6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感染组,同期体检的964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Hb)值,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微量元素锌(Zn2+)、亚铁(Fe2+)、钙(Ca2+)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HVD3)浓度,速率法检测血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结果感染组患儿血液Zn2+、Fe2+、Ca2+浓度分别为(55.73±8.24)、(6.57±3.08)、(1.56±1.06) mmol/L ,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9.56±9.13)、(8.96±1.25)、(2.77±1.17)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儿血液Hb、25HVD3分别为(89.61±4.02) g/L、(46.68±3.17) nmol/L ,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3.46±3.57) g/L、(68.96±2.89)nmol/L](P<0.01);而感染组患儿血BALP活性[(247.00±12.56) U/L]明显高于对照组[(221.00±13.28)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元素检测可能成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一个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贾胜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免疫功能的变化趋势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42例SAP患者不同时间血浆C反应蛋白(CRP)、IgG、IgM、IgA、C3、C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浆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结果 SAP患者血浆CRP水平具有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血浆IgG和IgM水平的变化趋势呈 V 字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CD4+ T 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逐渐增高(P<0.05),但CD8+ T淋巴细胞数在观察期间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TNF-α水平先升后降,而IL-10的水平逐步升高(P<0.05),IL-10/TNF-α比值缓慢升高(P<0.05)。结论 SAP患者炎症反应强度呈先升后降趋势,这有助于治疗措施的制定。

    作者:周玉;喻华;张春平;李焱鑫;黄文芳;朱世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建立健康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参考值区间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健康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 )的分布特征并建立其参考值范围。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3753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45岁、45~<60岁、≥60岁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PGⅠ、Ⅱ检测。结果不同年龄段男、女性健康者血清PGⅠ、PGⅡ及PGⅠ/PGⅡ检测结果均呈偏态分布( P<0.05)。女性健康者血清 PGⅠ、PGⅠ/PGⅡ水平显著高于男性( P<0.01)。相同年龄,男、女性健康者血清PGⅡ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PGⅠ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GⅡ水平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 P<0.01);PGⅠ/PGⅡ水平随着年龄增大而减低( P<0.05)。采用百分位数法确定其95%参考值范围,PGⅠ取双侧参考值区间( P2.5~ P97.5),PGⅡ取单侧上限(≤ P95),PGⅠ/PGⅡ取单侧下限(≥ P5)。结论健康人群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参考值区间的制定可以为胃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陈虹亮;滕文友;袁红霞;朱乐攀;张扬南;黄常洪;刘伟;代国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电泳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完成,人类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则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寻求一种快速、高效的蛋白检测技术已成为时代的需求。毛细管电泳-质谱(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mass spectrometry ,CE-MS)技术综合了 CE的高灵敏度、高分离效率所需的样品量少、成本低以及MS的定量、高选择性等多方面优势,在蛋白质检测方面有很强的优势。芯片电泳及阵列化技术不仅使检测更方便、快捷,而且实现了高通量检测。现已成为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常用技术手段。本文就电泳技术在蛋白质分析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雪梅;张轩(综述);陈鸣(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