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花;张玲玲
目的 了解90后护理实习生早期临床角色适应情况,探讨促进其角色适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112名90后护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多数护生实习早期存在角色适应不良,主要影响因素有环境陌生、患者不信任、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主动学习精神与沟通技巧.结论 护生在临床实习早期的角色适应能力受多重因素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能促进护生尽早适应角色转变.
作者:杨玲云;王甜;胡丽;伍乐燕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酷似急腹症的腹外疾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舟山警备区医院1997-10-2006-10收治的的急腹症26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占13.5%,经相关检查后排除急腹症,确诊为腹部外疾病.结果 36例初诊时分别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12例,急性胃肠炎6例,消化性溃疡穿孔5例,急、慢性胃炎各3例,急性胆囊炎1例,诈病2例,癔病3例,腹痛待查1例.结论 详细采集病史,系统体检,综合分析病情,选做相关检查是提高诊断率有效手段.
作者:秦春节 刊期: 2011年第28期
2007-01-2009-10对60例化疗的晚期肺癌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以观察甲羟孕酮对化疗疗效及化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影响,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共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均为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初治晚期肺癌,卡氏评分≥60分.无化疗禁忌证.
作者:陈宇杰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为了验证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对老年贝尔麻痹评价存在某种缺陷.方法 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0岁)和老年组(66-80岁),比较经电针治疗的两组患者,病程在1个月内、3个月内及3个月以上的面神经评分差别.结果 62例患者中,程度在1个月内,两组面神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3.40,P0.1;t3=0.33,P>0.1).结论 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存在对病变较轻的老年贝尔麻痹患者评分偏低,面神经严重程度估计过高的缺陷.
作者:周瑞堂;张彦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Ⅲ、Ⅳ度褥疮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1999-07-2009-08 Ⅲ、Ⅳ度褥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口服中药,外用MEBO湿润烧伤膏换药;对照组33例,外用凡士林纱条换药.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有效率为75.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X2=6.62,P<0.05).结论 口服中药,并外用MEBO湿润烧伤膏换药,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王海有;刘效惠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4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6例溶栓治疗均成功.7例死亡,其中3例发生泵衰竭而死亡,4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存活率为76.7%.结论 IABP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明显改善,减少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为PCI治疗赢得时间,有益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
作者:邱俊英;何荣华;余芳;李屏;胡威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保证锁骨下静脉穿刺包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提高抢救工作效率.方法 锁骨下静脉穿刺包采用标准化管理,物品统一标准和规格,放置标识明确.结果 实施2a多来,锁骨下静脉穿刺包使用方便.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包标准化管理方法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抢救成功率.
作者:赖燕红;谢晓梅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评价部分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术后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观察组行MVRP,对照组行MVR.两组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观察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2周和3个月与术前比较:心胸比例和左心室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善明显.
作者:夏晓君 刊期: 2011年第28期
2008-05 - 2010-12我科在单椎体应用基础上采用该技术治疗27例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取得良好疗效,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23例.70岁以下5例,-79岁19例,80岁以上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腰背部或胸背部疼痛,翻身、坐立及行走时加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压迫症状,18例伴发其他内科疾病,其中伴发高血压15例,慢阻肺3例.
作者:卢彩华 刊期: 2011年第28期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研究报告,静脉内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我院胸外科2007-01- 2010-10共发生食管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经过一系列综合治疗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海芳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PCI术后患者,择期手术发生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经积极治疗顺利康复.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男,69岁,76 kg.以间断肉眼血尿1个月余入院,诊断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拟行右输尿管切除、膀胱切除术.入院第4天,无诱因阵发性呼吸困难,伴胸骨后闷压感,持续不缓解,心肌酶谱异常升高,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作者:韩梅;王多友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了解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住院患者的特点,找出病种变化规律,对年轻医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方法 对2000-2009年疾病分类报表按1CD-10编码为标准进行分类、汇总,按照15个病种制定<妇产科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结果 10 a来患有前10位疾病的患者占住院患者总数的69.49%.10a中各种疾病构成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的顺位波动在10大病种之中.结论 医院及科室应该根据疾病构成比例,合理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提高青年医师专业技术水平,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作者:杜则玲;赵建兰;王天成 刊期: 2011年第28期
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护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品质护理的根本要求.笔者分析门诊护理安全管理的难点所在,提出重点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加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进行管理,层层把关,将护理风险降到低.大限度地减少了护理安全事故及纠纷的发生,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黄金姣 刊期: 2011年第28期
婴幼儿的发育尚未成熟,心内直视手术的创伤、低温体外循环的影响以及长时间的呼吸带管等,使患儿末梢循环受损,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皮肤感觉迟钝和反应迟钝,增加皮肤感染概率.皮肤护理成为预防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婴幼儿身体各部位受损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胡汉宇;于丽;左丽红 刊期: 2011年第28期
目的 探讨老年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水平.方法 对10例老年气管切开患者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除3例气管切开后因病情危重不足1a内死亡外,7例80岁以上长期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均存活2a以上,长7a,均未发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结论 规范细致气管切开套管管理、正确有效的吸痰和充分的气管内湿化可有效提高老年气管切开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李海燕;王蓉美;赵海霞 刊期: 2011年第28期
1 病历摘要女,37岁.于2010-03-09来我科行第二次面部磨削术,术前给予0.5%利多卡因400 mg+肾上腺素0.1 mg,作面部浸润麻醉.约5 min后,患者出现寒战、胸闷、心慌,测P 120次/min,随之出现呼吸不畅,测BP 96/50 mm Hg,脉搏细弱,无法监测.
作者:朱开梅;姚萍 刊期: 2011年第28期
注射用呋布西林钠是一种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部分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是一种广谱抗生素,是庆大霉素B的衍生物,为无色澄明液体.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两者药物配伍时出现白色浑浊,现将报道如下.
作者:王宁 刊期: 2011年第28期
我院采用双腔静脉输液港(VPA)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静脉通道2例患者,顺利地完成移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例1:女,48岁.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006-11埋置静脉输液港,于2007-09接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住层流病房52 d,期间输液260 000 ml左右,输注红细胞1 500 ml,输注血小板1 200 ml,输注干细胞60 ml,输液港穿刺针数16针刺,换药次数28次.
作者:朱秋红;李敏;杨鹏鹏;钟慧;英文博;刘淇;潘丽娟;刘石丽 刊期: 2011年第28期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谵妄致坠床骨折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70岁.主因发作性胸痛、胸闷、气短4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无精神疾病史.入院检查:神清语利,查体合作,半卧位,双下肺较多细湿啰音,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心电监测有阵发性心房纤颤.心电图I,aVL, V1-6导联ST段压低、T波导置,血清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T酶和B型促尿钠肽升高.
作者:侯春霞;沈东 刊期: 2011年第28期
护理工作在破伤风患者康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对我院2009-06-2010-12收治的34例破伤风患者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6例,女8例,年龄4-67(平均42)岁.患者90%来自农村,除1例没有明显的受伤史外,其余均有外伤史,主要以足和手的刺伤、扎伤、砸伤为多见,潜伏期3d-几个月,在14 d以内占75%伤后至发病前均未用过破伤风抗毒素.单纯破伤风17例,合并伤口感染10例,有并发症者7例.
作者:王巧丽;秦红英;张元蓓 刊期: 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