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实验室管理评审实践

董家书;蒙雨明;蒋利君;李卓园;李钰;韦美德;彭华;程红革;韦柳华;梁委军;王贵生;吴昊;蒙杰;戴盛明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 管理评审,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负责人, 组织机构, 质量体系, 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 医疗事故, 体系实施, 实施情况, 时间间隔, 活动, 会议形式, 运行时, 适宜性, 建立期, 充分性, 缩短, 人员
摘要:医学实验室管理评审是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和保持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主要内容是对现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贯彻落实和实现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些活动找出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相应的整改,以达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一般为12个月,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期间,评审间隔宜缩短.当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或组织机构、人员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现工作中质量体系不能有效运行时增加评审,时间由质量负责人指定.管理评审一般采用会议形式.以下是2012年管理评审的实施情况,现汇报如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保定地区3752例患儿MP-IgM抗体的检测分析

    目的 分析保定地区肺炎支原体(MP)抗体的检测情况.方法 采集3 752例保定地区患儿静脉血2 mL,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抗体,并将结果根据患儿性别、年龄、季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752例被检测患儿中MP-IgM抗体阳性1 293例,阳性率为34.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1.7%,女性阳性率为41.8%.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男、女感染阳性率之比为1.00∶1.32.8~<14岁MP-IgM抗体阳性率高,其次为4~<8岁年龄组,<1岁年龄组的阳性率低.8~<14岁组与其他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岁和其他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冬、春季患儿MP-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P<0.01),冬季与春季节比较,患儿MP-IgM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P感染的发病与季节、性别、年龄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威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差异蛋白表达的分析

    目的 探讨耐药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差异蛋白的表达.方法 将耐药表皮葡萄球菌分为药物处理组(用400 μg/mL鞣酸处理)和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处理),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采用快速银染法鉴定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被膜的形成;用CRA平板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细胞间多糖黏附因子(PIA)的能力.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细菌总蛋白进行分离,并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芯片/质谱 (HPLC-Chip/MS)鉴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药物处理组表皮葡萄球菌菌落数明显减少(P<0.01),PIA生成能力减弱,生物被膜的形成被抑制.通过电泳分离,共得到19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子,其中13个仅在药物处理组表达升高,有6个仅在对照组表达升高.结论 生物被膜形成是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的主要途径,差异蛋白在生物被膜的形成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作者:王伟佳;张秀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 采集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将其分为轻症型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中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评估其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SAP组与MAP组患者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WBC及NLR预测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不低于0.7.NLR较WBC预测SAP的诊断临界(CO)值、敏感性、特异性、AUC具有更大的价值,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在SAP的早期诊断中意义不大.结论 NLR在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不良预后中优于WBC.

    作者:胡秦妮;张玉琴;邓芝云;林静;肖娜娜;杨志华;赵晋;哈小琴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患者IL-18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易感性的潜在影响.方法 将PCI术后的241例有再发缺血临床症状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ISR组,n=68)和非ISR组(n=173),另选择109例排除冠心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IL-18基因型进行检测,同时测定血清IL-18浓度.结果 ISR组、非ISR组患者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93、0.83,二者明显高于对照组(0.73,P<0.01),ISR组患者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非ISR组(P<0.01).ISR组、非ISR组患者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7、0.69,二者明显高于对照组(0.54,P<0.01),ISR组患者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非ISR组(P<0.01).ISR组、非ISR组患者血清IL-18浓度分别为(309.39±86.75)、(245.37±59.0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38.41±47.28)ng/L](P<0.01),ISR组患者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非ISR组(P<0.01).结论 IL-18启动子-137G/C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影响血清IL-18浓度及PCI术后再狭窄发生的易感性.

    作者:刘文卫;江华;刘永胜;李婷;王萍;王炜娜;赵玉勤;周登明;朱通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A1型患者检测出自身抗-A11例

    血型中的自身抗体主要分为冷自身抗体和温自身抗体两大类,为非特异性抗体,它们几乎和所有的细胞发生凝集,主要存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患者体内.冷自身抗体主要包括抗-H、抗-I、抗-IH抗体等;温自身抗体主要包括抗-Wrb、抗-Ena、抗-LW、抗-U、抗-Ge、抗-Sc抗体.抗-A1抗体作为同种抗体主要存在部分A2型血型中[1],它被认为是天然的自然产生.A1型正常人血清中未见产生抗-A1抗体.本实验室发现A1型患者罕见的产生了自身抗-A1抗体,国内在移植患者中偶见报道[2],现将该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何鸣镝;许婷婷;沈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登革病毒1型E蛋白的原核细胞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构建登革病毒1型(DENV-1)E蛋白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进行原核细胞表达,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ENV-1 E蛋白序列,经酶切后将其插入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pET-32-D1-E.重组质粒转化E.Coli 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目的 蛋白经异丙基-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纯化后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初步分析蛋白表达情况,并用纯化后的表达蛋白免疫家兔,制备该蛋白的多克隆抗血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抗体的效价,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pET-32-D1-E原核细胞表达重组质粒,DENV-1 E蛋白获得高效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家兔获得的特异性抗血清效价为1∶25 600,Western blot证实其特异性良好.结论 成功构建了DENV-1 E蛋白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制备了可用于DENV快速检测的高效多克隆抗体.

    作者:汪伟;丁显平;杨会强;李竹石;谭帅;赵宇;刘莉娜;谭昌耀;曾献武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免疫性病变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肠道是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为密切的部位,是部分肠免疫细胞发育分化的微环境,肠上皮细胞不仅主宰人体的消化及吸收,而且在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耐受中起了重要作用.肠道有大量的淋巴组织,肠道内壁是机体大的免疫器官,肠淋巴组织总量占整个肠道的25%.人和动物体内存在着一套从高级神经到免疫细胞的复杂网络系统--神经-内分泌-代谢-微生态-免疫交叉网络.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其整体状态的影响,机体内环境稳定及平衡与否与免疫功能的强弱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免疫功能的强弱又受到肠道微生态的直接影响.

    作者:乔维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孕中期唐氏综合征的血清学二联与三联产前筛查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妊娠中期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二联和AFP、fβ-hCG及游离雌三醇(uE3)三联筛查对唐氏综合征(DS)的检出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测定6 094例单胎孕妇血清AFP、fβ-hCG及uE3,应用Risks 2T分析软件,分别采取二联和三联筛查方案评估胎儿DS风险度.分析两种筛查方法的筛查阳性率、检出率和假阳性率.结果 二联及三联筛查的阳性率分别为7.89%(481/6 094)和5.35%(326/6 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联筛查DS检出率为71.43%(5/7),假阳性率为7.82%(476/6 089);三联筛查DS检出率为85.71%(6/7),假阳性率为5.26%(320/6 088).三联筛查DS风险度均高于二联筛查(P<0.05).结论 孕中期血清学三联筛查对DS的检出优于二联筛查.

    作者:李剑;骆建云;漆洪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不同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 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住院输血的6 773例患者,统计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 6 773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112例,发生率为1.65%,几乎全部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为2.31%,血小板其次(2.05%),多发生在输血过程开始的1 h内,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P<0.05).结论 临床应密切观察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过程,特别重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输血护理.

    作者:陈志远;张洪为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清腹水清蛋白梯度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腹水清蛋白梯度(SAAG)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择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共105例,检测其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总胆红素、血清清蛋白浓度,并对患者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测定门静脉宽度,腹水清蛋白浓度,计算SAAG,随访1~5年.构建SAAG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大截点值.结果 门静脉宽度、血小板计数、APTT、SAAG是出血的危险因素,APTT、SAAG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SAAG的大截点值为18.5 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1%、66.1%.结论 SAAG可作为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生化指标.

    作者:程丽萍;张浩;高全成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应用体会

    美国雅培公司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已在三甲医院广泛应用,本科室主要用于门诊患者生化项目的快速检测.本科室自2004年起使用该仪器以来,应用良好,现将应用中的体会及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作者:范久波;刘海菊;陈斌;李智山;段清理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网织血小板检测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网织血小板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35例ITP患者作为ITP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将ITP组患者按血小板计数(PLT)分为2组,PLT>30×109/L组(n=20)及PLT<30×109/L组(n=15).以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根据患者病情是否缓解,分为缓解组及未缓解组.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结果 PLT>30×109/L组及PLT<30×109/L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这两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对于ITP的诊断、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建霞;黄衍锋;张旭;黄望香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快速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利用PCR-HRM技术对常见β地中海贫血5种突变类型进行检测,对野生型、纯合以及杂合突变进行分析,建立一种有效地突变筛查方法.方法 针对5种突变类型进行短片段扩增引物设计,用已知基因型的β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组DNA标本进行PCR-HRM分析,并对于纯合子进行PCR产物测序验证.结果 常见5种基因型纯合子以及杂合子均可以利用PCR-HRM进行区分,并得到测序验证.结论 利用PCR-HRM技术可以对常见β地中海贫血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可以发现未知突变.

    作者:张彦;曾玉坤;刘舒;陈汉彪;尹爱华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结核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技术筛选结核患者与非结核患者各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即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结果 结核组患者Treg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TH1细胞百分比及TH1/TH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H1细胞百分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感染者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上升,TH1细胞数量及TH1/TH2比例下降,机体免疫力的下降可能是结核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刘才冬;张瑞生;高应东;金玲;万芳;夏永祥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血浆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ACI患者作为ACI组,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SYSMEX CA-51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结果 ACI组患者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中等面积及小面积梗死组(P<0.05).结论 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陈涛;王一萍;王应良;杨椿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Cys C浓度与肝功五项指标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检测与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选取78例慢性乙肝患者和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清蛋白(ALB)浓度,以及Cys C与ALT、AST、TBIL、γ-GT和ALB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Cys C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血清ALT、AST、TBIL、γ-GT及ALB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与ALT、AST、TBIL、γ-GT及ALB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Cys C浓度与慢性乙肝病程的进展有关,可作为评价肝功能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赵永杰;鲁岚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幼儿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是较为少见的一种,约占3%~5%,幼儿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则更为少见.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发病见于儿童及成人,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因此早期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工作中发现1例幼儿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玮玮;孙晓明;陈英剑;司海燕;胡成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b水平的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0例,据患者血清中HBV 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将其分为6组:A组(HBeAg阳性,ALT正常)、B组(HBeAg阴性,ALT正常)、C组(HBeAg阳性,ALT轻、中度升高)、D组(HBeAg阳性,ALT高度升高)、E组(HBeAg阴性,ALT轻、中度升高)、F组(HBeAg阴性,ALT高度或重度升高).另将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HBeA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HBV-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ALT采用速率法,补体C3b采用ELISA-生物素亲和素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 D组与F组患者血清C3b、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水平显著高于A、B、C、E组(P<0.05);而D组与F组比较,患者血清C3b、AST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受检者血清C3b水平显著低于A、B、C、D、E、F组(P<0.05).C3b水平与ALT、AST、HBsAg存在正相关(P<0.05),而与HBeAg和HBV-DNA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补体C3b水平与HBV的感染及肝细胞损伤程度有关,而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无关,可作为感染和预后的辅助检测指标.

    作者:蒋静;刘斌;热依汗·谢以提;孟存仁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S/CO值与HBV-DNA浓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S/CO值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集306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雅培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HBeAg定量检测,采用ABI 73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306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中,HBeAg阳性177例(57.84%);HBeAg阴性而HBV-DNA阳性24例(7.84%);HBV-DNA阴性而HBeAg阳性56例(18.30%).HBV-DNA浓度为103~107 IU/mL,HBeAg与HBV-DNA浓度呈正相关(r>0.3,P<0.05).结论 HBV-DNA与HBeAg联合检测可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作者:昝丽娜;孙峰;张秀芳;雷婷 刊期: 2013年第23期

  •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T)、Ⅳ型胶原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7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正常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和酶法分别测定其肝纤维化4项指标水平和部分肝功能指标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PⅢNT、Ⅳ型胶原与TBIL、TBA呈正相关;与总蛋白、清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对肝纤维化诊断的可靠性,化学发光法动态监测肝纤维化指标可指导临床判断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李彩东;吴斌;段正军;田鹏飞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