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核小体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

张素华;薛小萍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抗体, 抗核, 核小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摘要: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SLE患者184例(SLE组),其他风湿病组162例,对照组98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uA水平,同时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3项实验室指标.结果 SLE组血清ANuA阳性率为73.9%,其他风湿病组为8.6%,对照组全部为阴性;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9%、90.67%,其敏感度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特异度明显高于ANA(P<0.05).ANuA、抗ds-DNA和抗Sm抗体联合测定的敏感度为91.3%.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A阴性的SLE患者中,ANuA阳性率分别为56.7%、75.0%、80.8%.活动期ANu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ANuA在活动期的阳性率(90.0%)高于抗ds-DNA(61.3%).SLE肾脏受累患者体内的ANuA、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肾脏非受累者(P<0.05).结论 测定ANuA对于提高SLE的诊断率、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溶血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目的 探讨溶血标本对电解质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美国MEDICA CORP生产EasyLyte PLUS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进行检测其正常和溶血血清K+、Na+、Cl-的值,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溶血后K+值比溶血前的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l-的值溶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增强医务人员质量控制意识,避免溶血标本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唐钧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高敏肌钙蛋白T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80例急诊胸痛患者,按胸痛发作到就诊时间分为小于3 h、3~6 h和>6 h 3组,检测各组H-FABP、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3种心肌标志物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发作小于或等于6 h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胸痛发作小于3 h组H-FABP诊断AMI敏感度与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组hs-cTnT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H-F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组H-FABP与hs-cTnT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83.3%,hs-cTnT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47.6%,特异度为81.0%;3~6 h组H-FABP与hs-cTnT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90.3%,hs-cTnT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77.6%,特异度为83.9%.在灵敏度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是较灵敏的指标,中晚期诊断时hs-cTnT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H-FABP与hs-cTnT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传统的hs-cTnT与CK-MB联合检测.

    作者:乔维洲;徐维家;宋晶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在DIC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产后以及肺栓塞等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产后、肺栓塞诱发明确诊断为DIC患者42例,按照输入成分随机分为输入新鲜单采血小板 10 U组、输入冷沉淀 10 U组和同时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各10 U组.结果 3组患者于单独输注冷沉淀、新鲜单采血小板以及联合输注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测定比较,分别单独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均有治疗效果,联合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后除D-二聚体变化不明显外,其余测定显示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在DIC患者治疗中,联合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单采血小板具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沈伟;肖亚雄;叶静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探讨即时检验(POCT)在急诊输血方面应用及质量控制管理

    即时检验(POCT)是利用便携式设备或试剂在数分钟内得出检验结果的1种快速检验方式.国内POCT在紧急输血方面应用尚未起步,有关这方面应用报道相当少.本文结合POCT现状及紧急输血的特点,探讨了POCT在急诊输血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及质量控制管理对策.以提高急诊输血效率,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服务,减少急诊输血方面的医疗事故.

    作者:纪凤卿;滕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乙肝病毒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与其DNA的关系.方法 取乙肝患者与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提取血液总RNA后进行逆转录,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标志物,如HBsAg,HBeAg,PreS2.结果 定量PCR发现乙肝患者比对照组HBsAg,HBeAg,PreS2均上调.结论 可以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来鉴定乙肝患者.

    作者:叶儒军;魏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1例卵巢畸胎瘤致血清CA19-9升高的报告

    CA19-9是1种糖脂,在健康成人含黏蛋白的体液中含量极高,常以血液为检测标本且是胰腺癌、胆囊癌及胆管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1].现发现1例卵巢畸胎瘤患者,诊治前其血清CA19-9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实施剥除术后下降到正常水平,报道如下.

    作者:张知;李远香;朱春梅;吴荣艳;吴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应用ROC曲线评价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妊娠期糖尿病(GDM)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59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和66例GDM患者(GDM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各组静脉血HbA1c水平,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HbA1c在GDM诊断中的统计学指标进行评价,统计工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结果 正常妊娠组和GDM组的HbA1c检测结果分别为(5.36±0.26)%和(5.95±0.85)%,GDM组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HbA1c用于诊断GD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P<0.01;HbA1c对GDM的诊断截断值为5.65%,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7%和84.7%.结论 HbA1c检测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影响因素少的优点,可作为GDM筛查和辅助诊断的理想指标.

    作者:梁瑞莲;周远青;谢健敏;张婷;梁玉全;刘传桂;吴建辉;罗建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子机制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催化6-磷酸葡萄糖脱氢,以维持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的还原性,清除细胞内过氧化物的毒性,保护血红蛋白及细胞膜巯基蛋白,而维持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稳定.G6PD缺乏症是全球常见的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缺陷综合征,俗称蚕豆病,全球约4亿人受累,患者在食用蚕豆、服用氧化性药物和感染等情况下,血红蛋白氧化变性,红细胞破坏而导致溶血[1].中国南方地区为此病高发区.现对G6PD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人群分布、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等综述如下.

    作者:蒋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IFN-α和PEG-IFN-α治疗慢性乙肝的作用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全球性疾病,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风险非常高,甚至终约有15%~25%的人死于相关性疾病[1].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国相当普遍,大约有930多万的慢性携带者,根据国内2006年的乙肝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HBsAg的阳性率在1~59岁人群中约占7.18%,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2],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是治疗乙肝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延缓或阻断病情的进展,改善愈后[3].目前主要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干扰素根据半衰期的不同,分为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清蛋白干扰素[4],α-干扰素(IFN-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常用有效的药物,而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PEG-IFN-α)很大程度地弥补了IFN-α半衰期短的不足,两者主要通过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机制抵抗HBV,本文就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孙蓓蓓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从肝硬化患者腹水中分离出黏液罗氏菌1例

    黏液罗氏菌是人类鼻咽、口咽部和上呼吸道的常居菌种,属于条件致病菌,从鼻咽腔和支气管分泌物中均可分离到此菌.但是从肝硬化患者腹水中检出黏液罗氏菌未见报道,2012年5月从肝硬化患者腹水中分离出1株黏液罗氏菌,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连盟;郝玉梅;常璠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IQ200尿沉渣仪与尿干化学仪联合应用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IQ200尿沉渣分析仪和URIT500B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在尿路感染(UT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9例疑似尿路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中段尿标本,先进行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再用干化学检测白细胞酯酶(LEU)、亚硝酸盐(NIT),尿沉渣检测白细胞(WBC)、细菌(BACT)、小微粒(ASP)、酵母菌(YST).以尿培养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单独或联合应用尿干化学和尿沉渣分析对UT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 64例UTI患者中,尿定量病原菌培养的检出率为78.1%(50/64),尿干化学的LEU和NIT同时阳性的检出率为25.0%(16/64),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3,P<0.05);IQ200的BACT、ASP、YST和WBC中任意1项为阳性诊断UTI的检出率为90.6%(58/64),高于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P<0.05).IQ200和干化学的联合参数BACT、ASP、YST、WBC、LEU和NIT中任意1项为阳性诊断UTI的检出率为93.8%(60/64),高于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5).结论 IQ200尿沉渣仪及尿干化学仪联合检测在早期尿路感染筛查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尿病原菌培养阴性的UTI患者的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平平;张善辉;丁虹;马文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SELEX适配子抗体检测在结核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用SELEX技术筛选结核杆菌特异性分子的标志物的适体,建立酶联寡核甘酸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结核菌SELEX适配子抗体,探讨SELEX适配子抗体检测在结核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肺结核病483例与对照组446例标本同步接受结核杆菌SELEX适配子IgG抗体寡核苷酸酶联免疫法检测,将测定结果与金标判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活动性结核患者用寡核苷酸酶联免疫法检测SELEX适配子抗体总的敏感度为59.6%,其中菌阳肺结核敏感度为83.8%,菌阴肺结核敏感度为48.1%,肺外结核的敏感度为64.7%(P<0.05),诊断结核病的总的特异度为94.4%,在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中特异度为95.2%,在健康人群组中特异度为94.0%.结论 酶联寡核苷酸吸附试验检测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白广红;焦向阳;袁志敏;古翠姣;李静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抗核小体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SLE患者184例(SLE组),其他风湿病组162例,对照组98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uA水平,同时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3项实验室指标.结果 SLE组血清ANuA阳性率为73.9%,其他风湿病组为8.6%,对照组全部为阴性;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9%、90.67%,其敏感度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特异度明显高于ANA(P<0.05).ANuA、抗ds-DNA和抗Sm抗体联合测定的敏感度为91.3%.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A阴性的SLE患者中,ANuA阳性率分别为56.7%、75.0%、80.8%.活动期ANu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ANuA在活动期的阳性率(90.0%)高于抗ds-DNA(61.3%).SLE肾脏受累患者体内的ANuA、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肾脏非受累者(P<0.05).结论 测定ANuA对于提高SLE的诊断率、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素华;薛小萍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普通光镜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在血尿来源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血尿来源的价值.方法 回顾102例血尿患者的尿红细胞形态,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尿畸形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价值.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AUC=0.953)表明尿畸形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尿畸形红细胞大于或等于70%为该实验室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佳诊断点(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92.3%).结论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血尿的来源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平平;马文;张善辉;王小兵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89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根据腹腔出血量分为41例小于2 000 mL组和48例大于或等于2 000 mL组,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浆凝血功能比较.89例患者经治疗后分为痊愈组86例与死亡组3例.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结果 出血量小于2 000 mL组、大于或等于2 000 m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大于或等于2 000 mL组与小于2 000 mL 组比较,PT、INR、APTT、TT均明显延长,PLT、FIB明显降低(P<0.05).痊愈组与死亡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在判断患者治疗及预后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亦为临床纠正凝血功能严重紊乱,改善预后提供诊断依据.

    作者:冯友喜;蔡爱玲;周亚军;刘兆文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和预后的实验室指标分析

    目的 探讨骨髓瘤形态和数量以及血清学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变化对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8例确诊的MM患者的骨髓涂片和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瘤细胞分化差,数量多,β2-MG、CRP、LDH高,MM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差.结论 瘤细胞形态和数量,β2-MG、CRP、LDH是判断MM患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郝润英;张书霞;栗瑞敏;王菊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避免细菌性输血反应的对策

    细菌性输血反应是由于细菌污染血液或血液制品,并在其中增殖,输入患者体内进行血液循环时可引起严重的细菌性败血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作者:马建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实验室血液指标观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血液实验室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T)、TC、TG、HDL-C、LDL-C、GLU、HbA1c、PT、APTT、FIB、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液PAgT、D-二聚体、HbA1c、TG水平分别为:(51.96±6.47)%、(219.00±574.39)ng/mL、(6.06±1.15)%、(1.53±0.79)mmol/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血液PAgT、D-二聚体、HbA1c、TG水平比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

    作者:唐丽珍;谈春荣;王连华;陈宾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Valid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hematolymphoid neoplasm immunophenotyping by flow cytometry

    作者:Wu Lijuan;Xu Dongsheng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性疾病应用进展

    微生态学是70年代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对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3].人体有四大微生态系统,以肠道微生态系统为复杂多样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原生理和药理过程[4-6].不同年龄段微生态群都有其特定的平衡,这些平衡一方面有利于宿主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微生物种群共同生长繁殖[7].

    作者:贺锐;张翀 刊期: 2012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