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锐;张翀
核苷(酸)类药物是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药物,其临床使用的主要缺点是乙肝病毒会在其选择压力下产生耐药突变株,从而导致治疗失败[1].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是临床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常用核苷(酸)类药物,和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相比,使用恩替卡韦进行初始治疗所发生的5年耐药率很低[2-3],而未经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发生恩替卡韦基因型耐药的情况则罕有报道.现发现1例,报道如下.
作者:俞杨;杜同信;王自正;邬兰;焦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国内肝硬化的发病率较高,是慢性肝病常见的病理损害,表现为正常肝结构的破坏,肝结节的再生和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表现,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地研究探索之中[1].
作者:褚玉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结合尿液干化学分析(简称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简称尿沉渣),探讨LabUMat尿沉渣自动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尿中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类酵母菌) 结果间差异,从而制定合理的复检规则.方法 采用1 598例新鲜随机尿先后用LabUMat 和迪瑞H-300 进行尿沉渣分析和尿干化学测试,同时对每1份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用配对χ2检验2种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红细胞、管型、类酵母菌的结果,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上皮细胞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abUMat和迪瑞H-300检测结果均正常和经两者测试结果均异常(异常项目相匹配)的标本,LabUMat检测和显微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bUMat和迪瑞H-300两者结果不一致者,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3 个项目的 显微镜检查和LabUMat 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显微镜检查相比,LabUMat 检测尿沉渣结果假阳性较高,且红细胞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作者:佘仕金;郭勇;魏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对中老年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效果,为中老年人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1月对该社区健康档案中527例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腰围(WC)、血压、血脂的检测,然后根据自愿的原则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及认知干预、定期进行WC和血压的检测,根据个体情况分别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对照组采取自行生活控制.1年后对两组再次进行以上项目检测.结果 男性:实验组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实验组WC、SBP、DBP、TG、HDL-C和LDL-C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之间各项指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老年人群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有利于社区中老年人血脂代谢的改善和血压的稳定,是提高中老年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好办法.
作者:朱海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心力衰竭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49例COPD进行NT-proBNP检测,综合判断心脏功能.结果 NT-proBNP轻中度升高出现心力衰竭比例达到57.14%,高度升高出现心力衰竭比例达到90.91%.结论 NT-proBNP可以评估COPD是否存在心力衰竭.
作者:汤卫菊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抗核抗体(ANA)和ANA谱检测结果,探讨其在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核抗体谱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 128例RA患者中,ANA阳性率达79.7%,ANA谱阳性率达47.7%.ANA与ANA谱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A患者中ANA≥1∶320阳性时的荧光模式主要是核均质型,ANA谱阳性抗体出现较多的是抗SS-A、抗Ro-52、抗nRNP/Sm、抗SS-B等.结论 联合检测RA患者ANA及ANA谱,能明确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种类,为RA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石青峰;马韵;杨峻;何永玲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血液实验室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T)、TC、TG、HDL-C、LDL-C、GLU、HbA1c、PT、APTT、FIB、D-二聚体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液PAgT、D-二聚体、HbA1c、TG水平分别为:(51.96±6.47)%、(219.00±574.39)ng/mL、(6.06±1.15)%、(1.53±0.79)mmol/L,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组血液PAgT、D-二聚体、HbA1c、TG水平比非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
作者:唐丽珍;谈春荣;王连华;陈宾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不同发光检测系统测定血清铁蛋白(SF)的结果的可比性.方法 分别应用伯乐、贝克曼不同水平的质控物,以及35例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清,在4种不同的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贝克曼Dxi800、罗氏2010、雅培i1000、西门子ADVIA Centaur仪器及其配套的校准物、质控物和试剂)上进行SF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对照组计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不同厂家、不同水平的质控物和不同浓度的患者新鲜血清SF测定结果在各检测系统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检测系统SF测定结果的信度系数a接近1;各检测系统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3.以贝克曼Dxi800系统作为参照检测系统,对其他检测系统作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罗氏2010、雅培i1000、西门子ADVIA Centaur检测系统临床均可接受.结论 4种检测系统检测SF的精密度符合临床要求,临床可接受性性能评价具有可比性.
作者:马永能;张鹏;刘慧玲;何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连续监测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浓度变化情况,探讨cTnI与hs-CRP与心血管疾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该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hs-CRP的浓度.结果 病发24 h内血清cTnI呈升高趋势(P<0.05),但hs-CRP 24 h内浓度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与hs-CRP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连续监测血清中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高于单次检测,而hs-CRP浓度变化则无明显的时间关系.
作者:郭坚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评价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β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对侵袭性肺曲霉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集患者血清和肺泡灌洗液检测半乳甘露聚糖,计算不同阈值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共收集肺部感染86例,病例组20例,对照组66例.两组之间血和BALF G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血和BALF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0.75为诊断阈值,血清标本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5.0%、95.5%、70.0%和82.9%;BALF为65.0%、90.9%、68.4%和89.6%.结论 血清和BALFGM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度(80%~100%),BALF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对缺乏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依据的肺部感染患者,血清及BALF GM明显增高可早期提示有发生侵袭性肺曲霉感染的可能.
作者:林宇岚;杨滨;陈守涛;陈曦;林其昌;高丽钦;甘龙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河北沧州地区汉族健康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107例健康受检者ACE基因I/D多态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ACE的浓度.结果 河北沧州健康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中基因型DD占18.69%,ID型占50.47%,II型占30.84%;等位基因I和D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6.07%和43.93%;血清ACE水平DD型高,ID型其次,II型低.结论 ACE基因的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相关.
作者:尤雪剑;郭书芹;王慧玲;张骞云;张海燕;许晓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旨在通过对2002~2012寄生虫形态学室间质评进行回顾分析,加深对各寄生虫形态的认识,为室间质评及日常工作对寄生虫的鉴别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 利用EXCEL表格并结合SPSS19.0对11年的125幅寄生虫图片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分析该科室的误报率,另一方面分析卫生部每次室间质评所涉及的寄生虫类型及其频次.结果 卫生部在对室间质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54种上报类型中出现频率高的是已受精的蛔虫卵,达到7次,其次为鞭虫卵、钩虫卵和阴道毛滴虫均达到6次,出现不低于1次的占92.6%,同时对这11次的科室误报率进行了统计,整体误报率为8%.结论 根据不低于1次所占的比例说明这11年的寄生虫形态图片已基本覆盖相关的寄生虫,针对还存在未涉及的寄生虫类型,说明卫生部寄生虫的形态学室间质评还存在改进的空间,而在卫生部对寄生虫室间质评不断改进的同时,该科室通过对历年的寄生虫形态进行对比、判读,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寄生虫形态学鉴别体系,为寄生虫形态学室间质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作者:张洪波;张驰;周锦春;温晓岩;陈丽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构建人DKK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鉴定其表达产物.方法 自宫颈癌组织提取癌细胞,抽提mRNA,RT-PCR获得人DKK1基因片断,构建重组质粒pCMV-HA2/DKK1,EcoRⅠ酶切、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借助脂质体将载体瞬时转染入Free-Style 293-F细胞(无血清培养)蛋白印迹法检测DKK1蛋白.结果 RT-PCR获得片断与预期结果相符,酶切鉴定、测序鉴定证实pCMV-HA2/DKK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DKK1蛋白分泌表达在Free-Style 293-F细胞培养液中,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为DKK1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DKK1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对该基因的真核表达产物进行鉴定,为下一步的DKK1蛋白对肿瘤发生中的生物学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徐亮;陆奎英;崔素芬;包广宇 刊期: 2012年第23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催化6-磷酸葡萄糖脱氢,以维持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的还原性,清除细胞内过氧化物的毒性,保护血红蛋白及细胞膜巯基蛋白,而维持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稳定.G6PD缺乏症是全球常见的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缺陷综合征,俗称蚕豆病,全球约4亿人受累,患者在食用蚕豆、服用氧化性药物和感染等情况下,血红蛋白氧化变性,红细胞破坏而导致溶血[1].中国南方地区为此病高发区.现对G6PD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人群分布、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等综述如下.
作者:蒋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和意义.方法 以Hcy、高血压为关键词,检索2002年1月至2012年5月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中文文献,累积样本量为3 484例,病例组2 128例,对照组1 356例.12个一般病例对照综合研究OR值为3.38,95% CI 为2.42~7.23.结论 Hcy水平升高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检测血清Hcy对于高血压的诊断和病情监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吴绍燕;左中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外周血中Th17与Th1细胞及其因子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方法检测42例HT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和Th1细胞的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L-17及IFN-γ的含量.结果 HT患者PBMC中Th17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h1细胞也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HT患者血清中IL-17和IFN-γ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和Th1细胞可能在 HT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婷婷;朴敬爱;李志;徐维家;朴君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对结肠癌Lovo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IL-6作用Lovo细胞12、24和36 h后,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周期蛋白表达.结果 结肠癌Lovo细胞经体外IL-6作用后,G0/G1期细胞数减少,S期细胞数增加,CycinD1表达增加.结论 IL-6能体外促进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可能与CycinD1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冯秋娟;柯长涛;李妙丹;李颖欣;程小广;曾今诚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与其DNA的关系.方法 取乙肝患者与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提取血液总RNA后进行逆转录,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标志物,如HBsAg,HBeAg,PreS2.结果 定量PCR发现乙肝患者比对照组HBsAg,HBeAg,PreS2均上调.结论 可以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来鉴定乙肝患者.
作者:叶儒军;魏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人类布鲁氏菌病难以早期诊断,主要是由于本病早期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布鲁氏菌的生长对营养和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临床普通血培养对本菌的检出率并不高,实验室诊断大部分还是依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体内血清布鲁氏菌抗体呈阴性,具有诊断学意义的血清布鲁氏菌抗体滴度尚未确定.目前,国内外对于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体内存在布鲁氏菌DNA的患者是否应采用长期抗菌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本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乔秀强;张海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免疫血凝实验在检测癌症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免疫血凝实验检测23例癌症患者(癌症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并与30例健康献血员(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癌症患者免疫血凝实验阳性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呈现暂时性抑制到逐渐恢复的过程.结论 切除癌症病灶可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起恢复作用;免疫血凝实验检测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方法简便易行,其结果可作为癌症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程凯灵;罗亚 刊期: 201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