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河北沧州健康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分析

尤雪剑;郭书芹;王慧玲;张骞云;张海燕;许晓琳

关键词:肽基二肽酶A, 多态现象, 遗传,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河北沧州地区汉族健康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107例健康受检者ACE基因I/D多态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ACE的浓度.结果 河北沧州健康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中基因型DD占18.69%,ID型占50.47%,II型占30.84%;等位基因I和D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6.07%和43.93%;血清ACE水平DD型高,ID型其次,II型低.结论 ACE基因的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相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液BNP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尿液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方案对CHF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84例CHF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组尿液以及血浆BNP水平.结果 CHF患者的尿液BNP及血浆BNP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HF患者NYHA心功能Ⅰ级到Ⅳ级尿液BNP及血浆BNP含量逐渐升高,NYHA I、Ⅱ、Ⅲ、Ⅳ级之间各自的尿液及血浆BN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尿液BNP含量与血浆BNP含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813,P<0.01),与NYHA分级间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733,P<0.01).以35.8 pg/mL为诊断界值,尿液BNP诊断CHF的灵敏度为81.7%,特异性为83.1%.结论 尿液BNP含量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与血浆BNP具有相似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CHF的良好指标.

    作者:周助权;张民军;周仁芳;黄益民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联合检测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小儿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定量检测在小儿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临床入院诊断为心肌炎、疑似心肌炎、毛支炎和肺炎住院患儿共306例,分别定量测定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结果 与非心肌炎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心肌炎或合并心肌损伤患儿血清hs-cTnT和CK-MB含量明显增高(P<0.05).除新生儿组外,hs-cTnT和CK-MB在患儿血清中的含量与年龄差异无关(P>0.05).结论 通过联合定量检测患儿血清中hs-cTnT和CK-MB的含量,可对患儿是否病及心脏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借以缩短诊断时间,为及时治疗赢得时间.

    作者:于晓;盛尚春;张新悦;何林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CD4+T淋巴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 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认识局限于Th1和Th2细胞.但随着新的亚群包括Th17细胞和Th9细胞陆续被发现,打破了长期以来CD4+T淋巴细胞一直被划分为Th1和Th2的结论.各细胞亚群在细胞微环境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来维持免疫稳态,当微环境发生改变时,各细胞间又会相互拮抗使免疫机能紊乱进从而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现就近年来对CD4+T淋巴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与各种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做一综述,便于深入了解CD4+T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各细胞亚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中的免疫学作用.

    作者:李志;杨婷婷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核抗体及其多肽谱的检测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抗核抗体(ANA)和ANA谱检测结果,探讨其在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核抗体谱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 128例RA患者中,ANA阳性率达79.7%,ANA谱阳性率达47.7%.ANA与ANA谱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A患者中ANA≥1∶320阳性时的荧光模式主要是核均质型,ANA谱阳性抗体出现较多的是抗SS-A、抗Ro-52、抗nRNP/Sm、抗SS-B等.结论 联合检测RA患者ANA及ANA谱,能明确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种类,为RA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石青峰;马韵;杨峻;何永玲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临床输血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输血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技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临床救治患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不仅能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也为其他治疗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临床输血学近二十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以及各种高新技术的渗透,已经成为医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了人类血型分类,全血制备的血制品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以及输血可能传播的相关疾病,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内容[1].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本科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张海燕;刘久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SELEX适配子抗体检测在结核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用SELEX技术筛选结核杆菌特异性分子的标志物的适体,建立酶联寡核甘酸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结核菌SELEX适配子抗体,探讨SELEX适配子抗体检测在结核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肺结核病483例与对照组446例标本同步接受结核杆菌SELEX适配子IgG抗体寡核苷酸酶联免疫法检测,将测定结果与金标判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活动性结核患者用寡核苷酸酶联免疫法检测SELEX适配子抗体总的敏感度为59.6%,其中菌阳肺结核敏感度为83.8%,菌阴肺结核敏感度为48.1%,肺外结核的敏感度为64.7%(P<0.05),诊断结核病的总的特异度为94.4%,在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中特异度为95.2%,在健康人群组中特异度为94.0%.结论 酶联寡核苷酸吸附试验检测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对结核病的早期诊断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白广红;焦向阳;袁志敏;古翠姣;李静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溶血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目的 探讨溶血标本对电解质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美国MEDICA CORP生产EasyLyte PLUS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进行检测其正常和溶血血清K+、Na+、Cl-的值,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溶血后K+值比溶血前的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l-的值溶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增强医务人员质量控制意识,避免溶血标本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唐钧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高敏肌钙蛋白T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80例急诊胸痛患者,按胸痛发作到就诊时间分为小于3 h、3~6 h和>6 h 3组,检测各组H-FABP、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3种心肌标志物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发作小于或等于6 h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胸痛发作小于3 h组H-FABP诊断AMI敏感度与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组hs-cTnT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优于H-FA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组H-FABP与hs-cTnT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83.3%,hs-cTnT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47.6%,特异度为81.0%;3~6 h组H-FABP与hs-cTnT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90.3%,hs-cTnT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度为77.6%,特异度为83.9%.在灵敏度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是较灵敏的指标,中晚期诊断时hs-cTnT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H-FABP与hs-cTnT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优于传统的hs-cTnT与CK-MB联合检测.

    作者:乔维洲;徐维家;宋晶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LabUMat尿液分析仪干化学和沉渣分析复检规则的建立

    目的 结合尿液干化学分析(简称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简称尿沉渣),探讨LabUMat尿沉渣自动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尿中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类酵母菌) 结果间差异,从而制定合理的复检规则.方法 采用1 598例新鲜随机尿先后用LabUMat 和迪瑞H-300 进行尿沉渣分析和尿干化学测试,同时对每1份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用配对χ2检验2种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红细胞、管型、类酵母菌的结果,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上皮细胞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abUMat和迪瑞H-300检测结果均正常和经两者测试结果均异常(异常项目相匹配)的标本,LabUMat检测和显微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bUMat和迪瑞H-300两者结果不一致者,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3 个项目的 显微镜检查和LabUMat 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显微镜检查相比,LabUMat 检测尿沉渣结果假阳性较高,且红细胞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作者:佘仕金;郭勇;魏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40例甲减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及肌酸激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4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肌酸激酶(CK)活性的变化.方法 40例初诊原发性甲减患者(治疗前后)与40例健康者,分别检测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素(TSH)、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cy及CK活性,作统计学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统计学差异.结果 40例原发性甲减患者以上项目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以上项目检测结果均有很大程度下降(P<0.01).结论 原发性甲减患者通过治疗后,TC、TG、LDL-C、Hcy及CK活性均有明显降低.

    作者:隆维东;刘万彬;李坚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与外排泵基因adeB分析

    目的 了解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中外膜蛋白表达以及外排泵基因adeB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该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65株,采用PCR方法扩增外膜蛋白CarO编码基因及外排泵adeB基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耐药菌与敏感菌外膜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65株菌均检出CarO编码基因与adeB基因,其中2株菌CarO编码基因上游存在ISAba1插入序列.SDS-PAGE显示,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在外膜蛋白上存在主要有大约24×103蛋白的缺失和48×103蛋白的高表达.结论 外膜蛋白CarO和adeB基因在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广泛存在,adeB基因的高表达以及外膜蛋白表达的差异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

    作者:张之烽;周万青;曹小利;宁明哲;沈瀚;张葵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1例卵巢畸胎瘤致血清CA19-9升高的报告

    CA19-9是1种糖脂,在健康成人含黏蛋白的体液中含量极高,常以血液为检测标本且是胰腺癌、胆囊癌及胆管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1].现发现1例卵巢畸胎瘤患者,诊治前其血清CA19-9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实施剥除术后下降到正常水平,报道如下.

    作者:张知;李远香;朱春梅;吴荣艳;吴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乙肝病毒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与其DNA的关系.方法 取乙肝患者与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提取血液总RNA后进行逆转录,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标志物,如HBsAg,HBeAg,PreS2.结果 定量PCR发现乙肝患者比对照组HBsAg,HBeAg,PreS2均上调.结论 可以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来鉴定乙肝患者.

    作者:叶儒军;魏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各类送检标本中金葡菌的感染分布情况,并分别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和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999例金葡菌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老年病区和外科病房,标本来源以呼吸道分泌物和创面分泌物为主.金葡菌感染患者发生MRSA感染的有 524例,检出率为52.5%;发生MSSA感染的病例为475例,检出率为47.5%.MRSA 分离率连续4年分别为65.2%、57.8% 、46.2%和43.9%,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MRSA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有上升趋势(P<0.05),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P<0.05).MSSA对常见的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显著性变化(P>0.05).所有金葡菌感染患者中未分离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金葡菌感染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和外科病房呼吸道感染及伤口感染,病情严重且呈多重耐药趋势;同时应加强对MRSA的主动筛查与综合管理,以防止该菌株在医院内暴发流行.

    作者:利嘉琦;张莉滟;邹伟民;陈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FNHTR)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需行输血的6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未去除白细胞的普通红细胞悬液,而观察组给予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分析两种红细胞悬液的常规指标;输液患者总体、不同保存期(7、14、21 d)、不同输血次数的FNHTR发生率情况.结果 除白细胞和血小板外,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且不同的保存天数对两者的常规指标没有影响;观察组总体及1次输血(P<0.01),2~3次和3次以上输血(P<0.05)的FNHT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尤其在预防因多次输血而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效果显著.

    作者:陈皞;鲁思文;詹晓燕;林玉蓓;李晓荣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中老年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评估

    目的 分析对中老年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效果,为中老年人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1月对该社区健康档案中527例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腰围(WC)、血压、血脂的检测,然后根据自愿的原则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及认知干预、定期进行WC和血压的检测,根据个体情况分别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对照组采取自行生活控制.1年后对两组再次进行以上项目检测.结果 男性:实验组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实验组WC、SBP、DBP、TG、HDL-C和LDL-C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之间各项指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老年人群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有利于社区中老年人血脂代谢的改善和血压的稳定,是提高中老年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好办法.

    作者:朱海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IFN-α和PEG-IFN-α治疗慢性乙肝的作用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全球性疾病,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风险非常高,甚至终约有15%~25%的人死于相关性疾病[1].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国相当普遍,大约有930多万的慢性携带者,根据国内2006年的乙肝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HBsAg的阳性率在1~59岁人群中约占7.18%,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2],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是治疗乙肝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延缓或阻断病情的进展,改善愈后[3].目前主要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干扰素根据半衰期的不同,分为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清蛋白干扰素[4],α-干扰素(IFN-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常用有效的药物,而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PEG-IFN-α)很大程度地弥补了IFN-α半衰期短的不足,两者主要通过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机制抵抗HBV,本文就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孙蓓蓓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探讨即时检验(POCT)在急诊输血方面应用及质量控制管理

    即时检验(POCT)是利用便携式设备或试剂在数分钟内得出检验结果的1种快速检验方式.国内POCT在紧急输血方面应用尚未起步,有关这方面应用报道相当少.本文结合POCT现状及紧急输血的特点,探讨了POCT在急诊输血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及质量控制管理对策.以提高急诊输血效率,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服务,减少急诊输血方面的医疗事故.

    作者:纪凤卿;滕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黏液罗氏菌的常规鉴定及其耐药性研究

    目的 对临床痰液标本中分离的220株黏液罗氏菌进行系统鉴定,试图建立1种简便适合常规实验室的黏液罗氏菌的鉴定方法,并了解其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方法 常规方法分离菌株,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系统的生化鉴定,采用K-B法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220株黏液罗氏菌菌落大多牢固黏附于血琼脂平板上,灰白色,不溶血,革兰阳性球菌,镜下多呈四联排列,也可见成双排列着,触酶阴性,在6.5% NaCl肉汤中不生长,杆菌肽、呋喃唑酮均敏感,据此可以简单、快速鉴定,并与相关菌属快速鉴别.黏液罗氏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利福平、四环素和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和复方磺胺甲噁唑均高度耐药.结论 通过对分离出220株黏液罗氏菌的系统鉴定,总结出可以利用菌落黏性、镜下形态、触酶试验等简便的鉴定试验对临床标本中的黏液罗氏菌进行快速鉴定.确定为黏液罗氏菌引起的感染,可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用药.

    作者:常?;祁云清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性疾病应用进展

    微生态学是70年代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对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3].人体有四大微生态系统,以肠道微生态系统为复杂多样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原生理和药理过程[4-6].不同年龄段微生态群都有其特定的平衡,这些平衡一方面有利于宿主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微生物种群共同生长繁殖[7].

    作者:贺锐;张翀 刊期: 2012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