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应用价值

陈皞;鲁思文;詹晓燕;林玉蓓;李晓荣

关键词:白细胞去除术, 输血, 发热
摘要:目的 探讨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FNHTR)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需行输血的6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未去除白细胞的普通红细胞悬液,而观察组给予去除白细胞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分析两种红细胞悬液的常规指标;输液患者总体、不同保存期(7、14、21 d)、不同输血次数的FNHTR发生率情况.结果 除白细胞和血小板外,去除白细胞对红细胞悬液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没有影响,且不同的保存天数对两者的常规指标没有影响;观察组总体及1次输血(P<0.01),2~3次和3次以上输血(P<0.05)的FNHT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尤其在预防因多次输血而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效果显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例卵巢畸胎瘤致血清CA19-9升高的报告

    CA19-9是1种糖脂,在健康成人含黏蛋白的体液中含量极高,常以血液为检测标本且是胰腺癌、胆囊癌及胆管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1].现发现1例卵巢畸胎瘤患者,诊治前其血清CA19-9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实施剥除术后下降到正常水平,报道如下.

    作者:张知;李远香;朱春梅;吴荣艳;吴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LabUMat尿液分析仪干化学和沉渣分析复检规则的建立

    目的 结合尿液干化学分析(简称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简称尿沉渣),探讨LabUMat尿沉渣自动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尿中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类酵母菌) 结果间差异,从而制定合理的复检规则.方法 采用1 598例新鲜随机尿先后用LabUMat 和迪瑞H-300 进行尿沉渣分析和尿干化学测试,同时对每1份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用配对χ2检验2种结果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红细胞、管型、类酵母菌的结果,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上皮细胞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abUMat和迪瑞H-300检测结果均正常和经两者测试结果均异常(异常项目相匹配)的标本,LabUMat检测和显微镜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bUMat和迪瑞H-300两者结果不一致者,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3 个项目的 显微镜检查和LabUMat 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显微镜检查相比,LabUMat 检测尿沉渣结果假阳性较高,且红细胞存在一定的假阴性.

    作者:佘仕金;郭勇;魏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核抗体及其多肽谱的检测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抗核抗体(ANA)和ANA谱检测结果,探讨其在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核抗体谱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 128例RA患者中,ANA阳性率达79.7%,ANA谱阳性率达47.7%.ANA与ANA谱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A患者中ANA≥1∶320阳性时的荧光模式主要是核均质型,ANA谱阳性抗体出现较多的是抗SS-A、抗Ro-52、抗nRNP/Sm、抗SS-B等.结论 联合检测RA患者ANA及ANA谱,能明确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种类,为RA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石青峰;马韵;杨峻;何永玲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中老年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效果评估

    目的 分析对中老年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效果,为中老年人预防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1年1月对该社区健康档案中527例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腰围(WC)、血压、血脂的检测,然后根据自愿的原则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及认知干预、定期进行WC和血压的检测,根据个体情况分别进行生活行为指导;对照组采取自行生活控制.1年后对两组再次进行以上项目检测.结果 男性:实验组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实验组WC、SBP、DBP、TG、HDL-C和LDL-C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之间各项指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老年人群血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有利于社区中老年人血脂代谢的改善和血压的稳定,是提高中老年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好办法.

    作者:朱海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IRF、Ret-He和IPF等相关参数在三系减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中的动态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及其他相关参数在三系减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探索对维生素B12(VitB12)、叶酸(FA)治疗反应的早期指标.方法 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11例三系减低MA患者治疗过程中IRF、Ret-He、IPF及其相关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 三系减低MA患者经VitB12和(或)FA治疗后第3天,IRF、IPF、WBC及Ret首先上升(P<0.01);第4天Ret-He明显下降(P <0.01),PLT明显上升(P<0.01);第5天WBC恢复正常;第6天PLT恢复正常;第7天Ret%达到峰值(P<0.01),HGB明显上升(P<0.01);两周时MCH、MCHC明显下降(P <0.01);4周时MCV明显下降(P <0.01),HGB开始恢复正常;6周后MCV、MCH、MCHC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 IRF、Ret-He及IPF新型参数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价三系减低MA患者骨髓生成活性、预示贫血改善的早期指标.

    作者:石磊;沈明辉;李光迪;刘欣跃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探讨即时检验(POCT)在急诊输血方面应用及质量控制管理

    即时检验(POCT)是利用便携式设备或试剂在数分钟内得出检验结果的1种快速检验方式.国内POCT在紧急输血方面应用尚未起步,有关这方面应用报道相当少.本文结合POCT现状及紧急输血的特点,探讨了POCT在急诊输血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及质量控制管理对策.以提高急诊输血效率,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服务,减少急诊输血方面的医疗事故.

    作者:纪凤卿;滕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40例甲减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及肌酸激酶活性的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4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肌酸激酶(CK)活性的变化.方法 40例初诊原发性甲减患者(治疗前后)与40例健康者,分别检测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素(TSH)、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cy及CK活性,作统计学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统计学差异.结果 40例原发性甲减患者以上项目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以上项目检测结果均有很大程度下降(P<0.01).结论 原发性甲减患者通过治疗后,TC、TG、LDL-C、Hcy及CK活性均有明显降低.

    作者:隆维东;刘万彬;李坚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乙肝病毒DNA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与其DNA的关系.方法 取乙肝患者与阴性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提取血液总RNA后进行逆转录,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标志物,如HBsAg,HBeAg,PreS2.结果 定量PCR发现乙肝患者比对照组HBsAg,HBeAg,PreS2均上调.结论 可以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来鉴定乙肝患者.

    作者:叶儒军;魏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糖化血红蛋白不同检测方法的方法学比对与分析

    目的 比较VARIANT Ⅱ分析系统与ultra2分析系统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结果差异,以便为糖尿病的正确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颁布的EP9-A2文件,在2台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VARIANT Ⅱ和ultra2)均处于正常状态下,双份检测新鲜抗凝全血,获取HbA1c 检测数据.以ultra2分析仪为目标系统,VARIANT Ⅱ分析仪为实验系统,建立回归方程,以医学决定水平或参考值作为自变量(Xc)计算预期偏倚和相对偏倚,以卫生部临检中心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判断标准,判断偏倚是否可接受.结果 在糖化血红蛋白的医学决定水平为10.0时,相对偏倚(SE%)为6.0%,在糖化血红蛋白的医学决定水平为16.0时,相对偏倚(SE%)为9.2%,均小于或等于卫生部临检中心允许误差范围(±20.0%)的1/2.结论 采用VARIANT Ⅱ与ultra2分析仪检测HbA1c,所获结果具可比性,可为临床提供可接受的HbA1c检验结果.

    作者:张成禄;于新发;谢健敏;余一海;林志远;吴建辉;黄木荣;梁瑞珍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性疾病应用进展

    微生态学是70年代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对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3].人体有四大微生态系统,以肠道微生态系统为复杂多样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7%,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原生理和药理过程[4-6].不同年龄段微生态群都有其特定的平衡,这些平衡一方面有利于宿主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微生物种群共同生长繁殖[7].

    作者:贺锐;张翀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IQ200尿沉渣仪与尿干化学仪联合应用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IQ200尿沉渣分析仪和URIT500B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在尿路感染(UT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9例疑似尿路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中段尿标本,先进行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再用干化学检测白细胞酯酶(LEU)、亚硝酸盐(NIT),尿沉渣检测白细胞(WBC)、细菌(BACT)、小微粒(ASP)、酵母菌(YST).以尿培养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单独或联合应用尿干化学和尿沉渣分析对UT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 64例UTI患者中,尿定量病原菌培养的检出率为78.1%(50/64),尿干化学的LEU和NIT同时阳性的检出率为25.0%(16/64),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3,P<0.05);IQ200的BACT、ASP、YST和WBC中任意1项为阳性诊断UTI的检出率为90.6%(58/64),高于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P<0.05).IQ200和干化学的联合参数BACT、ASP、YST、WBC、LEU和NIT中任意1项为阳性诊断UTI的检出率为93.8%(60/64),高于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5).结论 IQ200尿沉渣仪及尿干化学仪联合检测在早期尿路感染筛查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尿病原菌培养阴性的UTI患者的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平平;张善辉;丁虹;马文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IFN-α和PEG-IFN-α治疗慢性乙肝的作用机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全球性疾病,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风险非常高,甚至终约有15%~25%的人死于相关性疾病[1].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国相当普遍,大约有930多万的慢性携带者,根据国内2006年的乙肝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HBsAg的阳性率在1~59岁人群中约占7.18%,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2],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是治疗乙肝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延缓或阻断病情的进展,改善愈后[3].目前主要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干扰素根据半衰期的不同,分为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清蛋白干扰素[4],α-干扰素(IFN-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常用有效的药物,而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PEG-IFN-α)很大程度地弥补了IFN-α半衰期短的不足,两者主要通过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机制抵抗HBV,本文就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孙蓓蓓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DKK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产物鉴定

    目的 构建人DKK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鉴定其表达产物.方法 自宫颈癌组织提取癌细胞,抽提mRNA,RT-PCR获得人DKK1基因片断,构建重组质粒pCMV-HA2/DKK1,EcoRⅠ酶切、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借助脂质体将载体瞬时转染入Free-Style 293-F细胞(无血清培养)蛋白印迹法检测DKK1蛋白.结果 RT-PCR获得片断与预期结果相符,酶切鉴定、测序鉴定证实pCMV-HA2/DKK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DKK1蛋白分泌表达在Free-Style 293-F细胞培养液中,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为DKK1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DKK1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对该基因的真核表达产物进行鉴定,为下一步的DKK1蛋白对肿瘤发生中的生物学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徐亮;陆奎英;崔素芬;包广宇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联合检测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小儿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定量检测在小儿心肌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临床入院诊断为心肌炎、疑似心肌炎、毛支炎和肺炎住院患儿共306例,分别定量测定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结果 与非心肌炎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儿童相比,心肌炎或合并心肌损伤患儿血清hs-cTnT和CK-MB含量明显增高(P<0.05).除新生儿组外,hs-cTnT和CK-MB在患儿血清中的含量与年龄差异无关(P>0.05).结论 通过联合定量检测患儿血清中hs-cTnT和CK-MB的含量,可对患儿是否病及心脏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借以缩短诊断时间,为及时治疗赢得时间.

    作者:于晓;盛尚春;张新悦;何林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普通光镜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在血尿来源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血尿来源的价值.方法 回顾102例血尿患者的尿红细胞形态,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尿畸形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价值.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AUC=0.953)表明尿畸形红细胞对肾小球性血尿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尿畸形红细胞大于或等于70%为该实验室诊断肾小球性血尿的佳诊断点(敏感性为82.5%,特异性为92.3%).结论 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对鉴别血尿的来源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平平;马文;张善辉;王小兵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少见模式复检及分析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少见模式复检,观察结果的符合情况,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HBV-SM)少见模式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HBV-S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转氨酶.结果 18 372例样本初检,发现711例共13种HBV-SM少见模式,通过双孔平行复检,检出HBV-SM少见模式为388例,占总检测例数的2.11%(388/18 372),占初检少见模式例数的54.57%(388/711).HBV-SM少见模式HBV-DNA总阳率为32.81%;ALT和AST总阳率分别为10.00%和10.67%.结论 HBV-SM少见模式应进行复检,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李光友;苏贵灵;高朋;冯岚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IRIS IQ200尿干化学分析仪与CK-500尿液分析仪临床标本检测性能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比较IRIS IQ200尿沉渣仪自带的干化学成分分析仪与CK-500尿液分析仪检测性能对比研究分析,分析两者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以致确保实验室尿液分析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随机对182例临床标本及室内和室间质控物用IRIS IQ200和CK-500同时进行测定,对两仪器检测的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182例临床标本除了尿糖外其他各项项目的 两仪器检测结果的平均符合率为92.4%(kappa=0.80>0.70),而尿糖的符合率只有62.4%(kappa=0.63<0.7),IRIS IQ200的干化学成分分析仪所测的尿糖普遍比CK-500的高,而两仪器对室内和室间质控物的各项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平均高达91.8%(kappa=0.79>0.7).结论 两仪器对质控物测定的各项项目的 结果相关性都很好,临床标本除尿糖外其他各项指标两仪器的结果的符合率很好,互相之间可以验证,而尿糖结果相差比较大,CK-500尿分析仪的尿糖准确性要比IRIS IQ200好,IRIS IQ200测的尿糖结果普遍比CK-500尿分析要高,用IRIS IQ200所测的尿糖阳性的临床标本要用CK-500进行复检.

    作者:刘爱胜;陈荣贵;文艳;施俊柱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人类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人类布鲁氏菌病难以早期诊断,主要是由于本病早期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布鲁氏菌的生长对营养和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临床普通血培养对本菌的检出率并不高,实验室诊断大部分还是依靠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体内血清布鲁氏菌抗体呈阴性,具有诊断学意义的血清布鲁氏菌抗体滴度尚未确定.目前,国内外对于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体内存在布鲁氏菌DNA的患者是否应采用长期抗菌药物治疗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就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本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乔秀强;张海娟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腹水染色体联合ADA及CEA检测对腹腔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腹水染色体检测联合腺苷脱氢酶(ADA)、腹水癌胚抗原(CEA)检测在腹腔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到该院就治的125例胸腹水患者根据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及恶性肿瘤组,两组患者均行染色体检测、ADA及CEA检测,将两组患者的染色体检测、ADA及CE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恶性肿瘤患者DI>2.5的异倍体细胞数量比良性肿瘤患者多;恶性肿瘤患者ADA 含量比良性肿瘤患者少;恶性肿瘤患者CEA含量比良性肿瘤患者多;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水染色体、ADA及CEA 3种检测方法结合,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吴炳卓;庞方雨 刊期: 2012年第23期

  •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cy、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及对其诊断和预后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201例老年ACS患者以及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的42例老年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和循环酶法分别检测血清Hcy和NT-proBNP水平.结果 不同病变程度ACS患者血清Hcy和NT-proBNP水平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清Hcy和NT-proBNP水平与AC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Hcy和NT-proBNP水平,对ACS诊断、预后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

    作者:陈键;伍树芝 刊期: 2012年第23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