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青峰;马韵;杨峻;何永玲
目的 对罗氏ModularDD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铁(SI)的检测进行方法学评价,并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方法 用FerroZine法检测SI,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EP文件要求验证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检测限(检出限)、抗干扰试验,并取240例健康体检者样本,建立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结果 经检测显示:本实验室SI检测的精密度小于2%,准确度97.93%~103.48%,线性范围0.95~184.40 μmol/L,低检出限为0.28 μmol/L;血红蛋白浓度小于2.88 g/L,三酰甘油浓度小于72.45 mmol/L时无明显干扰;本实验室血清铁参考区间为男:7.14~35.66 μmol/L;女:5.94~27.40 μmol/L.结论 本系统检测性能符合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要求,参考区间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血清铁测定的参考区间有明显差异,说明该参考区间不可直接引用,也说明了进行方法学评价的重要性.
作者:廖君群;毕小云 刊期: 2012年第23期
本院中西医结合科近年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院后行腰背肌锻炼进行护理干预,并进行跟踪随访和观察对照,并对其中遵从医嘱认真完成腰背肌锻炼的患者(治疗组)40例与未能遵从医嘱进行腰背肌锻炼的患者(对照组)40例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成敏;何桂梅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抗核抗体(ANA)和ANA谱检测结果,探讨其在RA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N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抗核抗体谱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结果 128例RA患者中,ANA阳性率达79.7%,ANA谱阳性率达47.7%.ANA与ANA谱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A患者中ANA≥1∶320阳性时的荧光模式主要是核均质型,ANA谱阳性抗体出现较多的是抗SS-A、抗Ro-52、抗nRNP/Sm、抗SS-B等.结论 联合检测RA患者ANA及ANA谱,能明确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种类,为RA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作者:石青峰;马韵;杨峻;何永玲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对肺炎患儿的肺炎链球菌(SP)分离及耐药情况,为基层社区医院经验治疗儿童肺炎提供药物选择依据.方法 对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新入院住院及门诊首诊肺炎患儿痰及咽拭子标本培养,分离SP.采用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ion 细菌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确认菌株、药敏试验.结果 从1 656例儿童肺炎标本中分离出395株SP,分离率为23.85%.耐药率超过95%的有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克林霉素共4种,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氯霉素耐药率介于40%~20%,耐药率较低的喹奴普汀、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结论 基层社区医院接诊肺炎儿童病例多,SP分离率高,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加强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对SP感染引起肺炎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建芬;吴开进 刊期: 2012年第23期
CA19-9是1种糖脂,在健康成人含黏蛋白的体液中含量极高,常以血液为检测标本且是胰腺癌、胆囊癌及胆管癌的首选肿瘤标志物[1].现发现1例卵巢畸胎瘤患者,诊治前其血清CA19-9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实施剥除术后下降到正常水平,报道如下.
作者:张知;李远香;朱春梅;吴荣艳;吴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检验科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是为了向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准确的、可靠的检验报告,并使患者信赖,临床认可.但是在工作中笔者不断体会到只是检验科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与临床进行大量的工作沟通,来实现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提升.单纯与临床沟通已不能满足质量提升要求,所以只有把检验科质量控制纳入到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并对全院个部门及相关个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协调,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才能提高医院的检验质量.只有检验科质量控制与医院质量管理有机结合才能使医院的医疗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本文从检验科实验室质量控制范围之外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作者:王洪涛;侯小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是催化6-磷酸葡萄糖脱氢,以维持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GSH)的还原性,清除细胞内过氧化物的毒性,保护血红蛋白及细胞膜巯基蛋白,而维持红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稳定.G6PD缺乏症是全球常见的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缺陷综合征,俗称蚕豆病,全球约4亿人受累,患者在食用蚕豆、服用氧化性药物和感染等情况下,血红蛋白氧化变性,红细胞破坏而导致溶血[1].中国南方地区为此病高发区.现对G6PD缺乏症的临床症状、人群分布、发病机制以及诊断方法等综述如下.
作者:蒋明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河北沧州地区汉族健康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107例健康受检者ACE基因I/D多态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ACE的浓度.结果 河北沧州健康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中基因型DD占18.69%,ID型占50.47%,II型占30.84%;等位基因I和D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6.07%和43.93%;血清ACE水平DD型高,ID型其次,II型低.结论 ACE基因的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相关.
作者:尤雪剑;郭书芹;王慧玲;张骞云;张海燕;许晓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细菌性输血反应是由于细菌污染血液或血液制品,并在其中增殖,输入患者体内进行血液循环时可引起严重的细菌性败血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作者:马建新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的临床感染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各类送检标本中金葡菌的感染分布情况,并分别对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和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999例金葡菌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老年病区和外科病房,标本来源以呼吸道分泌物和创面分泌物为主.金葡菌感染患者发生MRSA感染的有 524例,检出率为52.5%;发生MSSA感染的病例为475例,检出率为47.5%.MRSA 分离率连续4年分别为65.2%、57.8% 、46.2%和43.9%,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MRSA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有上升趋势(P<0.05),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P<0.05).MSSA对常见的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显著性变化(P>0.05).所有金葡菌感染患者中未分离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金葡菌感染患者多为老年患者和外科病房呼吸道感染及伤口感染,病情严重且呈多重耐药趋势;同时应加强对MRSA的主动筛查与综合管理,以防止该菌株在医院内暴发流行.
作者:利嘉琦;张莉滟;邹伟民;陈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输血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技术,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临床救治患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之一,不仅能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也为其他治疗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临床输血学近二十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要,以及各种高新技术的渗透,已经成为医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其内容包括了人类血型分类,全血制备的血制品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以及输血可能传播的相关疾病,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内容[1].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本科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作者:张海燕;刘久波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连续监测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浓度变化情况,探讨cTnI与hs-CRP与心血管疾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该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清cTnI、hs-CRP的浓度.结果 病发24 h内血清cTnI呈升高趋势(P<0.05),但hs-CRP 24 h内浓度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与hs-CRP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连续监测血清中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高于单次检测,而hs-CRP浓度变化则无明显的时间关系.
作者:郭坚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观察赫塞汀联合化疗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7例乳腺癌患者分两组,45例化疗组和42例赫塞汀联合化疗组,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结果 化疗组和赫塞汀联合化疗组患者的CD3,CD4,CD4/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19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然而CD8、NK细胞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与赫塞汀联合化疗组的淋巴细胞亚群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赫塞汀联合化疗组病情缓解34例,进展8例.化疗组病情缓解23例,进展22例.结论 赫塞汀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乳腺癌的抗癌疗效,但也会导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作者:张健;刘艳丽;陈晔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IQ200尿沉渣分析仪和URIT500B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在尿路感染(UT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9例疑似尿路感染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中段尿标本,先进行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再用干化学检测白细胞酯酶(LEU)、亚硝酸盐(NIT),尿沉渣检测白细胞(WBC)、细菌(BACT)、小微粒(ASP)、酵母菌(YST).以尿培养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单独或联合应用尿干化学和尿沉渣分析对UTI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 64例UTI患者中,尿定量病原菌培养的检出率为78.1%(50/64),尿干化学的LEU和NIT同时阳性的检出率为25.0%(16/64),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3,P<0.05);IQ200的BACT、ASP、YST和WBC中任意1项为阳性诊断UTI的检出率为90.6%(58/64),高于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7,P<0.05).IQ200和干化学的联合参数BACT、ASP、YST、WBC、LEU和NIT中任意1项为阳性诊断UTI的检出率为93.8%(60/64),高于尿定量病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P<0.05).结论 IQ200尿沉渣仪及尿干化学仪联合检测在早期尿路感染筛查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尿病原菌培养阴性的UTI患者的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平平;张善辉;丁虹;马文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了解该院呼吸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呼吸科住院患者的下呼吸道感染合格痰液和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及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从呼吸道感染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出各种病原菌1 770株,其中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1 098株,占62.03%;革兰阳性球菌181株,占10.23%;真菌491株,占27.74%.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阴性杆菌中,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氨曲南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中,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是该院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其次是真菌、革兰阳性球菌,细菌耐药现象严重,需要进一步规范抗生素的应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化选用抗菌药物,以保证治疗效果,从而控制和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史连盟;郝玉梅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与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SLE患者184例(SLE组),其他风湿病组162例,对照组98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uA水平,同时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3项实验室指标.结果 SLE组血清ANuA阳性率为73.9%,其他风湿病组为8.6%,对照组全部为阴性;ANuA对SLE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9%、90.67%,其敏感度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特异度明显高于ANA(P<0.05).ANuA、抗ds-DNA和抗Sm抗体联合测定的敏感度为91.3%.在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ANA阴性的SLE患者中,ANuA阳性率分别为56.7%、75.0%、80.8%.活动期ANuA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ANuA在活动期的阳性率(90.0%)高于抗ds-DNA(61.3%).SLE肾脏受累患者体内的ANuA、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肾脏非受累者(P<0.05).结论 测定ANuA对于提高SLE的诊断率、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素华;薛小萍 刊期: 2012年第23期
即时检验(POCT)是利用便携式设备或试剂在数分钟内得出检验结果的1种快速检验方式.国内POCT在紧急输血方面应用尚未起步,有关这方面应用报道相当少.本文结合POCT现状及紧急输血的特点,探讨了POCT在急诊输血方面应用的可行性及质量控制管理对策.以提高急诊输血效率,为患者提供及时、安全的服务,减少急诊输血方面的医疗事故.
作者:纪凤卿;滕菁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和碱性磷酸酶(ALP)的联合检测对骨折患者的治疗、预防血栓及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骨折患者100例组成病例组[包括术前、术后1 d病例组;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年版),又将病例组分为静脉血栓组8例和非静脉血栓组92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100例组作为对照组,比较FIB和ALP水平.结果 骨折患者术后1 d病例组的FIB、AL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深静脉血栓组的FIB水平明显高于非深静脉血栓组(P<0.05).结论 对骨折患者开展ALP与FIB联合检测,对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了解患者成骨细胞的合成状况及预防感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邹阳 刊期: 2012年第23期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少见模式复检,观察结果的符合情况,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HBV-SM)少见模式进行综合分析.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HBV-S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转氨酶.结果 18 372例样本初检,发现711例共13种HBV-SM少见模式,通过双孔平行复检,检出HBV-SM少见模式为388例,占总检测例数的2.11%(388/18 372),占初检少见模式例数的54.57%(388/711).HBV-SM少见模式HBV-DNA总阳率为32.81%;ALT和AST总阳率分别为10.00%和10.67%.结论 HBV-SM少见模式应进行复检,并结合转氨酶和HBV-DNA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李光友;苏贵灵;高朋;冯岚 刊期: 2012年第23期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全球性疾病,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风险非常高,甚至终约有15%~25%的人死于相关性疾病[1].慢性乙型肝炎在中国相当普遍,大约有930多万的慢性携带者,根据国内2006年的乙肝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HBsAg的阳性率在1~59岁人群中约占7.18%,乙肝抗体阳性率为50.09%[2],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是治疗乙肝有效的手段,能有效延缓或阻断病情的进展,改善愈后[3].目前主要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类、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剂等,干扰素根据半衰期的不同,分为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清蛋白干扰素[4],α-干扰素(IFN-α)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病毒性肝炎常用有效的药物,而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PEG-IFN-α)很大程度地弥补了IFN-α半衰期短的不足,两者主要通过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机制抵抗HBV,本文就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孙蓓蓓 刊期: 2012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