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地区121例缺铁性贫血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

姚瀚鑫;许建成;续薇

关键词:血红蛋白A, 糖基化, 贫血, 缺铁性, 糖尿病
摘要: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的影响,为合理诊断和治疗糖尿病、避免误诊及过度诊断提供思路.方法 对IDA患者121例(男61例,女60例)进行铁代谢(包括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液分析(包括RBC、Hb、HCT、MCV、MCH、MCHC)、骨髓细胞形态分析、空腹血糖及HbAlc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研究IDA对HbAlc测定的影响.结果 根据贫血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贫血(Hb>90 g/L)22例,重度贫血(Hb 60~90 g/L)70例,中度贫血(Hb 30~60 g/L)21例,极重度贫血(Hb<30 g/L)8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均值分别为轻度贫血5.38、中度贫血5.80、重度贫血6.21、极重度贫血6.5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缺铁性贫血组的HbAlc明显增高(P<0.05),Hb、HCT、MCV、MCH和MCHC明显降低(P<0.05),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总铁结合力增高(P<0.05),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的HbAlc与Hb、HCT、MCH、MCV、RBC及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7、-0.588、-0.647、-0.779、-0.635、-0.578、-0.552、-0.587,P<0.01),与空腹血糖无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029,P>0.05),与总铁结合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610,P<0.01).结论 IDA可导致HbAlc升高,且HbAlc与Hb、HCT、MCH、MCV、RBC及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呈负相关,与总铁结合力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无线性关系.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59例异位妊娠的β-HCG定性、定量与血清孕酮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人胎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定性、定量与孕酮(P)联合检测在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异位妊娠的59例患者首先使用金标准早早孕试纸对其血浆和尿液进行β-HCG定性分析,随后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其血清中β-HCG和P含量,并与正常妊娠者血清中β-HCG和P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浆β-HCG定性测定59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0%;尿液β-HCG定性检测有51例阳性,阳性率为86.44%,定量检测的异位妊娠者血清中β-HCG和P含量均低于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临床急诊疑为异位妊娠患者进行血浆和尿液β-HCG定性分析,可以迅速提供支持性初步诊断报告,定量联合检测β-HCG和P含量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污染菌判定的实验室检查

    目的 通过回顾该院的血培养病原菌检出情况以及污染菌的判定分析,了解该院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并证实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方法,能有效提高阳性率和血培养污染菌的判定.方法 对该院2010年7~12月的1 12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病原菌分布,对部分患者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以血培养中常见的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例,评价该方法对血培养污染菌判定的价值.结果 血培养阳性检出率为10.0%,主要检出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占25.0%,临床分布和时间分布显示为散发,未见院内感染趋势.其中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的血培养标本98例,阳性检出率达22.5%,高于单侧单瓶采血(9.6%),其中检出CNS的比例为22.7%,双瓶48 h内同时检出CNS仅为4.5%,而单瓶检出占18.2%,提示临床CNS可能为污染菌,建议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状态综合判断,指导用药.结论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种类仍以大肠埃希菌为高,同往年相似.开展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方法对判定CNS是否为污染菌有一定作用,可提示临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减少不合理用药.

    作者:曹慧玲;李岷;魏源华;顾万建;赵苏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强化训练探究

    临床检验实习阶段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总体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医学检验专业当今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较成熟的、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即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

    作者:朱浩稳;任碧琼;邹国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诊断试剂科学管理的探讨

    新的<侵权责任法>实施,患者的医疗保健和法制观念发生转变;医疗保险制度化,许多检验数据将是医疗质量、医疗保险条款落实的依据,因此检验科质量已经成为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检验科质量取决于人员的道德水平、技术水平和仪器、试剂的质量[1-2].该院在检验科试剂管理上逐步建立试剂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试剂信息化管理,试剂制度化管理,为医院检验科试剂科学管理进行一些有意的探讨.

    作者:梅海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某地区HBV感染者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泉州地区献血者人群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基因亚型及血清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139例献血者HBsAg筛查阳性的样本进行S区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序,应用MEGA 3.1软件通过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应用Magnius和Norder法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 139例样本中,检测出B基因型89例(64.0%),其中Ba亚型76例(85.4%),B3亚型11例(12.3%)、B4亚型2例(2.3%);C基因型59例(36.0%),其中C2亚型47例(94.0%),C1亚型1(2.0%),C5亚型1例(2.0%),有1例属于未知亚型.血清型以adw2 和adrq+为主,分别为78例和45例,2例血清型未见报道.结论 泉州地区献血者人群HBV感染者中,以Ba和C2亚型占优势,血清型以adw2和adrq+为主.

    作者:林毅胜;张志珊;蒋燕成;王文杰;林慧英;张璇;吴福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液报废的趋势性研究及预防对策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潜在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 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2007~2010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高.报废项目呈上升趋势的有脂肪血、溶血、少量血,呈下降趋势的有ALT、HBsAg阳性血液.结论 为了减少血液报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实验环境和设备在佳状态;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及咨询指导;制订试剂耗材的优选方案;保证街头采血检测在可控范围内,应针对报废的统计报表建立预警机制.

    作者:仇建周;荆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不同方法检测流感病毒的敏感性

    目的 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方法 分别利用RT-PCR与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不同稀释度的流感咽拭子标本进行扩增,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RT-PCR只能对稀释100倍以下的流感标本扩增出条带,而实时荧光RT-PCR对稀释1 000倍的标本仍能出现扩增曲线.结论 实时荧光RT-PCR方法比RT-PCR方法敏感性高10倍.

    作者:史芳芳;李红叶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需重视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

    嗜血杆菌属属巴斯德菌科,因在生长过程中需含有X因子和V因子的血液琼脂而得名[1].人类感染常见菌种为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本属细菌主要寄生在人的咽喉及口腔黏膜,少见于消化道和生殖道[1-2].其中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人类的急性化脓感染,如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以及严重的继发感染.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呈上升趋势[3].杜克雷嗜血杆菌是引起软下疳的病原菌.嗜血杆菌属苛氧菌,对其分离培养是反映实验室鉴定水平的标志[4].许多微生物实验室由于不具备苛养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如培养基、CO2环境、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而不能辨别菌落,使苛氧性的此类细菌分离率几乎为零,因此在常规实验室应加强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以提高此类苛氧菌的分离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生物学依据.

    作者:楚文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医院输血环节质控之探析

    临床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但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又会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害,而且随着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及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制度的实施,也给医院实施输血治疗带来压力.医院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流程迫在眉睫,尤其是加强环节质控,对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差错率、避免不良后果发生、提升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彤丽;王晓然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与幽门螺杆菌在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CHD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15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L-18水平与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p-IgG)阳性率.结果 OMI组、UAP组和AMI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8水平在SAP组、OMI组、UAP组和AMI组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p-IgG阳性率显著升高,IL-18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实用价值.

    作者:许承斌;柴晓文;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8995例婚检者3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自愿参加免费婚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方法 对8 995例婚检者,进行3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 8 995例婚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者407例(4.5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42例(0.47%);抗-HIV阳性者0例(0.00%).结论 开展婚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提高优生优育、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控减新生儿传染病发生极为重要.

    作者:朱建军;吴芹;刘芳;董文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使用尿液流式分析仪UF-1000i进行尿液检测的研究进展

    尿液检测以其简便、快捷、标本易得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检验科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能为临床提供丰富的信息.如今多数实验室对于尿液中有形成份的分析采用尿沉渣显微镜检测、尿干化学法、尿细菌培养以及尿液流式细胞分析.尿沉渣显微镜检测虽然被视为尿沉渣检测的金标准,但受检测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结果判断不一致,可比性差且费时费力[1].干化学法灵敏度较高,但受多种物质干扰,假阳性和假阴性较多[2].为了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和提高效率,流式细胞分析应运而生.UF-1000i全自动尿液流式细胞仪是日本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继UF-50、UF-100和UF-100i后于2005年推出的一套较先进的尿液有形成份分析系统,其以简便、快速、有效的特点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青睐[3].

    作者:何雨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采用改良的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法检测获得肺组织中的肺孢子虫包囊,利用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结果 感染组大鼠全部感染了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率为10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254 5±0.067 9)μmol/mg,正常对照组大鼠卡氏肺孢子虫包囊的检出率为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401 4±0.087 8)μmol/mg,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测定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可以辅助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作者:张金花;杨霞霞;万启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清T、NO、IGF-Ⅰ水平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关系

    目的 观察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睾酮(T)、一氧化氮(N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抽取71~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82例,扫描骨密度(BMD),根据Tscore值,分为骨质疏松组(n=67)和骨量减少组(n=15);另选年龄40~55岁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同时,抽取该院健康男性体检人员346例,年龄31~80岁,以每10岁进行分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T,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免疫放射法测定IGF-Ⅰ水平.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NO、IGF-Ⅰ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不同年龄组,受试者T水平30~39、40~49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NO、IGF-Ⅰ水平,30~39、40~49、50~6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T、NO、IGF-Ⅰ与年龄呈负相关(r=-0.614,r=-0.498,r=-0.431),与BMD呈正相关(r=0.512,r=0.603,r=0.549).结论 血清T、NO、IGF-Ⅰ不足或相对缺乏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T、NO、IGF-Ⅰ可作为更加准确而且易于检测的预测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郑青;梁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安全是实验室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目前因为安全隐患而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给国家、社会、单位、家庭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实验室也应该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近年来因为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等疾病的突发和流行,国家对生物安全高度重视,于2003年4月29 日专门颁布了<传染性非典性肺炎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指南>,也对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花费巨资进行设备投入和人才培训,使实验室安全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作者:李臣;赵晨晖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CA125的临床研究进展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已普遍得到临床的认可,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在卵巢癌患者血清浓度明显增高,CA125被认为是卵巢癌重要的相关抗原,是目前可靠的卵巢癌血清学诊断指标[1].但近年来研究表明,CA125不仅在卵巢癌患者血中浓度升高,而且在妇科的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及子宫肌层的癌症患者血清中,CA125浓度也升高,一些非妇科恶性肿瘤,如淋巴癌、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肾细胞癌及大肠直肠癌等部分患者血清CA125浓度也升高[2].此外,一些非癌症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炎、胰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心衰及肝脏肉芽肿增生症等部分患者,血清CA125浓度可呈现一定程度升高.在某些正常生理状态下,如早期妊娠及月经期血清CA125浓度也会升高.

    作者:王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急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的血清学早期诊断指标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本身并非重症,但可引起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其中胰腺炎并发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如不及时诊断,一旦发生,它将成为急性腮腺炎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1].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检测单一的血清淀粉酶来评估病情,但单一的检测血清淀粉酶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无法满足临床诊断,容易造成漏诊.因此,现将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脂肪酶(LIPA)、胰淀粉酶,通过淀粉酶(p-Amy/Amy)比值,比较两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探求一种更有临床价值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作者:陈增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创建

    临床医学教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等方面,实践教学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2].近年来,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医学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逐渐更新并趋于一流.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医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见习、实习教学的现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但使用效率很低,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设备[3-4].

    作者:张曦;刘耀;陈幸华;向炎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自身抗体及其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及应用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性以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1].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许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产生各种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分别从各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马艳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1102例孕中期母体血清产前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 评价妊娠中期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两联法在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DS)、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NT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对1 102例孕14~20+6周的孕妇进行血清AFP和Free-βHCG浓度检测,结合孕周、体质量、年龄等因素,使用产前筛查风险评估软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筛查的1 102例对象中检出高风险孕妇62例,检出率为5.63%,确诊唐氏综合征2例,神经管缺陷2例.结论 对孕中期孕妇进行AFP和Free-βHCG两者联合筛查,提高了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患儿的检出率,大可能地减少了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率,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蕾;李守霞;刘波;李海新;张春艳;何洪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