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梅;王小华;苏冰
目的 调查泉州地区献血者人群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基因亚型及血清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139例献血者HBsAg筛查阳性的样本进行S区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序,应用MEGA 3.1软件通过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应用Magnius和Norder法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 139例样本中,检测出B基因型89例(64.0%),其中Ba亚型76例(85.4%),B3亚型11例(12.3%)、B4亚型2例(2.3%);C基因型59例(36.0%),其中C2亚型47例(94.0%),C1亚型1(2.0%),C5亚型1例(2.0%),有1例属于未知亚型.血清型以adw2 和adrq+为主,分别为78例和45例,2例血清型未见报道.结论 泉州地区献血者人群HBV感染者中,以Ba和C2亚型占优势,血清型以adw2和adrq+为主.
作者:林毅胜;张志珊;蒋燕成;王文杰;林慧英;张璇;吴福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嗜血杆菌属属巴斯德菌科,因在生长过程中需含有X因子和V因子的血液琼脂而得名[1].人类感染常见菌种为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本属细菌主要寄生在人的咽喉及口腔黏膜,少见于消化道和生殖道[1-2].其中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人类的急性化脓感染,如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以及严重的继发感染.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呈上升趋势[3].杜克雷嗜血杆菌是引起软下疳的病原菌.嗜血杆菌属苛氧菌,对其分离培养是反映实验室鉴定水平的标志[4].许多微生物实验室由于不具备苛养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如培养基、CO2环境、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而不能辨别菌落,使苛氧性的此类细菌分离率几乎为零,因此在常规实验室应加强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以提高此类苛氧菌的分离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生物学依据.
作者:楚文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心脏专科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该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感染标本.结果 分离出非发酵菌349株且多数分布在呼吸系统,居前3位的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35株(38.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1株(28.9%)、鲍曼不动杆菌69株(19.8%);ICU中非发酵菌感染所占比率高,为71.9%.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β-内酰胺类抑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非发酵菌在临床感染标本中的分离率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非发酵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对控制院内感染、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杰;崔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生物学变异在制定临床检验质量规范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生物学变异的文献.结果 检验医学所使用的每一种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其性能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理想情况下,对所有这些特征应该可获得质量规范,特别是不精密度和偏倚.这些质量规范可以用各种策略来建立.考虑到临床使用参考区间来监测和诊断患者,质量规范应该基于生物学变异分量,即个体内(CVI)和个体间(CVG)变异.结论 当前的共识是不精密度应该小于1/2CVI和偏倚应该小于1/4[CVI2+CVG2]1/2,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轻易获得180多种检验项目的 生物学变异分量的数据,同时可以建立3个不同水平的质量规范,即佳:CVA<0.25CVI,[BA]<0.125[CVI2+CVG2]1/2;适当:CVA<0.50CVI,[BA]<0.250[CVI2+CVG2]1/2;低:CVA<0.75 CVI,[BA]<0.250[CVI2+CVG2]1/2.另外相关的出版物,制造商和室间质评计划组织者需要传播应用客观质量规范的信息.
作者:何法霖;王治国;李少男;王薇;钟堃;张妍;白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妊娠中期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两联法在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DS)、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NT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对1 102例孕14~20+6周的孕妇进行血清AFP和Free-βHCG浓度检测,结合孕周、体质量、年龄等因素,使用产前筛查风险评估软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筛查的1 102例对象中检出高风险孕妇62例,检出率为5.63%,确诊唐氏综合征2例,神经管缺陷2例.结论 对孕中期孕妇进行AFP和Free-βHCG两者联合筛查,提高了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患儿的检出率,大可能地减少了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率,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蕾;李守霞;刘波;李海新;张春艳;何洪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潜在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 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2007~2010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高.报废项目呈上升趋势的有脂肪血、溶血、少量血,呈下降趋势的有ALT、HBsAg阳性血液.结论 为了减少血液报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实验环境和设备在佳状态;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及咨询指导;制订试剂耗材的优选方案;保证街头采血检测在可控范围内,应针对报废的统计报表建立预警机制.
作者:仇建周;荆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经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丙酸酯(mPEG-SPA)修饰后红细胞(RBC)CD55和CD59的表达情况,评估其对修饰后红细胞保存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mPEG-SPA体外修饰健康者RBC;观察修饰前后RBC的变形性、渗透脆性、自身溶血率、CD55和CD59,判断修饰后对RBC保存性能的影响.结果 mPEG-SPA修饰后红细胞的变形性、渗透脆性和自身溶血率虽属正常范围,但RBC的变形性略有下降、渗透脆性和自身溶血率有所增加;修饰后红细胞CD55表达基本不变,CD59的表达严重下降,其表达率接近于零.结论 mPEG-SPA修饰后红细胞CD59的表达严重降低,可能影响红细胞的保存性能,甚至影响修饰后红细胞输血后的体内存活率.
作者:张家;李璐;陈军浩;顾光煜;戴宇东;张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也叫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or translational study)或临床转化科学(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及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指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次伟大革命,转化医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生物制药界,以及医学科技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和着力点.
作者:刘小荣;张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X蛋白,探讨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X蛋白,分别比较健康对照组、肝癌组与肝炎组的X蛋白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阳性率的差异以及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检出率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X蛋白对疾病的影响.结果 肝炎组患者的X蛋白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癌组X蛋白阳性率高于肝炎组,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X蛋白阳性率高于阴性,HBeAg抗原阳性中X蛋白的检出率也高于阴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X蛋白在疾病监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影响.
作者:黄国清;郭强忠;舒少为;唐恒锋;吴爱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检测59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nrA、qnrB和qnrS、qnrC、aac(6′)-Ⅰb及qepA基因,并对扩增阳性基因qnrB、aac(6′)-Ⅰb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5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共检出qnrB 3株(5.1%)、aac(6′)-Ⅰb 22株(37.3%),qnrB经测序证实为qnrB4,aac(6′)-Ⅰb经测序证实为aac(6′)-Ⅰb-cr 型1株(1.7%)和aac(6′)-Ⅰb-suzhou型3株(5.1%).结论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机制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携带qnrB4、aac(6′)-Ⅰb和aac(6′)-Ⅰb-cr 基因有关;本研究是国内首次从大肠埃希菌中检出aac(6′)-Ⅰb-suzhou型基因.
作者:丁秋蕾;杨小娜;梅志琴;赵建宏;时东彦;霍卫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分析肠绦虫病误诊的原因,以提高诊治率.方法 分析误诊误治病例资料.将可疑绦虫节片白色扁状物进行改进,3 0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物涂片,光学显微镜下查找虫卵;并采用中药联合驱虫.结果 人们缺乏肠寄生虫的知识,将肠绦虫节片误诊为肠黏膜;从白色扁状物查见数量不等的完全和不完全性绦虫卵;应用中药联合驱虫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改进的检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肠绦虫病的确诊及良好的驱虫效果.重视扁阔状白色肠绦虫节片与不规则的肠黏膜鉴别以及熟悉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率.
作者:杨麦贵;杨阳;岳波;李媛;郑善銮;樊爱琳;屈玲;罗小楠;郝晓柯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对部分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和纠正的实例分析,介绍对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方法及对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工作体会.方法 对4例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实例分析.结果 在分析室间质评未通过项目时首先要分析室间质评结果的偏差情况,从而对室内质控、校准、仪器的维护保养、试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对于室间质评成绩合格的项目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注意其偏倚情况,及时发现消除系统误差;室内质控的失控、漂移对室间质评的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实验室应认真监测室内质控结果;室间质评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各项目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对不能归组的仪器或方法评价不够客观公平;室间质评样本的基质效应会对某种试剂或方法产生影响,不同室间质评组织对同一项目的 评价存在差异.结论 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室间质评结果,通过其他比对方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作者:徐春芝;吴继明;王蕾;潘宗岱;刘贵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不同剂量人工接种,采用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移居高原(海拔3 700米)的成年家兔,观察感染后家兔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 选取移居高原适应30 d以上的成年家兔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经耳静脉接种人附红细胞体之后,连续30 d观察相关指标,分别于接种前1 d、窗口期、高峰期和消失期对家兔耳采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果 窗口期观察2组、观察3组红细胞脆性增加,高峰期各观察组红细胞脆性均增加(P<0.05和P<0.01),消失期各观察组接近接种前和对照组(P>0.05);窗口期、高峰期各观察组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均升高,消失期观察2组、观察3组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P<0.05和P<0.01),观察1组接近接种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原环境条件下人附红细胞体感染成年家兔,红细胞脆性增加,致红细胞损伤破坏,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变化与接种量有关.
作者:石泉贵;鞠明兵;陈洪章;陈微微;黄学文;齐宝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临床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但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又会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害,而且随着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及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制度的实施,也给医院实施输血治疗带来压力.医院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流程迫在眉睫,尤其是加强环节质控,对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差错率、避免不良后果发生、提升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彤丽;王晓然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慢性淋病患者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正确地使用抗生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2010年性病门诊及皮肤科门诊送检的生殖道分泌物(不包括淋球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134例患者分离出1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06株,占68%(106/155),革兰氏阴性杆菌44株,占28%(44/155),念珠菌5株,占3%(5/155).革兰氏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71株),占46%(71/155);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多(25株),占16%(25/15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性较高;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生素敏感性较高.呋南妥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等老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效,值得临床应用.结论 慢性淋病患者应及时做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既经济又有效的药物给予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盲目用药、经验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就诊人群中抗核抗体(ANA)和核型的分布趋势,及其在疾病中的分布与诊断的意义.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 000例标本中的ANA,结合临床资料分析ANA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疾病中的分布趋势和各种核型在不同疾病的分布趋势及临床意义.结果 患者检出ANA的阳性率的46.5%且女性高于男性,50岁以上患者高于50岁以下患者.ANA阳性率在系统性硬皮病(SSc)占10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3.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85.7%,干燥综合征(SS)78.1%,类风湿关节炎(RA)61%,强直性脊柱炎(AS)15%.结论 ANA在SSc、SLE、PBC、SS、RA中阳性率较高,核型和抗体滴度对诊断和监测疗效有临床意义.因核型可重叠交叉表现,应重视抗体滴度的诊疗作用,避免片面根据某种核型弱阳性所致的误诊.
作者:李晔;孙艳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不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方法 对2006~2010年莆田市无偿献血者94 963例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内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提高服务水平、选择高质量试剂、维护仪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因素是不合格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林铁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验室检查提供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依据.临床医师60%~70%的重要决策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与速度有同等要求.随着检测质量得以提高,临床对于检测速度日益关注.医疗管理领域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速度管理,样本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 TAT)为内容之一.TAT指从医师申请检查至获得报告所需时间,分为申请、付费、采样、送检、检测、审核、报告几个阶段.TAT与准确性、精密度对于评估医院及检验科服务质量和效率同等重要[1-2].随着自动化分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检验科工作效率大大增强.然而,由于医院规模扩大和检测项目增多,TAT 未见明显缩短[3-4].现以检验科急诊生化检验为代表,采用标本条码管理系统跟踪标本周转时间,评价实验室缩短TAT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探讨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效率的改进方法.
作者:余楠;莫燕芳;谭伟清;李雪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子宫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睾酮(T)、催乳素( PR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循环酶法对33例子宫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T、PRL、Hcy水平检测,并与35例健康者做比对.结果 子宫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血清T、PRL、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P<0.01),手术治疗1个月后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子宫癌患者血清Hcy、T、PRL水平变化与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旭;郑利平;黄君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餐后2 h采集的血液标本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9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集空腹血液和餐后2 h血液,同时用AU-400生化分析仪对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空腹和餐后2 h血液标本中AST、LDH、CK、CK-MB和α-HBDH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餐后2 h采集的血液标本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朱海梅;王小华;苏冰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