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国;王全哲;安亮
目的 通过不同剂量人工接种,采用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移居高原(海拔3 700米)的成年家兔,观察感染后家兔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 选取移居高原适应30 d以上的成年家兔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经耳静脉接种人附红细胞体之后,连续30 d观察相关指标,分别于接种前1 d、窗口期、高峰期和消失期对家兔耳采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果 窗口期观察2组、观察3组红细胞脆性增加,高峰期各观察组红细胞脆性均增加(P<0.05和P<0.01),消失期各观察组接近接种前和对照组(P>0.05);窗口期、高峰期各观察组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均升高,消失期观察2组、观察3组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P<0.05和P<0.01),观察1组接近接种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原环境条件下人附红细胞体感染成年家兔,红细胞脆性增加,致红细胞损伤破坏,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变化与接种量有关.
作者:石泉贵;鞠明兵;陈洪章;陈微微;黄学文;齐宝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对部分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和纠正的实例分析,介绍对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方法及对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工作体会.方法 对4例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实例分析.结果 在分析室间质评未通过项目时首先要分析室间质评结果的偏差情况,从而对室内质控、校准、仪器的维护保养、试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对于室间质评成绩合格的项目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注意其偏倚情况,及时发现消除系统误差;室内质控的失控、漂移对室间质评的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实验室应认真监测室内质控结果;室间质评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各项目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对不能归组的仪器或方法评价不够客观公平;室间质评样本的基质效应会对某种试剂或方法产生影响,不同室间质评组织对同一项目的 评价存在差异.结论 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室间质评结果,通过其他比对方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作者:徐春芝;吴继明;王蕾;潘宗岱;刘贵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已普遍得到临床的认可,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在卵巢癌患者血清浓度明显增高,CA125被认为是卵巢癌重要的相关抗原,是目前可靠的卵巢癌血清学诊断指标[1].但近年来研究表明,CA125不仅在卵巢癌患者血中浓度升高,而且在妇科的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及子宫肌层的癌症患者血清中,CA125浓度也升高,一些非妇科恶性肿瘤,如淋巴癌、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肾细胞癌及大肠直肠癌等部分患者血清CA125浓度也升高[2].此外,一些非癌症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炎、胰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心衰及肝脏肉芽肿增生症等部分患者,血清CA125浓度可呈现一定程度升高.在某些正常生理状态下,如早期妊娠及月经期血清CA125浓度也会升高.
作者:王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迈瑞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性能评价.方法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评价方案为标准进行评价试验.结果 BC-5800检测全血细胞计数(CBC)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为0.999,携带污染率非常低,CBC各参数的精密度高,其与Beckman Coulter公司HMX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比较,相关性极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手工法分类白细胞结果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系数(γ)达到0.93以上,而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达0.826和0.676.结论 迈瑞BC-5800血液细胞分析仪各方面性能良好,测定准确可靠,对大批量的全血标本能够进行快速而有效的筛检.
作者:沈松坤;王厚照;吴接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本身并非重症,但可引起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其中胰腺炎并发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如不及时诊断,一旦发生,它将成为急性腮腺炎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1].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检测单一的血清淀粉酶来评估病情,但单一的检测血清淀粉酶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无法满足临床诊断,容易造成漏诊.因此,现将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脂肪酶(LIPA)、胰淀粉酶,通过淀粉酶(p-Amy/Amy)比值,比较两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探求一种更有临床价值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作者:陈增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冠心病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关系的对照研究,以此作为基础文献,数据以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6篇,漏斗图显示文献无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较健康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1),多支病变组较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1),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健康者,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越低.
作者:史连义;周志伟;田雪梅;张继领;刘继勇;杨保昌;马春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采集血标本后放置不同时间对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上机检测的影响.方法 对135例患者采集末梢全血,138例患者采集静脉全血,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混匀抗凝,然后分别放置0、10、30 min后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记录对比3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 末梢全血患者的0、10 min的结果与30 min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全血患者的0、10 min的结果与30 min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提高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的准确性,血标本采集后好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上机检测,尤其是末梢全血应采集放置10 min后检测,建议好用静脉血代替末梢全血检测患者血常规.
作者:吴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嗜血杆菌属属巴斯德菌科,因在生长过程中需含有X因子和V因子的血液琼脂而得名[1].人类感染常见菌种为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本属细菌主要寄生在人的咽喉及口腔黏膜,少见于消化道和生殖道[1-2].其中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人类的急性化脓感染,如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以及严重的继发感染.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呈上升趋势[3].杜克雷嗜血杆菌是引起软下疳的病原菌.嗜血杆菌属苛氧菌,对其分离培养是反映实验室鉴定水平的标志[4].许多微生物实验室由于不具备苛养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如培养基、CO2环境、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而不能辨别菌落,使苛氧性的此类细菌分离率几乎为零,因此在常规实验室应加强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以提高此类苛氧菌的分离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生物学依据.
作者:楚文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不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方法 对2006~2010年莆田市无偿献血者94 963例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内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提高服务水平、选择高质量试剂、维护仪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因素是不合格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林铁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日立7600-020型生化分析仪具有高效率、高精密度、高准确度、易操作等优点,当遇到仪器发生故障时,通过从仪器的工作原理入手,逐步排查可能导致故障发生的每个环节,终将故障排除.
作者:朱旭;郑利平;李世葵;李秒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方法 随机选择680例该院收治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集不同的泌尿生殖道标本后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 680例标本支原体总检出率为46.5%(316/680),男性检出率为26.9%(35/130),女性检出率为51.1%(281/550);20~<30岁和≥40岁患者支原体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316例阳性标本中单纯Uu阳性240例,占75.9%;单纯Uu感染对克拉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的敏感率在80%以上;Mh感染敏感率在90%以上的抗菌药物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Uu和Mh合并感染敏感率在80%以上的抗菌药物为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结论 在选择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药物时,需结合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支原体感染的诊治需结合不同地区的感染状况和耐药性监测结果,并及时进行支原体病原学检测.
作者:汤进;孔花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回顾该院的血培养病原菌检出情况以及污染菌的判定分析,了解该院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并证实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方法,能有效提高阳性率和血培养污染菌的判定.方法 对该院2010年7~12月的1 12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病原菌分布,对部分患者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以血培养中常见的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例,评价该方法对血培养污染菌判定的价值.结果 血培养阳性检出率为10.0%,主要检出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占25.0%,临床分布和时间分布显示为散发,未见院内感染趋势.其中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的血培养标本98例,阳性检出率达22.5%,高于单侧单瓶采血(9.6%),其中检出CNS的比例为22.7%,双瓶48 h内同时检出CNS仅为4.5%,而单瓶检出占18.2%,提示临床CNS可能为污染菌,建议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状态综合判断,指导用药.结论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种类仍以大肠埃希菌为高,同往年相似.开展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方法对判定CNS是否为污染菌有一定作用,可提示临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减少不合理用药.
作者:曹慧玲;李岷;魏源华;顾万建;赵苏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睾酮(T)、一氧化氮(N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抽取71~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82例,扫描骨密度(BMD),根据Tscore值,分为骨质疏松组(n=67)和骨量减少组(n=15);另选年龄40~55岁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同时,抽取该院健康男性体检人员346例,年龄31~80岁,以每10岁进行分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T,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免疫放射法测定IGF-Ⅰ水平.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NO、IGF-Ⅰ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不同年龄组,受试者T水平30~39、40~49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NO、IGF-Ⅰ水平,30~39、40~49、50~6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T、NO、IGF-Ⅰ与年龄呈负相关(r=-0.614,r=-0.498,r=-0.431),与BMD呈正相关(r=0.512,r=0.603,r=0.549).结论 血清T、NO、IGF-Ⅰ不足或相对缺乏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T、NO、IGF-Ⅰ可作为更加准确而且易于检测的预测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郑青;梁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血培养阳性致病菌菌谱以及药敏情况,为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BACTEC905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配套成人树脂需氧瓶和含溶血素厌氧瓶,儿童树脂需氧瓶培养,所有菌株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细菌菌谱及耐药性分析用WHONET 5.5软件.结果 1 368例血液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29种119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8.6%.革兰氏阳性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各菌属对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率,但均未发现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M)耐药株.结论 血液培养病原菌菌谱较广,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次之,且耐药情况普遍存在,应及时对血液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郑卫东;袁仕伟;李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X蛋白,探讨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X蛋白,分别比较健康对照组、肝癌组与肝炎组的X蛋白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阳性率的差异以及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检出率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X蛋白对疾病的影响.结果 肝炎组患者的X蛋白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癌组X蛋白阳性率高于肝炎组,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X蛋白阳性率高于阴性,HBeAg抗原阳性中X蛋白的检出率也高于阴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X蛋白在疾病监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影响.
作者:黄国清;郭强忠;舒少为;唐恒锋;吴爱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内细菌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130例行双侧乳管镜检查的女性患者(260例乳房),根据体检、B超及乳管镜检查结果分为3组:完全正常组6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组107例,积乳症组84例.对每例患者收集乳管冲洗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有20种细菌被检出,细菌检出率前3位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且以前两种为主.乳管内多数以一种细菌生长为主,有时可为几种细菌共生长.积乳症组细菌检出率高,与完全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管扩张症组检出率次之,与完全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管内细菌数量活动在101~103 CFU/mL之间.
作者:刘双格;续哲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心脏专科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该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感染标本.结果 分离出非发酵菌349株且多数分布在呼吸系统,居前3位的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35株(38.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1株(28.9%)、鲍曼不动杆菌69株(19.8%);ICU中非发酵菌感染所占比率高,为71.9%.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β-内酰胺类抑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非发酵菌在临床感染标本中的分离率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非发酵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对控制院内感染、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杰;崔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临床检验实习阶段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总体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医学检验专业当今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较成熟的、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即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
作者:朱浩稳;任碧琼;邹国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自愿参加免费婚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方法 对8 995例婚检者,进行3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 8 995例婚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者407例(4.5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42例(0.47%);抗-HIV阳性者0例(0.00%).结论 开展婚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提高优生优育、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控减新生儿传染病发生极为重要.
作者:朱建军;吴芹;刘芳;董文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对照组织标本中Notch-1的表达水平.结果 Notch-1在癌组织与对照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tch-1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在结直肠中,Notch-1高表达对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窦翠云;常洪劲;乔海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