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X蛋白,探讨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X蛋白,分别比较健康对照组、肝癌组与肝炎组的X蛋白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阳性率的差异以及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检出率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X蛋白对疾病的影响.结果 肝炎组患者的X蛋白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癌组X蛋白阳性率高于肝炎组,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X蛋白阳性率高于阴性,HBeAg抗原阳性中X蛋白的检出率也高于阴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X蛋白在疾病监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影响.
作者:黄国清;郭强忠;舒少为;唐恒锋;吴爱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冠心病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关系的对照研究,以此作为基础文献,数据以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6篇,漏斗图显示文献无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较健康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1),多支病变组较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1),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健康者,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越低.
作者:史连义;周志伟;田雪梅;张继领;刘继勇;杨保昌;马春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部分其他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542例健康体检老年人的血清Hcy、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肌酐(Cr)和尿酸(UA)水平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男性与女性血清Hcy水平及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Hcy检测阳性者血清Hcy水平与血清TG、TC、BUN、Cr、UA水平无相关性(P>0.05);其他生化指标阳性率与血清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反映机体脏器,尤其是肾脏功能方面,血清Hcy水平与血清TG、TC、BUN、Cr、UA水平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作者:谭琳琳;任君;汤桂丽;何华平;张彦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对造血衰竭小鼠模型进行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 建立雌性小鼠造血衰竭模型,移植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雄性小鼠脾细胞,检测受体小鼠生存时间、外周血WBC、脾湿重及脾集落(CFU-S)数,进行G带染色体分析受体小鼠是否有Y染色体.结果 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雄性小鼠脾细胞5×106个输注给致死剂量照射后的雌性小鼠,可明显延长其存活时间,提高受体小鼠外周血WBC数,也能增加脾湿重,提高脾集落数,经G带染色体分析进行Y染色体检测,受体小鼠骨髓检测可观察到20%的Y染色体.结论 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含有多能干细胞,回输注入造血衰竭的小鼠能重建小鼠造血功能.
作者:阮光萍;庞荣清;姚翔;邓永丽;朱向情;王金祥;王强;马丽花;潘兴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对照组织标本中Notch-1的表达水平.结果 Notch-1在癌组织与对照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tch-1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在结直肠中,Notch-1高表达对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窦翠云;常洪劲;乔海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检测59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nrA、qnrB和qnrS、qnrC、aac(6′)-Ⅰb及qepA基因,并对扩增阳性基因qnrB、aac(6′)-Ⅰb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5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共检出qnrB 3株(5.1%)、aac(6′)-Ⅰb 22株(37.3%),qnrB经测序证实为qnrB4,aac(6′)-Ⅰb经测序证实为aac(6′)-Ⅰb-cr 型1株(1.7%)和aac(6′)-Ⅰb-suzhou型3株(5.1%).结论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机制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携带qnrB4、aac(6′)-Ⅰb和aac(6′)-Ⅰb-cr 基因有关;本研究是国内首次从大肠埃希菌中检出aac(6′)-Ⅰb-suzhou型基因.
作者:丁秋蕾;杨小娜;梅志琴;赵建宏;时东彦;霍卫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的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方法,定量检测CD44v6基因在胰腺癌患者中的mRNA表达水平.方法 设计目的 基因CD44v6和内参基因β-actin的引物与探针并构建两者的重组质粒,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二重qRT-PCR方法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应用该方法定量检测18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CD44v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了构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其特异性较高,重复性良好,CD44v6和β-actin基因的检测下限均达到100 copy/μL,是常规RT-PCR的10倍,7例胰腺癌患者百万PBMC中CD44v6表达量的对数值为3.4~3.9,另9例为3.9~4.9,仅2例在5.0以上.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二重qRT-PCR方法可定量检测CD44v6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试验个体及试验组的CD44v6 表达水平进行比较,从而为胰腺癌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周刚;邱大卫;秦大江;牛立志;蔡金蕾;何丽华;黄文浩;徐克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LRP、GST-π在宫颈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LRP、GST-π基因在10例正常组织和52例宫颈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中LRP、GST-π的阳性率表达分别为67.3%和59.6%.10例正常组织中LRP不表达,GST-π表达1例.宫颈癌组织中LRP、GST-π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患者的淋巴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无关(P>0.05).LRP、GST-π之间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LRP、GST-π在宫颈癌中较高的阳性率表达可能共同参与宫颈癌对顺铂的固有耐药机制,为协助临床选择化疗方案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高波;李海平;陶建蜀;张吉才;余宗涛;李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中期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水平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用全自动免疫发光分析仪检测5 308例14~20周孕妇血清AFP、uE3、游离β-hCG水平,对所测的AFP、uE3、游离β-hCG各项结果进行风险分析,唐氏综合征(DS)风险率1∶380属于高危,18-三体综合征(Trisomy 18)风险率1∶334属于高危,开放性脊柱裂(OSB)风险率1∶1 000属于高危.高危组建议行羊水穿刺或B超检查,全程随访5 308例孕妇的妊娠经过及妊娠结果.结果 5 308例中期孕妇中,唐氏筛查阳性共275例,占5.2%(275/5 308),随后进行羊水穿刺经染色体核型分析、B超或待分娩后进行随访,确诊11例,阳性确诊率为5.8%(16/275),而低危组中有3例,假阴性率为0.06%(3/5 033).高危组主要分布在35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筛查的阳性率增高.35岁以上及35岁以下筛查阳性率分别为12.9%(174/1 345)和2.5%(101/3 9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高危组中确诊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低危组间唐氏综合征发病率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期孕妇血清中AFP、uE3、游离β-hCG指标联合检测是筛查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开放性脊柱裂准确且无创伤性的方法,可作为较理想的产前检查模式,但有一定的假阳性率.为了减少假阳性,高危孕妇要及时进行羊水和B超检查.孕妇年龄与检出阳性率呈正相关.因此,建议在30岁前计划生育,减少或杜绝高危出生的缺陷患儿.
作者:刘爱胜;陈荣贵;文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子宫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睾酮(T)、催乳素( PR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循环酶法对33例子宫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T、PRL、Hcy水平检测,并与35例健康者做比对.结果 子宫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血清T、PRL、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P<0.01),手术治疗1个月后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子宫癌患者血清Hcy、T、PRL水平变化与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旭;郑利平;黄君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感染现状及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Microtrak Ⅱ EIA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 147例男性尿道拭子和女性宫颈标本的沙眼衣原病原体抗原.结果 5 147例共检出465例阳性标本,总阳性率9.03%.其中2008~2010年沙眼衣原体检测数分别为2 123例、1 552例和1 472例.阳性率分别为9.04%、8.44%和9.65%;男性检测数为3 369例、女性为1 778例,阳性率分别为10.54%、6.19%,男、女性发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P<0.01).结论 感染的人群从以女性为主逐步向以男性为主转移,并趋向青年化.加大性健康教育、普及检测手段、控制性疾病的传播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张莉;李平;黄平;李嘉彦;颜景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检测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189例慢性肾病患者血清样本,分别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水平,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Scr和Urea在慢性肾病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肾病患者中,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Scr和Urea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疾病程度越轻,差异越明显.结论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灵敏度更高,优于Scr和Urea等指标,其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肾小球滤过率的损害程度,是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敏感指标.
作者:胡志斌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结果在妊娠糖尿病(GDM)筛查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正常妊娠组、妊娠糖尿病组(GDM)、糖耐量试验异常组进行空腹血糖(FPG)、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GCT)、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结果 妊娠糖尿病组HbAlc、FPG、GCT结果与正常妊娠组、糖耐量异常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lc、GCT阳性率与临床终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lc水平测定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在妊娠糖尿病筛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祁从辉;孟祥翠;李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人胎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定性、定量与孕酮(P)联合检测在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异位妊娠的59例患者首先使用金标准早早孕试纸对其血浆和尿液进行β-HCG定性分析,随后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其血清中β-HCG和P含量,并与正常妊娠者血清中β-HCG和P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浆β-HCG定性测定59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0%;尿液β-HCG定性检测有51例阳性,阳性率为86.44%,定量检测的异位妊娠者血清中β-HCG和P含量均低于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临床急诊疑为异位妊娠患者进行血浆和尿液β-HCG定性分析,可以迅速提供支持性初步诊断报告,定量联合检测β-HCG和P含量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自愿参加免费婚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方法 对8 995例婚检者,进行3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 8 995例婚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者407例(4.5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42例(0.47%);抗-HIV阳性者0例(0.00%).结论 开展婚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提高优生优育、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控减新生儿传染病发生极为重要.
作者:朱建军;吴芹;刘芳;董文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心脏专科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该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感染标本.结果 分离出非发酵菌349株且多数分布在呼吸系统,居前3位的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35株(38.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1株(28.9%)、鲍曼不动杆菌69株(19.8%);ICU中非发酵菌感染所占比率高,为71.9%.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β-内酰胺类抑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非发酵菌在临床感染标本中的分离率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非发酵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对控制院内感染、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杰;崔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胱抑素C(Cys C)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检测对象分为三组.A组:健康对照组(50例);B组: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45例);C组:2型糖尿病肾病组(30例).均检测其LP(a)、LDL-C和CysC水平.结果 B组和C组血清LP(a)、LDL-C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P<0.01);C组血清LP(a)、LDL-C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LP(a)、LDL-C与Cys 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76,P<0.01;r=0.898,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LP(a)、LDL-C水平有明显变化,并与Cys C呈正相关.
作者:张斌;王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CHD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15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L-18水平与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p-IgG)阳性率.结果 OMI组、UAP组和AMI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8水平在SAP组、OMI组、UAP组和AMI组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p-IgG阳性率显著升高,IL-18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实用价值.
作者:许承斌;柴晓文;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该2008~2010年病原菌分布和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临床细菌学标本,菌株鉴定采用黑马BACT-IST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法,测定临床主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阳性标本中主要为痰液,3年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0.47%、53.35%和66.07%,病原体分布呈现多元化,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不断增加,对相应的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出现逐年降低的现象.结论 该院重症患者较多,病原菌感染结构较为固定,抗菌药物敏感率逐渐降低,临床应合理用药以降低耐药率.
作者:齐莹莹;康运凯;姚红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用Walkaway 40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阳性球菌进行鉴定,并进行耐药试验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从医院内感染患者分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242株.葡萄球菌189株(78.1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7株(40.0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55.67%和89.89%.肠球菌45株(18.60%),其中屎肠球菌29株,粪肠球菌16株,除氯霉素、四环素和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外,粪肠球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高于屎肠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论 医院内感染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多数细菌多重耐药现象明显;糖肽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仍保持高度的抗菌活性.
作者:辛娜;井发红;李敬梅;尤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采集血标本后放置不同时间对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上机检测的影响.方法 对135例患者采集末梢全血,138例患者采集静脉全血,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混匀抗凝,然后分别放置0、10、30 min后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记录对比3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 末梢全血患者的0、10 min的结果与30 min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全血患者的0、10 min的结果与30 min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提高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的准确性,血标本采集后好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上机检测,尤其是末梢全血应采集放置10 min后检测,建议好用静脉血代替末梢全血检测患者血常规.
作者:吴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的影响,为合理诊断和治疗糖尿病、避免误诊及过度诊断提供思路.方法 对IDA患者121例(男61例,女60例)进行铁代谢(包括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液分析(包括RBC、Hb、HCT、MCV、MCH、MCHC)、骨髓细胞形态分析、空腹血糖及HbAlc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研究IDA对HbAlc测定的影响.结果 根据贫血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贫血(Hb>90 g/L)22例,重度贫血(Hb 60~90 g/L)70例,中度贫血(Hb 30~60 g/L)21例,极重度贫血(Hb<30 g/L)8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均值分别为轻度贫血5.38、中度贫血5.80、重度贫血6.21、极重度贫血6.5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缺铁性贫血组的HbAlc明显增高(P<0.05),Hb、HCT、MCV、MCH和MCHC明显降低(P<0.05),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总铁结合力增高(P<0.05),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的HbAlc与Hb、HCT、MCH、MCV、RBC及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7、-0.588、-0.647、-0.779、-0.635、-0.578、-0.552、-0.587,P<0.01),与空腹血糖无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029,P>0.05),与总铁结合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610,P<0.01).结论 IDA可导致HbAlc升高,且HbAlc与Hb、HCT、MCH、MCV、RBC及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呈负相关,与总铁结合力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无线性关系.
作者:姚瀚鑫;许建成;续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妊娠中期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两联法在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DS)、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NT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对1 102例孕14~20+6周的孕妇进行血清AFP和Free-βHCG浓度检测,结合孕周、体质量、年龄等因素,使用产前筛查风险评估软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筛查的1 102例对象中检出高风险孕妇62例,检出率为5.63%,确诊唐氏综合征2例,神经管缺陷2例.结论 对孕中期孕妇进行AFP和Free-βHCG两者联合筛查,提高了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患儿的检出率,大可能地减少了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率,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王蕾;李守霞;刘波;李海新;张春艳;何洪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餐后2 h采集的血液标本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9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集空腹血液和餐后2 h血液,同时用AU-400生化分析仪对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空腹和餐后2 h血液标本中AST、LDH、CK、CK-MB和α-HBDH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餐后2 h采集的血液标本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朱海梅;王小华;苏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不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方法 对2006~2010年莆田市无偿献血者94 963例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内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提高服务水平、选择高质量试剂、维护仪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因素是不合格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林铁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室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探讨生物安全防护对策.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1个月内随机检测3次实验室各区域及物表微生物.结果 除采血室及工作人员手之外,其他区域及物表微生物污染均未达到合格标准要求.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微生物污染情况并没有太大区别.结论 在保证通风、定期消毒、合理使用生物安全柜及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实验区与生活区相对分开,完全可以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作者:温志国;王全哲;安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慢性淋病患者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正确地使用抗生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2010年性病门诊及皮肤科门诊送检的生殖道分泌物(不包括淋球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134例患者分离出1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06株,占68%(106/155),革兰氏阴性杆菌44株,占28%(44/155),念珠菌5株,占3%(5/155).革兰氏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71株),占46%(71/155);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多(25株),占16%(25/15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性较高;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生素敏感性较高.呋南妥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等老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效,值得临床应用.结论 慢性淋病患者应及时做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既经济又有效的药物给予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盲目用药、经验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睾酮(T)、一氧化氮(N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抽取71~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82例,扫描骨密度(BMD),根据Tscore值,分为骨质疏松组(n=67)和骨量减少组(n=15);另选年龄40~55岁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同时,抽取该院健康男性体检人员346例,年龄31~80岁,以每10岁进行分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T,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免疫放射法测定IGF-Ⅰ水平.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NO、IGF-Ⅰ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不同年龄组,受试者T水平30~39、40~49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NO、IGF-Ⅰ水平,30~39、40~49、50~6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T、NO、IGF-Ⅰ与年龄呈负相关(r=-0.614,r=-0.498,r=-0.431),与BMD呈正相关(r=0.512,r=0.603,r=0.549).结论 血清T、NO、IGF-Ⅰ不足或相对缺乏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T、NO、IGF-Ⅰ可作为更加准确而且易于检测的预测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郑青;梁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肿瘤标志物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已普遍得到临床的认可,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在卵巢癌患者血清浓度明显增高,CA125被认为是卵巢癌重要的相关抗原,是目前可靠的卵巢癌血清学诊断指标[1].但近年来研究表明,CA125不仅在卵巢癌患者血中浓度升高,而且在妇科的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及子宫肌层的癌症患者血清中,CA125浓度也升高,一些非妇科恶性肿瘤,如淋巴癌、乳腺癌、肺癌、胃癌、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肾细胞癌及大肠直肠癌等部分患者血清CA125浓度也升高[2].此外,一些非癌症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盆腔炎、胰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心衰及肝脏肉芽肿增生症等部分患者,血清CA125浓度可呈现一定程度升高.在某些正常生理状态下,如早期妊娠及月经期血清CA125浓度也会升高.
作者:王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也叫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or translational study)或临床转化科学(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及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指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次伟大革命,转化医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生物制药界,以及医学科技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和着力点.
作者:刘小荣;张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每年大约有(35~50)×103例患者,其中约10×103例患者死亡[1].乙脑患者中重症患者往往留下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病毒主要经蚊虫或吸血昆虫传播,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随后进入血流,引起免疫反应,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沉积于脑实质和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产生免疫损伤[2].
作者:许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尿液检测以其简便、快捷、标本易得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检验科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能为临床提供丰富的信息.如今多数实验室对于尿液中有形成份的分析采用尿沉渣显微镜检测、尿干化学法、尿细菌培养以及尿液流式细胞分析.尿沉渣显微镜检测虽然被视为尿沉渣检测的金标准,但受检测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结果判断不一致,可比性差且费时费力[1].干化学法灵敏度较高,但受多种物质干扰,假阳性和假阴性较多[2].为了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和提高效率,流式细胞分析应运而生.UF-1000i全自动尿液流式细胞仪是日本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继UF-50、UF-100和UF-100i后于2005年推出的一套较先进的尿液有形成份分析系统,其以简便、快速、有效的特点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青睐[3].
作者:何雨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常见类型.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炎性因子被发现,炎性已经被公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传统的炎性标志物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逐渐被众多实验所证实[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作为一个新近研究的炎性反应介质,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增添了一种新的手段,并成为治疗该类疾病新的潜在目标靶点.现将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新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康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性以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1].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许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产生各种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分别从各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马艳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本身并非重症,但可引起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其中胰腺炎并发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如不及时诊断,一旦发生,它将成为急性腮腺炎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1].目前,临床上一般通过检测单一的血清淀粉酶来评估病情,但单一的检测血清淀粉酶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无法满足临床诊断,容易造成漏诊.因此,现将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脂肪酶(LIPA)、胰淀粉酶,通过淀粉酶(p-Amy/Amy)比值,比较两者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探求一种更有临床价值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作者:陈增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方法 随机选择680例该院收治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集不同的泌尿生殖道标本后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 680例标本支原体总检出率为46.5%(316/680),男性检出率为26.9%(35/130),女性检出率为51.1%(281/550);20~<30岁和≥40岁患者支原体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316例阳性标本中单纯Uu阳性240例,占75.9%;单纯Uu感染对克拉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的敏感率在80%以上;Mh感染敏感率在90%以上的抗菌药物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Uu和Mh合并感染敏感率在80%以上的抗菌药物为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结论 在选择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药物时,需结合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支原体感染的诊治需结合不同地区的感染状况和耐药性监测结果,并及时进行支原体病原学检测.
作者:汤进;孔花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体检人群血脂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GLU)水平分布情况,为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1 254例健康体检者按年龄共分为6组(其中20~29岁组216例,30~39岁组264例,40~49岁组234例,50~59岁组 204例,60~69岁组180例,70岁以上组156例),并且对TC、TG、HDL、LDL和GLU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的血脂、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49岁血脂异常率偏高,30~59岁血糖异常率偏高.结论 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与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和年龄结构有一定关系;高血糖、高血脂有年轻化的趋势.提倡人们健康合理饮食,早期发现和干预高血脂、高血糖,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包凌娟;任君;史新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血培养阳性致病菌菌谱以及药敏情况,为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BACTEC905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配套成人树脂需氧瓶和含溶血素厌氧瓶,儿童树脂需氧瓶培养,所有菌株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细菌菌谱及耐药性分析用WHONET 5.5软件.结果 1 368例血液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29种119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8.6%.革兰氏阳性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各菌属对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率,但均未发现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M)耐药株.结论 血液培养病原菌菌谱较广,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次之,且耐药情况普遍存在,应及时对血液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郑卫东;袁仕伟;李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调查泉州地区献血者人群HBV感染者HBV基因型、基因亚型及血清型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139例献血者HBsAg筛查阳性的样本进行S区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序,应用MEGA 3.1软件通过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型和基因亚型,应用Magnius和Norder法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 139例样本中,检测出B基因型89例(64.0%),其中Ba亚型76例(85.4%),B3亚型11例(12.3%)、B4亚型2例(2.3%);C基因型59例(36.0%),其中C2亚型47例(94.0%),C1亚型1(2.0%),C5亚型1例(2.0%),有1例属于未知亚型.血清型以adw2 和adrq+为主,分别为78例和45例,2例血清型未见报道.结论 泉州地区献血者人群HBV感染者中,以Ba和C2亚型占优势,血清型以adw2和adrq+为主.
作者:林毅胜;张志珊;蒋燕成;王文杰;林慧英;张璇;吴福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应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诊断,以了解HPV亚型的感染状态.方法 采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对2 322例患者进行21种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 共检出HPV感染者952例,阳性率为40.99%.其中高危型感染795例,占83.5%;低危型感染157例,占16.5%;混合感染309例,占总阳性的32.46%;单个亚型感染数为643例,占67.54%,其中常见的3种亚型是52、16和58型,分别为131例(20.37%)、110例(17.11%)和76例(11.82%).不同年龄组的HPV感染检出率差异明显,小于20岁、20~35岁、35~50岁和大于50岁的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3.8%、48.7%、42.9%和4.6%,各年龄组低危型和高危型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6%和2.2%、17.5%和31.2%、10.8%和32.1%、0%和4.6%.结论 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在HPV感染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为临床HPV感染诊断和宫颈癌的监测及预防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王文强;龙丹;胡庆宏;易诚予;骆长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分析肠绦虫病误诊的原因,以提高诊治率.方法 分析误诊误治病例资料.将可疑绦虫节片白色扁状物进行改进,3 0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物涂片,光学显微镜下查找虫卵;并采用中药联合驱虫.结果 人们缺乏肠寄生虫的知识,将肠绦虫节片误诊为肠黏膜;从白色扁状物查见数量不等的完全和不完全性绦虫卵;应用中药联合驱虫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改进的检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肠绦虫病的确诊及良好的驱虫效果.重视扁阔状白色肠绦虫节片与不规则的肠黏膜鉴别以及熟悉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率.
作者:杨麦贵;杨阳;岳波;李媛;郑善銮;樊爱琳;屈玲;罗小楠;郝晓柯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制备兔抗人丙种球蛋白(HGG)免疫血清并鉴定其效价.方法 将加有福氏佐剂的HGG注射于家兔后脚足跖两侧,将未加佐剂的HGG分别注射于家兔后脚腘窝淋巴结两侧、背部皮内、上肢或下肢肌肉两侧,然后采血并提纯免疫血清,利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ELISA法来分析鉴定兔抗HGG血清的效价.结果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在1∶1、1∶2抗血清稀释处出现抗原抗体反应沉淀线,ELISA法在抗血清稀释度为1∶25 600处的颜色深度约为阴性对照的2倍.结论 在双向扩散试验中鉴定的抗血清效价为1∶2,在ELISA法中鉴定其效价为1∶25 600.
作者:何艳嫦;钟俊东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方法 分别利用RT-PCR与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不同稀释度的流感咽拭子标本进行扩增,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RT-PCR只能对稀释100倍以下的流感标本扩增出条带,而实时荧光RT-PCR对稀释1 000倍的标本仍能出现扩增曲线.结论 实时荧光RT-PCR方法比RT-PCR方法敏感性高10倍.
作者:史芳芳;李红叶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实验室检查提供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依据.临床医师60%~70%的重要决策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与速度有同等要求.随着检测质量得以提高,临床对于检测速度日益关注.医疗管理领域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速度管理,样本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 TAT)为内容之一.TAT指从医师申请检查至获得报告所需时间,分为申请、付费、采样、送检、检测、审核、报告几个阶段.TAT与准确性、精密度对于评估医院及检验科服务质量和效率同等重要[1-2].随着自动化分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检验科工作效率大大增强.然而,由于医院规模扩大和检测项目增多,TAT 未见明显缩短[3-4].现以检验科急诊生化检验为代表,采用标本条码管理系统跟踪标本周转时间,评价实验室缩短TAT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探讨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效率的改进方法.
作者:余楠;莫燕芳;谭伟清;李雪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新的<侵权责任法>实施,患者的医疗保健和法制观念发生转变;医疗保险制度化,许多检验数据将是医疗质量、医疗保险条款落实的依据,因此检验科质量已经成为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检验科质量取决于人员的道德水平、技术水平和仪器、试剂的质量[1-2].该院在检验科试剂管理上逐步建立试剂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试剂信息化管理,试剂制度化管理,为医院检验科试剂科学管理进行一些有意的探讨.
作者:梅海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随着医院门诊量的增加,检验科的患者也逐步增加,这对检验科的各服务窗口造成很大的压力,曾试图通过引进叫号机来对患者进行分流,但效果不明显.为解决此问题,本组引入了离散事件仿真思维,有关离散事件仿真在医疗方面的研究有Reynolds等[1]利用离散事件模拟工具来提高门诊的诊疗效率;Hung等[2]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解决儿科门诊的患者流动性问题.本组是利用Arena这一离散事件仿真软件,建立门诊检验科的整体模型,通过运行模型来找出空间、设备、人员的合理化比例关系,让科室在基础建设、设备引进、人员配比三者之间达到一种经济规模,构建一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为医院局部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作者:张洪波;胡斌;钱任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临床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但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又会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害,而且随着患者及家属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及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制度的实施,也给医院实施输血治疗带来压力.医院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流程迫在眉睫,尤其是加强环节质控,对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差错率、避免不良后果发生、提升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彤丽;王晓然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嗜血杆菌属属巴斯德菌科,因在生长过程中需含有X因子和V因子的血液琼脂而得名[1].人类感染常见菌种为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本属细菌主要寄生在人的咽喉及口腔黏膜,少见于消化道和生殖道[1-2].其中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人类的急性化脓感染,如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以及严重的继发感染.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呈上升趋势[3].杜克雷嗜血杆菌是引起软下疳的病原菌.嗜血杆菌属苛氧菌,对其分离培养是反映实验室鉴定水平的标志[4].许多微生物实验室由于不具备苛养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如培养基、CO2环境、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而不能辨别菌落,使苛氧性的此类细菌分离率几乎为零,因此在常规实验室应加强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以提高此类苛氧菌的分离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生物学依据.
作者:楚文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安全是实验室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目前因为安全隐患而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给国家、社会、单位、家庭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实验室也应该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近年来因为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等疾病的突发和流行,国家对生物安全高度重视,于2003年4月29 日专门颁布了<传染性非典性肺炎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指南>,也对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花费巨资进行设备投入和人才培训,使实验室安全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作者:李臣;赵晨晖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是指将临床实验室自动化分析仪通过传送系统连接起来,进行流水线作业检测,实现样品运输、分类、前处理、检测、结果报告、后处理等全检验过程自动化[1].TLA由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和自动化流水线系统(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两部分组成.流水线作业是批量样本检测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实验室自动化建设蓬勃发展,仅2010年Beckman公司就与国内11家实验室签订协议安装自动化流水线系统.该院自动化实验室于2010年初投入使用,其规划设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建成后多家医院及实验室人员来参观考察,现介绍该院自动化实验室规划设计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为引进自动化流水线系统的实验室提供参考.
作者:齐永志;马聪;刘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临床医学教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等方面,实践教学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2].近年来,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医学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逐渐更新并趋于一流.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医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见习、实习教学的现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但使用效率很低,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设备[3-4].
作者:张曦;刘耀;陈幸华;向炎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临床检验实习阶段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总体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医学检验专业当今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较成熟的、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即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
作者:朱浩稳;任碧琼;邹国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生物学变异在制定临床检验质量规范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生物学变异的文献.结果 检验医学所使用的每一种分析方法可以根据其性能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理想情况下,对所有这些特征应该可获得质量规范,特别是不精密度和偏倚.这些质量规范可以用各种策略来建立.考虑到临床使用参考区间来监测和诊断患者,质量规范应该基于生物学变异分量,即个体内(CVI)和个体间(CVG)变异.结论 当前的共识是不精密度应该小于1/2CVI和偏倚应该小于1/4[CVI2+CVG2]1/2,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能轻易获得180多种检验项目的 生物学变异分量的数据,同时可以建立3个不同水平的质量规范,即佳:CVA<0.25CVI,[BA]<0.125[CVI2+CVG2]1/2;适当:CVA<0.50CVI,[BA]<0.250[CVI2+CVG2]1/2;低:CVA<0.75 CVI,[BA]<0.250[CVI2+CVG2]1/2.另外相关的出版物,制造商和室间质评计划组织者需要传播应用客观质量规范的信息.
作者:何法霖;王治国;李少男;王薇;钟堃;张妍;白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潜在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 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2007~2010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高.报废项目呈上升趋势的有脂肪血、溶血、少量血,呈下降趋势的有ALT、HBsAg阳性血液.结论 为了减少血液报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实验环境和设备在佳状态;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及咨询指导;制订试剂耗材的优选方案;保证街头采血检测在可控范围内,应针对报废的统计报表建立预警机制.
作者:仇建周;荆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对部分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和纠正的实例分析,介绍对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方法及对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工作体会.方法 对4例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实例分析.结果 在分析室间质评未通过项目时首先要分析室间质评结果的偏差情况,从而对室内质控、校准、仪器的维护保养、试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对于室间质评成绩合格的项目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注意其偏倚情况,及时发现消除系统误差;室内质控的失控、漂移对室间质评的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实验室应认真监测室内质控结果;室间质评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各项目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对不能归组的仪器或方法评价不够客观公平;室间质评样本的基质效应会对某种试剂或方法产生影响,不同室间质评组织对同一项目的 评价存在差异.结论 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室间质评结果,通过其他比对方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作者:徐春芝;吴继明;王蕾;潘宗岱;刘贵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的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在老年患者中梅毒的诊断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采用ELISA方法梅毒筛查呈阳性的95例老年患者标本进一步作TRUST和TPPA法检测.结果 ELISA法筛查的95例阳性标本中,TPPA确证阳性93例,阳性符合率为97.8%;其中78例TRUST阳性,且TPPA确证试验均为阳性;17例TRUST阴性,TPPA确证15例阳性,2例阴性.结论 在老年患者梅毒抗体的检测中,ELISA法与TPPA法确证试验有较好的符合率,是梅毒筛查的理想方法;TRUST法则可以作为梅毒筛查及治疗的检测手段.
作者:孙守勋;项贵明;张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就诊人群中抗核抗体(ANA)和核型的分布趋势,及其在疾病中的分布与诊断的意义.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 000例标本中的ANA,结合临床资料分析ANA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疾病中的分布趋势和各种核型在不同疾病的分布趋势及临床意义.结果 患者检出ANA的阳性率的46.5%且女性高于男性,50岁以上患者高于50岁以下患者.ANA阳性率在系统性硬皮病(SSc)占10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3.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85.7%,干燥综合征(SS)78.1%,类风湿关节炎(RA)61%,强直性脊柱炎(AS)15%.结论 ANA在SSc、SLE、PBC、SS、RA中阳性率较高,核型和抗体滴度对诊断和监测疗效有临床意义.因核型可重叠交叉表现,应重视抗体滴度的诊疗作用,避免片面根据某种核型弱阳性所致的误诊.
作者:李晔;孙艳艳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回顾该院的血培养病原菌检出情况以及污染菌的判定分析,了解该院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并证实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方法,能有效提高阳性率和血培养污染菌的判定.方法 对该院2010年7~12月的1 12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病原菌分布,对部分患者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以血培养中常见的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例,评价该方法对血培养污染菌判定的价值.结果 血培养阳性检出率为10.0%,主要检出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占25.0%,临床分布和时间分布显示为散发,未见院内感染趋势.其中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的血培养标本98例,阳性检出率达22.5%,高于单侧单瓶采血(9.6%),其中检出CNS的比例为22.7%,双瓶48 h内同时检出CNS仅为4.5%,而单瓶检出占18.2%,提示临床CNS可能为污染菌,建议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状态综合判断,指导用药.结论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种类仍以大肠埃希菌为高,同往年相似.开展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方法对判定CNS是否为污染菌有一定作用,可提示临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减少不合理用药.
作者:曹慧玲;李岷;魏源华;顾万建;赵苏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PD)血清铁蛋白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将101例PD患者分为PD组、男性PD和女性PD组,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同时收集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应用临床量表进行评估,并与血清铁蛋白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PD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为(139.76±77.44)ng/mL,低于男性健康对照组[(177.97±97.29 ng/mL,P<0.05)];PD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患者年龄(r=0.244,P<0.05)、发病年龄(r=0.208,P<0.05)、教育年限(r=0.243,P<0.05)相关;男性PD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性功能障碍症状(r=0.270,P<0.05)相关;女性PD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年龄(r=0.417,P<0.05)、非运动症状的睡眠/疲劳感(r=-0.337,P<0.05)负相关.结论 低血清铁蛋白水平很可能为男性PD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铁蛋白水平和一些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詹晓燕;林玉蓓;刘卫国;李晓荣;王瑶;王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乳腺导管内细菌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130例行双侧乳管镜检查的女性患者(260例乳房),根据体检、B超及乳管镜检查结果分为3组:完全正常组6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组107例,积乳症组84例.对每例患者收集乳管冲洗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有20种细菌被检出,细菌检出率前3位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且以前两种为主.乳管内多数以一种细菌生长为主,有时可为几种细菌共生长.积乳症组细菌检出率高,与完全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管扩张症组检出率次之,与完全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管内细菌数量活动在101~103 CFU/mL之间.
作者:刘双格;续哲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日立7600-020型生化分析仪具有高效率、高精密度、高准确度、易操作等优点,当遇到仪器发生故障时,通过从仪器的工作原理入手,逐步排查可能导致故障发生的每个环节,终将故障排除.
作者:朱旭;郑利平;李世葵;李秒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BC-53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性能.方法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对BC-5300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BC-5300血液分析仪的空白计数、线性、重复性、携带污染率和仪器可比性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白细胞分类准确性试验的结果:仪器法与参考方法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其他有核细胞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1 2、0.699 2、0.701 4、0.159 2、-0.221 7、0.结论 BC-5300血液分析仪性能良好,具有白细胞分类准确性,基本达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血液分析仪标准,可用于基层医院对全血细胞计数进行筛选.
作者:许业栋;钟青;陆灿;肖静;吴永国;杨元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迈瑞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性能评价.方法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评价方案为标准进行评价试验.结果 BC-5800检测全血细胞计数(CBC)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为0.999,携带污染率非常低,CBC各参数的精密度高,其与Beckman Coulter公司HMX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比较,相关性极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手工法分类白细胞结果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系数(γ)达到0.93以上,而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达0.826和0.676.结论 迈瑞BC-5800血液细胞分析仪各方面性能良好,测定准确可靠,对大批量的全血标本能够进行快速而有效的筛检.
作者:沈松坤;王厚照;吴接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采用改良的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法检测获得肺组织中的肺孢子虫包囊,利用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结果 感染组大鼠全部感染了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率为10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254 5±0.067 9)μmol/mg,正常对照组大鼠卡氏肺孢子虫包囊的检出率为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401 4±0.087 8)μmol/mg,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测定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可以辅助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作者:张金花;杨霞霞;万启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经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丙酸酯(mPEG-SPA)修饰后红细胞(RBC)CD55和CD59的表达情况,评估其对修饰后红细胞保存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mPEG-SPA体外修饰健康者RBC;观察修饰前后RBC的变形性、渗透脆性、自身溶血率、CD55和CD59,判断修饰后对RBC保存性能的影响.结果 mPEG-SPA修饰后红细胞的变形性、渗透脆性和自身溶血率虽属正常范围,但RBC的变形性略有下降、渗透脆性和自身溶血率有所增加;修饰后红细胞CD55表达基本不变,CD59的表达严重下降,其表达率接近于零.结论 mPEG-SPA修饰后红细胞CD59的表达严重降低,可能影响红细胞的保存性能,甚至影响修饰后红细胞输血后的体内存活率.
作者:张家;李璐;陈军浩;顾光煜;戴宇东;张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不同剂量人工接种,采用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移居高原(海拔3 700米)的成年家兔,观察感染后家兔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 选取移居高原适应30 d以上的成年家兔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经耳静脉接种人附红细胞体之后,连续30 d观察相关指标,分别于接种前1 d、窗口期、高峰期和消失期对家兔耳采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果 窗口期观察2组、观察3组红细胞脆性增加,高峰期各观察组红细胞脆性均增加(P<0.05和P<0.01),消失期各观察组接近接种前和对照组(P>0.05);窗口期、高峰期各观察组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均升高,消失期观察2组、观察3组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P<0.05和P<0.01),观察1组接近接种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原环境条件下人附红细胞体感染成年家兔,红细胞脆性增加,致红细胞损伤破坏,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变化与接种量有关.
作者:石泉贵;鞠明兵;陈洪章;陈微微;黄学文;齐宝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