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张金花;杨霞霞;万启惠

关键词:肺炎, 肺囊虫性, 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 肺组织
摘要:目的 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采用改良的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法检测获得肺组织中的肺孢子虫包囊,利用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结果 感染组大鼠全部感染了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率为10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254 5±0.067 9)μmol/mg,正常对照组大鼠卡氏肺孢子虫包囊的检出率为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401 4±0.087 8)μmol/mg,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测定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可以辅助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污染菌判定的实验室检查

    目的 通过回顾该院的血培养病原菌检出情况以及污染菌的判定分析,了解该院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构成比,并证实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等实验室检查方法,能有效提高阳性率和血培养污染菌的判定.方法 对该院2010年7~12月的1 121份血培养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病原菌分布,对部分患者开展双侧双瓶采血检测,以血培养中常见的污染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例,评价该方法对血培养污染菌判定的价值.结果 血培养阳性检出率为10.0%,主要检出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占25.0%,临床分布和时间分布显示为散发,未见院内感染趋势.其中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检测的血培养标本98例,阳性检出率达22.5%,高于单侧单瓶采血(9.6%),其中检出CNS的比例为22.7%,双瓶48 h内同时检出CNS仅为4.5%,而单瓶检出占18.2%,提示临床CNS可能为污染菌,建议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状态综合判断,指导用药.结论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种类仍以大肠埃希菌为高,同往年相似.开展采用双侧双瓶采血方法对判定CNS是否为污染菌有一定作用,可提示临床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减少不合理用药.

    作者:曹慧玲;李岷;魏源华;顾万建;赵苏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清T、NO、IGF-Ⅰ水平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关系

    目的 观察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睾酮(T)、一氧化氮(N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抽取71~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82例,扫描骨密度(BMD),根据Tscore值,分为骨质疏松组(n=67)和骨量减少组(n=15);另选年龄40~55岁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同时,抽取该院健康男性体检人员346例,年龄31~80岁,以每10岁进行分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T,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免疫放射法测定IGF-Ⅰ水平.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NO、IGF-Ⅰ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不同年龄组,受试者T水平30~39、40~49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NO、IGF-Ⅰ水平,30~39、40~49、50~6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T、NO、IGF-Ⅰ与年龄呈负相关(r=-0.614,r=-0.498,r=-0.431),与BMD呈正相关(r=0.512,r=0.603,r=0.549).结论 血清T、NO、IGF-Ⅰ不足或相对缺乏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T、NO、IGF-Ⅰ可作为更加准确而且易于检测的预测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郑青;梁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基于Arena的检验科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随着医院门诊量的增加,检验科的患者也逐步增加,这对检验科的各服务窗口造成很大的压力,曾试图通过引进叫号机来对患者进行分流,但效果不明显.为解决此问题,本组引入了离散事件仿真思维,有关离散事件仿真在医疗方面的研究有Reynolds等[1]利用离散事件模拟工具来提高门诊的诊疗效率;Hung等[2]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解决儿科门诊的患者流动性问题.本组是利用Arena这一离散事件仿真软件,建立门诊检验科的整体模型,通过运行模型来找出空间、设备、人员的合理化比例关系,让科室在基础建设、设备引进、人员配比三者之间达到一种经济规模,构建一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为医院局部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

    作者:张洪波;胡斌;钱任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迈瑞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性能评价

    目的 对迈瑞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性能评价.方法 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评价方案为标准进行评价试验.结果 BC-5800检测全血细胞计数(CBC)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为0.999,携带污染率非常低,CBC各参数的精密度高,其与Beckman Coulter公司HMX血液分析仪测定结果比较,相关性极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手工法分类白细胞结果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系数(γ)达到0.93以上,而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达0.826和0.676.结论 迈瑞BC-5800血液细胞分析仪各方面性能良好,测定准确可靠,对大批量的全血标本能够进行快速而有效的筛检.

    作者:沈松坤;王厚照;吴接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68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方法 随机选择680例该院收治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集不同的泌尿生殖道标本后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 680例标本支原体总检出率为46.5%(316/680),男性检出率为26.9%(35/130),女性检出率为51.1%(281/550);20~<30岁和≥40岁患者支原体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316例阳性标本中单纯Uu阳性240例,占75.9%;单纯Uu感染对克拉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的敏感率在80%以上;Mh感染敏感率在90%以上的抗菌药物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Uu和Mh合并感染敏感率在80%以上的抗菌药物为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结论 在选择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药物时,需结合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支原体感染的诊治需结合不同地区的感染状况和耐药性监测结果,并及时进行支原体病原学检测.

    作者:汤进;孔花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自身抗体及其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及应用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性以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1].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许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产生各种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分别从各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马艳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液报废的趋势性研究及预防对策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潜在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 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2007~2010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高.报废项目呈上升趋势的有脂肪血、溶血、少量血,呈下降趋势的有ALT、HBsAg阳性血液.结论 为了减少血液报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实验环境和设备在佳状态;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及咨询指导;制订试剂耗材的优选方案;保证街头采血检测在可控范围内,应针对报废的统计报表建立预警机制.

    作者:仇建周;荆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1368例血培养标本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血培养阳性致病菌菌谱以及药敏情况,为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BACTEC905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配套成人树脂需氧瓶和含溶血素厌氧瓶,儿童树脂需氧瓶培养,所有菌株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细菌菌谱及耐药性分析用WHONET 5.5软件.结果 1 368例血液培养标本中共分离出29种119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8.6%.革兰氏阳性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各菌属对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率,但均未发现亚胺培南(IPM)和美罗培南(MEM)耐药株.结论 血液培养病原菌菌谱较广,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次之,且耐药情况普遍存在,应及时对血液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郑卫东;袁仕伟;李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日立7600-020型生化分析仪故障排除

    日立7600-020型生化分析仪具有高效率、高精密度、高准确度、易操作等优点,当遇到仪器发生故障时,通过从仪器的工作原理入手,逐步排查可能导致故障发生的每个环节,终将故障排除.

    作者:朱旭;郑利平;李世葵;李秒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高原人附红细胞体致家兔红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不同剂量人工接种,采用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移居高原(海拔3 700米)的成年家兔,观察感染后家兔红细胞渗透脆性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方法 选取移居高原适应30 d以上的成年家兔1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经耳静脉接种人附红细胞体之后,连续30 d观察相关指标,分别于接种前1 d、窗口期、高峰期和消失期对家兔耳采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结果 窗口期观察2组、观察3组红细胞脆性增加,高峰期各观察组红细胞脆性均增加(P<0.05和P<0.01),消失期各观察组接近接种前和对照组(P>0.05);窗口期、高峰期各观察组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均升高,消失期观察2组、观察3组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P<0.05和P<0.01),观察1组接近接种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原环境条件下人附红细胞体感染成年家兔,红细胞脆性增加,致红细胞损伤破坏,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变化与接种量有关.

    作者:石泉贵;鞠明兵;陈洪章;陈微微;黄学文;齐宝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检测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189例慢性肾病患者血清样本,分别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水平,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Scr和Urea在慢性肾病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肾病患者中,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Scr和Urea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疾病程度越轻,差异越明显.结论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灵敏度更高,优于Scr和Urea等指标,其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肾小球滤过率的损害程度,是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敏感指标.

    作者:胡志斌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兔抗人血清制备与效价的鉴定

    目的 制备兔抗人丙种球蛋白(HGG)免疫血清并鉴定其效价.方法 将加有福氏佐剂的HGG注射于家兔后脚足跖两侧,将未加佐剂的HGG分别注射于家兔后脚腘窝淋巴结两侧、背部皮内、上肢或下肢肌肉两侧,然后采血并提纯免疫血清,利用双向免疫扩散试验、ELISA法来分析鉴定兔抗HGG血清的效价.结果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在1∶1、1∶2抗血清稀释处出现抗原抗体反应沉淀线,ELISA法在抗血清稀释度为1∶25 600处的颜色深度约为阴性对照的2倍.结论 在双向扩散试验中鉴定的抗血清效价为1∶2,在ELISA法中鉴定其效价为1∶25 600.

    作者:何艳嫦;钟俊东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采用改良的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法检测获得肺组织中的肺孢子虫包囊,利用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结果 感染组大鼠全部感染了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率为10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254 5±0.067 9)μmol/mg,正常对照组大鼠卡氏肺孢子虫包囊的检出率为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401 4±0.087 8)μmol/mg,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测定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可以辅助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作者:张金花;杨霞霞;万启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8995例婚检者3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自愿参加免费婚检者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方法 对8 995例婚检者,进行3项血液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 8 995例婚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者407例(4.52%);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42例(0.47%);抗-HIV阳性者0例(0.00%).结论 开展婚前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提高优生优育、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控减新生儿传染病发生极为重要.

    作者:朱建军;吴芹;刘芳;董文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临床实验室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与生物安全防护研究

    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室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探讨生物安全防护对策.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1个月内随机检测3次实验室各区域及物表微生物.结果 除采血室及工作人员手之外,其他区域及物表微生物污染均未达到合格标准要求.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微生物污染情况并没有太大区别.结论 在保证通风、定期消毒、合理使用生物安全柜及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实验区与生活区相对分开,完全可以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作者:温志国;王全哲;安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转化医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也叫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or translational study)或临床转化科学(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生物医学及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指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次伟大革命,转化医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生物制药界,以及医学科技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极大关注,已经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和着力点.

    作者:刘小荣;张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衰竭小鼠模型造血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对造血衰竭小鼠模型进行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 建立雌性小鼠造血衰竭模型,移植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雄性小鼠脾细胞,检测受体小鼠生存时间、外周血WBC、脾湿重及脾集落(CFU-S)数,进行G带染色体分析受体小鼠是否有Y染色体.结果 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雄性小鼠脾细胞5×106个输注给致死剂量照射后的雌性小鼠,可明显延长其存活时间,提高受体小鼠外周血WBC数,也能增加脾湿重,提高脾集落数,经G带染色体分析进行Y染色体检测,受体小鼠骨髓检测可观察到20%的Y染色体.结论 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含有多能干细胞,回输注入造血衰竭的小鼠能重建小鼠造血功能.

    作者:阮光萍;庞荣清;姚翔;邓永丽;朱向情;王金祥;王强;马丽花;潘兴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评价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对老年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

    目的 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的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在老年患者中梅毒的诊断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采用ELISA方法梅毒筛查呈阳性的95例老年患者标本进一步作TRUST和TPPA法检测.结果 ELISA法筛查的95例阳性标本中,TPPA确证阳性93例,阳性符合率为97.8%;其中78例TRUST阳性,且TPPA确证试验均为阳性;17例TRUST阴性,TPPA确证15例阳性,2例阴性.结论 在老年患者梅毒抗体的检测中,ELISA法与TPPA法确证试验有较好的符合率,是梅毒筛查的理想方法;TRUST法则可以作为梅毒筛查及治疗的检测手段.

    作者:孙守勋;项贵明;张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项目的实例分析及方法体会

    目的 通过对部分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和纠正的实例分析,介绍对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方法及对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工作体会.方法 对4例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实例分析.结果 在分析室间质评未通过项目时首先要分析室间质评结果的偏差情况,从而对室内质控、校准、仪器的维护保养、试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对于室间质评成绩合格的项目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注意其偏倚情况,及时发现消除系统误差;室内质控的失控、漂移对室间质评的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实验室应认真监测室内质控结果;室间质评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各项目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对不能归组的仪器或方法评价不够客观公平;室间质评样本的基质效应会对某种试剂或方法产生影响,不同室间质评组织对同一项目的 评价存在差异.结论 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室间质评结果,通过其他比对方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作者:徐春芝;吴继明;王蕾;潘宗岱;刘贵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Notch-1基因检测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对照组织标本中Notch-1的表达水平.结果 Notch-1在癌组织与对照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otch-1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在结直肠中,Notch-1高表达对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窦翠云;常洪劲;乔海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