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进;孔花娟
临床检验实习阶段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总体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医学检验专业当今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较成熟的、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即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
作者:朱浩稳;任碧琼;邹国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人胎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定性、定量与孕酮(P)联合检测在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异位妊娠的59例患者首先使用金标准早早孕试纸对其血浆和尿液进行β-HCG定性分析,随后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其血清中β-HCG和P含量,并与正常妊娠者血清中β-HCG和P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浆β-HCG定性测定59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00%;尿液β-HCG定性检测有51例阳性,阳性率为86.44%,定量检测的异位妊娠者血清中β-HCG和P含量均低于正常妊娠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临床急诊疑为异位妊娠患者进行血浆和尿液β-HCG定性分析,可以迅速提供支持性初步诊断报告,定量联合检测β-HCG和P含量对于异位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不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方法 对2006~2010年莆田市无偿献血者94 963例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内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提高服务水平、选择高质量试剂、维护仪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因素是不合格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林铁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胱抑素C(Cys C)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检测对象分为三组.A组:健康对照组(50例);B组: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45例);C组:2型糖尿病肾病组(30例).均检测其LP(a)、LDL-C和CysC水平.结果 B组和C组血清LP(a)、LDL-C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P<0.01);C组血清LP(a)、LDL-C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LP(a)、LDL-C与Cys 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76,P<0.01;r=0.898,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LP(a)、LDL-C水平有明显变化,并与Cys C呈正相关.
作者:张斌;王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冠心病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关系的对照研究,以此作为基础文献,数据以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6篇,漏斗图显示文献无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较健康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1),多支病变组较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1),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健康者,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越低.
作者:史连义;周志伟;田雪梅;张继领;刘继勇;杨保昌;马春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每年大约有(35~50)×103例患者,其中约10×103例患者死亡[1].乙脑患者中重症患者往往留下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病毒主要经蚊虫或吸血昆虫传播,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随后进入血流,引起免疫反应,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沉积于脑实质和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产生免疫损伤[2].
作者:许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X蛋白,探讨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X蛋白,分别比较健康对照组、肝癌组与肝炎组的X蛋白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阳性率的差异以及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检出率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X蛋白对疾病的影响.结果 肝炎组患者的X蛋白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癌组X蛋白阳性率高于肝炎组,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X蛋白阳性率高于阴性,HBeAg抗原阳性中X蛋白的检出率也高于阴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X蛋白在疾病监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影响.
作者:黄国清;郭强忠;舒少为;唐恒锋;吴爱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分析肠绦虫病误诊的原因,以提高诊治率.方法 分析误诊误治病例资料.将可疑绦虫节片白色扁状物进行改进,3 0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物涂片,光学显微镜下查找虫卵;并采用中药联合驱虫.结果 人们缺乏肠寄生虫的知识,将肠绦虫节片误诊为肠黏膜;从白色扁状物查见数量不等的完全和不完全性绦虫卵;应用中药联合驱虫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改进的检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肠绦虫病的确诊及良好的驱虫效果.重视扁阔状白色肠绦虫节片与不规则的肠黏膜鉴别以及熟悉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率.
作者:杨麦贵;杨阳;岳波;李媛;郑善銮;樊爱琳;屈玲;罗小楠;郝晓柯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的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方法,定量检测CD44v6基因在胰腺癌患者中的mRNA表达水平.方法 设计目的 基因CD44v6和内参基因β-actin的引物与探针并构建两者的重组质粒,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二重qRT-PCR方法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应用该方法定量检测18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CD44v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了构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其特异性较高,重复性良好,CD44v6和β-actin基因的检测下限均达到100 copy/μL,是常规RT-PCR的10倍,7例胰腺癌患者百万PBMC中CD44v6表达量的对数值为3.4~3.9,另9例为3.9~4.9,仅2例在5.0以上.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二重qRT-PCR方法可定量检测CD44v6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试验个体及试验组的CD44v6 表达水平进行比较,从而为胰腺癌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周刚;邱大卫;秦大江;牛立志;蔡金蕾;何丽华;黄文浩;徐克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结果在妊娠糖尿病(GDM)筛查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正常妊娠组、妊娠糖尿病组(GDM)、糖耐量试验异常组进行空腹血糖(FPG)、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GCT)、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结果 妊娠糖尿病组HbAlc、FPG、GCT结果与正常妊娠组、糖耐量异常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lc、GCT阳性率与临床终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lc水平测定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在妊娠糖尿病筛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祁从辉;孟祥翠;李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BC-53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性能.方法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对BC-5300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BC-5300血液分析仪的空白计数、线性、重复性、携带污染率和仪器可比性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白细胞分类准确性试验的结果:仪器法与参考方法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其他有核细胞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1 2、0.699 2、0.701 4、0.159 2、-0.221 7、0.结论 BC-5300血液分析仪性能良好,具有白细胞分类准确性,基本达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血液分析仪标准,可用于基层医院对全血细胞计数进行筛选.
作者:许业栋;钟青;陆灿;肖静;吴永国;杨元好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潜在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 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2007~2010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高.报废项目呈上升趋势的有脂肪血、溶血、少量血,呈下降趋势的有ALT、HBsAg阳性血液.结论 为了减少血液报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实验环境和设备在佳状态;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及咨询指导;制订试剂耗材的优选方案;保证街头采血检测在可控范围内,应针对报废的统计报表建立预警机制.
作者:仇建周;荆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嗜血杆菌属属巴斯德菌科,因在生长过程中需含有X因子和V因子的血液琼脂而得名[1].人类感染常见菌种为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杜克雷嗜血杆菌,本属细菌主要寄生在人的咽喉及口腔黏膜,少见于消化道和生殖道[1-2].其中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人类的急性化脓感染,如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中耳炎、鼻窦炎、肺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以及严重的继发感染.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呈上升趋势[3].杜克雷嗜血杆菌是引起软下疳的病原菌.嗜血杆菌属苛氧菌,对其分离培养是反映实验室鉴定水平的标志[4].许多微生物实验室由于不具备苛养菌的分离培养条件,如培养基、CO2环境、人员业务水平所限而不能辨别菌落,使苛氧性的此类细菌分离率几乎为零,因此在常规实验室应加强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重视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以提高此类苛氧菌的分离率,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的生物学依据.
作者:楚文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心脏专科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该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感染标本.结果 分离出非发酵菌349株且多数分布在呼吸系统,居前3位的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35株(38.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1株(28.9%)、鲍曼不动杆菌69株(19.8%);ICU中非发酵菌感染所占比率高,为71.9%.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β-内酰胺类抑制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 非发酵菌在临床感染标本中的分离率及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非发酵菌耐药性的动态监测,对控制院内感染、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杰;崔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性以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1].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许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产生各种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分别从各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马艳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感染现状及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Microtrak Ⅱ EIA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 147例男性尿道拭子和女性宫颈标本的沙眼衣原病原体抗原.结果 5 147例共检出465例阳性标本,总阳性率9.03%.其中2008~2010年沙眼衣原体检测数分别为2 123例、1 552例和1 472例.阳性率分别为9.04%、8.44%和9.65%;男性检测数为3 369例、女性为1 778例,阳性率分别为10.54%、6.19%,男、女性发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P<0.01).结论 感染的人群从以女性为主逐步向以男性为主转移,并趋向青年化.加大性健康教育、普及检测手段、控制性疾病的传播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张莉;李平;黄平;李嘉彦;颜景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慢性淋病患者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正确地使用抗生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2010年性病门诊及皮肤科门诊送检的生殖道分泌物(不包括淋球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134例患者分离出1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06株,占68%(106/155),革兰氏阴性杆菌44株,占28%(44/155),念珠菌5株,占3%(5/155).革兰氏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71株),占46%(71/155);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多(25株),占16%(25/15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性较高;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生素敏感性较高.呋南妥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等老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效,值得临床应用.结论 慢性淋病患者应及时做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既经济又有效的药物给予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盲目用药、经验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新的<侵权责任法>实施,患者的医疗保健和法制观念发生转变;医疗保险制度化,许多检验数据将是医疗质量、医疗保险条款落实的依据,因此检验科质量已经成为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检验科质量取决于人员的道德水平、技术水平和仪器、试剂的质量[1-2].该院在检验科试剂管理上逐步建立试剂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试剂信息化管理,试剂制度化管理,为医院检验科试剂科学管理进行一些有意的探讨.
作者:梅海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室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探讨生物安全防护对策.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1个月内随机检测3次实验室各区域及物表微生物.结果 除采血室及工作人员手之外,其他区域及物表微生物污染均未达到合格标准要求.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微生物污染情况并没有太大区别.结论 在保证通风、定期消毒、合理使用生物安全柜及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实验区与生活区相对分开,完全可以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作者:温志国;王全哲;安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对比两种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敏感性.方法 分别利用RT-PCR与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不同稀释度的流感咽拭子标本进行扩增,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RT-PCR只能对稀释100倍以下的流感标本扩增出条带,而实时荧光RT-PCR对稀释1 000倍的标本仍能出现扩增曲线.结论 实时荧光RT-PCR方法比RT-PCR方法敏感性高10倍.
作者:史芳芳;李红叶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