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胡志斌

关键词:肾病, 肾小球滤过率,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摘要:目的 研究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水平检测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189例慢性肾病患者血清样本,分别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水平,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Scr和Urea在慢性肾病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肾病患者中,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Scr和Urea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疾病程度越轻,差异越明显.结论 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慢性肾病患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灵敏度更高,优于Scr和Urea等指标,其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肾小球滤过率的损害程度,是早期诊断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敏感指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8~2010年医院病原菌分布及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对该2008~2010年病原菌分布和主要病原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临床细菌学标本,菌株鉴定采用黑马BACT-IST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法,测定临床主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阳性标本中主要为痰液,3年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0.47%、53.35%和66.07%,病原体分布呈现多元化,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不断增加,对相应的抗菌药物敏感率均出现逐年降低的现象.结论 该院重症患者较多,病原菌感染结构较为固定,抗菌药物敏感率逐渐降低,临床应合理用药以降低耐药率.

    作者:齐莹莹;康运凯;姚红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肠绦虫病误诊误治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肠绦虫病误诊的原因,以提高诊治率.方法 分析误诊误治病例资料.将可疑绦虫节片白色扁状物进行改进,3 0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物涂片,光学显微镜下查找虫卵;并采用中药联合驱虫.结果 人们缺乏肠寄生虫的知识,将肠绦虫节片误诊为肠黏膜;从白色扁状物查见数量不等的完全和不完全性绦虫卵;应用中药联合驱虫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改进的检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肠绦虫病的确诊及良好的驱虫效果.重视扁阔状白色肠绦虫节片与不规则的肠黏膜鉴别以及熟悉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率.

    作者:杨麦贵;杨阳;岳波;李媛;郑善銮;樊爱琳;屈玲;罗小楠;郝晓柯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清T、NO、IGF-Ⅰ水平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关系

    目的 观察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睾酮(T)、一氧化氮(NO)、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抽取71~8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82例,扫描骨密度(BMD),根据Tscore值,分为骨质疏松组(n=67)和骨量减少组(n=15);另选年龄40~55岁健康者30例为健康对照组.同时,抽取该院健康男性体检人员346例,年龄31~80岁,以每10岁进行分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T,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免疫放射法测定IGF-Ⅰ水平.结果 老年男性患者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NO、IGF-Ⅰ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不同年龄组,受试者T水平30~39、40~49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NO、IGF-Ⅰ水平,30~39、40~49、50~60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则逐渐下降(P<0.05,P<0.01).血清T、NO、IGF-Ⅰ与年龄呈负相关(r=-0.614,r=-0.498,r=-0.431),与BMD呈正相关(r=0.512,r=0.603,r=0.549).结论 血清T、NO、IGF-Ⅰ不足或相对缺乏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清T、NO、IGF-Ⅰ可作为更加准确而且易于检测的预测骨质疏松发病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郑青;梁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自身抗体及其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及应用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性以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1].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许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产生各种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分别从各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马艳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急诊生化标本检测周转时间分析

    实验室检查提供诊断疾病、监测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依据.临床医师60%~70%的重要决策基于实验室检测结果,对实验室检测的质量与速度有同等要求.随着检测质量得以提高,临床对于检测速度日益关注.医疗管理领域出现了新的管理模式--速度管理,样本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 TAT)为内容之一.TAT指从医师申请检查至获得报告所需时间,分为申请、付费、采样、送检、检测、审核、报告几个阶段.TAT与准确性、精密度对于评估医院及检验科服务质量和效率同等重要[1-2].随着自动化分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检验科工作效率大大增强.然而,由于医院规模扩大和检测项目增多,TAT 未见明显缩短[3-4].现以检验科急诊生化检验为代表,采用标本条码管理系统跟踪标本周转时间,评价实验室缩短TAT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探讨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效率的改进方法.

    作者:余楠;莫燕芳;谭伟清;李雪志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日立7600-020型生化分析仪故障排除

    日立7600-020型生化分析仪具有高效率、高精密度、高准确度、易操作等优点,当遇到仪器发生故障时,通过从仪器的工作原理入手,逐步排查可能导致故障发生的每个环节,终将故障排除.

    作者:朱旭;郑利平;李世葵;李秒兵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无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下降原因分析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不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方法 对2006~2010年莆田市无偿献血者94 963例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内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提高服务水平、选择高质量试剂、维护仪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因素是不合格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林铁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子宫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睾酮和催乳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睾酮(T)、催乳素( PR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循环酶法对33例子宫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T、PRL、Hcy水平检测,并与35例健康者做比对.结果 子宫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血清T、PRL、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P<0.01),手术治疗1个月后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子宫癌患者血清Hcy、T、PRL水平变化与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旭;郑利平;黄君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其感染现状及临床检测意义.方法 采用Microtrak Ⅱ EIA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 147例男性尿道拭子和女性宫颈标本的沙眼衣原病原体抗原.结果 5 147例共检出465例阳性标本,总阳性率9.03%.其中2008~2010年沙眼衣原体检测数分别为2 123例、1 552例和1 472例.阳性率分别为9.04%、8.44%和9.65%;男性检测数为3 369例、女性为1 778例,阳性率分别为10.54%、6.19%,男、女性发病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P<0.01).结论 感染的人群从以女性为主逐步向以男性为主转移,并趋向青年化.加大性健康教育、普及检测手段、控制性疾病的传播显得至关重要.

    作者:张莉;李平;黄平;李嘉彦;颜景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重建造血衰竭小鼠模型造血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对造血衰竭小鼠模型进行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 建立雌性小鼠造血衰竭模型,移植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雄性小鼠脾细胞,检测受体小鼠生存时间、外周血WBC、脾湿重及脾集落(CFU-S)数,进行G带染色体分析受体小鼠是否有Y染色体.结果 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雄性小鼠脾细胞5×106个输注给致死剂量照射后的雌性小鼠,可明显延长其存活时间,提高受体小鼠外周血WBC数,也能增加脾湿重,提高脾集落数,经G带染色体分析进行Y染色体检测,受体小鼠骨髓检测可观察到20%的Y染色体.结论 经天然活性物质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含有多能干细胞,回输注入造血衰竭的小鼠能重建小鼠造血功能.

    作者:阮光萍;庞荣清;姚翔;邓永丽;朱向情;王金祥;王强;马丽花;潘兴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原发性帕金森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的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PD)血清铁蛋白水平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将101例PD患者分为PD组、男性PD和女性PD组,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同时收集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应用临床量表进行评估,并与血清铁蛋白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男性PD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为(139.76±77.44)ng/mL,低于男性健康对照组[(177.97±97.29 ng/mL,P<0.05)];PD组的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患者年龄(r=0.244,P<0.05)、发病年龄(r=0.208,P<0.05)、教育年限(r=0.243,P<0.05)相关;男性PD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性功能障碍症状(r=0.270,P<0.05)相关;女性PD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年龄(r=0.417,P<0.05)、非运动症状的睡眠/疲劳感(r=-0.337,P<0.05)负相关.结论 低血清铁蛋白水平很可能为男性PD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铁蛋白水平和一些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詹晓燕;林玉蓓;刘卫国;李晓荣;王瑶;王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临床实验室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与生物安全防护研究

    目的 通过临床实验室微生物污染情况调查,探讨生物安全防护对策.方法 采用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1个月内随机检测3次实验室各区域及物表微生物.结果 除采血室及工作人员手之外,其他区域及物表微生物污染均未达到合格标准要求.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微生物污染情况并没有太大区别.结论 在保证通风、定期消毒、合理使用生物安全柜及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实验区与生活区相对分开,完全可以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作者:温志国;王全哲;安亮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自动化实验室规划设计与建设

    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是指将临床实验室自动化分析仪通过传送系统连接起来,进行流水线作业检测,实现样品运输、分类、前处理、检测、结果报告、后处理等全检验过程自动化[1].TLA由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和自动化流水线系统(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两部分组成.流水线作业是批量样本检测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实验室自动化建设蓬勃发展,仅2010年Beckman公司就与国内11家实验室签订协议安装自动化流水线系统.该院自动化实验室于2010年初投入使用,其规划设计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建成后多家医院及实验室人员来参观考察,现介绍该院自动化实验室规划设计的一些经验,希望能为引进自动化流水线系统的实验室提供参考.

    作者:齐永志;马聪;刘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胰腺癌患者CD44v6基因的表达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的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方法,定量检测CD44v6基因在胰腺癌患者中的mRNA表达水平.方法 设计目的 基因CD44v6和内参基因β-actin的引物与探针并构建两者的重组质粒,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二重qRT-PCR方法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应用该方法定量检测18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CD44v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了构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其特异性较高,重复性良好,CD44v6和β-actin基因的检测下限均达到100 copy/μL,是常规RT-PCR的10倍,7例胰腺癌患者百万PBMC中CD44v6表达量的对数值为3.4~3.9,另9例为3.9~4.9,仅2例在5.0以上.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二重qRT-PCR方法可定量检测CD44v6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试验个体及试验组的CD44v6 表达水平进行比较,从而为胰腺癌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周刚;邱大卫;秦大江;牛立志;蔡金蕾;何丽华;黄文浩;徐克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与幽门螺杆菌在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CHD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每组15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IL-18水平与幽门螺杆菌IgG抗体(Hp-IgG)阳性率.结果 OMI组、UAP组和AMI组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8水平在SAP组、OMI组、UAP组和AMI组中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Hp-IgG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CHD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p-IgG阳性率显著升高,IL-18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变化,对预测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判断预后有实用价值.

    作者:许承斌;柴晓文;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安全是实验室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目前因为安全隐患而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给国家、社会、单位、家庭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实验室也应该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近年来因为非典性肺炎、禽流感等疾病的突发和流行,国家对生物安全高度重视,于2003年4月29 日专门颁布了<传染性非典性肺炎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指南>,也对贫困地区和基层单位花费巨资进行设备投入和人才培训,使实验室安全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得到了基层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作者:李臣;赵晨晖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医学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创建

    临床医学教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等方面,实践教学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2].近年来,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医学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逐渐更新并趋于一流.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医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见习、实习教学的现象.虽然有了好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但使用效率很低,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充分利用好教学设备[3-4].

    作者:张曦;刘耀;陈幸华;向炎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项目的实例分析及方法体会

    目的 通过对部分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和纠正的实例分析,介绍对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方法及对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工作体会.方法 对4例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实例分析.结果 在分析室间质评未通过项目时首先要分析室间质评结果的偏差情况,从而对室内质控、校准、仪器的维护保养、试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对于室间质评成绩合格的项目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注意其偏倚情况,及时发现消除系统误差;室内质控的失控、漂移对室间质评的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实验室应认真监测室内质控结果;室间质评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各项目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对不能归组的仪器或方法评价不够客观公平;室间质评样本的基质效应会对某种试剂或方法产生影响,不同室间质评组织对同一项目的 评价存在差异.结论 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室间质评结果,通过其他比对方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作者:徐春芝;吴继明;王蕾;潘宗岱;刘贵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诊断试剂科学管理的探讨

    新的<侵权责任法>实施,患者的医疗保健和法制观念发生转变;医疗保险制度化,许多检验数据将是医疗质量、医疗保险条款落实的依据,因此检验科质量已经成为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检验科质量取决于人员的道德水平、技术水平和仪器、试剂的质量[1-2].该院在检验科试剂管理上逐步建立试剂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试剂信息化管理,试剂制度化管理,为医院检验科试剂科学管理进行一些有意的探讨.

    作者:梅海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筛查妊娠糖尿病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结果在妊娠糖尿病(GDM)筛查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正常妊娠组、妊娠糖尿病组(GDM)、糖耐量试验异常组进行空腹血糖(FPG)、口服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GCT)、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结果 妊娠糖尿病组HbAlc、FPG、GCT结果与正常妊娠组、糖耐量异常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lc、GCT阳性率与临床终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lc水平测定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在妊娠糖尿病筛查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祁从辉;孟祥翠;李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