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评价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对老年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

孙守勋;项贵明;张鹏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诊断, 梅毒抗体
摘要:目的 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的三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评价其在老年患者中梅毒的诊断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采用ELISA方法梅毒筛查呈阳性的95例老年患者标本进一步作TRUST和TPPA法检测.结果 ELISA法筛查的95例阳性标本中,TPPA确证阳性93例,阳性符合率为97.8%;其中78例TRUST阳性,且TPPA确证试验均为阳性;17例TRUST阴性,TPPA确证15例阳性,2例阴性.结论 在老年患者梅毒抗体的检测中,ELISA法与TPPA法确证试验有较好的符合率,是梅毒筛查的理想方法;TRUST法则可以作为梅毒筛查及治疗的检测手段.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在HPV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诊断,以了解HPV亚型的感染状态.方法 采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对2 322例患者进行21种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 共检出HPV感染者952例,阳性率为40.99%.其中高危型感染795例,占83.5%;低危型感染157例,占16.5%;混合感染309例,占总阳性的32.46%;单个亚型感染数为643例,占67.54%,其中常见的3种亚型是52、16和58型,分别为131例(20.37%)、110例(17.11%)和76例(11.82%).不同年龄组的HPV感染检出率差异明显,小于20岁、20~35岁、35~50岁和大于50岁的HP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3.8%、48.7%、42.9%和4.6%,各年龄组低危型和高危型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6%和2.2%、17.5%和31.2%、10.8%和32.1%、0%和4.6%.结论 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在HPV感染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为临床HPV感染诊断和宫颈癌的监测及预防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王文强;龙丹;胡庆宏;易诚予;骆长玲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关于冠心病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关系的对照研究,以此作为基础文献,数据以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符合要求的文献26篇,漏斗图显示文献无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较健康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1),多支病变组较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1),双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健康者,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越低.

    作者:史连义;周志伟;田雪梅;张继领;刘继勇;杨保昌;马春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采集血标本后放置不同时间对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上机检测的影响.方法 对135例患者采集末梢全血,138例患者采集静脉全血,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管混匀抗凝,然后分别放置0、10、30 min后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记录对比3个时间测定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 末梢全血患者的0、10 min的结果与30 min的结果比较(白细胞数升高,血小板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全血患者的0、10 min的结果与30 min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提高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的准确性,血标本采集后好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再上机检测,尤其是末梢全血应采集放置10 min后检测,建议好用静脉血代替末梢全血检测患者血常规.

    作者:吴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空腹与餐后2h血液标本心肌酶谱检验结果比较

    目的 探讨餐后2 h采集的血液标本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9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采集空腹血液和餐后2 h血液,同时用AU-400生化分析仪对血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空腹和餐后2 h血液标本中AST、LDH、CK、CK-MB和α-HBDH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餐后2 h采集的血液标本对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朱海梅;王小华;苏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胰腺癌患者CD44v6基因的表达

    目的 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的二重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方法,定量检测CD44v6基因在胰腺癌患者中的mRNA表达水平.方法 设计目的 基因CD44v6和内参基因β-actin的引物与探针并构建两者的重组质粒,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二重qRT-PCR方法的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应用该方法定量检测18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CD44v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了构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其特异性较高,重复性良好,CD44v6和β-actin基因的检测下限均达到100 copy/μL,是常规RT-PCR的10倍,7例胰腺癌患者百万PBMC中CD44v6表达量的对数值为3.4~3.9,另9例为3.9~4.9,仅2例在5.0以上.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二重qRT-PCR方法可定量检测CD44v6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试验个体及试验组的CD44v6 表达水平进行比较,从而为胰腺癌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作者:周刚;邱大卫;秦大江;牛立志;蔡金蕾;何丽华;黄文浩;徐克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结构的研究进展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每年大约有(35~50)×103例患者,其中约10×103例患者死亡[1].乙脑患者中重症患者往往留下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病毒主要经蚊虫或吸血昆虫传播,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叮咬人体后,病毒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增殖,随后进入血流,引起免疫反应,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沉积于脑实质和血管内皮细胞,激活补体,产生免疫损伤[2].

    作者:许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模型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采用改良的六亚甲基四胺银染色法检测获得肺组织中的肺孢子虫包囊,利用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结果 感染组大鼠全部感染了卡氏肺孢子虫,感染率为10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254 5±0.067 9)μmol/mg,正常对照组大鼠卡氏肺孢子虫包囊的检出率为0%,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为(0.401 4±0.087 8)μmol/mg,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大鼠肝脏组织中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测定肝脏组织S-腺苷甲硫氨酸酶的含量可以辅助诊断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作者:张金花;杨霞霞;万启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慢性淋病患者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慢性淋病患者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正确地使用抗生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2010年性病门诊及皮肤科门诊送检的生殖道分泌物(不包括淋球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134例患者分离出15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06株,占68%(106/155),革兰氏阴性杆菌44株,占28%(44/155),念珠菌5株,占3%(5/155).革兰氏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71株),占46%(71/155);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多(25株),占16%(25/15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性较高;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抗生素敏感性较高.呋南妥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等老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效,值得临床应用.结论 慢性淋病患者应及时做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既经济又有效的药物给予针对性的治疗,避免盲目用药、经验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李霞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项目的实例分析及方法体会

    目的 通过对部分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和纠正的实例分析,介绍对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分析方法及对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工作体会.方法 对4例室间质量评价成绩不合格项目的 实例分析.结果 在分析室间质评未通过项目时首先要分析室间质评结果的偏差情况,从而对室内质控、校准、仪器的维护保养、试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中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检验质量.对于室间质评成绩合格的项目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注意其偏倚情况,及时发现消除系统误差;室内质控的失控、漂移对室间质评的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实验室应认真监测室内质控结果;室间质评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各项目评价标准不够统一,对不能归组的仪器或方法评价不够客观公平;室间质评样本的基质效应会对某种试剂或方法产生影响,不同室间质评组织对同一项目的 评价存在差异.结论 实验室应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室间质评结果,通过其他比对方法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

    作者:徐春芝;吴继明;王蕾;潘宗岱;刘贵建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中检出aac(6′)-Ⅰb-suzhou型基因

    目的 了解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及耐药机制.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检测59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nrA、qnrB和qnrS、qnrC、aac(6′)-Ⅰb及qepA基因,并对扩增阳性基因qnrB、aac(6′)-Ⅰb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59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共检出qnrB 3株(5.1%)、aac(6′)-Ⅰb 22株(37.3%),qnrB经测序证实为qnrB4,aac(6′)-Ⅰb经测序证实为aac(6′)-Ⅰb-cr 型1株(1.7%)和aac(6′)-Ⅰb-suzhou型3株(5.1%).结论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机制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及携带qnrB4、aac(6′)-Ⅰb和aac(6′)-Ⅰb-cr 基因有关;本研究是国内首次从大肠埃希菌中检出aac(6′)-Ⅰb-suzhou型基因.

    作者:丁秋蕾;杨小娜;梅志琴;赵建宏;时东彦;霍卫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乙型肝炎X蛋白的检测及其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影响的探讨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X蛋白,探讨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X蛋白,分别比较健康对照组、肝癌组与肝炎组的X蛋白检测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阳性率的差异以及e抗原(HBeAg)阳性和阴性中X蛋白检出率的差异,探讨乙型肝炎X蛋白对疾病的影响.结果 肝炎组患者的X蛋白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肝癌组X蛋白阳性率高于肝炎组,乙型肝炎DNA测定值阳性X蛋白阳性率高于阴性,HBeAg抗原阳性中X蛋白的检出率也高于阴性,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X蛋白在疾病监测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且可能对病毒的复制有影响.

    作者:黄国清;郭强忠;舒少为;唐恒锋;吴爱成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无偿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下降原因分析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不合格率下降的原因.方法 对2006~2010年莆田市无偿献血者94 963例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年内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提高服务水平、选择高质量试剂、维护仪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因素是不合格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林铁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使用尿液流式分析仪UF-1000i进行尿液检测的研究进展

    尿液检测以其简便、快捷、标本易得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检验科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能为临床提供丰富的信息.如今多数实验室对于尿液中有形成份的分析采用尿沉渣显微镜检测、尿干化学法、尿细菌培养以及尿液流式细胞分析.尿沉渣显微镜检测虽然被视为尿沉渣检测的金标准,但受检测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结果判断不一致,可比性差且费时费力[1].干化学法灵敏度较高,但受多种物质干扰,假阳性和假阴性较多[2].为了提高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和提高效率,流式细胞分析应运而生.UF-1000i全自动尿液流式细胞仪是日本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继UF-50、UF-100和UF-100i后于2005年推出的一套较先进的尿液有形成份分析系统,其以简便、快速、有效的特点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青睐[3].

    作者:何雨峰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肠绦虫病误诊误治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肠绦虫病误诊的原因,以提高诊治率.方法 分析误诊误治病例资料.将可疑绦虫节片白色扁状物进行改进,3 000 r/min离心5 min,取沉淀物涂片,光学显微镜下查找虫卵;并采用中药联合驱虫.结果 人们缺乏肠寄生虫的知识,将肠绦虫节片误诊为肠黏膜;从白色扁状物查见数量不等的完全和不完全性绦虫卵;应用中药联合驱虫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改进的检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肠绦虫病的确诊及良好的驱虫效果.重视扁阔状白色肠绦虫节片与不规则的肠黏膜鉴别以及熟悉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率.

    作者:杨麦贵;杨阳;岳波;李媛;郑善銮;樊爱琳;屈玲;罗小楠;郝晓柯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某地区121例缺铁性贫血对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的影响,为合理诊断和治疗糖尿病、避免误诊及过度诊断提供思路.方法 对IDA患者121例(男61例,女60例)进行铁代谢(包括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液分析(包括RBC、Hb、HCT、MCV、MCH、MCHC)、骨髓细胞形态分析、空腹血糖及HbAlc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研究IDA对HbAlc测定的影响.结果 根据贫血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贫血(Hb>90 g/L)22例,重度贫血(Hb 60~90 g/L)70例,中度贫血(Hb 30~60 g/L)21例,极重度贫血(Hb<30 g/L)8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均值分别为轻度贫血5.38、中度贫血5.80、重度贫血6.21、极重度贫血6.5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缺铁性贫血组的HbAlc明显增高(P<0.05),Hb、HCT、MCV、MCH和MCHC明显降低(P<0.05),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明显降低(P<0.05),总铁结合力增高(P<0.05),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的HbAlc与Hb、HCT、MCH、MCV、RBC及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7、-0.588、-0.647、-0.779、-0.635、-0.578、-0.552、-0.587,P<0.01),与空腹血糖无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029,P>0.05),与总铁结合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610,P<0.01).结论 IDA可导致HbAlc升高,且HbAlc与Hb、HCT、MCH、MCV、RBC及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呈负相关,与总铁结合力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无线性关系.

    作者:姚瀚鑫;许建成;续薇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自身抗体及其在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检测及应用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广泛沉积于血管壁,免疫损伤导致血管壁、间质的纤维素样坏死性炎性以及随后产生多器官的胶原纤维增生,导致全身多器官损害[1].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许多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产生各种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现分别从各种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马艳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血液报废的趋势性研究及预防对策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血液报废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潜在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 按不合格的原因归类统计2007~2010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高.报废项目呈上升趋势的有脂肪血、溶血、少量血,呈下降趋势的有ALT、HBsAg阳性血液.结论 为了减少血液报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责任心与专业技术水平,保证实验环境和设备在佳状态;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及咨询指导;制订试剂耗材的优选方案;保证街头采血检测在可控范围内,应针对报废的统计报表建立预警机制.

    作者:仇建周;荆梅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68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方法 随机选择680例该院收治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采集不同的泌尿生殖道标本后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结果 680例标本支原体总检出率为46.5%(316/680),男性检出率为26.9%(35/130),女性检出率为51.1%(281/550);20~<30岁和≥40岁患者支原体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316例阳性标本中单纯Uu阳性240例,占75.9%;单纯Uu感染对克拉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的敏感率在80%以上;Mh感染敏感率在90%以上的抗菌药物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Uu和Mh合并感染敏感率在80%以上的抗菌药物为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结论 在选择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药物时,需结合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支原体感染的诊治需结合不同地区的感染状况和耐药性监测结果,并及时进行支原体病原学检测.

    作者:汤进;孔花娟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1254例健康体检者血脂和血糖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体检人群血脂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GLU)水平分布情况,为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1 254例健康体检者按年龄共分为6组(其中20~29岁组216例,30~39岁组264例,40~49岁组234例,50~59岁组 204例,60~69岁组180例,70岁以上组156例),并且对TC、TG、HDL、LDL和GLU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的血脂、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49岁血脂异常率偏高,30~59岁血糖异常率偏高.结论 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与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和年龄结构有一定关系;高血糖、高血脂有年轻化的趋势.提倡人们健康合理饮食,早期发现和干预高血脂、高血糖,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包凌娟;任君;史新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胱抑素C的关系

    目的 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胱抑素C(Cys C)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检测对象分为三组.A组:健康对照组(50例);B组:2型糖尿病无肾病组(45例);C组:2型糖尿病肾病组(30例).均检测其LP(a)、LDL-C和CysC水平.结果 B组和C组血清LP(a)、LDL-C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P<0.01);C组血清LP(a)、LDL-C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LP(a)、LDL-C与Cys 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76,P<0.01;r=0.898,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LP(a)、LDL-C水平有明显变化,并与Cys C呈正相关.

    作者:张斌;王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