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肌酸激酶高活性精神疾病患者情况初步调查

沈广虎;王丽娜;张文英;赵玉祥;沈玥

关键词:精神病, 肌酸激酶, 回顾性研究
摘要: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精神疾病患者入院检查时,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异常增高,为探究其中原因,为课题<发作期精神患者高肌酸激酶电泳图谱分析>进行前期准备,对血清肌酸激酶高活性水平的精神疾病患者临床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胸苷激酶的检测以及其在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中的意义

    目的 前列腺癌是一种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高居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前3位,且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长期以来,人们对前列腺癌的检测手段一直停留在直肠指诊、PSA筛查和穿刺活检上.能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前列腺癌在临床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检测血清胸苷激酶1(TK)在早期诊断前列腺癌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检测法,检测在本院就诊的150例男性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其中70例为前列腺癌患者(年龄29~80岁),40例为前列腺增生患者(年龄50~92岁),另40例为来本院作健康体检的健康男性(年龄35~50岁).结果 1)前列腺癌组:70例经过病理活检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STK1值(3.66±1.91)pM/L,灵敏度71.5%.2)前列腺增生组:40例同期治疗的病理检查确诊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28±0.35)pM/L.特异度85%.3)健康对照组:40例健康人检查结果均无泌尿系统疾病,STK1值(0.79±0.27)pM/L,无一例异常结果.经血清胸苷激酶1检测发现,前列腺癌组与健康男性组间T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胸苷激酶1对前列腺肿瘤TMN分期,T_1 35例,T_2 19例,T_3 10例,T_4 6例的灵敏度分别为:62.85%(22/35)、73.68%(14/19)、80.00%(8/10)、100.00%(6/6).结论 使用血清胸苷激酶检测前列腺癌中有显著的特异性,可作为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方法.

    作者:李蜀婧;靳风烁;李彦锋;周波;胡正委;孙中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用循环酶法测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结论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脑血管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其水平随着冠心病程度加重而增加,脑血管病类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关.

    作者:蒋灵霓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尿中铁蛋白测定诊断肿瘤的实用价值

    近年有文献报道血清铁蛋白分布十分广泛,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内都含有SF.许多恶性肿瘤患者体液中的SF明显升高,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癌细胞本身合成大量的SF.本室对肝硬化、慢活肝、重症肝炎、原发性肝癌、肺癌、胃癌患者尿液利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了铁蛋白的检测,同时用健康者的尿液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马永杰;张金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脑脊液乳酸和腺苷脱氨酶检测在小儿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脑脊液乳酸和腺苷脱氨酶检测在小儿脑膜炎临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显色法检测腩脊液乳酸(LA)水平,酶动力学法检测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组)和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脑脊液LA水平和ADA活性明显高于病脑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脑组脑脊液LA水平高于结脑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脑组与化脑组脑脊液ADA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结脑组脑脊液ADA阳性率为83.33%(20/24),而化脑组脑脊液ADA活性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组)脑脊液LA水平和ADA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LA水平和ADA活性的同时检测,有助于小儿脑膜炎的临床鉴别诊断.

    作者:黄彩芝;莫丽亚;胡彬;郭宽鹏;周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尿胱抑制C在药物性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尿胱抑素C在早期检测药物导致肾脏损害中的作用,减少或预防药物原因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方法 在用药前选择肾功能检查正常,1周内未使用药物的患者,比较患者在使用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及顺铂和卡托普利等药物前后1周内血CysC及尿GGT、UMA、α1-M、TRF、IgG和CysC的差异及阳性率.结果 SCysC在除顺铂外的各组药物使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UCysC在氨基糖苷类、顺铂和卡托普利组高于其他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MA在氨基糖苷类和顺铂组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α1-MG在顺铂组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氨基糖苷类组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F在顺铂组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GT在顺铂和卡托普利组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1周后,UCys、UMA和GGT全部阳性的患者共22例,占13.2%;UCysC、UMA和GGT有1项阳性的患者共89例,占53.3%.结论 UCysC在药物对肾脏的损害诊断中灵敏度高于其他各项指标,总灵敏度达到36.5%,UMA总灵敏度为24.6%,GGT总灵敏度为28.1%.UMA主要受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GGT为肾小管损伤指标.三者联合检测有利于尽早发现肾脏损伤并判断肾小球/肾小管源性损伤及程度,是较为理想的药物性肾脏损伤的筛选指标.

    作者:沈雄文;孙关忠;胡云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gyrA/gyrB/parC/parE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 了解耐氟喹诺酮大肠埃希菌gyrA/gyrB/parC/parE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筛选耐左氧氟沙星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gyrA/gyrB/parC/parE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双向测序,分析上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PCR扩增耐菌株gyrA/gyrB/parC/parE基因,获得目的 片段,测序结果显示,氟喹诺酮耐药基因突变集中在gyrA基因83、87位Ser→Leu、Asp→Asn突变;parC基因55位Ser→Leu突变,部分菌株尚存在62位Gln→Glu第二突变点;未发现gyrB、parE突变.结论 靶位点gyrA和parC的改变,是本地大肠埃希菌对氟唪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

    作者:蒋杰;胡大春;邵剑春;赵晓丽;宋晓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甲状腺自身抗体在白癜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A)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Tg)在白癜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男52例,女48例)白癜风患者和80例健康人(男38例,女42例)为研究对象,排除甲状腺疾病、甲状腺手术及接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患者.2组对象的性别和年龄相当.所有对象都接受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甲状腺疾病相关症状,皮肤表现和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甲状腺功能检测项目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和ATA、抗Tg.结果 白癜风患者23例(23%)血清ATA升高,11例(11%)血清抗-Tg升高;而对照组只有5例血清(6.3%)ATA升高,3例(3.8%)血清抗-Tg升高,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TSH水平为(1.59±1.25)U/L,对照组血清TSH水平为(1.14±1.08)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分组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皮肤受累范围等与血清ATA、抗-Tg阳性率相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癜风的病程及其类型与ATA及抗-Tg阳性率不具有相关性.此外,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fT3、fT4水平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ATA和抗-Tg可作为女性白癜风患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标志物,对血清ATA和抗-Tg水平升高的女性白癜风患者定期进行随访并检测甲状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冯玉丽;余文辉;周小梅;李伟雄;陈萍;叶秋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评价其在微转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运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情况,并以20例慢性胃炎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 胃癌组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60.8%(29/46),而慢性胃炎组和健康志愿者组均表达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胃癌组CK20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化状态、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无关.结论 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 mRNA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微转移的判断指标,可对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起指导作用.

    作者:陈忠;王卫东;袁立新;毛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流式免疫表型结果分析

    目的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的主要依据,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粗颗粒型骨髓象(M3a)多见.对于细颗粒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b),尤其在光镜下颗粒看不清楚、细胞核呈显著异形的骨髓象,流式细胞术的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可辅助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运用CD33、CD13、CD16、CD15、CD11b、CD10、CD117、HLA-DR、CD9等常用的荧光标志单抗.对50例临床上已确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细胞免疫表型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M3a和M3b型AML流式图谱有其共同性的特征性群体分布,即CD33阳性群体呈现荧光密度明显增强的、较均一的细胞群;CD13荧光强度呈连续性由弱到强分布;CD16、CD15、CD11b荧光强度明显下调甚至缺失;CD10抗原标志在此类型白血病粒细胞群体中均转为阴性;CD117早期髓系标志在46例病例中为阳性,HLA-DR在8例病例中有弱阳性表达,CD9在20例病例中为阳性.对于M3变异型AML,其早幼粒群体有可能分布在原始细胞群区域,即散射光信号(SSC)偏低,CD45呈弱阳性或阴性.结论 CD33、CD13、CD16、CD15、CD11b、CD10、CD117、HLA-DR、CD9等抗体对M3有较高诊断价值.异常的早幼粒细胞群体无论是粗颗粒型、细颗粒型还是变异型,其流式图谱均呈现上述荧光抗原标志强弱缺失、髓系分化受阻的典型表现.可作为临床的参考依据,辅助诊断.

    作者:许艳丽;杜庆华;毛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阳性患者系列血清3种生物标志物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戊型肝炎病毒(HEV)IgM抗体阳性患者的入院时、住院中和出院时的系列血清中3种牛物标志物的变化情况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常规检测的HEV IgM抗体阳性患者的入院时、住院中和出院时的血清,用酶联免疫(EIA)试剂检测HEV IgG抗体和IgM抗体,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核酸,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 在25例HEV IgM抗体阳件患者系列血清中,HEV IgM抗体为4例高值无明显变化、15例高值明显下降变化、1例明显升高变化、5例低值无明显变化,HEV IgG抗体为3例高值无明显变化、15例高值明显升高变化、4例高值下降后维持高值、1例低值转为阴性、2例始终阴性,HEV RNA为入院第1天22例(88%)阳性、入院后1周15例(62.5%)阳性、入院后2周1例(5.6%)阳件.结论 戊型肝炎患者发病过程中,系列血清HEV IgG抗体和IgM抗体及HEV RNA联合检测有助于戊型肝炎的明确诊断.

    作者:胡安群;叶青;刘海燕;刘蔚;郑英杰;陆一涵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ASC在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甲基化诱导静止基因是一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可编码pyrin区和引起caspase聚集的caspase聚集区(CARD)两种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区,而这两种蛋白区在调节凋亡和免疫反应中均起重要作用,许多含PYD和CARD的蛋白突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的发生有关,在人的乳腺癌组织中就发现TMSI/ASC基因甲基化而静止.本文将对TMSI/ASC在细胞凋亡、炎性反应的机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江兴林;左云飞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小儿过敏性紫癜尿IgG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尿IgG检测在诊断过敏性紫癜(HSP)患儿早期肾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对188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99例紫癜性肾炎(HSPN)、26例对照组进行尿IgG检测;同时,对188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尿蛋白定性检测.结果 HSP组尿IgG异常率远高于尿蛋白定性的异常率(P<0.05);HSP组尿IgG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HSPN组尿IgG浓度高于HSP组(P<0.05).结论 尿IgG检测简单,无损伤性,对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损伤有很高价值.

    作者:王晓卫;钟天鹰;常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两种精子染色方法的分析及实验室意义

    精子形态学分析是精液分析中具价值的指标之一,对男性不育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精子体积小,形态变化大,直接观察未染色的精液标本所得出的精于形态结果可信度差,需要对精液涂片染色.目前,精子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多数存在操作步骤繁琐或试剂盒价格昂贵等不足.

    作者:高洋;黄国宁;刘东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规则

    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规则有其特殊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医疗机构临床实验窒定量测定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按照<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GB/20032302-T-361)执行.血细胞检查与凝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结果的可信度直接影响临床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杨学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深圳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核苷类药物治疗后相应突变位点筛查的研究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以及拉米夫定(LMV)和阿德福韦(ADV)两种药物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276例HBeAg阳性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的含量,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HBeAg的相对含量,DNA反向斑点杂交芯片技术检测HBV DNA基因型与LMV常见耐药位点、ADV常见耐药位点,全自动生化测定谷丙转氨酶.随机选取未发生以上突变位点慢性病例各96例,分别以LMV和ADV两种药物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12个月检测HBV DNA、HBeAg及ALT的含量,并在治疗12个月时筛查2组耐药突变位点.结果 276例HBeAg阳性标本有270例可以进行分型,其中B型138例(50.0%)、C型96例(34.8%)、D型10例(3.6%)、B+C混合型26例(9.4%)、未分型6例(2.2%).在治疗3个月时LMV组HBV DNA与HBeAg含量下降速度和阴转率以及ALT下降明显高于ADV组(P<0.05);但在治疗第12个月时LMV组HBV DNA含量下降速度和阴转率反而低于ADV组.LMV组有20例发生耐药位点,而ADV组无一例发生位点突变.结论 深圳地区乙肝分型主要以B、C两犁为主,B型略占优势,B+C混合型也占有一定比例,核苷类药物LAM及ADV单药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种药物比较,短期效果LAM优于ADV,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耐药突变基因的逐渐出现,ADV长期治疗效果反而要优于LAM.

    作者:张晓平;邱丽影;秦俊生;李俊祥;史冰洋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不同肝脏疾病治疗前后α-L-岩藻糖苷酶变化的观察分析

    目的 分析不同肝脏疾病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活性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93例治疗前AFU活性大于30 U/L的肝脏疾病患者,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29例、乙型肝炎20例、肝硬化21例、原发性肝癌(PHC)23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AFU活性的改变情况.AFU检测方法为MG-CNPF法.结果 相关性显示,急性黄疸型肝炎组在治疗1周后,AFU与TB、ALT浓度下降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周后,只有AFU与TB浓度下降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组在治疗1周或3周后,AFU与TB、ALT浓度下降的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治疗后AFU活性明显下降(P<0.01),原发性肝癌治疗后亦有所下降(P<0.05),而肝硬化的下降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中不同个体AFU活性变化的反应曲线显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AFU活性的变化有明显的下降规律,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后的变化出现部分升高和部分降低现象,而肝硬化的患者多数变化不大,只有个别呈现AFU活性降低的表现.结论 AFU活性检测可作为肝脏疾病疗效判断的1项观察指标.

    作者:欧超伟;段俊林;刘尧娟;郝彦强;王小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导致假性高血钾分析前阶段的影响因素

    与患者症状和体征不相符合的假性高血钾,增加了测定成本.威胁患者的医疗安全.本文阐述了引起假性高血钾的作用机制,寻找有效途径避免或减少假性高血钾的发生.

    作者:韦维;戴盛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一种新的肿瘤相关蛋白——Twist

    Twist蛋白属于碱性的螺旋-环-螺旋蛋白家族中的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在胚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Twist作为上皮-间质转变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促进了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作为潜在的癌基因蛋白,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

    作者:张志霞;金莲玲;何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病毒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病毒是急性重症腹泻的重要病因,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进展较快.针对其病原学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开发特异、灵敏和高通晕的检测技术是未来胃肠道感染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就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及其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电镜法、病毒分离培养、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作一综述.

    作者:罗小芳;陆学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 厌氧菌基因诊断标本的前处理研究

    目的 探索疑似感染厌氧菌基因诊断标本采集、运送、保存的方法,提高厌氧菌标本前处理的有效性.方法 对临床标本、土壤样本进行疱肉增菌、厌氧血平板、硫乙醇酸钠培养,分纯、鉴定出厌氧菌产气荚膜梭菌和破伤风梭菌,对此两种菌株用PCR方法进行体外基因扩增、测序、比对验证,用于基因芯片诊断研究.结果 两种厌氧菌的成功培养鉴定离不开样本前处理的有效方法,为基因芯片诊断研究的标本前处理提供了参考.结论 针对厌氧菌培养鉴定的难度,尽可能减少厌氧菌感染性疾病的漏诊、误诊,提高临床诊断、救治速度,基因芯片诊断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瞿良;王惠萱;程罕松;张悦;李云;李忠涛;权彤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