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民;李君文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DNA芯片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DNA分析技术,它将核酸样品制备、核酸扩增和定性定量检测等一系列繁复的过程连续化和微型化,使其高度集中在一块数英寸大的固相支持物上,用于进行基因表达和突变的检测及DNA序列分析,可极大地提高DNA分析速度和简化其分析过程,并将给分子生物实验、临床研究、新药开发等多个研究领域带来重大的冲击甚至革命.
作者:张莉莉;阚培林;周华东;陈曼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引起医院和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由于其异质性和多重耐药,导致临床检测、治疗的困难.MRSA耐药分子机理、检测方法及防止新的耐药菌出现一直是这一领域研究热点.本文对MRSA耐药特点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乔文涛;王金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分枝杆菌菌种快速鉴定.目前分子鉴定靶序列主要有四种:即hsp65基因、dnaj基因、16SrRNA基因、16S-23SrDNA间隔区序列.其他一些序列如IS6110、mce基因内453bp重复序列、SenX3-RgeX3 IR、mtp-40、DT1/DT6,属于种特异性或群特异性DNA序列.本文对这些DNA序列在分枝杆菌鉴定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刘佳文;庄玉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新生血管的生成是实体肿瘤生长和转移所必需的.近年来,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作者:张宏图;胡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沙眼衣原体(CT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两大主要突破,一是核酸扩增技术的应用,二是尿液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方便易得的标本取代传统的宫颈(或尿道)标本进行CT诊断.本文综述了几种核酸扩增方法在诊断CT感染上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作者:韦红;吴仕孝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对氧磷酶(Paraoxonase)是结合在高密度脂蛋白(HDL)上的一种有机磷三酯化合物水解酶.近研究表明,对氧磷酶可以保护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其活性与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综述Paraox-onase的生化特征、基因的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酶活性和基因多态性的检测方法.
作者:胡红焱;邹德勇;崔云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许多损伤因素诸如氧化应激、缺血与再灌注等都可导致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而游离钙浓度的变化又与细胞的功能、信号转导乃至细胞的凋亡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研究如何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常见的细胞内钙离子测定方法加以叙述.
作者:赵彩霞;郑延松;田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人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MC激活后,预先形成的介质及新合成的介质一起释放.组胺含量可通过荧光分光光度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及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这些分析法在体内已用于血浆及尿内的组胺含量测定,在体外可用于测定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类胰蛋白酶是MC更具有选择性的标志,因为嗜碱粒细胞几乎不含此成分.β-类胰蛋白酶贮存于分泌颗粒中,MC激活时,被释放至细胞外.α-类胰蛋白酶原以酶原的形式存在,它的释放不需要MC的激活,所以它的血清水平可以反映体内MC数目.α-类胰蛋白酶原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病人的血清中含量增高,而β-类胰蛋白酶在系统性过敏反应病人血清中含量升高.这些变化可作为MC参与疾病发展的准确的临床指征.
作者:孙仁山;刘荣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李萍;刘锦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了提高免疫检测的速度,简化操作步骤,人们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它利用纤维膜的毛细作用,使待测l物(抗原/抗体)沿膜表面向前运动,与检测区标记的捕获物特异结合而聚集显色.它既有免疫学方法的特异性,又有简便快速不须仪器的特点.本文介绍了它的方法学和应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中民;李君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WNT途径是传递生长刺激信号的通路,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是必需的,而其活化却在结肠癌、黑素瘤等越来越多的肿瘤和癌细胞中被发现.WNT途径活化后可影响基因表达而促进细胞增殖,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是必需的,但在成年动物细胞中则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和生长.因此,对WNT途径的传导及调控的研究可增进人们对胚胎发育机制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本文就WNT途径的信号传导和调控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作一概述.
作者:梁亚杰;许霖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浆高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日趋受到临床重视.
作者:侯振江;张宗英;安国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亨延顿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Ⅰ型(SCAI),SCA2,SCA3,SCA6,SCA7,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部萎缩,脊髓延髓肌肉萎缩这几种聚谷氨酰胺病均有一定群体的神经元丢失.在相应群体的神经元细胞发现有胞内包涵体,聚谷氧酰胺病与含扩展的CAG三核苷酸串联重复几个基因编码含可变长度的一段聚谷氨酰胺片段的几种蛋白延长有关.
作者:崔天盆;周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