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患者靶标基因检测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郭轶;廖刚;卢小刚

关键词:结直肠癌, 靶标基因, 化疗敏感性, 化疗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患者靶标基因检测与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术前术后伴远处转移化疗的85例CRC患者分为常规化疗组(41例)和基因检测组(44例),常规化疗组按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制定化疗方案化疗,基因检测组按基因检测结果制定化疗方案,于2个周期后比较两组化疗效果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常规化疗组采用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FOLFOX方案)18例(43.9%),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XELOX方案)17例(41.5%),伊立替康、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FOLFIRI方案)6例(14.6%);基因检测组患者用FOLFOX方案12例(27.3%),XELOX方案11例(25.0%),FOLFIRI方案10例(22.7%),卡培他滨单药化疗11例(25.0%),两组化疗方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肿瘤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无变化率、进展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化疗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基因检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因检测可有效个体化评估化疗相关药物的有效性及毒性,制定更优化的化疗方案,减少联合用药,可以有效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淀粉样蛋白A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究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诊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肺癌组73例和肺部良性疾病组31例.所有肺癌患者有完整可查的病历资料,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为原发性肺癌.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所选对象进行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检测.对参与联合检测患者SA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结果(1)肺癌组患者血清CA199 、CEA 、SCC 、CYFRA21-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部良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25水平的表达,肺癌组>肺部良性疾病组>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125诊断肺癌的特异度低,敏感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敏感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晚期肺癌患者CEA 表达水平高于中期和早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晚期肺癌患者SCC与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中期肺癌患者CA199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早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早期与中、晚期肺癌患者比较,CEA和CA199对肺癌的诊断敏感度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度有所升高.(5)SAA 联合CYFRA21-1检测对肺癌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和准确率均高.结论 CEA 、CA125 、CA199 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癌症分期均呈正相关,其中CEA的相关性高;血清肿瘤标志物早期升高不明显,具有较低敏感度,联合检测能够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SAA 、CA125 、CEA 、CA199 、SCC 、CYFRA21-1联合检测可以鉴别肺部良、恶性肿瘤.SAA 联合CYFRA21-1诊断效果好.

    作者:燕丕宏;矫秀;巨爱宁;宋珍明;汤滢秀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不宜行早期手术治疗且总胆红素大于340 μmol/L的10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另外52例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成功率、胆汁引流量、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引流成功率为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胆汁引流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应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有效改善其肝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泰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对食管癌的诊断研究

    目的 对窄带成像内镜技术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利川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疑似食管癌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常规X线片诊断和窄带成像内镜技术诊断,并对诊断效果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对食管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X线片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窄带成像内镜技术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常规X线片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X线片诊断技术比较,窄带成像内镜技术对食管癌的诊断有更高的效率,有助于尽早确诊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作者:牟欢;吴清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母体缺氧诱导因子-1α水平及胎盘血流变化与胎儿生长受限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母体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和胎盘血流量与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该院就诊的60例FGR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就诊的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孕20 、24 、28 、32 、36周和分娩前母体静脉血及分娩时胎儿脐静脉血中HIF-1α水平,监测各时间节点胎盘血流搏动指数(PI)、血流阻力指数(RI)和脐动脉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的动态变化,分析胎儿分娩后母体胎盘组织HIF-1α表达水平,统计孕妇妊娠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孕妇孕20 、24 、28 、32 、36周和分娩前血清 HIF-1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孕妇分娩后胎盘组织切片染色 HIF-1α表达水平光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胎儿脐静脉血HIF-1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胎盘动脉血流PI 、RI和S/D均随孕周增加而呈逐渐减小趋势,且研究组孕妇孕20 、24 、28 、32 、36周和分娩前母体胎盘动脉血流PI 、RI和S/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静脉血 HIF-1α水平、胎儿脐静脉血 HIF-1α水平、分娩后母体胎盘组织HIF-1α水平,胎盘血流PI 、RI和S/D均与FGR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孕妇妊娠不良反应事件总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HIF-1α水平升高及胎盘血流PI 、RI和S/D升高会增加孕妇妊娠并发症和妊娠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蒋玲玲;陈丽平;鲁晓燕;刘颖蕾;单峰;曹杨;刘曼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坪山区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药敏试验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坪山区从业人员携带沙门菌的血清学分布和耐药特点,为有效控制沙门菌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及控制耐药菌株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7-11月肛拭子标本4 620份,对培养出的可疑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为沙门菌时再进行常规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共筛查出61例带菌者,阳性率为1.32%.61株沙门菌分属5个群,其中B群多,共31株(50.82%),其次是C1群12株(19.67%);血清学分型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斯坦利沙门菌(13.12%)、德比沙门菌(11.48%)及鼠伤寒沙门菌(9.84%).61株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高,为27.9%,其次为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及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均为24.6%,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全部敏感.结论 坪山地区从业人员携带的沙门菌以B群为主,呈多样性分布.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部分沙门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临床治疗首选头孢类药物,同时应加强常规抗菌药物监测,指导携带者规范用药治疗,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

    作者:张鲍虎;张莉;杨书才;周杰;张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利妥昔单抗联合氨甲蝶呤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氨甲蝶呤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B细胞型NHL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CHOP方案(第1天静脉注射750 mg/m2环磷酰胺+第1天静脉注射50 mg/m2表柔比星+第1天静脉注射1.4 mg/m2长春新碱+第1~5天口服100 mg/d泼尼松),此外每次CHOP方案治疗前1 d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注射液375 mg/m2.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CHOP方案结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静脉输入氨甲蝶呤2 g/m2.氨甲蝶呤对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为1个周期,共治疗5个周期.治疗后评估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率,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随访.结果 治疗结束试验组患者客观缓解率(8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第1、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脱发、乏力等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消化道反应、黏膜感染、肝功能损坏、皮疹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仅有1例患者因黏膜感染合并Ⅳ度骨髓抑制后死亡,两组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在化疗结束予以相应处理后,于下1个周期化疗前指标转归正常.结论 在使用CHOP方案的基础上,利妥昔单抗联合氨甲蝶呤治疗NHL的疗效较利妥昔单抗好,虽增加了消化道反应、黏膜感染、肝功能损坏、皮疹的发生率,但绝大部分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予以相应处理后指标转归正常,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区别使用.

    作者:安世兴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无肝素抗凝技术在小儿静脉血液持续滤过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无肝素抗凝技术在静脉血液持续滤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行静脉血液持续滤过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观察组采用无肝素抗凝技术.采用CA7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因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凝血因子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UN 和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出血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血液持续滤过患儿采用无肝素抗凝技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笑笑;叶蕾;孙晓娟;杨秀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狂犬病暴露患者防治知识认知现状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狂犬病暴露患者防治知识认知现状及护理干预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600例狂犬病暴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狂犬病暴露患者防治知识认知现状,并将6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增加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 600例狂犬病暴露患者特征为:暴露级别以Ⅲ度为主,四肢是患者受伤的主要部位,大部分患者被自家宠物咬伤.在狂犬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中,答对率高的问题是狂犬病是否为传染病(97.00%);答对率较低的问题为严重伤是否要注射免疫球蛋白(37.00%);疫苗接种时间长、次数多(40.62%)是影响狂犬病暴露患者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狂犬病暴露患者防治知识认知现状并不乐观,仍需加强宣传力度和医患沟通,以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在狂犬病疫苗接种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狂犬病疫苗接种率与完成率.

    作者:刘春玲;刘琼;杨会茹;侯桂英;刘珊;张红霞;蔡莉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心脏超声对不同年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

    目的 探究心脏超声对不同年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60~70岁、>70~80岁、80岁以上3组,采用心脏超声检测技术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检查,比较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80岁以上组患者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3.33%、40.00%,明显高于后下壁及前壁加下壁的10.00%、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以上组患者左心室内径≥50 mm 、左心房内径≥39 mm发病率为36.67%、43.33%,明显高于左心室内径<50 mm 、左心房内径<39 mm的13.3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80岁以上患者采用心脏超声诊断效果较好,具有重要筛查意义.

    作者:何斌;朱秀龙;韦国雄;苏杭;林晓春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食管癌中miR-203和miR-21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miR-203和miR-2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该院病理科47例食管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种组织中miR-203 、miR-21的表达,分析miR-203 、miR-21表达与食管癌组织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miR-203表达水平为0.35 ± 0.21,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0.87 ± 0.14,miR-21表达水平为1.37 ± 0.2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0.79 ± 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03表达与食管癌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t/F=5.629 、15.021 、3.159,P= 0.000 、0.000 、0.003),而与食管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t= 0.321 、0.776 、0.498,P= 0.750 、0.442 、0.621);miR-21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t/F=4.201 、41.646 、5.109,P=0.000 、0.000 、0.000),而与食管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t=0.732 、1.436 、0.597,P=0.468 、0.158 、0.553).miR-203高表达组生存率明显高于miR-203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低表达组生存率明显高于miR-21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和检验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中miR-203与miR-21表达呈明显负相关(r= -0.564,P<0.05).结论 miR-203在食管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miR-21为明显高表达,二者有望成为食管癌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标志物.

    作者:陈剑峰;沈宗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血清甲状腺素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目的 探究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6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在该院接受产前检查的179例正常妊娠期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酶促化学发光免疫法(ALP-APMMD)检测孕妇血清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孕妇空腹血糖(FBG)水平;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 观察组孕妇 T3 、T4 、FT3 、FT4 、TSH 分别为(2.24 ± 0.21)nmol/L 、(4.31 ± 0.61)pmol/L 、(157.71 ± 35.23)nmol/L 、(15.85 ± 3.54)pmol/L 、(1.78 ± 1.29)mU/L,对照组孕妇 T3 、T4 、FT3 、FT4 、TSH数据分别为(2.74 ± 0.76)nmol/L 、(4.71 ± 0.59)pmol/L 、(179.17 ± 34.02)nmol/L 、(17.72 ± 5.77)Pmol/L 、(1.53 ± 1.45)m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孕妇 HbA1c为(6.11 ± 0.63)%,FBG 为(5.47 ± 0.87)mmol/L,对照组孕妇 HbA1c 为(5.44 ± 0.19)%,FBG 为(4.62 ± 0.71)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FT3的 Wals 值、95%CI 、P值分别为5.110 、1.096~3.624 、0.024,FT4的Wals 值、95%CI 、P值分别为5.957 、0.852~0.983 、0.015.结论 血清甲状腺素中FT3 、FT4水平降低将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概率.

    作者:焦明远;马俊凤;李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血清CD146表达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机制

    目的 明确血清CD146在结直肠癌(CRC)早期筛查中的诊断价值及机制.方法 收集22例新鲜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各11例),对YAP及CD146进行免疫印迹法(WB)检测;在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及HT-29中过表达YAP后采用WB检测CD146表达;选取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对照组,腺瘤患者40例作为腺瘤组,以及167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CR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CD146水平.结果 CD146及其调控因子 YA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明显表达上调,HCT-116及 HT-29细胞中过表达YAP可明显上调CD146表达;CRC组血清CD14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C患者切除术后血清CD146明显低于术前.血清CD146水平与结直肠癌分化、肿瘤细胞浸润程度、远处转移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CD146有望作为CRC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CD146的表达与YAP密切相关.

    作者:邱芳华;刘道利;龙华婧;杨泽填;刘丽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某地区常规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尿酸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某地区常规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HUA)的患病率及尿酸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1 -12月在该院进行常规体检的18 439例人员进行研究.所有来检人员均给予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查.观察各年龄段参检人员 HUA 患病率,以及各年龄段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以是否患有HUA作为应变量,以TC 、TG 、HDL-C 、LDL-C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HUA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8 439例体检人员中总计患病1 814例,患病率为9.84%,其中18~35 、>35~45 、>45~55岁年龄段患病率较低,分别为6.17%、6.05%、7.52%.>55~65 、>65~75 、>75~85岁人群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26%、15.14%、13.44%.在18~35 、>35~45 、>45~55 、>55~65 、>75~85岁年龄段,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75岁年龄段男性与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患有 HUA 作为应变量,以 TC 、TG 、HDL-C 、LDL-C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 P<0.05时TG 、HDL-C是影响患者 HUA 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与 TG水平呈正比,与HDL-C水平呈反比.结论 HUA患病率在55岁以上人群增高,且大部分年龄段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与TG 、HDL-C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宋俊;孙彦;黄黎;刘路成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输卵管内注射氨甲蝶呤介入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输卵管内注射氨甲蝶呤(MTX)介入治疗对于剖宫产瘢痕妊娠的疗效,以及其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该院就诊的剖宫产瘢痕异位妊娠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8例使用输卵管内注射MTX 30 mg介入治疗方法者作为介入治疗组,另100例患者使用常规保守治疗方法(MTX肌肉注射配合米非司酮口服,后行清宫术)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治疗后疗效情况,近期和较远期预后信息,完成疗效比较与预后评价.结果 介入治疗组治疗成功率达97.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住院时间和病灶消失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0.67 ± 2.36)d和(51.66 ± 8.76)d,低于对照组的(16.71 ± 2.86)d和(69.16 ± 8.49)d,介入治疗组住院时间及病灶消失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预后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近期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转阴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复发率为2.04%,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预后受孕率为10.20%,高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卵管内注射MTX介入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成功率高,远期预后优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冰侠;李燕;蒲慧然;刘小平;闫利红;彭艳军;陈静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纽曼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对患者心理状态和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纽曼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对患者心理状态、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纽曼护理模式护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各因子评分、应对方式评分和术后康复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失眠、恐惧、紧张、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初次排便时间、初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纽曼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可明显改善患者手术时焦虑情绪,增强患者积极应对方式,促进术后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姚碧蔚;胡素蕾;袁华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乳腺癌组织中人乳腺球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人乳腺球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该院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乳腺癌组织(A组)、癌旁正常组织(B组)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C组)标本各40例,通过组织微阵列技术与免疫组化方法对3组中人乳腺球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3组中人乳腺球蛋白mRNA表达进行测定,比较3组人乳腺球蛋白及其mRNA 表达情况.结果 A组人乳腺球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B 、C组,且其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高于B 、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人乳腺球蛋白阳性率及其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人乳腺球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雌激素受体(ER)密切相关(P<0.05),而与病理类型、TNM 分期、肿瘤大小及孕激素受体(PR)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乳腺癌组织中人乳腺球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PR及ER水平均存在明显关系(P<0.05).结论 人乳腺球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水平,并且与组织学分级、PR及ER密切相关,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评估患者肿瘤侵袭能力及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王刚;廖翠屏;刘敏;温亚楠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多种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7例(37眼)作为研究对象,于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等待新生血管消退后,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情况在合适的时机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情况、各时间点眼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复诊,视力提高27眼,视力不变7眼,视力下降3眼.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后1周与治疗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活动性出血情况发生,术后1 d,有4眼出现前房少量积血,2眼出现玻璃体积血.结论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改善视力,控制眼压,效果明显,安全系数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洋;陈春生;马君鑫;范伟杰;史煜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探讨不同注气压力对婴儿肠套叠注气复位法疗效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注气压力对婴儿肠套叠注气复位法脱套率的差异,探讨婴儿肠套叠注气复位法疗效中佳注气压力状态.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经7.0 kPa诊断性空气灌肠确诊婴儿肠套叠患儿8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注气压力不同,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各200例.A、B、C、D组注气压力分别为8.0 、9.0 、10.0 、11.0 kPa,分别持续注压10 min.采用不同注气压力治疗婴儿肠套叠,观察各组脱套率差异.结果(1)A 、B 、C 、D组脱套率分别为91.50%、90.50%、94.50%、93.00%,800例病例中无穿孔、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4组患儿在注气压力分别为8.0 、9.0 、10.0 、11.0 kPa状态下,脱套率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婴儿肠套叠注气复位法疗效中,注气压力分别为8.0 、9.0 、10.0 、11.0 kPa,均为有效安全的治疗压力,且对其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临床上均可选择使用.

    作者:刘超凡;汪建华;罗世康;劳国荣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腹泻患儿大便细菌培养及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与血清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关系

    目的 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锌水平、轮状病毒检测结果与腹泻患儿大便细菌培养结果之间的关系,为腹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该院住院腹泻患儿437例作为研究对象,大便细菌培养为单纯菌群失调241例,纳入菌群紊乱组;非轮状病毒病原体感染性腹泻45例入选非轮状病毒感染组;检出轮状病毒感染腹泻151例,纳入轮状病毒组.另选择同期单纯因外伤门诊小儿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4组研究对象血清锌、CK-MB水平及异常率.结果 菌群紊乱组、非轮状病毒感染组、轮状病毒组血清锌水平低于对照组,3组血清CK-MB水平及异常率、血清锌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群紊乱组血清CK-MB水平、血清锌及异常率低于轮状病毒组,非轮状病毒感染组血清CK-MB水平及异常率高于菌群紊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轮状病毒感染组、轮状病毒组血清锌与血清CK-MB水平及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锌偏低可能是导致感染性腹泻发生的重要原因,感染性腹泻可能会导致CK-MB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陈素萍;杜宝静;滑丽芳;张京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相关依据和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798株,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17株,分离率为27.2%;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71.9%,感染患者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占52.1%;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10.1%),其次为庆大霉素(29.5%),其余耐药率均超过45.0%;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住院时间超过2周、使用抗菌药物超过2周、使用过碳青霉烯类、糖尿病、入住ICU 、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昏迷等是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应加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针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及控制耐药菌株在医院内流行.

    作者:赵晓姬;高奇峰;马永能;张任飞;彭秀娟;张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