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李南
目的 为了改进艾滋病质控物颜色与检测的血清标本难用肉眼分辨而导致的加错、漏加或者量不足的问题.方法 研制了0.5、4.0 NCU/mL两种浓度的经染色剂改进的艾滋病质控物,使用Bio-Rad和北京万泰艾滋病诊断试剂盒对其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结果 染色质控物与未染色质控同时采用两种试剂检测t值分别为1.306、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两种不同的试剂连续检测不同浓度的质控物20次,检测的CV分别为11.8%、10.7%;使用两种不同的试剂检测不同浓度的染色质控物20 d,检测的CV分别为11.5%、9.8%.结论 通过柠檬黄染色并未影响艾滋病质控物的性能,并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可以稳定地使用,适合临床实验室应用和推广.
作者:余谨;杨茹;付荣;凌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青少年恶性淋巴瘤患者父母的心理成长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115例青少年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基础资料调查量表、疾病不确定感的心理成长量表及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疾病不确定感的心理成长得分(151.08±16.15)分,水平相对较低;对生活事件“重要性排序”的项目得分较高,而“应对意外事件”的项目得分较低;在职、无宗教信仰的患儿父母心理成长的水平较高(P<0.05);患儿父母采用正性应对方式的频率高、作用大.结论 恶性淋巴瘤患儿父母采用正性应对方式,能够帮助其有效应对患儿病情的不可预测性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成长水平的提升.
作者:谭怡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叶酸及日光浴对老年H型高血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老年轻中度H型高血压患者1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干预组、联合组3组.对照组给予高血压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叶酸片5 mg/d;联合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和口服叶酸片5mg/d的基础上,每天日光浴30 min;3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测量血压和检测血清Hcy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后3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和联合组的血清Hcy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的血清Hcy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2周后3个组相比较,联合组血压和血清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干预组和对照组(P<0.05);而干预组血清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降压的基础上口服叶酸及适量日光浴可显著降低H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清Hcy水平,日光浴对H型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作者:钟剑文;胡森安;艾红红;叶雪莲;区婉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比值(WMR)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2年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39例)和非MACE组(51例).比较PCI治疗前后WMR水平波动情况与MACE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PCI术后可见非MACE组患者WMR下降较为明显[(1 405.6±151.2)×10-6/L2 vs.(961.4±122.1)×10-6/L2,P<0.05];而MACE组PCI术后来见明显下降(P>0.05).MACE组△WMR明显低于非MACE组[(141.5±29.8)×10-6/L2 vs.(499.5±94.3)×10-6/L2,P<0.05].△WMR与术后2年MACE发生率呈负相关(r=-0.633,P<0.05).△WMR的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为0.723~0.898,cut-off值为100.2,敏感性81.4%,特异性76.2%.结论 动态观察PCI术前术后WMR改变有助于AMI患者MACE的早期评估.
作者:蒋主辉;许黎莉;谢艳;潘露;曹治耀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将循证护理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效果.方法 将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经临床确诊后进行治疗的122例SLE患者选择为临床研究病例,根据就诊顺序编号并按单双号分成两组.对照组(单号)61例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双号)61例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8%、满意度为96.72%,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33%、满意度为75.41%,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SLE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对临床疗效有协同促进作用,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患者满意度较高,有助于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王堂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老年患者伴发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亚临床甲减)对外周动脉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等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8例糖尿病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亚临床甲减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DM)组46例和合并亚临床甲减组(DM+SCH)组5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生化指标、血管并发症情况,分析糖尿病伴发亚临床甲减老年患者外周动脉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等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痛程、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肌酐(Scr)、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SCH组在总胆固醇(TC)、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24 h尿蛋白水平及动脉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DM组(P<0.05);Logistic分析提示高TC、高TSH、高TGAb、高24 h尿蛋白是糖尿病伴发亚临床甲减老年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TC、高TSH、高TGAb、高24 h尿蛋白是糖尿病伴发亚临床甲减老年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应及时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杨颖博;田小燕;黄一茜;李剑;李辉;刘丽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院前护理干预对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院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进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FMC-to-B及D-to-B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93±26)min vs.(123±29)min,(25±9)min vs.(104士23)min,t=4.319、5.495,P<0.05],术后第2天、术后4周、术后24周,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缩短区域化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MC-to-B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家鹭;张小菊;陈玉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预置顺序编码系统在临床采血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择122名护士,采用干预前后对照的方式,干预前采用常规方法确定抽血顺序,干预后在抽血前对试管进行预置顺序编码.干预前后每人分别采集3次标本,对采血顺序的知识和行为进行观察;同时,对干预前1 671份标本和干预后1 714份标本的溶血率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护士对采血顺序的回答正确率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执行正确率由55.5%提高至98.6%,标本溶血率由1.4%降至0.7%,平均采血时间由(8.53±3.64)min降至(7.38±3.48)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采血管预置顺序编码能使护士迅速识别正确的标本采集顺序,提高采集正确率和标本合格率,节省工作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罗春兰;任洪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血栓弹力图对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服用阿司匹林及未服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各45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入院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其中AA抑制率≥50%患者给予输注血小板,再次行血栓弹力图检测,TEGr MAX (AA)、AA抑制率结果正常后,再予治疗.两组病例根据病情分别采取相应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1个月、3个月的病死率,以及采用GOS评分、巴氏指数(BI)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估.结果 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8例AA抑制率≥50%,输用血小板后TEG-MAX(AA)延长,AA抑制率降低,与血小板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司匹林组治疗后1个月病死率高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OS评分、BI低于未服用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服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差,病死率高,血栓弹力图可以对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的治疗进行指导.
作者:宋会双;姚文娟;刘炜;安艳春;张换立;黄万刚;朱海伟;李静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医院收治的80例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对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1、3、6个月后肺通气功能、呼吸困难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 80例患者共有9例患者失访,失访率11.3%,其中干预组失访4例,对照组失访5例.护理1、3、6个月后,FEV1、FEV1/FVC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护理后备时段FEV1、FEV1/FVC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其中干预组FEV1、FEV1/FVC明显高于同时段的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1、3、6个月后,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护理后各时段MMRC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其中干预组MMRC评分明显低于同时段的对照组(P<0.05).护理1、3、6个月后,SGRQ症状分、活动分、影响分及总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护理后备时段SGRQ各项得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其中干预组SGRQ症状分、活动分、影响分、总分明显低于同时段的对照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方案能够提高COPD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明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轻度苯中毒者血小板线粒体基因9个碱基(9bp)序列基因多态性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7例轻度苯中毒者作为病例组,40例健康检验者作为对照组.抽取其肘部静脉血,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分离纯化血小板然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并提取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线粒体基因,测序并分析其基因9bp基因多态性频率.结果 轻度苯中毒者血小板线粒体基因9bp的删除基因型频率(33.3%)高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90,P=0.024),OR值(95%CI)为4.5(1.21~16.62).结论 说明线粒体基因组9bp序列删除基因型可能是苯中毒的风险基因之一,携带删除基因型的个体苯中毒发生风险增高.
作者:王佃鹏;杨祥丽;曾亚楠;李培茂;张志敏;林大枫;杜晓倩;张艳芳;黄先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股骨颈骨折患者负性心理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COPD伴有股骨颈骨折的1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出现的负性心理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出现恐惧、人际敏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的情况明显高于试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花费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COPD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负性心理的出现及提升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程度.
作者:庄华敏;温慧敏;张适霖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冷冻介入治疗及腔内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支气管结核对抗酸杆菌的清除作用.方法 收集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结核患者62例,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支气管镜介入冷冻治疗联合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腔内局部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两组的冷冻治疗效果、结核杆菌的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2个月治疗,联合治疗组、对照组的抗酸杆菌阴转率分别为93.54%、7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能较好耐受,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支气管镜下联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清除结核杆菌.
作者:吴友茹;陈明勇;向海;杜蓉;徐维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非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5×109/L,简称非粒缺)患者侵袭性曲霉菌病(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怀疑IA的206例非粒缺患者定量检测血清及肺泡灌洗液半乳甘露聚糖水平,将检测结果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标准、美国抗感染学会指南,将临床病例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非IA组;并分析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临床高危IA非粒缺患者206例,其中GM试验阳性93例,灵敏度89%,特异度83%,阳性预测值86%,阴性预测值91%,约登指数为0.72,诊断符合率78%;各组肺泡灌洗液GM水平均高于血清GM水平,肺泡灌洗液GM阳性率亦高于血清GM阳性率;确诊组+临床诊断组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2.结论 GM对IA的非粒缺患者的早期诊断同样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邓劲;吴思颖;康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德莫林喷雾对Ⅱ度以上宫颈癌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在某三甲医院肿瘤中心接受宫颈癌放疗期间发生Ⅱ度以上放射性皮炎的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放疗后皮肤护理和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30例)在采用常规放疗后皮肤护理的同时使用德莫林喷雾剂喷洒放射性皮炎的区域,观察并比较两组皮肤损伤的恢复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均顺利完成,试验组皮肤修复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067,P<0.05).结论 德莫林喷雾对宫颈癌放射性皮炎的护理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使用操作简便、快捷,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蒋远静;刘红;胡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技术(SAT)检测沙眼衣原体mRN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质粒DN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通过SAT和PCR检测尿液或生殖道分泌物标本789例,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的标本采用巢式PCR扩增沙眼衣原体外膜蛋白(omp1)基因验证.结果 759例(96.2%)标本SAT和PCR结果一致(Kappa=0.64).SAT和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T方法检出的阳性率更高.30例不一致标本通过巢式PCR扩增外膜蛋白验证,14例与SAT检测mRNA相符,16例与PCR检测质粒DNA相符.以两种检测结果一致为“扩大标准”,SAT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和98.0%,PCR技术为71.4%和99.7%;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为5.3%,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T技术灵敏度高、特异度好、耗时短且无需昂贵设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茗月;熊礼宽;夏勇;肖克林;邵聪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健康检查的1 500例早期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测定研究对象妊娠早、中、晚期的血清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其中112例妊娠妇女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112例患者中36例患者选择接受左甲状腺素治疗设为治疗组,76例患者选择不接受治疗设为非治疗组,其余1 388例健康孕妇设为对照组.追踪并随访患者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情况,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孕妇自发性流产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胎盘早剥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自发性流产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和胎盘早剥离发生率均高于未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头围、身高、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导致自发性流产率、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胎盘早剥离发生率升高,经左甲状腺素治疗可以改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妊娠妇女的妊娠结局,因而应对妊娠妇女早期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并及时治疗.
作者:代琳;安红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需要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前进行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对照组进行常规麻醉诱导,记录术后清醒拔管时间、Ramasay评分、术后24 h内VAS评分、各项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拔管时间、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氧分压、MAP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术后8h内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2~24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麻醉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能显著缓解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痛觉过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冯超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于1968年首次报道,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其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其相关的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却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其中ERCP术后胰腺炎(PEP)为常见、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1%~10%,高危患者发病率为30%[1].
作者:郑朝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微创髓外固定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股骨转子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方法 将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96例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髓外固定组48例和髓内固定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髓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髓外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优良率93.8%,髓外固定组为91.7%,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螺钉断裂、钢板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畸形愈合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髓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外固定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临床效果相当,但髓外固定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髓内固定系统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作者:孙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