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波;蔡昆
目的:调查并分析小榄地区中老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现状及引起该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及现场测量方式分别获得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以慢性病史及家族病史。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全自动生化仪测血生化及血脂。使用美国 HOLOGIC公司Saraha型号超声骨密度仪测定左侧跟骨骨密度。结果在调查的1768例绝经后中老年妇女中,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39.2%,50~59岁年龄组为19.0%,60~69岁年龄组为36.5%,70岁以上年龄组为70.1%。年龄与骨密度负相关(r=-0.437,P<0.01),体质量指数(BMI)(r=0.28,P<0.01)及绝经年龄( r=0.115,P<0.01)与骨密度正相关,三酰甘油及高密度脂蛋白与骨密度呈正相关,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血25‐(O H ) D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结论小榄地区绝经后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高发,与多种因素有关。
作者:黄雪珍;张建东;官荣光;段新云;莫和国;袁妙兰;马育林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维生素D与炎性反应和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选择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60例,稳定期COPD患者50例,体检健康者40例,分析受试对象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情况等一般资料,采用Medisoft肺功能仪测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呼气峰流速(PE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 H )D3]、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患者25(OH)D3水平低于健康者,IL‐6、TNF‐α水平高于健康者(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25(OH)D3水平低于稳定期患者,IL‐6、TNF‐α水平高于稳定期患者(P<0.05)。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IL‐6、TNF‐α呈负相关(P<0.05),与FEV1、PEF呈正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且与炎性反应和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刘秀卿;李卓成;李延武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在一个体细胞中,男性丢失Y染色体或者女性丢失1条X染色体,这种现象称之为性染色体丢失(SCL )。男性的 SCL又称为Y染色体丢失(LOY )。SCL现象初发现于肿瘤患者的瘤细胞,之后证实也可出现在相对健康个体的细胞。Gut‐tenbach等[1]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了来自90例女性和138例男性的1000个外周血淋巴细胞间期细胞核,发现一般人群的SCL具有4个特点:后天性、嵌合性、随年龄增加性和性别差异性。后天性指丢失一条性染色体是在出生后发生的、而非先天性组成型的改变;嵌合性指仅在机体的一部分细胞内发生;随年龄增加性指 SCL细胞占全部受检细胞的百分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性别差异性是指与男性相比,女性SCL的基础水平偏高且随年龄升高的幅度较大。男性在15岁SCL率仅0.05%,而女性0~5岁 SCL 率已达1.58%;男性SCL率76~80岁可至1.34%,而女性在11~15岁即可升至2.5%,51~91岁则进一步由3.2%增加到5.1%。值得一提的是,正常人的常染色体也可有丢失现象,但是其发生率极低而且不随年龄而改变。那么,SCL的独特规律是否意味着其具有某种生物医学意义呢?这一问题正引起学者们越来越大的兴趣,作者将在下文中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夏冰;王钢;王捷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199水平升高在良恶性疾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清CEA与CA199水平均升高的509例确诊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9例患者中,良性疾病患者占22.79%,恶性患者占77.21%,且两组间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良性疾病患者间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患者CEA水平高于胰腺癌患者(P<0.05),肺癌和肝癌患者CA199水平低于胰腺癌患者(P<0.05)。以10 ng/mL、90 U/mL分别作为CEA、CA199的分界值,良恶性疾病患者间二者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疾病可导致血清CEA、CA199水平升高,而CEA≥10 ng/mL或CA199≥90 U/mL对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王涛;梁丽;张晏玲;汪小欢;左长京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人体肠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成人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多达1012~1014个,不仅远远超过人体表皮微生物的数量,而且10倍于人体自身细胞数目,肠道微生物组中包含的基因数目大概是人体自身基因数目的100倍,因此许多研究者将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看作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或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
作者:冯丽娜;李从荣 刊期: 2016年第1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因“间断多关节肿痛10 d”于2015年7月2日入院。入院前10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第3远端指间关节肿痛伴局部皮肤轻度发红、皮温稍高,未治疗,3d后自行缓解。后关节症状逐渐累及双肘关节、右腕关节、右手第2远端指间、左膝关节、右足第2、5趾跖关节,症状均能1~3d后自行缓解,关节痛呈游走性。既往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9余年,曾行两次心脏射频消融手术均失败,长期服用胺碘酮治疗,1月余前因心率增快,查甲功提示 FT 39.13 pmol/L、FT4>100 pmol/L、TSH 0.017 mIU/L ,甲状腺核素扫描提示:甲状腺两叶摄碘及摄锝功能显著降低,考虑桥本氏甲状腺?胺碘酮所致甲状腺炎?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增大,回声欠均匀。诊断药物性甲亢,遂停服胺碘酮,加服甲巯咪唑10 m g ,3次/日治疗甲亢。有磺胺过敏史。查体:心肺及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右腕关节、右手第2远端指间关节、右足第5趾跖关节压痛、肿胀、活动受限,无畸形关节。辅助检查:C反应蛋白12.5 mg/L ,血沉23 mm/H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大于500 IU/mL ,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大于1300 IU/mL ,核周型 ANCA (+)、抗髓过氧化酶ANCA(+);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免疫球蛋白、补体均正常,类风湿因子、抗溶血性链球菌O抗原、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自身抗体谱均阴性。甲状腺彩超:甲状腺实质回声欠均质。入院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洛索洛芬钠片60 m g ,3次/日,关节仍持续游走性肿痛,遂调整甲巯咪唑10 m g ,2次/日,多关节肿痛逐渐好转,无新发肿痛关节。10 d后复查C‐反应蛋白1.6 mg/L、血沉10 mm/H ,甲状腺功能提示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0.77 nmol/L、促甲状腺素7.87 mIU/L。半月后调整甲巯咪唑15 m g ,1次/日,关节症状完全缓解,停服非甾体抗炎药。后患者逐渐停服甲巯咪唑,随访甲功尚可,未再出现关节肿痛。
作者:戴敏;霍锐;张莹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焦虑的程度评估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妇产科进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取舒适护理。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对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手术前后的焦虑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焦虑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经过手术和舒适护理之后,汉密顿量表评分在7分以上的仅有6人,其余44人的焦虑情况均消失,受术者的总焦虑百分比为12.00%;对照组患者经过手术和一般护理之后,仅5人的焦虑情况消失,其余45人均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况,受术者总的焦虑百分比为90.00%;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焦虑情况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进行优质的计划生育服务,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舒适护理对受术者进行计划生育手术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清;彭凌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短期脑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以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ACI患者及5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入院时 PCT、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与90 d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不良转归患者高NIHSS高于良好转归患者(P<0.05)。不良转归患者入院PCT水平高于健康者和良好转归患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高NIH‐SS对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灵敏度为75.5%,特异度为77.2%;入院时PCT的AUC为0.841,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82.9%。高NIHSS与入院时PCT呈正相关,而入院时PCT和NIHSS与90 d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分呈负相关(P<0.05)。高NIHSS(>22.3分)和入院时PCT(>2.5 ng/mL)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I发病后早期血清PCT水平是评价患者90 d临床预后的潜在预测因子。
作者:唐小勇;钟万芬;尚芙蓉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开展麻疹疫情防控,加快消除麻疹工作进程。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2015年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其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疫情以散居儿童为主,主要发生在城区,8个月龄至8岁病例麻疹疫苗接种率低,仅11.69%(9/77),经常生病和对鸡蛋过敏是未接种的主要原因(占82.00%),发病前7~21天曾经到医疗机构就诊者占52.82%。结论麻疹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低(病例均未及时接种),散居儿童接种率低,是发病主要原因,易感人群院内暴露是重要因素,应加强目标人群预防接种,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落实城区目标儿童摸底调查和预防接种措施。
作者:成世伦;唐蕾;赵秀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头孢吡肟为第4代注射用头孢菌素,其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及耐受性好,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胆道及泌尿系统等感染性疾病[1]。既往有关头孢吡肟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主要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皮肤组织,而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报道甚少[2]。本文回顾分析1例头孢吡肟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以阐述头孢吡肟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现状和特点。
作者:吕敬龙;陈永平;肖青;张榜硕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模式对降低手术室感染率及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12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2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医学模式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室感染率及护理质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3.23%)低于对照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2,P=0.026);观察组患者护理人员培训、消毒隔离、护理监控、人文关怀、护理文件管理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总体满意度(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7,P=0.002)。结论通过实施循证医学模式,规范了手术室流程控制,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许淑平;张余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无缝隙式护理在妇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该院妇科住院患者11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无缝隙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健康恢复情况。结果经相应的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住院患者进行无缝隙式护理干预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杨峰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凝血酶原活动度(AT)、乳酸(LAC)结合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 EWS )在评估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收集急诊留观患者,分为普通病例(A组)、D型病例(B组)、死亡病例(C组)3组,进行RDW、AT、LAC检测及REMS、MEWS评分。结果 A组RDW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DW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RDW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A T水平高于 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LAC水平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EMS得分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REMS得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MEWS得分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W、AT、LAC结合REMS、MEWS评分能评估急危重患者的预后,其中REM S评分可鉴别开不同危重程度的患者,值得推广。
作者:龙亚秋;谢竟辉;骆文婷;李华;候时昭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90例,根据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指标进行评估,术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昏迷指数评分(GCS )、术前有无脑疝,术后因素包括脑肿胀程度、脑搏动分级,术中因素包括有无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术中血肿量的多少、有无明确出血点。同时比较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GCS、脑疝、脑搏动等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后存活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 )得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低于死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OR=2.942,P=0.031)、GCS评分(OR=3.522,P=0.020)、有无脑疝(OR=1.933,P=0.043)、脑搏动(OR=1.782,P=0.005)等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年龄、术前GCS评分、术前有无脑疝、脑搏动恢复程度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程勇;秦加新;李刚;李强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于该院行ESCC根除术的患者93例,以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作为观察组,以30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食管组织PDGF、VEGF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分析PDGF、VEGF表达与ESCC病理特征及MVD的关系。结果观察组 PDGF、VEGF表达阳性率及 MVD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PDGF、VEGF的表达与E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等病理特征相关,MVD与 ESCC肿瘤直径、肿瘤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浸润深度等病理特征相关(P<0.05)。ESCC组织PDGF、VEGF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 PDGF、VEGF可能参与了ESCC肿瘤血管生成,对ESCC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作者:石红;陈盈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情况。方法于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随机选择宫颈病变患者1007例,对高危型HP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7例宫颈病变患者中,检出高危型 HPV阳性429例,感染率为42.6%。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INⅢ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率高于CINⅠ、子宫颈炎患者(P<0.05)。不同年龄段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HPV病毒载量平均值逐渐升高,但不同类型宫颈病变患者中HPV感染者病毒载量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和高危型 HPV感染相关,高危型 HPV感染率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在筛查宫颈癌、判断癌前病变及患者治疗随访过程中,均应重视高危型H PV检测。
作者:李艳菊;马超;李引弟;王娟;梁娜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幼儿腹痛行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统计612例学龄前儿童腹痛患儿超声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对腹痛患儿病变诊断符合率较高。结论超声对大多数病变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是腹痛患儿的首选检查。
作者:熊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联合替诺福韦(TDF)与ETV联合阿德福韦(ADV)治疗拉米夫定(LMD)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并对主要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本院治疗的拉米夫定耐药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ETV联合ADV组51例,ETV联合 TDF组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清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QR)、Child‐Pugh评分、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数、乙肝病毒(HBV)的DNA水平、HBV的ADV耐药突变数、rtA181V/T变异、rtA181V/T+ rtN236T变异、HBV的ETV耐药突变数、rtS202G变异、rtT184I/L/S变异、rtM250V/L变异及 HBV的LAM、ADV及ETV耐药突变数、3~12个月患者 HBV的DNA减少量及病毒学反应等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TV联合 TDF组患者9个月 HBV 的DNA减少量(3.14±1.58)log10 IU/mL高于ETV联合ADV组(2.31±1.84)log10 IU/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患者12个月HBV的DNA减少量(3.28±1.62)log10 IU/mL高于ETV联合ADV组(2.85±1.73)log10 IU/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患者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病毒学反应正常数均高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患者HBV的ADV耐药突变及rtA181V/T变异均低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ETV联合TDF患者HBV的ETV耐药突变及rtS202G变异均高于ETV联合ADV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联合TDF组男性12个月HBV的DNA减少量高于女性(P<0.05);男性患者6个月及9个月病毒学反应高于女性(P<0.05)。根据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HBV的 DNA 水平(OR=0.26,95% CI:0.03~0.64,P=0.015)是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ETV 联合 TDF治疗(OR=98.54,95% CI:75.77~323.55,P=0.001)是拉米夫定耐药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方面, TDF较ADV具有更强的抑制病毒活性。在对LAM和ADV应答下降的HBV感染者,TDF可能是高度有效的替代治疗药物。
作者:徐建明;李兵;游红勇;宿冬远;张玲;李富宇;周荣幸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和微量元素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208例作为过敏性鼻炎组,包括常年性过敏性鼻炎96例和季节性过敏性鼻炎112例。另外选取200例来自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微量元素(Ca、Ni、Fe、Mg、Zn、Sr、Mn、Cu、Se)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Ni和Cu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Zn、M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微量元素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鼻炎患者Ig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E水平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IgG和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9种血清微量元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Zn、Mn、Se ,高Ni和Cu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发生的一个内在因素;IgA和IgE可能参与了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微量元素与过敏原类别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陶书中 刊期: 201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与前列腺癌(PCa)的相关性,分析β2‐MG对于 PCa的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30例PCa患者血清β2‐MG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水平,并与30例前列腺增生组(BPH)和3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a组血清β2‐MG水平[(3.24±0.51)μg/mL],高于健康对照组[(1.67±0.33)μg/mL]和BPH组[(1.96±0.3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PH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血清PSA水平[(35.03±5.67)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80±0.45)ng/mL]和BPH组[(9.21±1.5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PH组血清PS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leason分数大于或等于7(中高危)的PCa患者血清β2‐MG水平[(3.47±0.56)μg/mL]高于Gleason分数小于或等于6(低危)的患者[(2.64±0.43)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β2‐MG可用于区分PCa和BHP的标志物,对PCa的辅助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谭海明 刊期: 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