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键;陆学东;黄烈;庄鹏;王琼;吴润香;杨来智
目的:研究4℃条件下存放30 d后血浆中人巨细胞病毒DNA的稳定性。方法选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50例患者的血浆标本,将其按照人巨细胞病毒DNA 载量分为3组:低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300~1000 copy/mL)、中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1000~10000 copy/mL)和高载量组(n=50,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为>10000~100000 copy/mL)。标本采集后2 h内完成基线载量(0 d)检测,其余血浆在4℃条件下保存,分别在保存1、2、3、7、14、21、30 d时检测人巨细胞病毒载量。结果低、中、高载量组标本在保存1、2、3、7、14、21、30 d后,其人巨细胞病毒载量与0 d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浆标本在4℃条件下存放30 d对人巨细胞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无影响。
作者:张玲;张清禄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水平与肺癌和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与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菌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和糖链抗原15‐3(CA15‐3)联合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检测77例肺癌患者、41例乳腺癌患者和164例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的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YFRA21‐1、SCC和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5‐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组和乳腺癌组血清 VEGF 水平分别为(234.08±187.33)、(229.20±187.33)pg/m L ,分别高于肺癌健康对照组和乳腺癌对照组( P<0.05)。血清 V EG F水平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20,P<0.05)。V EG F对肺癌和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62.3%和61.0%,均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常见标志物,特异性分别为82.0%和70.7%。VEGF与CEA、NSE、CYFRA21‐1、SCC和CA15‐3的联合检测诊断肺癌和乳腺癌的灵敏度分别是80.5%和70.4%。结论 VEGF与 CEA、NSE、CY‐FRA21‐1、SCC和CA15‐3的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对肺癌和乳腺癌的诊断灵敏度,在肺癌和乳腺癌的筛查、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殷运菊;徐威;张青云;张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睡眠干预的作用效果及应用评价。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病理学切片确诊为癌症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通过问卷调查评价2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护理满意度等,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以及睡眠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患者总体护理满意度(97.4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癌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情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对患者的治疗恢复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刘清娥;张粉利;薛淑枝;杨怡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在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期间采用传统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25例设为传统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采用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方法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传统组和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和重新穿刺率。结果传统组穿刺成功率为92.8%,重新穿刺率为100.0%;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9.2%,重新穿刺率为7.7%。2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新穿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血管通路连接法是处理动静脉内瘘静脉穿刺失败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重新穿刺,减轻患者重复穿刺的痛苦,对内瘘血管有保护作用。
作者:肖容;舒良秀;姚国媛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外周血 Th17及CD4+ CD25+ 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21、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30例sPE患者(sPE组)及30例正常妊娠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T h17及CD4+ CD25+ T reg细胞水平。采用 QRT‐PCR检测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 (RORγt)mRNA 和 Foxp3 mRNA 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7、IL‐21、IL‐10和TGF‐β水平。结果 sPE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为(1.16±0.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68±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7,P=0.002)。sPE组外周血CD4+CD25+ Treg细胞水平为(1.65±0.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2±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00)。sPE组RORγt mRNA表达水平为0.190±0.063,高于对照组的0.136±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6,P=0.001)。而sPE组Foxp3 mRNA表达水平为0.069±0.025,低于对照组的0.127±0.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8, P=0.000)。sPE组IL‐17、IL‐21、IL‐10水平分别为(82.03±37.61)、(63.29±27.42)、(56.89±17.28)ng/L ,高于对照组的(30.81±21.87)、(33.87±13.73)、(33.24±11.93)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水平为(24.34±6.51)ng/L ,低于对照组的(46.97±15.81)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81,P=0.000)。sPE患者血浆IL‐17、IL‐21水平与Th17细胞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5、0.586,P<0.01)。结论 sPE患者 Th17细胞数量升高,CD4+CD25+ T reg细胞数量减少,以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紊乱在sP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汪勤;赵春辉;夏良萍;朱华英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比较2%氯已定乙醇与0.5%碘伏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效果。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例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消毒液采用0.5%碘伏,试验组消毒液采用2%氯已定乙醇,定期留置标本做细菌培养,比较CAUTI的发生率。结果留置导尿后第3、7、10天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00%、9.00%、16.00%,试验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00%、1.00%、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为63.89%、25.00%、11.11%。结论2%氯已定乙醇较0.5%碘伏更能有效预防C A U T I感染的发生。
作者:成燕;吴晓春;官莉;侯章梅;李帆;杨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不同通气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3例,分别为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SIM V )+压力支持通气(PSV )模式组和适应性压力支持(ASV )模式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后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气分析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患者的有创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SIMV+PSV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组和SIMV+PSV模式组的VAP发生率分别为7.7%、15.4%,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8%、3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模式对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SIM V+PSV模式好,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谈翠挽;肖贵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患者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抗体水平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肾病患者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1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研究对象血浆抗ox‐LDL抗体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慢性肾病患者分为高滴度组(抗ox‐LDL抗体滴度≥23μg/mL ,n=21)和低滴度组(抗ox‐LDL抗体滴度<23μg/mL ,n=29),比较各组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α、IFN‐β、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 IFN‐α、IFN‐β和 IFN‐γ均明显升高( P<0.05)。低滴度组IL‐6和IL‐10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 P<0.05),但高滴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滴度组和低滴度组IL‐1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肾病患者血中抗ox‐LDL抗体升高程度与多个炎性因细胞子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慢性肾病患者血中抗ox‐LDL抗体水平对了解疾病进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赖钰明;张琴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在重症肺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院2012~2014年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共96例,根据治疗28 d后患者存活与否分为存活组(n=58)和死亡组(n=38),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1、4、7、28 d时 PCT、IL‐6、CRP水平及 A‐PACHE Ⅱ评分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以上4项指标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存活组患者PCT、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期间平均水平分别为(8.34±1.39)μg/L、(61.25±8.17)mg/L ;死亡组PCT、CRP水平则明显上升,治疗期间平均水平分别为(14.38±2.58)μg/L、(98.87±13.24)mg/L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趋势与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相符合,存活组和死亡组的APACHEⅡ平均分分别为(38.95±3.76)、(69.53±7.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思(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CT、IL‐6、CRP、APACHE Ⅱ的AUC分别为0.851、0.787、0.653、0.861。结论 PCT、CRP及IL‐6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程度,其中PCT及CR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病情变化及预后情况。
作者:张雷;马云杰;乔梁;司朝辉;梁颖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2011~2013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该院2011~2013年临床首次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6498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耐药情况。结果6498株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产气肠杆菌等,主要来自IC 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等,送检标本主要为痰液、尿液和血液等。亚胺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率较高,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已经出现。结论该院肠杆菌科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且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有增多趋势。
作者:李夏静;徐业茗;李洪春 刊期: 2015年第20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 L )是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Ph染色体t (9;22)(q34;q11)是其特征性细胞遗传学标志。Ph染色体形成的 bcr/abl融合基因编码具有较强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蛋白BCR/ABL ,通过改变关键的调节蛋白磷酸化状况来影响多种信号传导途径,引起细胞周期紊乱、增殖失控或凋亡受阻,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1]。CM L在临床上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其中急性变是大多数CM L患者的转归,而在病程发展中BCR/ABL 发挥着关键作用,靶向抑制此蛋白的表达可以有效缓解甚至可以治愈疾病。近年来,针对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临床应用,开辟了CM L靶向治疗的新途径,然而,这些药物不能根除白血病,容易引发耐药,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对CM L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白血病干细胞(LSC)自我更新与增殖的信号通路中关键靶点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CM L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认识,多靶点、联合用药可能成为治疗CM L的关键[2]。
作者:董菲(综述);孙成铭(审校)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标准体质量在喉罩选择及其临床疗效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根据患者体质量选择喉罩,30~50、>50~70、>70~100 kg分别对应3、4、5号。观察组根据Broca改良公式计算标准体质量,根据体质量区间选择喉罩型号。比较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插入时间、一次成功率、手术时间、胸骨上窝试验情况、固定片距离及喉罩密封压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VA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插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置入后,两组平均动脉压、血压饱和度、心率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喉罩密封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根据标准体质量选择喉罩,有利于喉罩的置入,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石先伦;尹文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检测扩张型心肌病(DCM )患者CD4+和CD8+ T 淋巴细胞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DCM患者(DCM组)和健康人(CON组)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白细胞计数(WBC )、淋巴细胞计数(LYM )、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差异,分析不同心功能分级中LYM 、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差异。结果 DCM组和CON组研究对象在WBC和CD3+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患者外周血LYM 、CD4+和CD4+/CD8+均明显高于CON组(P<0.05),CD8+明显低于CON组(P<0.05)。DCM 组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LYM、CD4+和CD4+/CD8+明显高于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患者(P<0.05),CD8+明显低于Ⅰ+Ⅱ级患者(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LYM、CD4+和CD4+/CD8+也越高,而CD8+越低。结论 DCM 发病机制与CD4+和CD8+ 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其水平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李志芳;段成城;董丽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的疗效与 HBV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选取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组,n=60)和阿德福韦酯(阿德福韦酯组,n=65)抗病毒治疗。观察2组治疗3、6、12个月后的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并于治疗12个月后检测耐药率及耐药基因突变位点。结果拉米夫定组在治疗6、12个月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 HBV感染患者(P<0.05),但生化学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组在治疗期间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与C基因型HBV感染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拉米夫定组耐药率明显高于阿德福韦酯组(P<0.05),拉米夫定组和阿德福韦酯组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分别以rt108M、rt236T为主。结论拉米夫定对B基因型 HBV的抑制作用优于C基因型HBV ;阿德福韦酯的抗病毒疗效与HBV基因型无关;在慢性乙肝型炎治疗过程中要重视 HBV耐药性发生,加强疗效评估。
作者:刘键;陆学东;黄烈;庄鹏;王琼;吴润香;杨来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64)和对照组(n=62)。试验组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后进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对照组使用舒宁乳膏后进行手法疏通。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结果产后乳房肿胀患者行手法疏通乳房肿胀治疗时,试验组VAS疼痛评分[(3.74±2.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94±2.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疼痛分级低于对照组( P<0.01)。结论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明显减轻患者手法疏通乳房肿胀时的疼痛。
作者:孟珊;邓青春;张晶;王丹;常青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调查门诊患者对银行卡预约挂号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同时探索银行与医院对新挂号方式的改进方法与对策。方法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方法来探寻患者对于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结果47%的患者知晓银行卡预约挂号,83%的患者认可银行卡预约挂号;仅22%的患者使用过银行卡挂号,其中80%未成功挂到号;64%的患者选择网上预约挂号,仅18%的患者选择银行网点和医院自助机预约挂号。结论通过对银行卡新挂号方式的知晓状况的调查,为银行与医院提供有效的对于新挂号方式的改进措施,提高患者对新挂号方式的接受程度,从而提高患者对预约挂号的满意度。
作者:田园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延伸护理干预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9月在该院接受住院干预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施以肝炎后肝硬化常规护理,试验组则于对照组护理内容基础之上,于研究对象出院后施以为期6个月的延伸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干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硬化相关健康知识认知度达标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施以出院后的延伸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曹睿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n=90)与对照组(n=9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前列腺素 E1治疗,治疗组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治疗周期均为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的24 h尿清蛋白排泄量、血肌酐与尿素氮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24 h尿清蛋白排泄量、血肌酐与尿素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 ET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著升高( 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苯磺酸钙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应用可能通过纠正ET与NO表达紊乱,提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作用来减轻肾脏损伤,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张威;田少江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分析骨髓细胞学联合骨髓铁染色和血清铁蛋白检查结果对不明原因贫血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不明原因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及骨髓铁染色、血清铁蛋白检测结果。结果通过联合检查,有160例患者(74.4%)明确贫血的原因,其中缺铁性贫血98例(45.58%),巨细胞性贫血15例(6.98%),溶血性贫血10例(4.65%),急性白血病6例(2.79%),慢性病性贫血18例(8.37%),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例(1.39%),淋巴瘤5例(2.3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2.33%),另外55例(25.6%)贫血的原因不能明确。结论对于不明原因的贫血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是必要的,同时进行骨髓铁染色及血清铁蛋白检测,在确定贫血类型和对症治疗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对大部分不明原因贫血的患者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侯霞;邓德耀;田维娟;朱丽红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早期临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11例IT P患儿和27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PA‐IgG、PA‐IgM、PA‐IgA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同时对患儿早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根据早期治疗效果,将ITP患儿分为完全反应组、有效组、无效组。ITP患儿各组 PA‐IgG、PA‐IgM 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无效组PA‐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反应组和有效组PA‐Ig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反应组PA‐IgG、PA‐IgM水平明显低于有效组和无效组(P<0.05),有效组PA‐IgG、PA‐IgM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无效组PA‐IgA水平高。完全反应组、有效组及无效组CD3+、CD3+/CD4+、CD3+/CD8+及CD19+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TP患儿各组CD16+/CD56+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血液中PA‐Ig高水平表达及多种抗体混合高表达提示早期治疗效果欠佳,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提示IT P患儿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异常,这将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张雪;陈振萍;巩文玉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