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DCA循环管理法在实习医生临床培训中的应用

杨娟;郝瑜;张艳;邬开凤

关键词:实习医生, 临床培训, PDC A循环
摘要:目的:探讨PDCA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法在实习医生临床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重庆医科大学262名实习医生分为实验组(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和对照组(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教学培训,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比较两组实习医生的培训效果及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实习医生理论考试合格率从85.5%上升至93.5%;操作技能合格率从81.6%上升至91.3%;病历书写合格率从89.4%上升至96.8%;医护患投诉率从9.2%下降至2.7%;职业暴露发生率从3.9%下降至2.2%;离院后研究生考试合格率从12.5%上升至29.6%;实习医生对各项指标的综合满意度从81.6%上升至95.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实习医生临床培训中的管理成效显著,值得在其他教学医院培训领域推广应用。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血常规监测依从性现状调查及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血常规监测依从性状况,并分析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肿瘤化疗间歇期实施针对性电话回访护理患者为研究组,并且选择同期60例肿瘤化疗间歇期未实施针对性护理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血常规监测依从性和满意度以及不良情绪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研究组患者血常规监测依从性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5±4.6)分,对照组为(70.9±5.1)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0.6±4.2)、(31.2±3.8)分,对照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1.4±5.8)、(42.7±5.1)分,研究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其血常规的监测依从性较低,且实施电话回访干预可以提高患者间歇期血常规监测依从性,同时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也具有较好的效果。

    作者:郭霖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酶联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胸苷激酶1结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标本放置不同时间及温度对血清胸苷激酶1(STK1)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42例血液标本,分别在室温[(23±2)℃]、4℃及-20℃放置不同时间后再测定STK1浓度,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标本放置室温2 h及4℃24 h后测定的STK1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放置28 d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温度与放置时间对标本S T K1浓度有影响。室温环境下应在采血后2 h内完成加样,标本于4℃冷藏多放置24 h ,若置于-20℃可较长期保存。

    作者:刘晓雷;裘维维;乔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水平并研究其在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和健康人(CON组)为研究对象,比较各组研究对象PCT水平、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和预后的差异,分析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和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MAP组和SAP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CON组(均 P<0.05),SAP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水平、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均明显高于MAP组(P<0.05)。MAP组和SAP组急性胰腺炎患者PCT水平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PCT水平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s>0,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其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紧密相关,可作为病情和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作者:孔繁静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采血管在不同存放条件下对循环酶法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样采集管,不同存放时间及不同存放温度对同型半胱氨酸(Hcy )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用普通真空采血管、促凝真空采血管、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各抽取两管静脉血,将同一受检者的相同采血管分别分入室温组和冷藏组,编号并于室温放置0.5h离心,离心后立即将冷藏组置于冰箱,并检测室温组H cy浓度;同时立刻吸取每例受检者普通真空采血管及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血清及血浆200μL于1 mL EP管并置于2~8℃冰箱冷藏保存,为分离组。在离心后3、6、9 h测定室温组及冷藏组Hcy浓度,测定完成后选取冷藏组普通真空采血管及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继续在冰箱中放置为未分离组,并在24、48 h测定分离组与未分离组H cy浓度。结果4种采血管标本的 H cy即刻值血清标本高于血浆标本(P<0.05)。同组相同采血管放置3、6、9 h与各自即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测定时间比较同种采血管室温组与冷藏组的Hcy浓度结果,9 h测定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及时分离血细胞层,普通真空采血管血清和肝素锂抗凝真空采血管血浆中 Hcy浓度在2~8℃下,48 h结果与即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血样采集管,不同存放时间及不同存放温度都会影响循环酶法H cy的测定结果。

    作者:李慧;白利芬;惠玉芬;叶文瑞;雷光星;王兴宁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酒精依赖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与精神障碍、认知功能的关系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分析其与酒精性精神障碍、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酒精依赖住院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两组受检者抽取空腹静脉血3 m L ,应用日立7600‐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尿酸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酒精依赖及其精神障碍的关系,用线性回归分析酒精依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酒精依赖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伴有精神障碍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精神障碍组(P<0.05),血尿酸水平与认知功能相关测试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酒精依赖代偿性提高血尿酸水平,启动保护性机制,代偿机制又导致脑组织核苷酸的降低,损害神经细胞和信号传导。

    作者:张建东;郭连峰;李宁;刘北陆;尹学敬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对浸润性乳腺癌HER-2状态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对浸润性乳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 ER‐2)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8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取CAF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CTX方案+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对所有患者的化疗方案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记录,主要为腋窝淋巴结状态、激素受体状态以及 H ER‐2表达状态。结果在 H ER‐2阳性的患者当中,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为95.00%(38/40),对照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为65.79%(2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就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而言,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是91.43%(32/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腋窝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是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紫杉醇及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能够改善浸润性乳腺癌HER‐2阳性状态。

    作者:王治伟;李福广;熊裕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集束化护理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的影响。方法将急诊科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符合标准的269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常规组,2014年2~6月272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干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案,干预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保证转运安全,真正实现无缝隙护理。

    作者:刘文文;古满平;罗晓庆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肺功能检测在肺结核患者中的性别差异

    目的:利用肺功能检测探讨性别等因素对肺结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期对肺结核患者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在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入住的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婚姻、教育程度等,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进行两次肺功能检查,测定指标包括:(1)用力肺活量(FVC)体积及其占预测值的百分比,(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体积及其占预测值百分比,(3)1秒率(FEV1/FVC),(4)RV(L),(5)DLCO(%),(6)TLC(L)。运用 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浸润型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基本正常,而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普遍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吸烟和性别均是肺功能损伤加重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3、1.34、1.01。结论肺结核的肺功能障碍呈混合性,同时更进一步说明早期根治肺结核的重要性,以避免肺的正常结构被破坏,浸润型转化成慢性纤维空洞型,造成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年龄大、吸烟和女性肺结核肺功能损伤较重。其中不同性别肺结核患者的肺功能障碍,男性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

    作者:张鑫;赵涛;高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通过对妊娠糖尿病(GDM )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的检测,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在GDM 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住院孕妇,162例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组),94例糖耐量异常(IGT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bA1c ,采用果糖胺氮蓝四唑法检测GSP ,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同时与156例正常孕妇(正常对照组)检测指标比较。结果 IGT 组、GDM 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M 组与IGT组比较,血糖、HbA1c和GSP水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GD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T、GDM 组内相互比较,HbA1c和GSP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正确诊断指数4项指标比较中,GSP均优于HbA1c ,分别为96.31%、89.78%、97.89%、91.94%;两者联合检测各指标值分别为98.63%、90.27%、98.65%、93.00%,说明两者联合检测用于诊断GDM 更为准确;相关性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IGT、GDM组的 HbA1c和GSP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6、0.506、0.665,P<0.05)。结论 HbA1c和GSP水平可以作为诊断GDM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两者对GDM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皮永洪;王小平;谭海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2008~2014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耐药性变迁

    目的:探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8~2014年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IS T 2试剂盒检测支原体,并测定其对9种药物的敏感性,该试剂盒采用比色法,肉汤培养基中含有尿素(用于脲原体属检测)和精氨酸(用于人型支原体检测)两种特殊底物。结果5725例标本中检出1783例支原体,检出率为31.14%,其中脲原体属1494例(83.79%),脲原体属合并人型支原体258例(14.47%),人型支原体31例(1.74%);总体药敏结果发现普那霉素对各型支原体敏感性均较高(>96%),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敏感率低(<30%),单纯脲原体属阳性时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四环素敏感率也较高且保持稳定(>90%),脲原体属合并人型支原体阳性时各药敏感率下降,尤其是克拉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3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患者红霉素的敏感率均明显高于女性( P<0.05),四环素则相反,单纯脲原体属对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高于女性患者(P<0.05)。结论不同型别支原体、不同性别患者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应按照培养与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敏感率逐年下降,经验用药时应谨慎选用以防止耐药株增加。

    作者:肖秀美;刘静伊;周磊;姚贝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神经刺激仪应用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体会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70岁以上的择期行单侧髋部手术的高龄患者60例,A S AⅡ~Ⅲ级,分为神经阻滞组(试验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前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麻醉后对照组血压明显低于试验组及麻醉前(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于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徐锋;杨玉珍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分析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的感染率。方法统计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201例N H L确诊患者的乙肝5项标志物阳性率,并与388例同期住院的肺癌患者和325例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对比。结果201例NHL患者HBsAg阳性率和“小三阳”[HBsAg(+)、HBeAb(+)及HBcAb(+)]发生率分别为16.9%和14.9%,明显高于肺癌患者(8.8%和8.2%)和健康体检者(5.2%和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HL患者 HBsAb阳性率为45.3%,明显低于肺癌患者(57.2%)和健康体检者(5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细胞型 NHL的 HBsAg阳性率高于 T 细胞型NHL(P<0.05),且HBsAb阳性率低于T细胞型NHL(P<0.05),但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9例 NHL患者HBV DNA阳性率为27.1%,其中 HBsAg阳性患者阳性率为47.1%,HBsAg(-)伴HBcAb(+)的25例患者中有1例(4.0%)HBV DNA阳性。结论 NHL患者的 HBV感染率高于肺癌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特别是B细胞型NHL患者。NHL与 HBV感染存在一定相关性,不能忽视NHL患者 HBV隐匿性感染的情况。

    作者:张扬;李明;邓芳;陈少华;张家云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 EG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血复钙法对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行T EG、常规凝血指标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治疗前患者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大血块强度(MA)值、血凝块强度(G)、综合凝血指数(CI)和MA后30 min血凝块减少速率(LY30)增大,常规凝血参数水平的凝血酶原时间(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和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急性脑梗死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 TEG参数、常规凝血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在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指导与监测药物治疗和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艳海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不同标本来源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特征研究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标本来源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特征,使耐药监测的结果能更好地反映医药耐药性的现状。方法分离临床送检不同部位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2014年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共检出肺炎克雷伯菌558株,其中痰标本检出368株,无菌标本共检出190株。无菌标本前3位标本来源分别为尿液52株(27.37%),血液46株(24.21%),脓液24株(12.63%);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 )阴性菌株116株(61.05%),ESBL阳性菌株74株(38.95%)。与ESBL阴性菌株比较,ESBL产酶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氨曲南、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的耐药率明显升高( P<0.05)。2014年尿液标本检出肺炎克雷伯菌52株,尿液标本培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和头孢替坦的敏感率均超过90%。血液标本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46株,对头孢他啶、头孢替坦、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的敏感率均超过90%。痰液标本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368株,对头孢他啶、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头孢替坦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超过90%。与痰液标本分离菌株耐药率比较,血液和尿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菌株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区分标本类型进行统计,可以更准确反映菌株的耐药性状况,更好地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

    作者:邹自英;刘胜强;王琴;刘媛;朱冰;胡宗海;吴丽娟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345例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液学和基因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类型,为临床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进行血常规参数分析,筛查异常者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检测,应用跨越断裂点PCR (Gap‐PCR)和PCR结合反向杂交(PCR‐RDB)技术进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分析。夫妇为同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进一步行胎儿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基因诊断,产后随访。结果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和 HPLC结果,与单纯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杂合子携带者无差异;51个同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家庭,经产前基因诊断检出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4例、重型α‐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7例,均知情选择终止妊娠;产后随访结果均与产前诊断结果相符。结论广州地区人群αβ复合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率较高,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携带者同时进行α、β基因检测,对准确地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屈艳霞;袁玉枝;杨烨;江帆;陈桂兰;辜俊梅;李志华;左连东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重症监护室床旁胸片检查时医护认知情况及其行为对患者心理影响的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 U )医护人员对床旁胸片的认知情况及行床旁胸片检查时医护行为对清醒患者的心理影响,通过规范医护行为,消除或减少对患者的负性心理影响。方法设计医护人员和患者调查问卷,了解医护人员对床旁胸片的认知现状、分析医护人员现存的不规范行为及对神志清楚患者造成的负性心理影响,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规范化培训,将培训前后的医护人员及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对床旁胸片检查的认知和行为及对患者的影响情况。结果对照组医护人员认知缺乏而导致的不规范行为对患者造成的负性心理影响普遍存在,观察组医护人员的认知水平明显提高,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 P=0.000),对患者负性心理影响明显降低( P=0.000)。结论针对监护室医护人员开展关于床旁胸片检查的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可以有效规范医护人员行为,减少对患者的负性心理影响。

    作者:夏利华;张克标;古满平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药物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因患有腺样体肥大于耳鼻喉门诊就诊并治疗的患儿8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40例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进行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另40例在对照组患儿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孟鲁司特钠颗粒进行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针对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相关睡眠障碍指标的比较中,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分别为(3.3±1.1)、(0.7±0.6)分;咳嗽时间分别为(55.7±10.5)、(20.0±11.1) d;A/N比值分别为0.8±0.1和0.6±0.1,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3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对腺样体肥大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消除不良体征,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汪姬婵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六味地黄丸对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外周血清IgE和CD23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六味地黄丸治疗后的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Ig E和CD23的浓度变化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患者外周血清中Ig E和CD23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近期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血清肌酸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及其IgE、CD23的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清中TC、TG、SCr、BUN及其IgE、CD23的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六味地黄丸能很好地改善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全面、细致、规范化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

    作者:朱妍妍;林琳;邱兆丹;姜红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胱抑素C对早期肾功能损害检测的灵敏度及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血清胱抑素C(Cys C)对早期肾功能损害检测的灵敏度及临床价值。方法将148例慢性肾病患者依据内生肌酐清除率(ECCR)分为早期肾功能不全组和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组,以52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血清Cys 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ECCR水平,评价Cys C、BUN、SCR阳性表达率以及与ECCR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Cys C、BUN、SCR和ECCR均有明显变化(P<0.05),早期肾功能不全组仅Cys C、ECCR水平有明显变化(P<0.05);阳性检测出率结果表明,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组Cys C、BUN、SCR表达率均为100.00%,早期肾功能不全组Cys C为94.57%,而SCR、BUN仅分别为27.17%、3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和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组Cys C、BUN、SCR与 ECCR相关性良好,均以Cys C相关系数高。结论相比于BUN、SCR ,Cys C可更加灵敏、准确检测肾功能早期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刘素华 刊期: 2015年第22期

  • 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C-反应蛋白在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在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0例病毒感染患儿(病毒组)、60例细菌感染患儿(细菌组)及40例健康儿童(健康组)血清SAA、CRP水平,并以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诊断学效能评价。结果病毒组、细菌组及健康组的SAA、CRP、SAA/CRP测定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组的SAA 水平为(137.8±57.6)mg/L、SAA/CRP为17.67±3.06,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细菌组患儿的SAA、CRP、SAA/CRP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SAA/CRP测定值诊断病毒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3,灵敏度为0.902、特异度为0.957。SAA/CRP测定值诊断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1,灵敏度为0.894、特异度为0.921。结论对于细菌感染,SAA、CRP检测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病毒感染需要联合SAA、CRP检测并计算SAA/CRP值进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罗国忠;贺海文;杨永成;吴晓鸿 刊期: 2015年第22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