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脉注射液配合介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前后VEGF水平变化

孙德波;韩渊

关键词:生脉注射液, 介入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血清VEGF
摘要: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加介入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VEGF与EGF水平变化.方法:59例NSCLC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生脉注射液加介入化疗治疗,对照组为单纯介入化疗.结果: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28例)的近期客观疗效分别为67.2%和53.3%,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69.5%和41.8%,生存质量改善率分别为55.9%和31.7%.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分别为(241.90±46.47)、(137.56±36.53).对照组治疗前后VEGF水平分别为(239.75±36.59)、(192.21±40.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前后在血清VEGF水平变化、临床症状及仔质量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对接受介入化疗的NSCL患者,有助于临床症状的进一步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发挥高校医学学报作用,培养在校研究生作者队伍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大量在校研究生已逐渐成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以他们为作者的科技论文也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各高校学报,已成为其稿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校研究生科研工作初始,论文写作经验不足,稿件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科研选题重复、创新性不强,结论不能令人信服,试验设计不周密、欠合理,文题不符或标题不确切,试验数据未进行统计分析,未经导师同意即投稿导致撤稿问题突出,论文写作不规范,写作质量有待提高,可读性差等),高校学报稿源质量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纳毕江·玛贺穆德;崔建中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生存率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7~2002年间诊治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88例临床资料,选择性别、年龄、血型、原发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治疗方式、T分期(肠壁浸润深度),N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癌胚抗原(CEA)、转移灶大小、转移灶数目等临床因素,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SPSS 13.0统汁软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原发灶大小,T分期、N分期等为预后影响因素(按α=0.1水平),多因素分析均显示,仅治疗方式、T分期为影响结直肠痛肝转移预后的重要因素.所有病例总的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8.6%、12.9%、0%.单纯外科治疗组(31.8%)、综合治疗组(45.5%)及单纯辅助治疗组(9.1%)与未治组(13.6%)比较,1年、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综合治疗方式为结盲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可延长患者生存期;T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T分期越大,预后越差.

    作者:艾克热木·玉苏甫;帕尔哈提·沙依木;王海江;拜里克孜·胡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加强医疗督查确保医疗安全

    依法行医是珍重病人生命、维护病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医院与医务人员维护自身权益、确保医疗安全的需要.医疗质量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院将继续加强全院医务人员对法律、法规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医院和医务人员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的防治、医疗技术准入、处方管理、放射防护、消毒隔离、合理用药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使依法行医成为我院每位医务人员自觉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是医院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支撑点,也是医院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者:宋晓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硬-腰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中的观察

    目的:比较硬-腰联合麻醉(CSEA)与硬膜外阻滞麻醉(EA)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健康足月妊娠孕妇120例,年龄23~37岁,随机分为CSEA组(60例)和EA组(60例),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结果:CSEA组镇痛效果、肌肉松弛满意率均优于EA组,阻滞平面达T6的时间、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均短于EA组(P<0.05),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两组间无差异,但低血压发生率高于EA组(P<0.05).结论:CSEA用于剖宫产术起效快、阻滞完善,但要防治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吴艳;张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异氟烷与七氟烷麻醉对老年病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异氟烷与七氟烷麻醉对老年病人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七氟烷组(Ⅰ组,n=30)和异氟烷组(Ⅱ组,n=30).两组麻醉诱导方法相同,均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阿曲库铵快速诱导插管.插管后Ⅰ组吸入七氟烷,Ⅱ组吸入异氟烷,两组维持呼末气体浓度在1~2 MAC,血压、心率波动小于基础值的20%.麻醉诱导前及拔管后1、2、3 h均应用MMSE测试方法评定其认知功能.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病人拔管后1 h的MMSE值均明显降低.其中Ⅰ组2 h恢复至术前水平,Ⅱ组3 h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七氟醚与异氟醚均可能影响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七氟醚较异氟醚恢复更快.

    作者:张雪蓉;伍湘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儿肺结核痰涂菌临床研究进展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是危害小儿健康的严重疾病.由于结核杆菌(bacillus tuberculosis)阳性是确诊小儿肺结核的金标准,对于疑难病例的诊断至关重要,并且能提供药敏结果,因此强调常规进行细菌学检查.

    作者:布力布丽·巴哈提;张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宫颈癌介入化疗、放疗后并发症形成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介入化疗后再行放疗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原因.方法:调查分析503例中晚期宫颈癌介入化疗后再行放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结果:中晚期宫颈癌介入化疗后再行放疗患者503例中有52例发生DVT.随着手术后时间的推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人数增加.年龄及长时间的卧床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此类患者应加强重视,及早采取防护措施,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金华;李廷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盐酸莫西沙星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莫西沙星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治疗组口服盐酸莫西沙星400 mg每日1次;对照组头孢曲松钠0.25 g肌注,每日1次,希舒美0.5 g口服,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口服治疗轻型急性盆腔炎临床治愈率高达92%,无临床失败病例,42 d回访无复发病例.对照组临床治愈率80%,1例临床失败病例,42 d回访3例复发.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副作用轻.结论:盐峻莫西沙星临床用药方便,疗效好,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孟炜;丁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急性肺梗塞13例诊治体会

    肺梗塞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我国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是呼吸科急危重症之一,因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均不具有特异性,误诊、漏诊较多,且病死率高.提高肺梗塞的诊断意识和掌握肺梗塞诊断技术是早期做出正确诊断的关键.现将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13例肺梗塞患者的资料作一总结分析.

    作者:蔡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Ⅰ、Ⅱ期乳腺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乳腺癌施行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术的治疗效果.结果:4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皮缘坏死6例(13.04%),皮下积液4例(8.7%),上肢淋巴性水肿1例(2.17%),胸肌挛缩伴同侧上臂运动障碍1例(2.17%),术后辅助化疗和放疗,3年生存率81%,5年生存率62%.结论: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Ⅰ、Ⅱ期乳腺癌,术中应规范操作和正确处理,应对胸大肌血液供应血管及支配其运动的神经加强保护,以提高病人术后生仔质量.术后早期化疗、放疗及综合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预防复发和转移,提高远期疗效和生存率.

    作者:尹卫东;雒平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老年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围手术期护理

    对于老年双侧腹股沟疝患者的治疗,目前临床多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它是在无张力的情况下,利用人工高分子修补材料进行缝合修补,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1].以往传统手术不但具有时间长、创伤大的缺点,而且患者均行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老年双侧腹股沟疝30例,一次麻醉下行双侧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陆晓华;陈瑛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的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olothelial cells,VEC)不仅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细胞之间的机械屏障而且是人体大重要的内分泌器官,由于它所具有的机械屏障作用,使它很容易受到体内外各种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受损后的VEC尤其是内分泌功能必然失调,使其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或与这种活性物质有关的其他物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文章对引起VEC损伤的多种机制机制进行回顾,探讨VEC的修复机制,进而研究如何保护和修复已损伤的VEC,并改善血管疾病的愈后.

    作者:刘静;张向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卡介苗接种致结核性淋巴结炎51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卡介苗接种致结核性淋巴结炎临床特点,提高儿科医生识别此病临床诊断能力.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结核菌素试验(PPD)、影像学检查法、外周淋巴结病理活检或细胞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卡介苗接种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者15例(占29%).卡疤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并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19例(占37%).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并卡疤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者17例(占33%).PPD试验43例呈+++阳性反应,8例呈++++阳性反应.17例淋巴结病理活检,8例显示结核肉芽肿病变,9例显示干酪样坏死病变.34例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有郎罕斯细胞浸润.结论:卡介苗接种时应充分溶解摇匀菌液,避免过量过深注射,一旦发生结核性淋巴结炎,>2 cm以上需抗痨治疗,>4 cm以上应寻求外科切除治疗.

    作者:张卫平;韩文;董菊;多力坤·木扎帕;罗琼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良性病变50例分析

    经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EST)因其技术的不断成熟,在胆胰疾病中的治疗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现就我科2007年3月~2008年12月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的胆总管良性病变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郭新文;王隽;古丽米热·艾海提;郭勇;阿不力克木·克然木;许爱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不同包装材料对宣肺清热颗粒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目的:通过不同包装材料对宣肺清热颗粒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为该颗粒剂贮存条件及包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薄层色谱法(TLC)鉴别颗粒剂处方中药材麻黄、甘草、射干、陈皮、浙贝母为定性指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有效成分麻黄碱、橙皮苷、甘草酸含量为定量指标进行:(1)影响因素试验:定性及定量检查高湿(90±5)%、强光(4 500±500)Lx、高温(60)℃条件下放置10 d药用复合膜包装和普通塑料袋包装供试品对光、温度、湿度的稳定性.(2)湿度稳定性试验:相对湿度(RH)30%、40%、50%、60%、70%、80%、90%条件下放置供试品7 d,定时取样、称重,确定临界相对湿度(CRH).结果:(1)定性指标结果:在以上稳定性试验中,不同时间各定性鉴别指标TLC结果与0 d TLC结果无差别.(2)定量指标结果:①影响因素试验:该颗粒剂对湿度,光线、温度都具一定稳定性,药用复合膜包装能提高该制剂吸湿稳定性.②湿度稳定性试验:确定该颗粒剂CRH为68.1%.结论:心用多指标评价稳定性是较好的解决以方中单味药的某中成分作为复方指控指标而与实际情况偏离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不同稳定性实验结果可以认为该颗粒剂稳定性符合要求,药用复合膜包装可以提高该制剂吸湿稳定性.

    作者:木巴拉克·伊明江;贺冰;迪力努尔·艾合买提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骨科关节置换术治疗致心血管意外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冠心病一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引起心血管意外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在2级以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术后疼痛处理效果不好、冠心病患者合并肥胖对发生心血管意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功能在2级以上是行关节置换术后出现心血管意外的主要因素.结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心功能在2级以上,术后出现心血管意外风险增加,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并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吴宇红;郭念昆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处理

    困难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中常遇到的问题,是麻醉意外造成脑损伤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其死亡病例数约占麻醉死亡病例总数的30%[1].本文总结我院2005~2007年各类困难气管插管的经验,为临床麻醉提供借鉴.

    作者:张冰;刘亚华;钟唯一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程度病变的肱动脉内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在我科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20例,所有病例均已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病,并根据造影结果分为两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共78例,依据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情况将本组病人分为3组:(1)单支病变组;(2)双支病变组;(3)3支以上病变组.单纯高血压组有高血压但是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或狭窄<50%,共42例.通过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内径加压后30、60 s的内径值.结果:加压后30、60s的内径值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相关.加压后30 s冠心病的危险分层中的单支、双支、多支病变均有相关性(P<0.05).冠心病组组内比较:肱动脉三种状态下的平均血流速度与吸烟三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肱动脉三种状态下的平均血流速度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增加,动脉内皮功能损害的危险性亦增加;冠心病的病变程度越重其吸烟级别、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值越大,高密度脂蛋白越低;血管内皮功能的超声检测方法能在高血压、冠心病及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方面有所帮助.

    作者:谢伟;徐新娟;刘俊明;黄文军;窦清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对37例(41跟)PDR患者(Ⅳ期10眼,Ⅴ期19眼,Ⅵ期12眼)行常规扁平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根据病情分别行眼内光凝术、剥膜、气液交换、硅油填充.结果:术后35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占85.4%,5只眼视力术后无变化,占12.2%,1只眼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略下降,占2.4%.术后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补充激光治疗,病变基本控制.结论:玻璃体切切除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疗效良好.

    作者:张萃丽;陈雪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尿道肉阜环切加尿道-阴道间距延长术治疗尿道肉阜的临床观察(附13例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尿道肉阜环切加尿道-阴道间距延长术治疗尿道肉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2月~2008年2月我科收治的13例女性尿道肉阜患者采用尿道肉阜环切加尿道-阴道间距延长术,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例患者治愈,于术时间15~30 min,术中出血少.术后随访11例,随访时间3~15个月,治疗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尿道肉阜环切加尿道-阴道间距延长术治疗尿道肉阜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对肉阜较大及尿道-阴道间距过短者可考虑应用该手术治疗.

    作者:贺家勇;张华彬;宋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新疆医科大学

主办:新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