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英;郭新文;杨丽丽;谢敬东
目的:探讨多 b 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转移瘤化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肝转移瘤患者19例33个病灶,在治疗前后分别行多 b 值的 DWI 扫描,分别拟合出各类表观扩散系数图(ADC10b图、ADC3b 图、ADClow 图、ADChigh 图)并获得相应的 ADC 值。ADClow 图与 ADChigh 图减影后得 ADCperf 图,获得ADCperf值;并以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化疗疗效,比较治疗前后 ADC 值变化。结果治疗后8例15个肝转移病灶对化疗有效,11例18个肝转移病灶对化疗无效。治疗有效组在化疗前 ADC 值(ADC10b 、ADC3b 、ADChigh 及 ADClow )低于化疗无效组,而 ADCperf值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化疗有效组化疗后 ADC 值(ADC10b 、ADC3b 、ADChigh及 ADClow )均有明显增高,ADCperf 值减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化疗无效组的 ADC 值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多 b 值 DWI 作为一种无创性 MRI 功能成像技术可以对肝转移瘤化疗疗效作出早期评估,能协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方案。
作者:艾尔肯·阿不力孜;丁爽;巴哈提·哈立亚;王皓;贾文霄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氟化物(氟保护漆、含氟牙膏)的应用对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及预防正畸后牙釉质脱矿的作用。方法选择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固定正畸矫治患者60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例390颗牙,试验1组20例384颗牙,试验2组20例388颗牙。对照组采取日常口腔护理,不做任何治疗。试验1组采用含氟牙膏刷牙,于每日早、晚各1次,刷牙时间>3 min。试验2组涂布氟保护漆,每半年涂布1次,直至拆除矫治器。所有观察对象在治疗前及正畸治疗后(约2 a)拆除正畸部位托槽,计算牙釉质脱矿指数,使用激光龋齿探测仪探测荧光值和对脱矿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390颗牙齿中,正畸治疗后有61颗牙齿脱矿,脱矿率为15.6%;试验1组384颗牙齿中,正畸治疗后有51颗牙齿脱矿,脱矿率为13.3%;试验2组388颗牙齿中,正畸治疗后有37颗牙齿脱矿,脱矿率为9.5%,3组脱矿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2,P =0.040)。试验1组及试验2组治疗后脱矿指数及 DD 值低于对照组,试验2组低于试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脱矿以2度为主(54.1%),试验1组以1~2度为主(86.3%),试验2组以1度为主(78.4%)。结论氟保护漆和含氟牙膏均能起到预防正畸中牙釉质脱矿的作用,以氟保护漆作用更为明显,使用更为方便,患者依从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景;袁媛;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针对少数民族医学生特点,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其在眼科学教学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于加强少数民族医学生对眼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眼科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作者:易湘龙;段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手术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152例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大小、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癌胚抗原(CEA)水平、手术方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有无术后治疗等分别采用 Kaplan-Meier 及 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完整随访的152例腺癌患者中存活39例(25.7%),死亡113例(74.3%),中位生存时间为277 d,6个月、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68.1%、38.3%、27.7%、23.6%;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术前 CA199水平、手术方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有无术后治疗是影响胰腺癌手术患者预后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及手术方式为影响胰腺癌手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5)。结论胰腺癌手术患者的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及手术方式是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孙岩娜;艾斯克尔·吐拉洪;张瑞丽;包永星;张仑;张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果。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的53例 VAIN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 VAIN患者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47例(88.68%);其中宫颈鳞状细胞癌病史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病史17例。(2)VAIN Ⅰ级患者的发病年龄为(49.75±8.43)岁,低于 VAIN Ⅱ/Ⅲ级患者的(58.37±9.1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VAIN Ⅰ级患者干扰素栓治疗和 VAIN Ⅱ/Ⅲ级患者阴道病灶局部扩切术后阴道切缘均无病灶残留。(4)随访4~70个月,随访至2014年3月,VAIN Ⅰ级患者中有2例病灶持续存在,1例进展至 VAINⅡ级;VAIN Ⅱ/Ⅲ级患者中有2例复发,1例阴道鳞状上皮癌,均存在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结论VAIN 发病与高危型 HPV 感染密切相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及 CIN 病史有相关性;阴道病灶局部扩切术治疗高级别 VAIN 疗效较好;高危型 HPV 持续感染是术后复发及进展的高危因素。
作者:沈谷群;董岩;周萍;李芬;程静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 CT 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9例行 CT 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行 CT 直接增强检查。10例均有完整病例结果。结果病变多呈分叶状,6例与下腔静脉关系密切,呈包绕及浸润关系。3例同时累及腹部与盆腔部位。病变体积均较大,大小约6 cm×4 cm×2.5 cm~30 cm×20 cm×15 cm。CT 平扫9例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1例以囊性为主,伴实性厚壁及厚分隔,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动脉期强化幅度超过40 HU,静脉期造影剂无明显退出。1例可见邻近腰椎骨质破坏,10例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未发现远处转移。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呈阳性表达,结蛋白 Desmin 呈现阳性表达,CD117呈现阴性。结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CT 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同时可准确定位,确定周围及邻近组织浸润及受累情况等,终确诊依靠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席伟;楼俭茹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原发肿瘤相关病理参数及 P53、P63、Ki67分子标记物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建立以相关因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组,收集的参数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民族、肿瘤位置、大体类型、肿瘤大径、肿瘤分级、分化程度及原发肿瘤组织中 P53、P63、Ki67免疫组化结果。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评价其检验效能。结果 P53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 )=6.068,P <0.05,95%可信区间(95% CI )为3.401~10.829],而肿瘤大径(OR =1.241,P <0.05,95% CI 为1.076~1.431)、Ki67(OR =2.058,P <0.05,95% CI 为1.396~3.034)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P53、Ki67、肿瘤大径可对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预测作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模型在理论上可以预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但仍须增加分子生物学信息并扩大样本量。
作者:冯志寅;王维娜;董娟娟;汪慧;龚晓瑾;陈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估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术前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为防治低氧血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0月中山市人民医院重症治疗科(ICU)收治的324例因 AD 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 Logistic 回归分析统计术前发生低氧血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AD 患者术前低氧血症的总发生率为45.9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低氧血症的发生与患者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打鼾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 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等存在一定相关性(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BMI、吸烟史、打鼾史、CRP 是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OR >1)。结论控制体质量、戒烟或者适当应用炎症因子拮抗剂可能减少 AD 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作者:杨婷;马磊;林静梨;李倩怡;毛凯红;管向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分析短节段固定颈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术结合口服四联抗结核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4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外二科收住的36例多节段颈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长节段和短节段固定组(每组18例),分别采用颈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和短节段固定颈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2 w 及术后12~18个月坚持口服四联抗结核药物。术后行脓液细菌培养,死骨标本病理检查,36例均病理诊断为结核。随访6~36个月,观察术后疗效及融合效果。结果短节段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长节段组,术中出血明显少于长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术后 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36例患者 ASIA 分级 B 级和 C 级共有11例(30.6%),术后6个月随访共8例达到 E 级,结合口服四联抗结核药物12~18个月,随访融合率达94.4%。结论短节段固定颈椎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术对病灶的清除彻底,术后钛笼植骨融合良好,结合口服四联抗结核药物的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李磊;黄卫民;田慧中;吕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收住院的房颤患者207例,其中维吾尔族房颤患者50例,汉族房颤患者50例,维吾尔族非房颤患者49例,汉族非房颤患者5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房内径、尿酸、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白蛋白、体质指数,并分析比较维吾尔族与汉族房颤患者的临床特性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种族差异性。结果维吾尔族及汉族房颤患者年龄、左房内径、尿酸、低密度脂蛋白均较非房颤组高(P <0.05),维吾尔族房颤患者总胆固醇较非房颤患者高(P <0.05),汉族房颤患者白蛋白含量较非房颤组低;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房内径、低密度脂蛋白为维、汉族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总胆固醇为维吾尔族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而白蛋白为汉族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P <0.05),维吾尔族与汉族房颤患者年龄及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与汉族房颤患者年龄、左房内径、尿酸、总胆固醇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居勒德孜·海拉提;木胡牙提;刘志强;杨玉春;何鹏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客观评价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生活质量(QOL),以及经闭孔无张力选吊带术(TVT-O)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2007年1月—2014年1月95例女性患者因压力性尿失禁接受 TVT-O 手术的患者,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价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 a生活质量的改变,分析可能影响的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尿失禁患者术前生活质量(I-QOL)总评分、行为影响(Al)、心理影响(PI)和社会生活障碍(SE)分值分别为(60.2±19.9)、(46.1±23.3)、(41.5±27.4)、(37.9±27.6)分。术后1个月,I-QOL 评分分别为(88.9±16.9)、(73.6±17.2)、(79.5±21.0)分和(73.4±23.8)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1)。术后1 a 问卷得分分别为(97.8±21.6)、(84.1±24.9)、(88.8±23.2)分和(87.5±22.8)分,均高于术后1个月(P 均<0.05)。治愈及治疗后改善患者的 I-QOL 评分手术后均有增加,但两者评分的增加即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失败的患者手术前后 I-QOL 分值没有改变,即生活质量程度无明显改善(P >0.05);治愈及改善患者的 I-QOL 评分的与手术失败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术前问卷评估显示尿失禁妇女生活质量的明显降低,但 TVT-O 手术可有效改善 SUI 妇女的生活质量。
作者:龙梅;赵俊达;万晓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引起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高校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主动对自己的生涯进行定位和规划。本文从大学生的自我探索、工作探索、生涯定位、生涯规划4个方面进行初步探析,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己,客观了解社会,主动寻找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职业道路。
作者:韩荣;丁海燕;田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 P 选择素(PS)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 P 选择素(sPs)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血栓栓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收住的维吾尔族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02例,按是否合并血栓栓塞分为病例组(房颤合并血栓栓塞患者,103例)和对照组(房颤无血栓栓塞患者,19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其血浆中可溶性 P 选择素(sPs)浓度,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 PS 基因在2123C/G 位点、Thr715Pro 位点的多态性与房颤血栓栓塞形成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 sPs 的平均浓度为(42.4±8.2)μg/mL,高于对照组患者血浆 sPs 平均浓度(36.3±8.24)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S 基因2123 C/G 位点存在多态性,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5,P =0.001;χ2=11.693,P =0.001)。血浆 sPs 水平与2123C/G基因多态性有明显相关性,GG 基因型者的血浆 sPs 水平显著高于 GC+ CC 基因型(P <0.05)。未检测出Thr715Pro 基因多态性。结论血浆 sPs 水平和 PS 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心房颤动合并血栓栓塞形成存在一定的关联。
作者:摆玲;木胡牙提;刘志强;杨玉春;何鹏义;张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常引起心房内血栓及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从基因层面阐述了其发生机制,发现缝隙连接蛋白40基因、钠通道基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胆固醇酯转移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房颤有关,并发现上述基因存在种族差异性的特点。本文从单核苷酸多态性综述房颤的新研究进展,以期进一步明确易感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为今后房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班努·库肯(综述);木胡牙提(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胸腔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胸腔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10万 IU(用20 mL 生理盐水稀释)。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及治愈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胸腔积液引流量明显增多(t =5.88,P <0.05);积液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18,P <0.05;t =2.52,P <0.05),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P <0.05;χ2=4.18,P <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胸膜粘连及胸膜增厚发生率降低(χ2=4.11,P <0.05;χ2=4.50,P <0.05)。结论胸腔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疗效好,能有效增加胸腔积液排出量,缩短病程,减少胸膜粘连及肥厚,促进肺功能恢复,且方法安全有效。
作者:崔世红;姜燕;胡昕;姚丽丹;王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七氟烷与丙泊酚对实施冠脉搭桥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为临床实施心肌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2014年第5期)、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网(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2004年1月-2014年6月,结果采用 RevMan5.3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纳入13项研究,共计742例患者,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七氟烷与丙泊酚相比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肌钙蛋白 I 含量的降低(WMD =-1.53,95% CI :[-2.41,-0.24],P =0.0007)、心肌缺血发生率的降低(RR =0.48,95% CI :[0.37,0.62],P <0.00001)、住院天数的降低(WMD =-1.01,95% CI :[-1.98,-0.05],P =0.04)以及心指数的提高(WMD =0.25,95% CI :[0.10,0.39],P =0.0007)。结论对实施冠脉搭桥术的患者,七氟烷较丙泊酚更具心肌保护作用,但其可靠性尚待评估,结论尚需更多大样本量随机试验加以验证。
作者:马海平;洪毅;艾来提·塔来提;王江;郑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治疗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大鼠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含有大鼠来源的抗自身乙酰胆碱受体 AChRα97-116、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健康的 Lewis 大鼠,建立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完全弗氏佐剂对照组(CFA 组)、实验性重症肌无力模型组(EAMG 组)和雷公藤治疗组(TWP 组)3组,每组10只。依据 Lennon 评分法及体质量监测,初步评定雷公藤多甙对 EAMG 大鼠的治疗作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胸腺和脾脏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阳性细胞分布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 IL-4、IL-6、IL-17、IFN-γ的含量。结果EAMG 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明显,Lennon 评分逐周升高;TWP 组大鼠发病时间迟缓,症状减轻,Lennon 评分低于 EAMG 组,体质量高于 EAMG 组。ELISA 检测示:与 EAMG 组比较,TWP 组和 CFA组大鼠血清中 IL-17、IFN-γ表达量明显降低,而 IL-4和 IL-6表达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EAMG 组比较,TWP 组大鼠胸腺和脾中 IL-17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 IL-6和 IL-4的表达量明显增高。结论雷公藤治疗实验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是通过改变 CD4+T 细胞各种亚群的比例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强;苗娜;李桂芳;刘铭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了解新疆各地州(市)、县伤寒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加强对爆发疫情的现场调查控制能力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新疆各区2005-2014年伤寒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5-2014年新疆各地州(市)、县共报告6起伤寒爆发疫情,涉及病例763例,爆发时间主要集中在8-9月(75.75%),以学校和农村为主,爆发地点主要集中在喀什地区(83.33%),病例多为10~19岁(52.56%)年龄组。结论预防控制伤寒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生、农民等重点人群的主动监测,提高确诊率,及早发现和控制传染源,为制定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参考。
作者:张建;李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北方冬季某医院儿科门急诊候诊厅空气消毒模式。方法使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后,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急诊候诊厅进行采样:(1)人流量相同(50~99人次)下,消毒前及消毒持续1 h末、2 h 末分别采样;(2)人流量为1~49、50~99、100~150人次时持续消毒2 h 后即刻分次采样;(3)人流量相同(50~99人次)下,持续消毒1 h 后及间隔1、2 h 分别采样,观察空气细菌菌落数的变化。结果(1)在人流量相同、循环风量与房屋体积相当的情况下,消毒持续1 h 末细菌菌落数为(12.890±5.023)个/皿,消毒持续2 h 末细菌菌落数为(16.160±6.184)个/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11)。(2)随着人流量不断增加,细菌菌落数也逐渐增长。消毒后2 h,人流量为1~49、50~99、100~150人次时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2.110±1.966)、(21.810±2.727)、(30.800±7.987)个/皿,不同人流量间细菌菌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消毒完成后,随着间隔时间延长,细菌菌落数越多。消毒完成后间隔1、2 h 细菌菌落数分别为(6.350±6.396)、(14.300±4.755)个/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结论根据季节及门诊量采取相应的消毒模式,北方冬季门诊量大且不能开窗通风,可增加消毒次数,缩短消毒间隔时间;注重患者流管理,减少人流量。
作者:郭静;王晶;董菊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