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PC、P16基因甲基化与肝细胞癌关系的Meta分析

邹莉

关键词:肝细胞癌, APC基因, p16基因, 甲基化, Meta分析
摘要: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APC基因和P16基因甲基化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 检索1978~2011年在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及1994~2011年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有关P16、APC基因甲基化与HCC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国内外标准的16篇数据合并结果显示,APC基因甲基化病例组488例,对照组HCC患者肿瘤组织434例,其中HCC癌旁组织390例,非肿瘤肝病患者组织21例,健康人组织23例;HCC组与癌旁组织组合并的有效率的比值比(OR)=5.91,95%CI为4.20%~8.31%;HCC肿瘤组与正常组织组OR=35.19,95%CI:6.00%~206.33%.P16甲基化病例组HCC患者肿瘤组织400例,对照组共437例,其中HCC癌旁组织398例,非肿瘤肝病患者组织21例,健康人组织18例.HCC组与癌旁组织组的OR=5.69,95%CI:3.96%~8.19%,HCC肿瘤组与正常组织组OR=12.18,95%CI:2.56%~58.03%.结论 APC、P16基因的高甲基化导致了该基因的失活,与HCC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是临床上少见的血液肿瘤,其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约为3/100 000,同时具有病态造血和骨髓增殖的特点[1].可显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特征.作者在工作中发现了1例MPD-CMML型,在临床上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玉枝;侯振江;陈洋;代荣琴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与年龄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5项血清标志物(俗称两对半)检测结果模式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对半2 675例.结果检测结果出现17种模式,常见模式10种(出现率大于1%),少见模式7种(出现率小于1%),罕见模式0种.结论 感染HBV后,在20岁以下两对半检测结果多为模式1,20~39岁多为模式2,40岁以上(含40岁)多为模式2和3.

    作者:李溆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应用定值新鲜血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

    目的 为提高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检验科3台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之间的可比性.方法 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血液分析仪比对方法的要求分别对实验室3台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试验.结果 比对试验发现了不同仪器之间的系统误差,经过调整达到了实验室内结果的一致.结论血液分析仪器的定期比对十分重要,能够保证实验室内部结果的一致.

    作者:李鸿飞;赵威;邱广斌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56例2孔法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手术配合

    目的 提高2孔法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的手术配合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以来开展的56例患者的手术配合.结果对56例患者术前、术中的手术室护理进行总结,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对泌尿外科2孔法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患者的围术期加强护理,帮助患者平稳渡过手术期,术后恢复较好;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护理质量.

    作者:黎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

    目的 调查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2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部位主要见于伤口、泌尿道、呼吸道、血液、引流液等;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苏巴坦耐药率小于或等于10%;对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结论 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患者病情选用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作者:廖智香;廖汉文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不同年龄段糖尿病分布及受损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通州区连续5年来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体检人群中糖尿病分布及受损情况.方法随机选取通州区部分在职及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共1 916例,年龄21~85岁,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共分为6组,采用酶法测定该组人群的空腹血糖.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该组人群的血糖值异常者比例相应增高,其中以60~69岁组高;血糖在男性中的含量与女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糖尿病在20~29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连续5年来糖尿病受损患者比例也在逐年升高,2012年其比例达到9.5%.结论 体检测定血糖对于健康体检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受损情况,并提醒、指导患者采取相应预防及治疗措施,以避免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及代谢综合征等的发生.

    作者:王益武;吴广忠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检验科试剂与仪器的管理

    临床检验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其诊断试剂和检验仪器也在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其发展速度是过去几十年所无法相比的[1].尤其是各医院都引进了国外的先进仪器和设备,试剂也比过去先进了,大部分以成套的试剂盒代替了过去的试剂[2].

    作者:吕云岗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日立7180与迈瑞BS-3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比对试验和偏倚评估

    目的 对日立7180和BS-380两种不同检测系统的多个项目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探讨同一医院不同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 以参加室间质评的日立7180检测系统为比对方法(X),实验室内部急诊使用的BS-380检测系统为实验方法(Y),每天测定8个样本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尿素氮、葡萄糖、肌酐(Cr)的值,连续测定5 d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Cr在其医学决定水平上的95%可信区间预期未达到1/4CLIA′88的标准,不可接受,其余4个项目的 预期偏倚可以接受.结论 不同检测系统应定期对相同测定指标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作者:余少雄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1067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血脂结果分析

    高血脂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心病的直接因素,尤其是三酰甘油,根据近年来的专家研究考察,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仅次于癌症,尤其是老年人受危害更大.本文对红河县农村合作参保人员1 067例进行血脂4项测定,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莉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抗酸染色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抗酸染色技术是利用一些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高,菌体内有分枝菌酸,被着色后而不易洗脱的原理来检测该类细菌,主要用于检测分枝杆菌属和奴卡菌属细菌[1].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富含脂质和分枝菌酸,因而可用抗酸染色技术进行检测.自Koch1882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并用美兰染色该菌,直到Ziehl和Neelsen技术采用(Ziehl-Neelsen抗酸染色),迄今已100余年,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技术一直是结核病诊断实验室的首选技术.虽然抗酸染色阳性涉及诸多菌种,并非结核分枝杆菌独有特性,但临床上和流行病学中常用查见抗酸杆菌作为结核病诊断的依据[2].因此,规范操作抗酸染色技术,掌握技术环节重点,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对于结核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华根;陈宇宁;刘冰;黄学斌;陈涛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生化检验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生化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培养的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对其要求是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但实验技术的掌握必须扎实.因此,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齐新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Mindray 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主要性能评价

    目的 对巩留县人民医院的Mindray 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主要性能进行评价.方法按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有关规定和仪器说明书要求对Mindray 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精密度、携带污染率、线性范围、总重复性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与Sysmex XE-2100和瑞士奥菲Mytic 2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可比性试验.白细胞分类计数与显微镜目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各主要指标的精密度和总重复性满足1/4美国临床检验修正法规(CLIA′88)要求.(2)携带污染率皆符合ICSH小于1.00%的要求,且线性良好(r≥0.98).(3)与Sysmex XE-2100和瑞士奥菲Mytic 2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对比分析,各主要指标相关性良好.白细胞分类计数与手工镜检存在差异.结论 Mindray BC-5200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CLIA′88相应标准范围要求,测定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总数可信度较高,能满足临床需要,白细胞分类计数不能完全代替手工镜检.

    作者:张瑞强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C-反应蛋白在婴幼儿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婴幼儿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收集的共2 056例婴幼儿患者进行CRP及血细胞检测,现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当CRP升高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改变主要有以下4种情况:WBC增高时,中性粒细胞升高与降低患儿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性粒细胞均增高患儿与WBC正常患儿的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下降时,WBC增高和正常的患儿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对患儿感染方式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避免药物滥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远程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病毒性肝炎患者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几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检测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肝肾微粒抗体Ⅰ型(LKM-1)、肝细胞胞溶质抗原Ⅰ型(LC-1)、可溶性肝抗原(SLA)等自身抗体.结果 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0.9%(9/941)、LC-1 0.2%(2/941)、SLA 0.0%(0/941),其中153例丙型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4.5%(7/153)、LC-1 1.3%(2/153)、SLA 0%(0/153);552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仅检测出2例(0.4%)LKM-1阳性,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中未检测出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在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抗肝抗原抗体LKM-1、LC-1和SLA的检出率分别为9.4%、3.1%和9.4%,其中在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LKM-1、LC-1和SLA阳性率分别为27.3%、9.1%和18.2%.病毒性肝炎患者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出率低,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比较,LKM-1和S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少数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包括抗肝抗原在内的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作者:叶国强;刘香萍;曾东良;黄呈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分析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血常规、生化、免疫和细菌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大于10%有25例(54.3%),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有20例(43.5%),淋巴细胞比率超过50%有32例(69.6%),红细胞沉降率大于25 mm/h有22例(47.8%),异型淋巴细胞比率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有24例(52.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有21例(45.7%),胆汁酸异常有20例(43.5%)、γ-谷胺酰转移酶异常有18例(39.1%),患儿组4项肝功能检测指标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异常有17例(37.0%)、IgA异常有2例(4.3%)、IgM异常有21例(45.7%)、补体C3异常有18例(39.1%)、总补体活性50异常有10例(21.7%),患儿组IgG和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有25例(45.7%),咽拭子培养细菌感染有6例(13.0%).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出现肝脏功能受损,早期联合治疗应受到重视.

    作者:张惠琴;冯体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聚合酶链反应实验室污染的发现及处理

    聚合酶链反应(PCR)是美国化学家Kary Mullis于1983年发明的[1].它用于对靶核苷酸进行体外扩增,产物以指数倍的增加,有着非常高的灵敏度和较高的特异性,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医学实验室开始被应用开始,现在已经在临床医学检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敏感性极高,微量的污染将造成实验失败,尤其是在实验过程中涉及阳性质粒或行RT-PCR 操作时更易污染[2].我国卫生部2002年和2010年分别颁发了<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和<医疗机构临床扩增实验室管理办法>,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基因扩增实验室的配置及扩增检测项目的质量,也说明了扩增检测如果控制不当非常容易污染.本实验室有段时间其中一个检测项目发生过污染情况,后找到原因并进行了处理,现把事情经过和处理办法报道如下.

    作者:毛源;夏玲芝;王晶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Gomori氨银-微波法染色显示真菌在临床的应用

    目的 应用Gomori氨银-微波法染色显示真菌,缩短染色时间,提高染色质量.方法 对已确诊的80例真菌感染者进行切片,分别采用改良的Gomori氨银-微波法染色显示真菌.结果 应用Gomori氨银-微波法染色,80例标本均阳性,背景清晰,且原来的染色常规时间由90~140 min缩短为6 min.结论 应用改良Gomori氨银-微波法染色显示真菌不仅可以大大加快染色速度,而且试剂使用方便,染色质量更加稳定可靠,是氨银液染真菌的一种改良的快速染色方法.

    作者:翁秀琴;朱伟峰;张振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胸腔积液及腹水染色体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辅助诊断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及腹水染色体检测在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的作用,以便用于辅助临床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90例胸腔积液及腹水,包括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应用细胞遗传学短期培养法,G显带、染色体直接制片法,以中期分裂象细胞超二倍体和多倍体大于或等于10%为恶性积液,腺苷脱氨酶(ADA)<25 U/L为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诊断标准,乳酸脱氢酶(LDH)>300 U/L为阳性标准,癌胚抗原(CEA)>15 μg/L为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诊断标准.结果 胸、腹水染色体短期培养法成功率为81.1%,在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出现多倍体的特异性为100.0%;ADA在非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敏感性为22.9%,在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的敏感性为100.0%,但无特异性;LDH在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的阳性率为90.1%,在非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敏感性为32.6%;CEA在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的阳性率为63.6%.结论 采用胸腔积液及腹水细胞遗传学短期培养方法,与染色体直接制片法检测,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欢;邱瑞霞;梁大力;王娟;叶杰英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IgM抗-P1致ABO血型定型困难1例

    血清中存在不规则抗体会造成ABO血型定型困难,作者于2010年发现IgM抗-P1引起ABO血型定型困难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小强;黄璐;刘丽华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干化学法测定钾钠氯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评价V350干化学法测定钾(K+)、钠(Na+)、氯(Cl-)的可行性.方法 以临床新鲜血清标本为检测标本,对干化学法测定K+、Na+、Cl-进行线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干扰试验、回收试验,并与日立7600-020离子选择电极间接法进行方法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K+、Na+、Cl-的测定线性范围分别是1.38 ~13.60、84.80~222.60、62.10~159.40 mmol/L;批内变异系数分别是0.80%、0.29%、0.34%,天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28%、1.73%、1.39%;回收率分别是97.27%~98.38%、98.94%~98.51%、100.37%~100.34%;方法比对试验中,分析结果与日立7600-020比较,K+、Na+、Cl-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91 8,r2=0.954 2,r2=0.960 2),临床可接受性评价均未超过CLIA′88允许误差的一半.结论 V350干化学法测定K+、Na+、Cl-具有检测速度快,精密度好等特点,适合临床急诊生化使用.

    作者:林列坤;卢春生 刊期: 2012年第21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