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立7180与迈瑞BS-3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比对试验和偏倚评估

余少雄

关键词:比对试验, 偏倚评估,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摘要:目的 对日立7180和BS-380两种不同检测系统的多个项目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探讨同一医院不同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 以参加室间质评的日立7180检测系统为比对方法(X),实验室内部急诊使用的BS-380检测系统为实验方法(Y),每天测定8个样本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尿素氮、葡萄糖、肌酐(Cr)的值,连续测定5 d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Cr在其医学决定水平上的95%可信区间预期未达到1/4CLIA′88的标准,不可接受,其余4个项目的 预期偏倚可以接受.结论 不同检测系统应定期对相同测定指标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腔积液及腹水染色体检测对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辅助诊断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及腹水染色体检测在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的作用,以便用于辅助临床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90例胸腔积液及腹水,包括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应用细胞遗传学短期培养法,G显带、染色体直接制片法,以中期分裂象细胞超二倍体和多倍体大于或等于10%为恶性积液,腺苷脱氨酶(ADA)<25 U/L为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诊断标准,乳酸脱氢酶(LDH)>300 U/L为阳性标准,癌胚抗原(CEA)>15 μg/L为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诊断标准.结果 胸、腹水染色体短期培养法成功率为81.1%,在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出现多倍体的特异性为100.0%;ADA在非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敏感性为22.9%,在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的敏感性为100.0%,但无特异性;LDH在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的阳性率为90.1%,在非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敏感性为32.6%;CEA在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中的阳性率为63.6%.结论 采用胸腔积液及腹水细胞遗传学短期培养方法,与染色体直接制片法检测,有利于提高良、恶性胸腔积液及腹水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王欢;邱瑞霞;梁大力;王娟;叶杰英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3种梅毒血清学诊断试验联合检测的临床评价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荧光梅毒螺旋体吸收试验(FTA-ABS)对非梅毒感染者784例,既往梅毒感染已经治愈者268例,梅毒在体内活跃、危害人体者65例,梅毒早期感染者43例,梅毒假阳性者24例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以组合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TRUST阴性+TP-ELISA阴性或TRUST阴性+ FTA-ABS阴性组合,非梅毒感染组的临床符合率为97.9%;TRUST阳性+TP-ELISA阴性或TRUST阳性+ FTA-ABS阴性组合,梅毒假阳性组的临床符合率95.8%;TRUST阴性+TP-ELISA阳性组合,既往梅毒感染并已经治愈组的临床符合率为94.0%;TRUST阳性+TP-ELISA阳性组合,梅毒在体内活跃、危害人体组的临床符合率为98.5%;TRUST阴性+ FTA-ABS阳性组合的梅毒早期诊断的临床符合率为95.3%;TRUST阳性+ FTA-ABS阳性+TP-ELISA阴性3组组合梅毒早期诊断价值高,临床符合率为97.7%;TRUST阳性+ FTA-ABS阳性+TP-ELISA阳性3组组合梅毒早期感染的可能性小,临床符合率为4.6%.梅毒血清学检测的组合顺序反映不同的临床特征.结论 梅毒血清学联合检测可互补单一血清诊断方法的不足,正确评价梅毒的临床状态,对梅毒的诊断与病情的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项明;罗静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无陪护理模式在肿瘤科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肿瘤科开展无陪护理的效果.方法 以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入住本科室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8例).其中实验组实施无陪护理,对照组实施家属陪护,对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压疮发生率及肢体肌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病死率、坠积性肺炎、静脉血栓、压疮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肢体肌力高于对照组.结论 在肿瘤科开展无陪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吴大芝;田会斌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6种常见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 监测多重耐药菌(MDRO)在院内的分布,分析其耐药性以控制其在医院内传播.方法 对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2011年1~12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鉴定出的6种常见MDRO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共分离出1 415株病原菌,其中目标性监测的MDRO 300株,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它们占所检出的相应种属病原菌的百分比分别是39.62%(126/318)、22.11%(44/199)、63.63%(56/88)、5.88%(5/85)、32.07%(17/53)、39.39%(52/132);MDRO主要来自痰液及中段尿标本,分别为45.00%、31.33%;由MDRO引起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占50.67%(152/300),医院获得性感染占23.33%(70/3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无论是否产ESBLs)对丁胺卡那、头孢西丁及碳青霉烯类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呋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1.32%、20.75%,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50.00%,对头孢西丁、头孢呋辛全部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全部敏感.结论 加强MDRO尤其是社区MDRO监管,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其引起的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是院内感染的防控重点.

    作者:李秀英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晚期孕妇血浆4项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晚期孕妇凝血和纤溶功能变化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梧州市人民医院82例待产孕妇,检测其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以7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结果 晚期孕妇组APTT、PT明显低于非妊娠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APTT、PT、FIB和D-二聚体比较,妊高征组APTT、PT明显缩短,FIB和D-二聚体明显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间监测凝血功能及纤溶指标对预防血栓形成,指导抗凝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馨;周红翠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标本不合格对凝血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静脉采血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不合格标本对凝血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泰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静脉采血检查凝血项目的 不合格标本(溶血、脂血、血量不足、血量过多、未及时送检、检验科认为标本不合格)209份,对209份标本均重新采集标本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溶血、脂血、血量不足、血量过多、未及时送检、检验科认为不合格的标本与重新采集的标本对比分析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验工作人员应对不合格标本及异常结果的标本进行细致分析,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重新采集标本,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免发生错误,并与临床医护人员多进行沟通,严格按规范操作.

    作者:杨守磊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和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对良、恶性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60例恶性肿瘤和30例良性积液患者联合检测积液中的CA15-3、CEA和CA19-9.结果 恶性积液组CA15-3、CEA和CA19-9分别为(58.75±17.53)U/mL、(89.34±77.19)ng/mL和(56.52±32.24)U/mL,良性组则分别为(16.58±14.22)U/mL、(23.93±13.06)ng/mL和(3.20±2.01)U/mL,恶性组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检测胸腔积液中的CA15-3、CEA和CA19-9,较其中的任何单项检测对恶性疾病的诊断更有价值.

    作者:陈耀金;彭益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血细胞分析仪两种模式检测结果比对分析和偏倚评估

    目的 通过对BC-1800血细胞分析仪全血模式和预稀释模式进行方法比对和预期偏倚评估,探讨两种模式之间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或检测结果的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方法 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EP9-A2 文件要求,以全血模式为比较方法,预稀释模式为实验方法,对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进行方法学比对、相关性分析和预期偏倚估计,判断偏倚是否可以接受.结果 所有项目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5),预期偏差均未超出允许偏差范围,偏倚可以接受.结论 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好质控的基础上,BC-1800血细胞分析仪两种模式对WBC、RBC、Hb和PLT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作者:韩弋戟;黄润华;郭明琴;刘梦;侯爵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

    目的 对已使用5年的西门子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性能再次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制订的评价标准,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对ADVIA2400全自动生化仪的常用项目的 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等方面进行性能评价.结果 ADV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批内精密度(CV)为0.34%~3.58%,均能满足小于1/4CLIA′88能力验证分析质量要求,批间CV为1.12%~6.58%,均能满足小于1/3CLIA′88能力验证分析质量要求;实验室检测结果平均偏倚均小于1/2CLIA′88能力验证分析质量要求;常用检测项目线性范围内斜率为0.97~1.03,高低值标本之间携带污染率小于1%.结论 西门子ADIV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经过5年的使用,在按时按需保养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精密度高,正确度好,并且具有良好线性及低携带污染率等特点.

    作者:陈彬;邓小军;许永志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献血招募对提高血液供应能力的影响

    目的 评价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在血液供应能力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5~2010年潍坊市临床用血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以用血数量、用血结构和特殊用血作为血液供应能力评价指标,并在观察组中实行社会营销式献血招募.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人均用血量和冷沉淀、血小板供应数量增长明显,血浆用量趋于平缓,血型、库存血周转期结构更加合理,冰冻成分供应量明显减少,满足RhD阴性用血、外调用血和大量急诊用血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无偿献血社会营销式招募的开展,对巩固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建立,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数量,调整用血结构、保障特殊用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崔英;张益荣;李宁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治疗.结果颅内高压、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显示了更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迅速缓解病情,明显减少了并发症,改善预后,效果明显.

    作者:刘敏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病毒性肝炎患者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几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法检测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肝肾微粒抗体Ⅰ型(LKM-1)、肝细胞胞溶质抗原Ⅰ型(LC-1)、可溶性肝抗原(SLA)等自身抗体.结果 94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0.9%(9/941)、LC-1 0.2%(2/941)、SLA 0.0%(0/941),其中153例丙型肝炎患者中,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LKM-1 4.5%(7/153)、LC-1 1.3%(2/153)、SLA 0%(0/153);552例乙型肝炎患者中,仅检测出2例(0.4%)LKM-1阳性,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中未检测出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在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抗肝抗原抗体LKM-1、LC-1和SLA的检出率分别为9.4%、3.1%和9.4%,其中在1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中,LKM-1、LC-1和SLA阳性率分别为27.3%、9.1%和18.2%.病毒性肝炎患者抗肝抗原自身抗体检出率低,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比较,LKM-1和SL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少数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抗肝抗原自身抗体,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包括抗肝抗原在内的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作者:叶国强;刘香萍;曾东良;黄呈辉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3项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组20例、重型肝炎早期组17例、重型肝炎中晚期组9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18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s 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TNF-α、IL-10水平.结果 TLRs mRNA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早期组、重型肝炎中晚期组TLRs mRNA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肝炎中晚期组低于早期组.血清TNF-α及IL-10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与重型肝炎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持续上升可能导致单核细胞免疫缺陷,与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卢林;曾令伟;秦波;兰淑青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血清清蛋白水平对果糖胺浓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清清蛋白水平对血清果糖胺浓度的影响,探讨消除此影响的方法,提高果糖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研究人群分为低清蛋白组和正常清蛋白组,首先比较两组人群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的差异,然后统计各组果糖胺与清蛋白、空腹血糖的关系,从而分析清蛋白对果糖胺的影响,后设计两种方法用清蛋白校正果糖胺浓度,比较校正前、后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的变化.结果 正常清蛋白组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程度明显比低清蛋白组高;低清蛋白组果糖胺与清蛋白、空腹血糖均明显相关,且相关程度相当,正常清蛋白组果糖胺只与空腹血糖相关;低清蛋白组校正后的果糖胺浓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程度明显增加,正常清蛋白组无明显变化,两种校正方法的效果相当.结论 血清清蛋白降低对果糖胺浓度有明显影响,建议采用果糖胺与清蛋白的比值对果糖胺进行校正.

    作者:程涌江;林柳青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应用定值新鲜血对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

    目的 为提高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检验科3台血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之间的可比性.方法 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血液分析仪比对方法的要求分别对实验室3台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试验.结果 比对试验发现了不同仪器之间的系统误差,经过调整达到了实验室内结果的一致.结论血液分析仪器的定期比对十分重要,能够保证实验室内部结果的一致.

    作者:李鸿飞;赵威;邱广斌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108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108例母亲为O型、新生儿为A或B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血清学结果,为新生儿溶血病(HDN)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试验技术对疑为HDN的108例黄疸患儿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放散试验.结果 检测疑为HDN患儿血样108例,阳性45例,阳性率为41.67%,其中ABO血型系统所致的HDN 43例,阳性率39.81%,Rh血型系统所致的HDN 2例,阳性率为1.85%.结论母婴血型不合的HDN主要发生于ABO血型系统,占95.56% (43/45),放散试验敏感度高,是判定HDN有力的证据.

    作者:孙六娜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基层医院新建检验科建筑设计的探讨

    相对于省(市)级或者三级及以上医院的检验科,二级及以下的卫生医疗机构的检验科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距,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工作环境、人员队伍、医疗资源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层医院检验科的工作就没做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样也能做得有价值.近年来,基层医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发展,扩建新大楼,增添新设备,引进新人才.此时,本科室从基层医院检验科如何进行建筑设计入手,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对检验科的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

    作者:李鑫;周春洁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检测在心肌炎诊断中的优化应用方案

    目的 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检测在心肌炎诊断中的价值与检测条件,从而确定CK-MB质量检测在心肌炎诊断中的优化应用方案.方法 对160例在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就诊的具有心肌炎临床症状的成人和儿童患者检测其血清中CK-MB活性和CK-MB质量等浓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成人和儿童心肌炎组CK-MB质量均明显高于心肌炎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人和儿童心肌炎组CK-MB活性与心肌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MB质量检测结果可作为心肌炎特异和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冯广满;张保红;冼土生;曾桂胜;张艳芳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鲍曼不动杆菌AmpC酶和AmpC耐药基因检测分析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的4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AmpC酶和AmpC耐药基因,并探讨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超声破碎法提取45株细菌的β-内酰胺酶粗提物,进行三维试验,提取45株细菌的总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mpC结构基因和ACT-1、CMY-G1、CMY-G2、DHA、FOX耐药基因,低抑菌浓度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45株鲍曼不动杆菌中三维试验和PCR检测AmpC基因同时阳性的有11株,确认产AmpC酶菌株为11株.三维试验方法和PCR基因检测方法比较对AmpC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00,P>0.05).ACT-1的检出率为4.4%,未检出FOX 、DHA、CMY-G1、CMY-G2.产AmpC酶菌株的药物敏感度高是丁胺卡那霉素(90.9%),其次是亚胺培南(54.5%),产AmpC酶菌株耐药率高,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唑啉、呋喃妥因、头孢他啶达到100.0%,产AmpC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不产AmpC酶菌株.结论 三维试验方法和PCR基因检测方法对AmpC酶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别,但仍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产AmpC酶菌株耐药情况严重,提示临床应慎重用药.

    作者:张丽梅;苏丹虹;徐韫健 刊期: 2012年第21期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情进展中的变化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情进展中的变化.方法 从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来开滦医疗集团林西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老年患者中选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者组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者组;选取同期来开滦医疗集团林西医院体检确诊为高血压的老年人组成高血压无脑梗死组;选取同期到开滦医疗集团林西医院体检的老年人组成健康对照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者组入院后第1、7、14天分别采集患者清晨的空腹静脉血,其他两组也分别于第1、7、14天采集清晨的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中hs-CRP,观察上述3组之间以及两组间的差异.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者组病后第1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型共3组,比较各组间hs-CRP的差异.结果 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从病程第1天即已经升高,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第7天达高峰,以后降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轻型神经功能缺损者血清hs-CRP在不同时期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患者的hs-CRP明显高于轻型神经功能缺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患者第7天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第1、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浓度变化可作为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张全福;肖永红 刊期: 2012年第21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