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旭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术期处理的方法.方法 以60岁以上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76例为治疗组,以同期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非急性胆囊炎患者42例为对照组,均给予LC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只要充分围术期处理,掌握手术适应证,老年人早期行腹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德富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以及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临床检测HBV-M的标本中筛出HBV阳性病例1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前S1抗原,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酶联免疫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BV前S1抗原和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组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1.0%和87.7%.在HBeAg(-)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1%和40.5%.HBV前S1抗原(+)组中,ALT与AST异常率分别占 57.1%和55.7%.结论 HBV前S1抗原与HBeAg、HBV-DNA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前S1抗原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感染复制和预后判断的指标,是HBV-M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适合在没有条件开展HBV-DNA定量的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陈冬梅;龙钟仕;廖威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研讨孕产妇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119例孕产妇和53例健康非孕产妇,动态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并分析研究.结果 孕产妇PT值各期分别为(13.6±1.31)s、(12.6±1.61)s、(12.4±1.63)s、(11.5±1.41)s,与对照组比较,在围生期依次由长至短,各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值各期分别为(36.81±3.22)s、(34.41±4.1)s、(34.18±2.25)s、(33.17±1.81)s,与对照组比较,各期之间虽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值各期分别为(18.72±1.81)s、(18.19±2.11)s、(18.08±2.81)s、(22.07±1.84)s,与对照组比较,产褥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中、晚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值各期分别为(4.12±1.58)g/L、(5.67±1.73)g/L、(6.01±1.61)g/L、(6.40±1.80)g/L,与对照组比较,在整个围生期逐渐增加,到产褥期到达高峰,除早期外,各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孕产妇进行凝血指标动态检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石正林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内抗原递呈能力强的细胞[1],也是惟一能激活初始化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在抗病毒的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2-3],同时在诱导免疫耐受和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4-5].
作者:任粉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检测人类黑素皮质激素受体1(MC1R)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黑发和非黑发色群体中的分布,探讨MC1R基因与发色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DNA测序技术,选择黑发色和非黑发色人群的DNA为样本,对MC1R基因进行SNP位点检测和分析.结果 MC1R基因包括4个SNP位点(T176G、G274A、G488A和A942G),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别为:176T和G在黑发色人群0.758和0.242,在非黑发色人群0.817和0.183;274A和G在黑发色人群0.25和0.75,在非黑发色人群0.183和0.817;488A和G在黑发色人群0.675和0.325,在非黑发色人群0.758和0.242;942A和G在黑发色人群0.9和0.1,在非黑发色人群0.933和0.067.MC1R基因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在黑发色和非黑发色之间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C1R基因多态性与发色间不存在相关性.
作者:苏洁;张博;邓亚军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哈尔滨地区儿童血铅含量的现状,预防铅中毒.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140 302例就诊患儿血铅含量测定结果分析,应用北京博晖钨舟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及专用稀释液进行测定.结果 患儿血铅大于10 μg/dL为血铅超标,分析患儿的血铅含量与患者年龄,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说明铅中毒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并且血铅与性别相关性密切(P<0.05).结论 儿童的铅中毒与儿童年龄性别有关,对儿童生长发育危害极大,有效的预防,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李月英;赵志红;杨铭华;阚秀梅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Th17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7细胞的特异性转录因子视磺醛酸相关的孤儿核受体(RORγt)mR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检测20例健康体检者和22例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刺激培养后,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PBMCs刺激后产生IL-17的量明显增高(P<0.01),RORγt mRNA也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Th17细胞参与了RA发病及病情发展.
作者:于月红;孙海玲;钱雷 刊期: 2011年第13期
LIASY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下简称LIASYS)由意大利AMS公司生产,价格经济,操作简便,准确性高,重复性好,运行成本低,适合基层医院实验室使用[1].本院自2002年7月装机使用至今,性能一直比较稳定.实际工作中也遇到许多常见故障,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LIASYS的常见故障处理及维护分4个工作系统进行解析.
作者:姚中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黔江区不同人群新甲型H1N1病毒抗体水平,为预防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一所学校学生血清98例,普通人群(无偿献血人群)血清标本52例.应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病毒抗体血清学监测.结果 A/Californial/7/2009(H1N1)抗体阳体分布,学生98例,已接种新甲型H1N1疫苗71例,HI抗原阳性率97.2%,未接种新甲型H1N1疫苗20例,HI抗原阳性率50.0%.普通人群52例,均未接种新甲型H1N1疫苗,HI抗原阳性率为42.3%.结论 黔江区学生人群对新甲型H1N1有较强的免疫保护,未接种新甲型H1N1疫苗人群也隐性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屏障,因此,对人群甲型流感抗体监测,可以了解人群对甲型H1N1是否具有保护力,为防控新甲型H1N1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唐慧玲;李慧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对右侧中叶不张的诊断对右肺中叶不张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纤支镜检查作刷检、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防污染毛刷进行痰培养获得病原学诊断,部分作开胸手术病理检查.结果 非特异性炎症48例(60%),肿瘤18例(22.5%),结核10例(12.5%),支气管异物2例(2.5%),支气管结石1例(1.25%),真菌感染1例(1.25%).结论 治疗右肺中叶不张关键在于明确病因,并根据病因进行治疗,纤支镜检查对右肺中叶不张具有较大的诊断作用.
作者:邓旭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11种抗菌药的耐药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32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药敏结果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相关文件判读.结果 临床分离的1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感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以痰液标本分离多,高达70.9%,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达85.8%,其次是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分别为78.9%和45.9%,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率低,分别为17.2%、16.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为医院病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
作者:张秀芳;孔东辉;柴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多发病、常见病.为了控制癫痫发作或减少发作次数,患者需要长期或终生服用抗癫痫药物.
作者:彭海;刘兰;龙溯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常见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有效控制与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采用细菌数值鉴定系统(API)细菌鉴定,进行扩散药敏试验(KIRBY-BAUER)法检测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8种抗菌药的药敏结果,2001年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结果 420株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55.5%,不动杆菌占18.5%,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占14.5%,3种主要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共占88.5%.其耐药情况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为25.8%~79.6%,不动杆菌耐药率为18.3%~71.2%,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耐药率为37.8%~82.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孢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多种抗菌药存在较高耐药性,是临床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临床工作者应加强监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熊洁;韩卫全 刊期: 2011年第13期
2010年卫生部发文公布了一起临床输血致人死亡案例,致死原因竟是血型不合,输错血液,与此相关的责任人和管理者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痛定思痛,为了防范输血差错少发或不发,医务人员除了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之外,还应该在输血机制上进行反思[1].例如,三查七对是否具体有效,各段工作之间的复核是否彼此关联.
作者:盛茂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PMAP)的血液学诊断.方法 统计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的44例PMAP.结果 PMAP即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合文献发现,该疾病仅为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及骨髓巨核细胞(MK)数低于正常.结论 认为干细胞分化缺陷及综合性免疫因素是引起PMAP发生的原因,对PMAP的命名进行了讨论,并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其他一些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作者:周益 刊期: 2011年第13期
为避免不规则抗体漏检,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在盐水介质的基础上一定要做聚凝胺或抗人球蛋白介质的配血,以防止输血反应发生.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张某,男,70岁,汉族,因肾性贫血于2010年2月住本院心肾科,患者有3次输血史,因重度贫血临床申请输血,血库检测血型为B型Rh阳性,与B型Rh阳性献者交叉配血,在盐水介质配合,但在聚凝胺介质中主测凝集,为查找原因送省血液中心进一步鉴定,经鉴定患者血清中含有抗-e,筛选红细胞上无e抗原的B型红细胞悬液2
作者:车文忠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胰岛素和盐酸二钾双胍片(商品名:格华止)对血糖检测的影响.方法 给样本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和格华止,然后检测样本血糖浓度,比较不同浓度药物对血糖的影响.结果 样本中格华止浓度超过1.25 mg/mL时,造成血糖结果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浓度0.5 U/mL,血糖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胰岛素和格华止均可引起血糖降低.
作者:王福刚;王晓妹;于帆;朱文秀;玛依努尔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与宫颈疾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快速导流杂交法对1 130例宫颈疾病筛查者(包括宫颈癌组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73例、宫颈炎症组912例、健康对照组90例)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分型检测,分析各组疾病HPV感染情况.结果 从1 130例妇女中检出HPV阳性502例,检出阳性率44%,其中宫颈癌组52例(94.5%),宫颈上皮内瘤变组52例(71.7%),宫颈炎症组393例(43.1%),健康对照组5例(5.6%).各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5,P<0.01).在感染的患者中21种不同亚型均有检出,高危型以16(27.5%)、52(21.1%)、58(13.4%)、33(7.8%)、31(7.2%)为主,低危型以6(33.5%)、11(19.7%)为主,混合感染30.1%.HPV亚型感染患者小16岁,大72岁,以21~40岁年龄段多.结论 宫颈疾病与HPV感染有密切关系,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和宫颈炎患者中HPV检出率较高,特别对于宫颈癌患者HPV亚型检出率达94.5%,高危亚型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炎疾病中检出率均高于低危亚型,但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裴蕴锋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提取暴露7年的人乳牙标本基因组DNA,进行多重短串联重复序列片段扩增.方法 磨碎牙齿,脱钙后用氯仿提取DNA,纯化后进行荧光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结果 17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全部扩增成功,大片段峰值较低.结论 成功提取长期暴露的人乳牙标本基因组DNA,并且成功进行STR位点分析.
作者:张彦;尹爱华;杜丽;张畅斌;李海霞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日常尿检联合检测结果,综合分析质量,探讨尿液分析联合检验综合分析与临床诊疗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方法 统计分析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的9 160例尿液干化学分析、有形成分计数、人工显微镜复核镜检及相关血液生化结果和临床回访反馈资料,进行综合质量分析和评估.结果 干化学分析与有形成分检验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干化学各项分析与临床诊断也有偏差,联合检验综合分析可提高临床符合率.结论 尿液常规分析影响因素很多,单纯的干化学分析、仪器有形成分分析及人工显微镜镜检易致临床漏诊和误诊,均不能充分地满足临床诊疗需求,须坚持尿液分析联合检验综合分析的全面的质量控制,才能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作者:刘富新;朱国勇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