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启明
目的 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重庆市渝中区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5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玉屏风胶囊和地氯雷他定片;对照组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治疗28 d 后评价临床疗效,并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调查.结果 治疗28 d 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3%和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指数总分分别为(12.43±6.52)分和(11.87±7.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总分分别为(8.45±3.72)分和(5.32±2.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胡兵;代杰;李维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期干预方法.方法 选择2007~2009年经社区访视的肉眼判断为黄疸的193例阿氏评分为10分的足月新生儿中,来院就诊的经生化检测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172例新生儿(已除去胆红素测定为正常值的21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97例,对照组75例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干预组经早期干预后,其黄疸消退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黄疸减轻人数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早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使新生儿尽快消除黄疸或减轻黄疸,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住院率和高胆危重症的发生.
作者:陈敬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高血压相关基因和高血压的易感性(包括环境易感性、疾病易感性、药物易感性等)在临床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肾素-血管紧张素(RAS)系统的过度兴奋是高血压发生、发展和并发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原因,Ⅰ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是RAS系统的主要效应物质,本研究通过运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临床生化检验、影像学等方法意在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基因(AngⅡAT1R)多态性与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易感性的相关性的问题.结果 研究发现AT1R基因A1166C在高血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AT1R基因A1166C频率在黄种人中极低,导致检出率低;AT1R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生物学关联,有一个组织特异性范畴,并提示AT1R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间接方式,如在环境易感性、疾病易感性等各种因素情况下增加组织血浆肾素的摄取或活化,引起局部RAS的激活.结论 高血压的易感性问题和高血压相关基因在疾病发展发展过程中一样至关重要.
作者:廖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各个年龄组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采用美国雅培全自动免疫分析仪AXSYM的荧光偏振免疫检测法(FPIA)进行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数据统计应用SPSS11.0系统.结果 同型半胱氨酸值在健康人群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年龄组之间随着年龄的增加呈增高趋势.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存在性别与年龄的差异.
作者:杨梅玉;廖联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离心浓集法预处理血清标本对提高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出率的可行性研究.方法 收集广州市内各大医院2009年52例HBsAg阳性者和疑似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测定HBsAg.再以PEG6000为沉淀剂,将标本进行高速离心浓集(30 000 r/min)25 ℃,40 min,取沉淀用TE Buffer溶解,采用上述相同方法分别进行测定,比较离心前后其HBsAg 的S/CO值与HBsAg定量值的上升情况,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其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健康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经高速离心处理前后的HBsAg 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疑似HBV感染组和HBV感染组患者血清经高速离心预处理后的测定结果均明显高于处理前(P<0.01).结论 离心浓集法预处理对于血清中有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感染者有效,血清中的病毒颗粒可通过高速离心处理后得到浓缩,提高临床实验室常规诊断手段的灵敏度的范围,使隐匿型乙型肝炎的检出率有所提高.
作者:斯健;连晓孚;黄远荀;周芸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用3种血清学方法对本地性病门诊高危人群梅毒感染情况的研究,一方面了解高危人群梅毒感染率,另一方面评价3种方法在梅毒血清筛查中的运用.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TP-ELISA)、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3种方法分别对高危人群352例进行筛查,用χ2检验分析结果.结果 TRUST检测结果显示男性阳性率为15.7%,女性阳性率为17.1%,总体阳性率为16.8%;TP-ELISA检测结果显示,男性阳性率为14.9%,女性阳性率为15.9%,总体阳性率为15.6%;TPPA检测结果显示,男性阳性率为13.1%,女性阳性率为15.9%,总体的阳性率为15.0%.对3种检测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男性阳性率、女性阳性率以及总体阳性率3种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地高危人群梅毒感染率较高.梅毒3种血清学方法显示灵敏度均符合临床需要,TPPA特异性较好,3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一般来说3种方法中任何一种都可用来做梅毒中期筛查实验,梅毒早期好选择ELISA方法,确诊实验应选择TPPA的方法.
作者:丁正林;刘少华;李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真空管分离胶采集血液标本放置不同时间,然后离心分离血清对血糖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对50例健康体检者采集标本,分别置于标记1、2、3的含分离胶的真空采集管中,分别在采集后1、2、3 h离心分离血清,然后测定血糖.结果 放置不同时间离心分离血清的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血测定值随放置时间延长而降低.结论 标本采集后要及时分离,避免血糖测定值降低.
作者:李方伟;蒋勇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患者、健康晚孕期妇女及健康未怀孕妇女的关系.方法 选择HDP患者7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34例,子痫前期轻度22例,子痫前期重度14例;并随机选取同期健康晚期孕妇35例,健康非孕妇30例作对照.检测其血清Hcy、hs-CRP、AngⅡ的水平.结果 (1)与健康晚孕期妇女及健康未孕期妇女相比,妊娠期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和重度子痫前期组Hcy、AngⅡ、hs-CRP的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重度子痫前期和轻度子痫前期相比Hcy、AngⅡ、hs-CRP的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轻度子痫前期和妊娠期高血压相比Hcy、AngⅡ、hs-CRP的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Hcy与AngⅡ、hs-CRP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Hcy、AngⅡ和hs-CRP水平与HDP的发生、发展有关,且Hcy与AngⅡ、hs-CRP 呈明显正相关.
作者:金涛;唐喜军;林素香;周武林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应用血清信息中的溶血指数计算出每克血红蛋白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活性.方法 在生化仪上测定压积红细胞G6PD的活性,结合溶血指数的测定以及其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显著相关关系,计算出G6PD的活性浓度,即每克血红蛋白的G6PD活性,并将G6PD缺乏阳性率和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比值法进行比较.结果 利用溶血指数计算每克血红蛋白中G6PD活性浓度法在G6PD缺乏的检出率与G6PD/6PGD比值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检出能力一致.结论 利用溶血指数计算G6PD的活性浓度操作简单方便,无需洗涤压积红细胞,且无需测定6PGD和血红蛋白,在G6PD缺乏的筛查中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彭钢文;林颜玉;赵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部分地区18~70岁公民血铅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静脉血铅值,对影响血铅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486例健康体检公民血铅平均值为(77.26±27.35)μg/L,铅中毒检出率为12.4%,成人男女性血铅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P>0.05),男女性铅中毒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血铅水平主要与环境因素、卫生、饮食习惯、职业、居住环境、吸烟及化妆等有关.结论 重庆市部分地区成年居民血铅平均水平及铅中毒检出率较高,长期如此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如何预防和及早治疗铅中毒,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作者:刘迎春;顾小红;唐厚梅;张敏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垫江县人民医院39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患者的护理.结果 39例患者经有效的心理护理、一般护理、术前、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患者并发症减少,康复情况较好.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在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预防再出血,降低并发症,提高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疗效.
作者:冉茂芳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通过对到中山大学附属博济医院就(下称本院)诊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的了解,加深对HIV感染的认识.方法 对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门诊、住院的30 934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胶体硒法试纸条初筛HIV抗体,两种方法任一结果阳性者的血清标本再送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确认.结果 在30 934例患者血清中初筛结果阳性25例(2008年5例,2009年6例,2010年14例),阳性率0.081%;由CDC确认阳性23例,符合率92%.感染者均以青壮年为主,其中男性感染者19例(2008年3例,2009年5例,2010年11例),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女性感染者4例(2008年2例,2009年1例,2010年1例),无明显规律.结论 艾滋病的感染率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加大对HIV感染宣传和控制力度,尤其是医务人员更需加强对HIV感染的认识及自我防护.
作者:李尔凡;严海燕;钟丽玲;罗晓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老年精神疾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类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9~2010年200例老年精神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致病菌200例,以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66.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7.6%、40.0%.尿路感染患者对常用抗菌药都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结论 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尿路感染比较高,耐药性增强,应加强监测和控制.
作者:田海华;李再忠;崔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高于肌酸激酶(CK)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例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结果高于CK活性的病例,并比较心内科与脑外科心肌酶谱检测结果CK-MB/CK比值.结果 结果4例病例中3例为颅脑损伤,1例为结肠癌术后,4例病例均无心肌损伤;脑外科CK-MB/CK比值明显高于心内科(P<0.05).结论 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活性假性高于CK活性,或CK-MB/CK比值上高有重要的脑损伤警示价值.
作者:梁朝霞;周漫波;张高明;马小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微量清蛋白(mAL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33例)、单纯糖尿病组(33例)和糖尿病肾病组(35例)血清CysC、Hcy和尿mALB的水平.结果 糖尿病肾病组血清CysC、Hcy和尿mALB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单纯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ysC、Hcy和尿mALB含量随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逐渐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较敏感的指标,对于监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殷少华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淋球菌(NGH)、沙眼衣原体(CT)、解脲脲原体(Uu)、单纯疱疹病毒(HSV-Ⅱ)、人乳头瘤病毒(HPV6,11)5种性传播疾病(STD)病原体的检出情况,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该院门诊2 029例患者进行NGH、CT、Uu、HSV-Ⅱ、HPV6,11病原体DNA定量检测.结果 STD病原体总阳性率为24.15%(490/2 029),HPV6,11、Uu、HSVⅡ、CT和NGH阳性率分别为39.53%(34/86)、36.85%(276/749)、28.49%(51/179)、17.92%(93/519)和7.26%(36/496);男和女阳性率分别为20.34%和33.92%;21~40岁年龄段患者占85.51%.结论 加强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STD病原体的检测,对STD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志军;师志云;赵颖;马俊;贾伟;魏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尿转铁蛋白(TRF)、N-乙烯-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Cys C)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TRF和血Cys C,终点法检测尿NAG,并比较其在各组中的差异.结果 TRF、NAG及血Cys C在糖尿病无蛋白尿组(A组)中的浓度分别为(3.12±0.45)mg/L、(2.26±0.97)U/mmoL和(1.83±0.37)mg/L,糖尿病蛋白尿组(B组)中的浓度分别为(10.66±3.50)mg/L、(4.30±1.74)U/mmoL和(3.14±0.96)mg/L,A组中各指标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中相应的浓度,B组中各指标的浓度均显著高于A组中相应的浓度(P<0.05).单纯检测一项或两项指标阳性率较低,而联合检测则能提高阳性率.结论 联合检测尿TRF、NAG及血Cys C能反映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损害,对糖尿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政 刊期: 2011年第14期
C反应蛋白(CRP)是人体急性时相蛋白(APP)中主要、敏感的标志物之一.在临床上常作为一种检测感染过程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工具,如病毒与细菌的鉴别诊断、疾病治疗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曾经由于长期没有灵敏的检测手段,因此在临床上并没有受到重视.
作者:王凡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南昌市三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262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生化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以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室(38.5%)、脑外科(38.2%)和呼吸科(15.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痰液标本86.3%).该菌对舒普深和亚胺培南敏感较好,分别为93.5%和66.8%,对其他1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都较低,平均低于3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应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多重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情况选用合理抗菌药,减少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
作者:刘春峰;赵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住层流床的意义.方法 把化疗后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67例分为两组,安置在层流床的34例为实验组,普通病床的33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保护性措施相同,并密切监测体温及病情,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情绪焦虑例数、继发感染例数、发热持续时间、使用抗生素天数及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住层流床能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就医情绪.
作者:陈淑婧;李萍 刊期: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