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斌
目的 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7~2010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51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标本来源以痰和伤口分泌物为主,分别占78.5%和11.9%.2007~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均在8.0%以下,而2010年耐药率上升至26.55%.结论福州市第二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低于其他综合医院.该菌连续4年抗菌药耐药性监测显示了其多重耐药性,且其感染和耐药性在临床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以来上升尤为突出,须引起临床关注.
作者:施腾飞;陈惠瑜;洪国粦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细菌性尿路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其体外耐药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年来尿路感染患者尿液培养获得病原菌及主要致病菌的体外耐药性.结果 260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7.69%,排第一位;其他主要病原菌分别是葡萄球菌属13.85%,肠球菌8.46%,铜绿假单胞菌7.69%,阴道加德纳菌7.69%,念珠菌属5.77%,克雷伯菌属4.62%,变形杆菌属4.23%.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噻嗪、头孢唑林钠、头孢他啶耐药率低,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氧呱嗪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达89.34%和78.69%.未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阴道加德纳菌对青霉素类和万古霉素较敏感.结论大肠埃希菌仍是细菌性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阴道加德纳菌也成为重要的尿路感染病原菌之一.临床一线用药已广泛出现耐药,因此必须重视细菌及药敏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选择性耐药的产生,以提高尿路感染的治愈率.
作者:李楠;李保平;彭益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上感染率高的细菌之一,由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他的同事Marshall于1982年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黏膜活体组织中培养出来,两人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HP感染呈全球分布,几乎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
作者:李颖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评估血清1,3-β-D-葡聚糖定量分析(G实验)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对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75例怀疑深部真菌感染住院患者的G实验和真菌培养结果,分别计算两种方法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G实验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0%、96.0%、91.7%和94.1%.G实验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高,真菌培养的特异度高.结论 G实验和真菌培养联合检测可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一定临床意义.
作者:陈社安;李炜煊;吕婉娴;杨浩鸣 刊期: 2011年第18期
根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无偿献血者所献血液进行严格的血液感染指标检测,是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保证血液质量根本和唯一的方法.本文对黔南州中心血站2006~2010年的血液感染指标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飞峰;杨莹;黄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评价血清总胆汁酸(TBA)、单胺氧化酶(MAO)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指标在肝脏损害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 取无肝病组和肝病组患者清晨空腹血清或血浆,TBA采用循环酶法,MAO采用比色法,ALT采用连续检测法进行检测,均在奥林巴斯AU-64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无肝病组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检测者TBA阳性率为6.1%,HBsAg阳性检测者TBA阳性率为2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BsAg阴性检测者MAO阳性率为4.5%,HBsAg阳性检测者MAO阳性率为7.4%,两者略有差异(P<0.05);但两组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组TBA和ALT的阳性率均为100%,而MAO的阳性率为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慢性肝炎TBA的阳性率为39.4%,ALT阳性率为31.2%,而MAO阳性率为100%,两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肝硬化及肝癌患者TBA阳性率为100%,而MAO的阳性率为100%和8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A和MAO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LT.结论血清TBA测定可作为肝病检查时一项常规的重要指标,而血清MAO测定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迁延过程中,可作为肝病控制、预防、转归及肝脏进一步损害的预测、观察的重要检测指标.
作者:谢前进;缪晓兰;付少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和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对冠心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门、急诊及住院患者血清标本检测Hcy及NT-proBNP浓度.根据患者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为排除心血管疾病的体检者标本.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血清NT-proBNP、Hcy均高于对照组.三组间比较,血清NT-proBNP、Hcy增高依次为AMI组大于UA组大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及血清NT-proBNP水平的升高,三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而Hcy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水平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一定的评估,而NT-proBNP水平可直接反映心肌有无缺血及缺血程度.二者联合检测可对冠心病的病情作出客观评价,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作者:卓志娟;汤兰桂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西门子ADVIA Centaur 240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B型利钠肽(BNP)的检测限值和功能灵敏度.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7A文件和有关文献,选择BNP通用稀释液作为空白标本,批内重复测定10次,计算光量子值的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CV),用以确定检测低限(LLD);同时,空白标本每天上、下午各检测1批,每批重复检测3次,连续检测5 d,共获得30个空白结果,用非参数方法确定空白限(LoB).制备接近1~4倍LoB浓度的系列实验标本,各浓度每天上、下午各检测1次,连续检测5 d,计算每个浓度水平光量子值的均数、标准差和CV,用以确定生物检测限(BLD)和CV值为10%条件下的功能灵敏度(FS);同时对所有80个测定结果,按EP-17A文件采用非参数方法确定检出限(LoD).结果 ADVIA Centaur 240检测系统BNP的LLD为1.47 pg/mL,LoB为0.86 pg/mL,均低于厂家声明的灵敏度;BLD为3.27~3.71 pg/mL,LoD为3.54 pg/mL,10%CV条件下的FS为4.64 pg/mL.结论厂商声明的LLD和BLD得到验证,同时建立了实验室BNP检测的LoB、LoD和FS,为临床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建议临床实验室使用EP-17A文件确定LoB和LoD,并确定在一定精密度条件下的FS.
作者:李飞;王伟佳;温冬梅;索明环;欧阳能良;严海忠;阚丽娟;张秀明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城郊农村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亚型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反向点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怀化市城郊农村172例已婚妇女23种HPV亚型进行检测.结果 172例样本共检出阳性26例,总阳性率为15.1%(26/172).有9例为混合亚型感染,混合感染率为5.2%(9/172),其中低危型与高危型同时感染4例,全部为高危亚型混合感染5例.172例样本共检测出4种低危型,12种高危型.低危型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PV6、11、43、42,高危型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前5位的依次为HPV52、58、18、16、56.结论怀化市城郊农村妇女HPV感染率与其他报道相似,高危型分布特点以HPV52、58型为主,混合亚型感染较多见.
作者:韩俏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浏阳地区住院儿童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浏阳市某医院住院患儿送检的血培养阳性标本,采用VITEK32 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病原学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6 050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652株,阳性率为10.8%,其中革兰阳性菌413株,占63.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217株,占33.3 %,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结论住院儿童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临床上应重视住院儿童血培养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新德;王钦仁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经内镜检查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联用组)、莫沙必利组、泮托拉唑组各35例,各组分别治疗4周,评价其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表现.结果 治疗4周后联用组、莫沙必利组、泮托拉唑组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1.4%、80.0%和6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胃镜下病变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7%、74%、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泮托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改善迅速,病变治愈率高,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泮托拉唑、莫沙必利.
作者:舒祖功;李景传 刊期: 2011年第18期
医学检验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是理论到实践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向医务工作者角色转化的重要阶段[1].带教工作是培养医学检验实习生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动手能力的第一步.
作者:王玎;陈维贤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肺癌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肺癌标志物的应用,提高了肺癌早期诊断水平,也对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疗效观察等起到很大的帮助.
作者:张雪松;翟海军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和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方法 对2009年2月至2010年9月急诊留院观察的24例急性乙醇中毒昏睡期患者(男21例,女3例)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2 mg加入5% 葡萄糖溶液250 mL和醒脑静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并同时予以维生素C、维生素B6静脉滴注.结果 盐酸纳洛酮和醒脑静可使乙醇中毒症状迅速缓解,明显缩短中毒后苏醒时间.结论盐酸纳洛酮和醒脑静治疗急性乙醇中毒有可靠疗效.
作者:廉玉芬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舒利迭(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 将64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测定基础肺功能.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吸入舒利迭.于第15天测吸药后1 h的肺功能参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l/FVC)(%)、FEVl、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同时观察呼吸困难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难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及呼吸困难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利迭能显著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困难症状,是治疗COPD疗效较为理想的药物.
作者:步荣斌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16例尿毒症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后,尿毒症脑病显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87.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是尿毒症脑病的必要治疗手段,能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的中分子中毒症状,对预防透析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田垭莉 刊期: 2011年第18期
胎盘植入是产科凶险的并发症,无论妊娠或产时、产后均不易确诊,一旦发病可致严重产后出血,如不及时、果断处理,会危及产妇生命.胎盘植入是产科较少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院2010年12月收治1例胎盘植入大出血患者,为了避免切除子宫的后果,在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采取保守疗法治疗胎盘植入,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惠海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散射比浊法联合检测123例RA患者和20例非RA患者血清抗CCPP抗体和RF.结果 单独检测RF对RA的诊断敏感性为69.9%,特异性为76.0%;抗CCPP抗体的诊断敏感性为94.0%;联合检测RF及抗CCPP抗体对RA的诊断敏感性达81.3%,特异性达74.0%,在保持特异性的同时,提高了RA的诊断敏感性.结论抗CCPP抗体和RF联合检测能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效率.
作者:齐育英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18岁以下健康儿童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分群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并建立其参考值范围.方法 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649例广州地区18岁以下健康儿童RET按性别、年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青春期组)进行计数与分群测定,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参考范围分别用第2.5百分位数(P2.5)和第97.5百分位数(P97.5)确定.结果 (1)按性别分组,经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RET百分数(RET%)在两性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男性RET%为1.18%±0.31%,女性为1.24%±0.34%.RET绝对值(RET#)、低荧光强度RET百分率(LFR%)、中荧光强度RET百分率(MFR%)、高荧光强度RET百分率(HFR%)、未成熟RET比率(IRF%)在两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岁以下健康儿童RET%的范围与性别有关,RET#、IFR%、LFR%、MFR%和HFR%的范围与性别无关.(2)将男女性数据合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IRF%、MFR%在婴儿组与青春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男女性RET%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64%~1.84%、0.63%~1.96%.结论各实验室应建立与年龄、性别相关的RET参数参考值,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曾秋展;周强;陈小曼;杨静;周芸;林桢 刊期: 2011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决定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用10%甲醛固定,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SP染色后检测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S100蛋白的表达.结果 18例胃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呈梭形细胞样12例,上皮细胞样6例,CD117阳性+ 6例、++ 8例、+++ 4例,CD34 + 8例、++ 2例,+++ 6例、阴性2例,S100蛋白仅有1例散在阳性,SMA仅有2例散在阳性,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CD117、CD34是胃间质瘤的诊断标记物,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可靠方法,肿瘤大小及核分裂是判断危险度的标准,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密切随访、定期复查,必要时配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对控制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美云 刊期: 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