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米非司酮预防持续性异位妊娠的临床探讨

周敏

关键词:米非司酮, 持续性异位妊娠, 保守性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用于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预防效果.方法 对192例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100例)和对照组(92例).米非司酮组于术后6 h开始服用米非司酮50 mg,每天2次,服药5 d,总量500 mg;对照组不给任何杀胚药物.结果 米非司酮组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4、7、12天米非司酮组血β-hCG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米非司酮可以明显降低异位妊娠保守性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目的 分析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为临床分离株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用16S-23S rRNA ITS序列分析法对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计算相似性百分比.结果 除灰尘与微黄分枝杆菌;田野与千田分枝杆菌;抗热与副偶然分枝杆菌,奥布与母牛结核分枝杆菌;杜氏与猪分枝杆菌;金色与东海分枝杆菌,海与溃疡分枝杆菌、科莫斯分枝杆菌;2株结核分枝杆菌与田鼠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的16S-23S rRNA ITS序列完全相同无法鉴别外,其他各分枝杆菌菌种间16S-23S rRNA ITS序列均不相同,可以得到很好的鉴别.结论 16S-23S rRNA ITS序列分析是一种很好的鉴定分枝杆菌的方法,国际标准株16S-23S rRNA ITS序列的研究弥补了基因数据库的不足.

    作者:闫李侠;黄至澄;段达荣;陈保文;王国治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86例剖宫产术后妇女避孕知识宣教

    目的 使剖宫产术后妇女了解避孕的重要性,并掌握避孕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方法 适时采取安全、可靠、适宜的避孕措施,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率.结果 有5例妇女发生意外妊娠,都及时到本院采用药物流产或人工流产的方法,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意外妊娠率为1.7%.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妇女进行及时有效的避孕知识宣教和指导已成为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任务.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患者联合3项检测的意义

    目的 评估2型糖尿病(T2DM)心血管病变患者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肌钙蛋白I(cTn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方法 137例T2DM患者作为病例组,分为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合并CHD组).其中DM合并CHD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心肌梗死组(MI组)3个亚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HbA1C、cTnI及hs-CRP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病例组HbA1C、cTnI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HbA1C水平在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和hs-CRP水平逐渐升高(P<0.01).SA及UA组cTnI升高不明显(P>0.05),而hs-CRP已明显升高(P<0.01).MI组cTnI与hs-CRP升高为明显(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cTnI与hs-CRP水平与DM合并CHD各组病情呈正相关(cTnI:r=0.759,P<0.05;hs-CRP:r=0.733,P<0.05).(3)DM合并CHD组hs-CRP水平是DM组的3倍以上,DCM组是DM组的2倍以上.结论 联合检测HbA1C、cTnI、hs-CRP可以较全面地反映T2DM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心肌受损程度以及心血管慢性炎性反应状态,可作为早期预防、诊断T2DM心血管病变有效的综合性指标.

    作者:包海林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药师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人们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使用药品后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程度严重的则为药源性疾病.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药量较大时,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严格地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受药物因素、人体因素、与药物吸收、分布、排泄有关的因素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所以药师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赵洪鸣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结膜炎患儿眼部分离奇异变形杆菌1例

    变形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泌尿系感染、食物中毒等,但从结膜炎患儿眼部分离出此菌,尚属少见.现将本院这一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分析患儿,男,63d.左眼眼红水肿十余天,分泌物多而稠.于2010年8月来松原市中心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当日及次日连续2次取眼分泌物做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均从分泌物中分离出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后经左氧氟沙星、氯霉菌等敏感药物抗菌治疗10d后痊愈.

    作者:冯海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3种试剂处理方式对27例麻风患者组织液涂片染色效果评价

    目的 比较组织液常规抗酸染色与经3种试剂处理后再行抗酸染色的效果及细菌检出情况.方法 分别用低浓度酸碱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处理12例麻风患者及15例康复患者皮肤破损(皮损)组织液,涂片经抗酸染色观察.结果 3种溶血剂处理后麻风杆菌抗酸染色与常规抗酸染色在细菌形态上无明显差异,菌体被染成红色,组织细胞染成蓝色,但在背景上差异明显.经3.5%HCL处理的涂片抗酸染色后,背景颜色偏浅红色;经5%NaOH处理的涂片抗酸染色后,背景颜色偏浅蓝色;经HiCN处理的涂片抗酸染色后,背景颜色呈蓝色.与菌体呈红色的麻风杆菌对比明显.15例康复患者中4例患者报告发现麻风杆菌,菌量在+~++之间.并经临床医生确认.结论 麻风患者皮损组织液经HiCN处理后抗酸染色可增强细菌与背景间对比效应,查菌效率优于常规染色.

    作者:吕新民;孙红芳;蔡卫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系统护理干预对降低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降低既往无顽固性便秘史的骨折卧床患者便秘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将60例需长期卧床的既往无顽固性便秘史的骨折患者,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干预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防便秘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通过制订系统的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对患者实施各项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组较对照组的便秘发生率明显降低,干预前后干预组自身便秘防治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建立系统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更好地降低骨折卧床患者的便秘发生率,提高患者便秘防治知识水平.

    作者:贾尚琼;田继书;李舜尧;蒋丽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谱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1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20名健康人的抗核抗体(ANA)和抗核抗体谱.结果 ANA在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检出率高,阳性率为95.1%.其次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83.3%)、干燥综合征(8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5.0%)及系统性硬化(75.0%).抗核抗体谱中的各种自身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ANA有助于临床诊断,但缺乏特异性,只能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初筛试验,抗核抗体谱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茜;胡冬;朱华强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清蛋白含量的研究

    目的 研究单纯的叶酸、维生素B12以及恶性贫血导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体内的血清蛋白含量.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共76例,按照诊断结果分成3组:叶酸缺乏组、维生素B12缺乏组及恶性贫血组.研究各组的血红蛋白、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比、前清蛋白、葡萄糖、铁蛋白、转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结果 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前由于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以及恶性贫血3组之间的指标,除了清蛋白/球蛋白比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之间治疗前、后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贫血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前、后各组的血红蛋白、总蛋白、葡萄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叶酸和维生素B12贫血有效,恶性贫血尚需要更加有效的方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作者:李小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微创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微创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优势.方法 对2010年以来本科收治的2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微创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连接胸腔闭式引流水封瓶持续排气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自发性气胸有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操作简单、创伤小、痛苦少、并发症少、术后不留瘢痕,且住院时间较短,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优势.结论 微创胸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兰芳;谭继玲;何代忠;张颖;夏庆弟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的临床应用.方法 分别计算3台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年龄组(≤15岁、>15~50岁、>50岁)男、女各200例患者的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年龄小于或等于15岁组,男、女红细胞:血小板比率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50岁组中,男性的均值显著高于女性(P<0.01);而在年龄大于50岁组中男性也显著高于女性(P<0.05).3台仪器在同年龄组男、女总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于15~50岁组与大于50岁组的总体均值均比小于或等于15岁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一地区人群红细胞与血小板比率均值相对稳定,该指数可用于血小板的计数、仪器间结果的比对、血细胞质控物稳定性与均匀性的评价及判断由于混匀不充分导致的假失控.

    作者:成道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老龄化进程呈加快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激动、烦恼、焦虑和多愁善感等[1],这些情绪变化对老年人的身心危害极大.本院老干部科针对接待的老干部疗养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龚润秀;覃芳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生存素基因蛋白和阻抑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生存素基因蛋白(Survivin)和阻抑素(Prohibit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二者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正常胃黏膜中Prohibitin与Survivin的表达,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及Prohibitin与Survivin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75.5%(40/5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P<0.05);Prohibitin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84.9%(45/5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P<0.01);胃癌组织中Survivin与Prohibitin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Survivin和Prohibitin在胃癌中过度表达,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urvivin和Prohibitin通过抗凋亡机制协同参与胃癌的发生.

    作者:王波;邵晴;秦继宝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AX4280尿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白细胞的比较

    目的 比较AX4280全自动尿液干化学法仪(干化学法)与尿沉渣镜检检测白细胞、红细胞结果的异同.方法 对3 200份尿液标本同时进行干化学法分析和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结果 以尿沉渣镜检法为标准,尿干化学法白细胞假阳性率为2.41%,假阴性率为7.33%,符合率为90.26%;红细胞假阳性率为13.45%,假阴性率为1.05%,符合率为85.50%.两种方法检测尿中红、白细胞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液分析仪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应做尿沉渣镜检以防漏检.

    作者:王琛;李雪峰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与标本物含量及肝功能生化指标间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含量与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南平市人民医院肝内科住院的200例HBV携带患者血清样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 DN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样本中HBV标志物含量,同时检测肝功能.3项检测指标使用同一患者标本,分析3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经相关性分析,HBV DNA与肝功能指标的r在±0.2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含量与肝功能指标的r在±0.2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含量与HBV DNA含量的r分别为0.457、0.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sAg、HBeAg含量只反映HBV在血清中的复制情况,不能以HBsAg、HBeAg含量及病毒载量的大小作为判断肝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要综合分析HBV DNA含量与HBV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及肝功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疾病进行评估.

    作者:官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梅毒金标用于血液初筛的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梅毒抗体筛查方法对无偿献血者初筛的选择以及其价值.方法 对金坛市2007~2008年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和2009~2010年用梅毒金标筛查后阴性标本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7~2008年用TRUST法筛查阴性的标本用ELISA检出阳性104份,占总不合格率的40.0%,2009~2010年用梅毒金标法筛查阴性的标本ELISA检出阳性59份,占总不合格率的31.3%.结论 梅毒金标法用于无偿献血筛查优于TRUST法.

    作者:史卫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IL-12水平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进而研究其在MDS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MD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MDS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清中TNF-α、IL-10和IL-12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DS患者血清TNF-α、IL-10和IL-1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MDS不同分型间血清TNF-α、IL-10和IL-12水平发现,MDS早期组和进展组患者血清TNF-α、IL-10和IL-12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进展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进展组血清TNF-α和IL-12水平低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NF-α、IL-10和IL-12参与MDS发病及病情演变,检测TNF-α、IL-10和IL-12有助于指导MDS分型和判断预后,并为治疗MDS提供新思路.

    作者:季秀成;董金巧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基层医院培养低年资护士的探讨

    在医院中,广大低年资护士成为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是医院护理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但是,低年资护士也存在着自身的弱点[1],如职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安全意识缺乏等,工作中总存在着一些失误,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如何培养低年资护士,对保证护理质量和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010年某院细菌学与药物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曙光医院宝山分院2010年临床常见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药物敏感试验采用低抑菌浓度(MIC)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08年制定的判断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5 软件.结果 2010年共检出2 142株细菌,革兰阳性菌893株,革兰阴性菌1 24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71.1%,并发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因本院的链球菌检出率极低,故未进行统计.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0.4%、27.9%.产ESBLs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检出对亚胺硫霉素耐药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非发酵菌分离率排前3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率和泛耐药率达到30.8%.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定期进行耐药性检测,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和延缓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尹利娟;王文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C反应蛋白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对败血症早期患者的诊断意义

    目的 探讨血液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NEU%)在血培养阳性败血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9月至2011年5月血培养阳性患者14例、阴性76例,对血液CRP、WBC及不同临界值NEU%进行诊断评价.结果 CRP、WBC及70%临界值的NEU%在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NEU%以大于80%、90%为临界值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度分别为57.1%、28.6%,特异性分别为56.6%、89.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9.5%、33.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2.2%、12.8%.联合检测CRP、WBC和80%、90%临界值的NEU% 3项非特异性指标时,各指标敏感度分别为28.6%、14.3%,特异性分别为27.6%、81.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22.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7%、85.2%.结论 WBC、CRP、NEU%作为早期诊断败血症的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作为准确的诊断指标.以大于80%、90%的NEU%为临界值在败血症早期具有诊断意义,联合检测CRP、WBC指标可以排除诊断.

    作者:万芳;杜利军;杨镍;陈恒;崔敏涛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