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吴茜;胡冬;朱华强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 抗核抗体, 自身抗体
摘要: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谱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1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20名健康人的抗核抗体(ANA)和抗核抗体谱.结果 ANA在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A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检出率高,阳性率为95.1%.其次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83.3%)、干燥综合征(81.8%)、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5.0%)及系统性硬化(75.0%).抗核抗体谱中的各种自身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ANA有助于临床诊断,但缺乏特异性,只能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初筛试验,抗核抗体谱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DNA与标本物含量及肝功能生化指标间关系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含量与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抽取南平市人民医院肝内科住院的200例HBV携带患者血清样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 DN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样本中HBV标志物含量,同时检测肝功能.3项检测指标使用同一患者标本,分析3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经相关性分析,HBV DNA与肝功能指标的r在±0.2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含量与肝功能指标的r在±0.2以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g含量与HBV DNA含量的r分别为0.457、0.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sAg、HBeAg含量只反映HBV在血清中的复制情况,不能以HBsAg、HBeAg含量及病毒载量的大小作为判断肝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要综合分析HBV DNA含量与HBV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及肝功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对疾病进行评估.

    作者:官瑜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社区街道糖尿病健康管理

    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快的国家之一.2002年我国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18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别达到6.1%、3.7%和1.8%.与1996年相比,仅仅6年时间,大城市人群患病率即上升40.0%.据估计,我国2007年糖尿病患病人数约为3 980万,2050年将达到5 930万.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是控制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长趋势的重要措施之一[1-4].通过对居民血糖情况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优势,寻找适合社区保健方法,提高居民身体素质,遏制糖尿病发展趋势.

    作者:童方明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实验室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2007年<美国临床化学>杂志报道,某实验室1996年发生检验结果差错的统计显示,来自于分析前的占68.2%;200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来自分析前的仍占61.9%.分析前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标本的质量管理,是从医生开出医嘱申请检验,到标本在检验科实施检验分析之前的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受理申请、患者准备、患者识别、样品的采集、运送及分析前标本的保存和处理.

    作者:贾福江;张志玲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清蛋白含量的研究

    目的 研究单纯的叶酸、维生素B12以及恶性贫血导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体内的血清蛋白含量.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共76例,按照诊断结果分成3组:叶酸缺乏组、维生素B12缺乏组及恶性贫血组.研究各组的血红蛋白、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清蛋白/球蛋白比、前清蛋白、葡萄糖、铁蛋白、转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结果 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前由于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以及恶性贫血3组之间的指标,除了清蛋白/球蛋白比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之间治疗前、后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治疗前、后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贫血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治疗前、后各组的血红蛋白、总蛋白、葡萄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叶酸和维生素B12贫血有效,恶性贫血尚需要更加有效的方法,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作者:李小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人工气道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目的 针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吸痰过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提高人工气道护理效果.方法 对永川市中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7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症干预措施.结果 吸痰时,并发症发生频次多是低氧血症,依次是气道损伤、心律失常、气管痉挛、误吸、感染.吸痰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中,吸痰操作不规范占46.9%,吸痰时间过长占19.7%,吸痰负压过大占15.9%,吸痰管不适占13.3%,其他原因占4.2%.结论 正确规范吸痰操作过程是人工气道护理的关键,同时从患者病情及全身情况综合分析,设定相关吸痰系数,选择合适吸痰管以及吸痰后护理对预防气道损伤、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有重要作用.

    作者:胡运连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质控尿中氟化物的不确定度评定

    目的 为真实反映质控尿中氟化物检验结果的精确度,评定质控尿中氟化物的不确定度.方法 应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理论,结合实验方法,确定和计算测定过程中各不确定分量,分析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质控尿中氟化物的不确定度.结果 本法测定尿中氟化物含量为0.61 mg/L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4 mg/L.结论 测量结果与不确定度同时给出,才能说明测定结果的可信程度.

    作者:韦凤栖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P-选择素的检测

    目的 探讨检测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26例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20例正常儿童血清中sICAM-1[(372.6±113.6)μg/L]和可溶性P-选择素[(38.2±12.1)μg/L]的水平.结果 VE患儿急性期血清中的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显著高于对照组[(277.4±87.8)μg/L和(19.6±4.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患儿血清中sICAM-1[(305.2±99.1)μg/L]和可溶性P-选择素[(23.6±8.4)μ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患儿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病程密切相关,检测血清sI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有助于判断VE患儿病情轻重和评估预后.

    作者:王剑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唐氏综合征产前血清学筛查与超声诊断联合运用的探讨

    目的 探讨用血清学指标和超声联合筛查唐氏综合征(DS)的临床价值.方法 妊娠11~14周采用超声检查胎儿颈部透明膜厚度(NT);妊娠15~21周,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雌三醇含量,用风险统计软件进行风险率计算,以1∶380作为高风险的切割值;二者结合以确定高危人群.结果 4271例孕妇中,胎儿NT超声筛查阳性率为1.12%,3例确诊,1例漏筛,检出率为75.00%;血清学筛查阳性率为5.29%,3例确诊,1例漏筛,检出率为75%.结论 血清学指标联合超声诊断筛查DS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钱晨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基层医院培养低年资护士的探讨

    在医院中,广大低年资护士成为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是医院护理事业的未来和希望.但是,低年资护士也存在着自身的弱点[1],如职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安全意识缺乏等,工作中总存在着一些失误,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如何培养低年资护士,对保证护理质量和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血清胱抑素 C(CysC)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由瑞典学者Anastasi等在鸡蛋清中分离纯化得到的高纯度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后被命名为CysC,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有核细胞和体液中,人体所有有核细胞均可持续产生CysC,产生速率恒定,并分泌至细胞外液中,如血液、脑脊液、精液[1].CysC是含有120个氨基酸残基的低分子量非糖基碱性蛋白,仅经肾小球滤过,虽然能被肾小管上皮重新吸收,但随即被代谢分解,不再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其血中浓度由肾小球滤过率(GFR)决定,不依赖任何外来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食等影响[2].

    作者:肖家强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患者联合3项检测的意义

    目的 评估2型糖尿病(T2DM)心血管病变患者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肌钙蛋白I(cTnI)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方法 137例T2DM患者作为病例组,分为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DM合并CHD组).其中DM合并CHD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心肌梗死组(MI组)3个亚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HbA1C、cTnI及hs-CRP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1)病例组HbA1C、cTnI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HbA1C水平在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和hs-CRP水平逐渐升高(P<0.01).SA及UA组cTnI升高不明显(P>0.05),而hs-CRP已明显升高(P<0.01).MI组cTnI与hs-CRP升高为明显(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cTnI与hs-CRP水平与DM合并CHD各组病情呈正相关(cTnI:r=0.759,P<0.05;hs-CRP:r=0.733,P<0.05).(3)DM合并CHD组hs-CRP水平是DM组的3倍以上,DCM组是DM组的2倍以上.结论 联合检测HbA1C、cTnI、hs-CRP可以较全面地反映T2DM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心肌受损程度以及心血管慢性炎性反应状态,可作为早期预防、诊断T2DM心血管病变有效的综合性指标.

    作者:包海林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850例女性人乳头瘤病毒筛查基因型结果回顾性分析

    目的 对850例疑似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女性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专用宫颈刷采集妇女宫颈的脱落细胞,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850例患者HPV临床样本,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850例样本中,HPV感染325例,阳性率38.2%.共检出18种HPV亚型,检出感染单一HPV亚型177例(20.8%),感染两种亚型以上148例(17.4%).单一型别阳性中低危型主要为HPV 11、42、CP8034、44,高危型主要为HPV 16、18、31、33、45、52、53、56等.结论 基因芯片技术可一次检测多种亚型,有利于HPV多重感染的诊断和宫颈癌的防治,可作为宫颈癌筛查的手段.

    作者:陈朴;张立营;彭宇生;王鹏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血常规指标综合分析对白血病的诊断意义

    目的 通过对539例次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三系细胞变化分析,结合仪器分类异常报警与血涂片瑞吉染色分类情况,探讨对疾病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三分群、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确诊的白血病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外周血三系细胞的变化,并对外周血标本涂片瑞吉染色,查找异常细胞,观察仪器报警与手工分类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39例次白血病患者,其中急性白血病287例次,慢性白血病252例次.急性、慢性白血病患者三系细胞变化,白细胞计数升高明显,分别占64.8%,97.6%;血红蛋白下降占多数,分别占96.5%,90.5%;急性白血病血小板降低占95.1%,慢性白血病血小板升高占66.7%.在有直方图的438例次白血病患者中,仪器警示有异常白细胞患者共401例次(占91.6%);而37例次仪器无警示者,其外周血涂片镜检均有异常细胞.结论 由于白血病标本影响因素较多,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结果出现偏差在所难免.为避免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白血病患者漏诊,提高检验报告质量,应该对各种提示异常或警戒标记数据的血标本染色镜检,将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列入血常规工作中.

    作者:杨瑞宁;王红;王兰;牛雷;陈斌斌;张飞;张丽;江淑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评价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50、CA125、CA153、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在肺癌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80例肺癌患者血清CEA、CA50、CA125、CA153、SCCA、CYFRA21-1、ProGRP、NSE水平,探讨了该8项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组织分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NSE、ProGRP水平分别为(356.7±298.7)pg/mL和(52.03±28.98)μg/L,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22.7±11.9)pg/mL和(37.01±18.01)μg/L,而CEA、CA50、CA125、CA153水平明显高于肺鳞癌,NSCLC患者明显高于SCLC患者.SCCA是肺鳞癌较特异的标志物,在判别SCLC与NSCLC类型中,CYFRA21-1是NSCLC灵敏的肿瘤指标.结论 该8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组织分型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作者:张林安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2010年某院细菌学与药物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曙光医院宝山分院2010年临床常见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药物敏感试验采用低抑菌浓度(MIC)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2008年制定的判断标准判断药敏试验结果.数据分析采用WHONET 5 软件.结果 2010年共检出2 142株细菌,革兰阳性菌893株,革兰阴性菌1 249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为71.1%,并发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因本院的链球菌检出率极低,故未进行统计.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50.4%、27.9%.产ESBLs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检出对亚胺硫霉素耐药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非发酵菌分离率排前3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率和泛耐药率达到30.8%.结论 医院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定期进行耐药性检测,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和延缓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尹利娟;王文惠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和IL-12水平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进而研究其在MDS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MD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40例MDS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清中TNF-α、IL-10和IL-12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DS患者血清TNF-α、IL-10和IL-1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MDS不同分型间血清TNF-α、IL-10和IL-12水平发现,MDS早期组和进展组患者血清TNF-α、IL-10和IL-12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进展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进展组血清TNF-α和IL-12水平低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NF-α、IL-10和IL-12参与MDS发病及病情演变,检测TNF-α、IL-10和IL-12有助于指导MDS分型和判断预后,并为治疗MDS提供新思路.

    作者:季秀成;董金巧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老龄化进程呈加快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也发生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情绪波动、易激动、烦恼、焦虑和多愁善感等[1],这些情绪变化对老年人的身心危害极大.本院老干部科针对接待的老干部疗养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龚润秀;覃芳芳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抗凝剂及放置时间对静脉血常规测定的影响

    目的 了解肝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剂及放置时间对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静脉血经肝素、EDTA-K2抗凝,于即刻,0.5、1、2、3、4、5、6、12 h在MET(迈瑞)BC5500血细胞分析仪上以全血模式检测WBC、RBC、Hb、Hct和PLT.结果 WBC在3 h内与EDTA-K2 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C在6 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 h内,以肝素抗凝的静脉血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在12 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在即刻以肝素抗凝的静脉血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 h内与EDTA-K2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在1 h内与EDTA-K2 抗凝的静脉血即刻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测定应使用EDTA-K2抗凝,并在1 h内检测完毕.

    作者:牛玉峰;樊卫;夏波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目的 分析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16S-23S rR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为临床分离株的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用16S-23S rRNA ITS序列分析法对54株分枝杆菌国际标准株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计算相似性百分比.结果 除灰尘与微黄分枝杆菌;田野与千田分枝杆菌;抗热与副偶然分枝杆菌,奥布与母牛结核分枝杆菌;杜氏与猪分枝杆菌;金色与东海分枝杆菌,海与溃疡分枝杆菌、科莫斯分枝杆菌;2株结核分枝杆菌与田鼠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的16S-23S rRNA ITS序列完全相同无法鉴别外,其他各分枝杆菌菌种间16S-23S rRNA ITS序列均不相同,可以得到很好的鉴别.结论 16S-23S rRNA ITS序列分析是一种很好的鉴定分枝杆菌的方法,国际标准株16S-23S rRNA ITS序列的研究弥补了基因数据库的不足.

    作者:闫李侠;黄至澄;段达荣;陈保文;王国治 刊期: 2011年第23期

  • 药师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人们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使用药品后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程度严重的则为药源性疾病.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药量较大时,情况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严格地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受药物因素、人体因素、与药物吸收、分布、排泄有关的因素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所以药师积极参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赵洪鸣 刊期: 2011年第23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