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胱抑素C与尿微量清蛋白在2型糖尿病肾损害早期的变化及意义

朱建峰;顾锦花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清蛋白, 血清胱抑素C
摘要:目的 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lb)、血清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对糖尿病无肾病组4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42例、糖尿病明显肾病组27例患者进行血清CysC、尿mAlb/肌酐含量检测,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mAlb/肌酐、血清CysC含量分别为(148.25±35.42)mg/g、(2.87±0.98)mg/L,糖尿病明显肾病组分别为(396.56±62.80)mg/g、(5.26±1.74)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6.95±6.53)mg/g、(1.03±0.48)mg/L及糖尿病无肾病组的(18.90±8.30)mg/g、(1.14±0.7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中mAlb、血清CysC含量在糖尿病肾功能早期损伤中变化较明显.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178例

    目的 探讨经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URL)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URL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178例,输尿管结石位于上、中、下段者分别为10、41、127例.结果总碎石成功率为92.70%,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碎石成功率为60.00%,输尿管中段结石为92.68%,输尿管下段结石为95.27%.结论 URL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损伤小,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首选方法.

    作者:陈文锴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结果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中的相关性.方法 8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入院后24 h内检测PCT、hs-CRP,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hs-CRP与PCT呈正相关(r=0.342,P<0.01),PCT阳性率为85.0%,明显高于hs-CRP(17.5%),PCT灵敏度分别为85.0%、82.5%;PCT、hs-CRP的特异度分别为90.0%、48.3%;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2,P<0.01).结论 PCT与hs-CRP检测结果呈正相关,PCT测定诊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特异度高于hs-CRP.

    作者:张杰;张颖;马晋;余其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伴三系病态造血初发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病态造血特点、免疫表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87例 AML患者骨髓细胞学特点、免疫分型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7例AML患者中发现12例(13.8%)伴有三系病态造血(AML-TMD),且属于M3以外的法、美、英协作组诊断标准的各亚型.AML-TMD组骨髓原始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免疫分型表达异常:主要为跨系CD33与CD19/CD7/CD38共表达(37.1%)与跨阶段CD34与CD11b共表达(43.2%),与无TMD的AML组异常表达(12.1%、1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L-TMD首次完全缓解率低于无TMD的AML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TMD治疗后各系的病态造血并不消失,对化疗不敏感,首次完全缓解率低,预后差.

    作者:惠红霞;石超;薛燕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Mindray BC5300血液分析仪的复检措施分析及临床应用

    目的 制订和评价姜堰市中医院Mindray BC5300血液分析仪复检措施.方法 对251份门诊标本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按本室初步制订的复检措施确定复检标本,进行临床复检工作并完成评估.结果 251份标本中184份可以直接报告,无需复检,占73.31%,需仪器复检18份,占7.17%,需观察标本性状7份,占2.79%,需显微镜分类计数37份,占14.74%.结论 制订适用的复检措施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严格而有技巧地执行措施,既保证了每个血细胞分析的准确性,又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作者:殷开俊;许恒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新蝶呤水平的测定

    目的 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时,血清新蝶呤及其他巨噬细胞激活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探讨血清新蝶呤与轻型和重型HFRS病情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HFRS患者26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两组,重型HFRS 10例,轻型 HFRS 16例;健康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于发病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新蝶呤、IL-6的含量.结果重型HFRS患者血清新蝶呤[(32.7±10.6)n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2±2.8)nmol/L]及轻型HFRS患者[(10.2±3.0)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 HFRS组、轻型 HFRS组血清IL-6含量分别为(136.2±102.5)pg/L和(90.9±51.8)pg/L,与健康对照组[(110.3±10.4)pg/L]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型HFRS患者血清新蝶呤水平升高,说明重型 HFRS时,细胞免疫系统激活程度较轻型 HFRS时加重,新蝶呤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检测新蝶呤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对早期采取措施、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田连芳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联合运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加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联合运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加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2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餐前30 min服用多潘立酮10 mg,每日3次,早餐和晚餐前30 min服用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临睡前加用雷尼替丁300 mg,共8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3.7%、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下两组食管炎愈合率分别为90.5%、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运用多潘立酮、奥美拉唑加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常规用药在临床使用.

    作者:肖春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全血细胞减少症常见造血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并非特发于某一种单一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少部分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均持续低于正常范围.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鉴别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症相互间的区别,作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98例全血细胞减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其明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检测法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胃镜检查前用金标胶体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准确性.方法 先用 HBsAg金标试纸检测,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1 790例标本 HBsAg胶体金试剂检测法阴性1 737例,阳性53例,ELISA阴性1 739例,阳性51例,阴性符合率100%,阳性符合率为96.2%,假阳性率为3.77%.结论 HBsAg胶体金检测法与ELISA法阴性符合率高,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反应快速等优点,适合作为临床上的筛选试验.

    作者:顾万娟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OX-LDL-Ab)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50例健康对照组及60例AS组患者血清中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中OX-LDL-Ab进行测定.结果健康对照组与AS组OX-LDL-Ab阳性率分别为0和91.67%,OX-LDL-Ab水平分别为(88.2±5.1)U/L和(285.2±5.5)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X-LDL-Ab可作为早期诊断AS发生的一个可靠指标.

    作者:赵炜;刘小玲;田刚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评价

    目的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标志物的准确性、灵敏度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0例临床血清学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RFIA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6%、8%、52%、29%、35%,ELISA阳性率分别为25%、7%、46%、24%、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F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具有稳定性好、线性范围宽、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等优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到放射免疫法和ELISA水平,可作为临床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重要手段.

    作者:潘继文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阳性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研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水平来评价与前列腺癌(Pca)的关系.方法 采用8针活组织检查(活检)方法,对血清PSA>4 μg/L,直肠指诊检查前列腺质地异常、结节,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怀疑前列腺占位病变的328例患者进行经直肠前列腺活检,所得结果进行病理分析.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92例,占58.5%;Pca 103例,占31.4%,其中包括前列腺基底细胞癌1例;前列腺炎14例,占4.3%;前列腺上皮内瘤9例,占2.8%;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6例,占1.8%;结核2例,占0.6%;平滑肌肉瘤1例,占0.3%;淋巴瘤1例,占0.3%.根据PSA值分5组:≤4 μg/L组(B超或直肠指诊有异常),4.1~10.0 μg/L组,10.1~20.0 μg/L组,20.1~100.0 μg/L组,>100.0 μg/L组.各组Pca检出率依次为:8.9%、13.3%、23.1%、37.9%和73.2%.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相关性分析,各组阳性率与血PSA值呈正相关.结论 在PSA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前列腺肿瘤的检出率也不低,在合理筛选患者的前提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结果与PSA水平高度相关,对于PSA>100.0 μg/L的患者,检出阳性率较高.

    作者:郭涛;孙浩;潘鹏;马克钧;唐爱国;张顺兴;刘程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幕上中小量脑出血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幕上中、小量出血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4例出血量小于30 mL的幕上中、小量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急性期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恢复期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总结幕上中、小量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除5例患者因出血量增多转入外科行手术治疗外,其余患者均行保守治疗.1例患者因继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示:恢复良好31例,轻度残疾25例,重度残疾2例.结论 通过保守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潘金玉;鲜继淑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两个时段检测尿肌酐结果不一致原因分析

    尿肌酐是监测肾功能疾病的一个常用指标,但分析前质量控制做不到位,检验结果不准确,将影响临床医生评估疾病、判断疗效.

    作者:侯文权;侯文锋;张高明;胡礼仪;杨莉;刘鸿飞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口服氟西汀结合行为疗法治疗早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氟西汀结合行为疗法治疗早泄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早泄患者随机以氟西汀加行为疗法或单纯行为疗法双盲治疗6周,以中国早泄患者性功能评价表-5(CIPE-5)积分、射精潜伏期、夫妻双方满意度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 CIPE-5积分、射精潜伏期均有增加(P<0.05);治疗后的氟西汀加行为疗法组有效率为78.2%,单纯行为疗法组为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加行为疗法组性生活满意度为76%,单纯行为疗法组为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西汀是治疗早泄的有效药物,结合行为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其疗效.

    作者:周小川;姜睿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先天畸形产前超声诊断研究

    目的 在孕期及早发现胎儿异常,降低出生缺陷率,控制严重先天畸形儿的出生率.方法 采用东芝纳米30影像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0~4.2 MHz.分别于妊娠20~24、27~30、34~36周对胎儿进行系统检查.结果 4 924例超声检查发现先天性胎儿畸形78例,发生率为1.58%.结论 掌握先天畸形检查时机,按规定循序检查胎儿各系统器官,对提高胎儿先天畸形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莲香;张琴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均相酶增强免疫法监测丙戊酸浓度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均相酶增强免疫(Emit)法监测丙戊酸的方法评价及其在癫痫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均相酶增强免疫法测定质控品和癫痫患者血清丙戊酸浓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均相酶增强免疫法测定丙戊酸的精密度;批内变异系数(CV)值为2.52%~5.70%,批间CV值为2.70%~4.85%;回收率为98.4%~105.4%,平均102.1%.210例癫痫患者391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测定中,205例次(52.4%)丙戊酸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50~100 mg/L)内;152 例次(38.9%)血药浓度小于50 mg/L;34例次(8.7%)血药浓度大于100 mg/L.结论 均相酶增强免疫法监测丙戊酸浓度简便、可行、快速,是一种理想的检测方法;合理设定丙戊酸有效血药浓度范围(50~100 mg/L),临床治疗过程加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是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美珠;陈棪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两种鼻饲途径肠内营养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接受肠内营养(EN)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对鼻胃管和鼻空肠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入住重症监护病房需要1个月以上EN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鼻胃管组和鼻空肠管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置管前及置管后第2、7、14天的营养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记录两组置管14 d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腹泻、消化道出血、反流、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同时观察营养液的输注速度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结果 置管后第7天鼻空肠管组的总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分别为(57.3±3.4)g/L、(228.7±43.5)mg/L、(117.4±24.3)g/L,鼻胃管组分别为(55.2±3.2)g/L、(200.7±22.8)mg/L、(103.5±15.9)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鼻空肠管组的总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的含量分别为(58.3±3.3)g/L、(245.9±42.7)mg/L、(128.5±19.5)g/L,鼻胃管组分别为(55.5±3.4)g/L、(203.5±21.4)mg/L、(123.2±13.6)g/L,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空肠管组反流率低于胃管组;患者腹胀、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与输注营养液的速度明显相关,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危重患者中使用鼻空肠管给予EN更能改善其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魏伟;沈钎清;张金英;王晓燕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与预后相关性观察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63例脑卒中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中CRP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卒中患者中95例CRP明显增高,异常率为58.28%;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等,CRP的异常率及含量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好转组的CRP异常率(43.16%)明显低于无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41%,P<0.01).结论 CRP有助于判断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彭梅;甘健;李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某院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统计分析和比较

    目的 了解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全年危急值在全年检测总项目中的百分率分布及危急值出现频率高低的排序,并与美国麻萨诸塞州(麻省)总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通过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将检验危急值及准危急值数据存入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工作站.自动翻出2010年8月前1年中的危急值确认患者,进行汇总统计.结果 (1)该院年危急值占年检测总数为0.59%,与美国麻省总医院的0.73%较为接近,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1.67%差距较大.(2)在15项接受统计的危急值项目中,三家医院年单项危急值出现百分率高的进行排序,该院第一位是血钾,占22.78%,美国麻省总医院第一位也是血钾,占21.2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钾为第三位,占19.26%.三家医院出现的血钾百分率高,且百分率非常接近.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危急值出现频率及年危急值百分率排序有近似及共性.

    作者:张莉;张国良;黄伟忠 刊期: 2011年第24期

  • 3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细胞形态学分析

    目的 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病态改变.方法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进行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学分析.结果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表现:粒系(29例)主要以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中性粒细胞Pelger-Huet畸形或细胞核不能分叶或核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为主;红系(30例)主要以双核、多核、核形不规则及巨幼样改变为主;巨核系(10例)主要以单圆核、多圆核及淋巴样小巨核为主.结论 MDS有不同程度的三系病态造血改变.

    作者:柳菊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