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武
目的 探讨痰液降钙素原(PCT)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12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分别测定患儿痰液PCT值、血清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50例对照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进行比较.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痰液PCT浓度为(3.41±1.45)μg/L,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0.81±0.36)μg/L]和对照组[(0.34±0.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液PCT阳性检出率为83%,均略高于血清PCT(74%)及CRP(7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液PCT检测可作为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辅助诊断,检测快速、方便,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永丽;施秀英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178例80岁以上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78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天数9.8 d.结论 术前积极处理并发症,尽量缩短手术时间,LC对高龄患者仍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汪辉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研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水平来评价与前列腺癌(Pca)的关系.方法 采用8针活组织检查(活检)方法,对血清PSA>4 μg/L,直肠指诊检查前列腺质地异常、结节,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怀疑前列腺占位病变的328例患者进行经直肠前列腺活检,所得结果进行病理分析.结果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92例,占58.5%;Pca 103例,占31.4%,其中包括前列腺基底细胞癌1例;前列腺炎14例,占4.3%;前列腺上皮内瘤9例,占2.8%;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6例,占1.8%;结核2例,占0.6%;平滑肌肉瘤1例,占0.3%;淋巴瘤1例,占0.3%.根据PSA值分5组:≤4 μg/L组(B超或直肠指诊有异常),4.1~10.0 μg/L组,10.1~20.0 μg/L组,20.1~100.0 μg/L组,>100.0 μg/L组.各组Pca检出率依次为:8.9%、13.3%、23.1%、37.9%和73.2%.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相关性分析,各组阳性率与血PSA值呈正相关.结论 在PSA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前列腺肿瘤的检出率也不低,在合理筛选患者的前提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结果与PSA水平高度相关,对于PSA>100.0 μg/L的患者,检出阳性率较高.
作者:郭涛;孙浩;潘鹏;马克钧;唐爱国;张顺兴;刘程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病态改变.方法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进行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学分析.结果粒、红、巨核细胞三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态造血表现:粒系(29例)主要以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中性粒细胞Pelger-Huet畸形或细胞核不能分叶或核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为主;红系(30例)主要以双核、多核、核形不规则及巨幼样改变为主;巨核系(10例)主要以单圆核、多圆核及淋巴样小巨核为主.结论 MDS有不同程度的三系病态造血改变.
作者:柳菊芬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学临床常用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制订结合实际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方案.方法 对152例疑诊梅毒患者血清标本先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步检测,TPPA单独阳性16例,RPR单独阳性6例,二者均阳性130 例.再将130例二者均阳性标本原始血清、TPPA单独阳性16例及RPR单独阳性6例的倍比稀释血清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SYP)进行复检.结果 130例二者均阳性原始血清检测后TRUST与SYP阳性例数下降为明显,ELISA及TPHA与TPPA初检结果比较一致.TPPA单独阳性的16例血清倍比稀释至1∶16后,RPR和TRUST出现1例阳性.16例TPPA单独阳性的样本经ELISA和TPHA复检后均为阳性,经TRUST复检后均为阴性,经SYP复检后阳性例数也有所下降.6例RPR单独阳性血清倍比稀释后,RPR和TRUST的阳性例数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结论 临床检测梅毒时应选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方法联合检测.
作者:夏映凤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制订和评价姜堰市中医院Mindray BC5300血液分析仪复检措施.方法 对251份门诊标本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按本室初步制订的复检措施确定复检标本,进行临床复检工作并完成评估.结果 251份标本中184份可以直接报告,无需复检,占73.31%,需仪器复检18份,占7.17%,需观察标本性状7份,占2.79%,需显微镜分类计数37份,占14.74%.结论 制订适用的复检措施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严格而有技巧地执行措施,既保证了每个血细胞分析的准确性,又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作者:殷开俊;许恒贵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在肠道病毒71型(EV71)重组外壳蛋白VP1的基础上建立以化学发光为基础的IgM抗体检测技术,并与普通TMB显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采用抗IgM单克隆抗体及辣根酶标记的重组VP1抗原,在此基础上建立EV71-IgM捕获法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并对比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与普通酶联检测技术在45份EV71抗体阳性和30份阴性血清中的反应情况.结果化学发光法、普通酶联免疫吸附法、市售EV71-IgM检测试剂分别能与38份、19份、26份EV71抗体阳性血清发生阳性反应,灵敏度分别为84.4%、42.2%和57.8%;化学发光法灵敏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检测方法与阴性血清均无阳性反应.结论 在EV71-VP1重组抗原的基础上建立的EV71-IgM捕获法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并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陈堃;宋晓国;张向颖;杨锡琴;王国华;冯晓燕;何竞;张贺秋;修冰水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炎后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3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TNF-α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sICAM-1和TNF-α水平分别为(943.4±99.8)ng/mL、(53.4±12.8)n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24.1±32.7)ng/mL、(6.7±2.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ICAM-1水平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893 2,P<0.01),与清蛋白呈显著负相关(r=-0.910 8,P<0.01),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显著正相关(r=0.856 6,P<0.01).结论 sICAM-1和TNF-α在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升高程度与肝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强;刘燕;张平;王苏建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幕上中、小量出血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4例出血量小于30 mL的幕上中、小量脑出血保守治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急性期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恢复期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总结幕上中、小量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除5例患者因出血量增多转入外科行手术治疗外,其余患者均行保守治疗.1例患者因继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显示:恢复良好31例,轻度残疾25例,重度残疾2例.结论 通过保守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潘金玉;鲜继淑 刊期: 2011年第24期
基层医院如何进一步提高生化检验质量,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已成为检验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为了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质量,本院构筑了一个全科参与、多层次的动态质量管理体系,对涉及生化检验过程的全部因素进行控制,并将其纳入标准化、科学化的统一管理轨道.
作者:田梅 刊期: 2011年第24期
肝细胞凋亡是多种肝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induced ligand,TRAIL)是近年来发现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新成员,能快速诱导不同种类的转化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凋亡,并且在多种肝脏疾病中参与诱导肝细胞凋亡.作者就TRAIL/死亡受体途径与肝脏损伤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作者:唐丹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163例脑卒中患者发病24 h内血清中CRP的含量,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卒中患者中95例CRP明显增高,异常率为58.28%;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等,CRP的异常率及含量依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好转组的CRP异常率(43.16%)明显低于无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41%,P<0.01).结论 CRP有助于判断脑卒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彭梅;甘健;李丽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均相酶增强免疫(Emit)法监测丙戊酸的方法评价及其在癫痫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均相酶增强免疫法测定质控品和癫痫患者血清丙戊酸浓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均相酶增强免疫法测定丙戊酸的精密度;批内变异系数(CV)值为2.52%~5.70%,批间CV值为2.70%~4.85%;回收率为98.4%~105.4%,平均102.1%.210例癫痫患者391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测定中,205例次(52.4%)丙戊酸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50~100 mg/L)内;152 例次(38.9%)血药浓度小于50 mg/L;34例次(8.7%)血药浓度大于100 mg/L.结论 均相酶增强免疫法监测丙戊酸浓度简便、可行、快速,是一种理想的检测方法;合理设定丙戊酸有效血药浓度范围(50~100 mg/L),临床治疗过程加强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是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作者:李美珠;陈棪焜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白细胞散射图异常的原因.方法 使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分析,对白细胞散射图异常不分类的标本进行涂片显微镜镜检.结果 89例未分类标本中40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异常改变,并有轻度至中度核左移;16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分类大于80%;2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明显增高,白细胞计数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另有6例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结论 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镜检,一旦仪器出现白细胞散射图异常时,必须做血涂片显微镜镜检.
作者:胥冀;郭磊;奎莉越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观察冠心病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100例(冠心病组)和健康体检者100例(健康对照组),检测D-D、Fib、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浆D-D、Fib、TG、TC、LDL水平分别为(1.16±2.37)μg/mL、(3.50±1.06)g/L、(2.46±0.40)mmol/L、(5.54±1.21)mmol/L、(3.21±0.55)mmol/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29±0.10)μg/mL、(2.83±0.46)g/L、(2.04±0.63)mmol/L、(4.07±0.96)mmol/L、(2.92±0.68)mmol/L;冠心病组AT-Ⅲ、PT、HDL水平分别为78.6%±5.8%、(12.70±1.27)s和(2.02±0.88)mmol/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04.2%±6.0%、(13.08±0.68)s和(2.37±0.7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Ⅲ、D-D、Fib、PT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判断.
作者:呼延武;高培;张园春;徐芳洁;冯楠;马雅静;刘旻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父系表达基因10(PEG1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11年5月52例肝细胞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PEG10表达,分别以31例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和10例胎盘组织作为对照.回顾52例肝细胞癌患者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并分析各项指标与PEG10表达的关系.结果 PEG1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90.38%(47/5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67.74%(21/31)]和正常肝组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G10表达的阳性程度与肝细胞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441,P<0.01).PEG10表达在肿瘤大小、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1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程度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对肝细胞癌的敏感性好,但其特异性不强.
作者:陈锟;解新;孙和国;谭龙益;黄涛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24 h血糖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8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分为两组:A组31例(GCS 3~5分),B组50例(GCS 6~8分);测定入院12 h和24 h内血糖,出院时根据GCS预后评分表(GOS)标准分为:预后良好组49例(C组,GOS 4~5级),预后较差组32例(D组,GOS 1~3级).结果 A组伤后12 h血糖均值为(10.87±3.94)mmol/L,B组为(6.43±2.30)mmol/L,A组伤后24 h血糖均值为(14.46±2.83)mmol/L,B组为(8.53±3.0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评分愈低者血糖值愈高,持续时间愈长,两者呈负相关;C组伤后12 h血糖均值为(6.37±2.51)mmol/L,D组为(10.73±3.76)mmol/L;C组伤后24 h血糖均值为(8.76±2.12)mmol/L,D组为(14.32±2.5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值高者预后较差.结论 颅脑损伤后血糖值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则伤情越严重,预后越差,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刘志凡 刊期: 2011年第24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检验医学取得了飞速发展.检验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使检验报告的速度大大提高.检验报告的时间长短就是医院赢取门诊患者数量的有效手段,而这与门诊检验中心的合理设置密不可分.
作者:夏正武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病态造血特点、免疫表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87例 AML患者骨髓细胞学特点、免疫分型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7例AML患者中发现12例(13.8%)伴有三系病态造血(AML-TMD),且属于M3以外的法、美、英协作组诊断标准的各亚型.AML-TMD组骨髓原始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免疫分型表达异常:主要为跨系CD33与CD19/CD7/CD38共表达(37.1%)与跨阶段CD34与CD11b共表达(43.2%),与无TMD的AML组异常表达(12.1%、1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L-TMD首次完全缓解率低于无TMD的AML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TMD治疗后各系的病态造血并不消失,对化疗不敏感,首次完全缓解率低,预后差.
作者:惠红霞;石超;薛燕 刊期: 2011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青年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患者血浆维生素B12、叶酸与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 青年肝静脉型BCS患者60例,同期健康对照组60例,均留取空腹肘静脉血,BCS患者介入治疗时另取肝静脉血,免疫荧光反应测定血浆Hcy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浓度.结果 BCS组肝静脉及肘静脉血Hcy[分别为(21.40±9.82)和(20.38±8.40)mmol/L]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64±5.16)mmol/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S组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浓度分别为(4.10±1.85)mg/L和(432.48±104.36)n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40±1.91)mg/L和(447.60±115.48)n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肝静脉型BCS患者体内存在高Hcy浓度状态,高Hcy浓度状态与体内叶酸、维生素B12浓度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田浩;徐浩;祖茂衡 刊期: 2011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