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

谢能轩;宋金华;钱;康

关键词:血液成分输血, 输血, 不良反应
摘要:成分输血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一个医疗单位输血技术水平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发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降低.在输血技术发达的国家,成分输血已达到临床输血量的95%~98%[1].本文对2003~2007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用血情况作一总结.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Xantus全自动加样器的维护保养

    Xantus全自动加样器以其吸液量大、加样快速准确、精度高、加样针管壁薄、内径相对较大不易堵塞、操作灵活简便等优点,深受广大检验人员的青睐.但是如果日常使用维护不当,将会影响加样器加样精度和使用寿命,特别是微量加样不准确,将导致弱阳性标本漏检,给采供血工作带来隐患.

    作者:陈玉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尿液分析仪在脑脊液蛋白质分析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索一种快速、实用的检测脑脊液蛋白质的方法.方法 用尿液分析仪对脑脊液蛋白质进行分析,并用生化分析仪进行微量总蛋白检测,通过对比两种仪器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评价尿液分析仪用于脑脊液蛋白质检测的可行性.结果 两种方法分析蛋白质符合率达90%以上.结论 尿液分析仪可用于脑脊液蛋白质定性或半定量分析,(++)以上为有临床意义.

    作者:邵天波;詹淑芬;王丽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71例小儿癫痫血氨含量分析

    高氨血症和血氨过多症能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病理性改变,在小儿代谢性脑损伤或脑梗死、脑炎、脑血管疾病中已有较多报道,但小儿癫痫与高血氨的关系报道较少.本院2008年1~9月对271例小儿癫痫患者进行了血氨含量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玲;刘茂松;成求国;郭宽鹏;唐喜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3种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比对及偏差评估

    目的 对3种血细胞分析仪的重复性及检验结果的差异进行方法学对比和偏差评估,探讨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及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方法 以可溯源的贝克曼COULT血细胞分析仪为参比仪器,迈瑞BC-3000血细胞分析仪(BC-3000)和希森美康XS-1000i血细胞分析仪(XS-1000i)为检测仪器,用新鲜抗凝全血在3种仪器上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3种仪器检测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4个项目经F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差均在允许范围.结论 3种仪器性能稳定,重复性佳,相关性良好,结果具有可比性,在临床中可同时或交替使用.

    作者:岑欢;李介华;王欢;张梅;许葆然;卢志权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梅毒检测常用方法对梅毒诊治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改良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联合检测在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梅毒患者用TRUST进行原倍和滴度试验,并采用比试剂操作要求多1倍的TRUST悬液进行检测,同时联合TPPA进行检测,并用97例非梅毒标本作对照.结果 TPPA检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TRU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P<0.05).采用改良TRUST即2倍TRUST悬液以及TRUST滴度试验对早期梅毒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原倍TRU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滴加2倍TRUST悬液以及进行TRUST滴度测定与TPPA联合检测可提高梅毒的检出率,为梅毒的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邓兆享;彭杰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减少经输血传播疾病危险的措施探讨

    为推动全球安全输血工作,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四大战略:(1)在政府支持下建立血站,确保为所有患者提供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2)从低危人群中采集相对安全的血液;(3)对所有血液进行输血传染病相关项目的检测;(4)科学、合理地进行临床用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膳食纤维饮食配合腹部按摩对骨折患者便秘的护理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膳食纤维配合腹部按摩对卧床骨折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124例骨折合并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膳食纤维、腹部按摩、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通便药物治疗,比较两组通便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5.7%、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对骨科卧床患者及早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其改善便秘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吴桂华;李洪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输血不良反应与成分血的应用

    成分输血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一个医疗单位输血技术水平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发展,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降低.在输血技术发达的国家,成分输血已达到临床输血量的95%~98%[1].本文对2003~2007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用血情况作一总结.

    作者:谢能轩;宋金华;钱;康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偶氮胂Ⅲ法和邻甲酚酞络合酮法检测血清总钙的方法学比较

    目的 对检测血清总钙常用的偶氮胂Ⅲ法和邻甲酚酞络合酮(OCPC)法进行方法学比较.方法 使用偶氮胂Ⅲ法和OCPC法进行方法学评价试验,并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准确度及干扰因素等.结果 偶氮胂Ⅲ法和OCPC法的精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准确性均符合要求[回收率达到(100±5)%)],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良好的相关性(r=0.986 3,P<0.01,且符合r≥0.975),线性上限均为3.75 mmol/L,能满足临床要求,两种方法基本上不受黄疸、溶血及脂血的干扰.结论 偶氮胂Ⅲ法与OCPC法在精密度、准确度、线性范围及抗干扰方面基本一致,而且试剂单一,使用方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血清总钙的日常测定方法.

    作者:李小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临床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住院患者部分不合格血常规、生化、凝血指标检查标本.结果 在输液同侧采血、溶血标本、标本量多或少、标本放置不同时间等,对检验结果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结论 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影响,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作者:覃瑜;戴庆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245例住院及门诊患者尿路感染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245例尿路感染菌株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以大肠埃希菌为常见,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在革兰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属为主;真菌感染的数量明显增加;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表现为多重耐药性.结论 分析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有助于临床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安全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杨家宏;吴建刚;彭先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加强检验科医院感染的管理与预防控制

    检验科每天都要汇集大批患者的标本,包括大量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检验人员长期接触带有传染性的临床标本,易发生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检验科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之一,其本身是医院感染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的部门,同时也是承担医院感染的监测部门,因此,做好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针对目前检验科医院感染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如何加强检验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和预防控制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蒿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安宁地区成人空腹血脂水平调查

    目的 通过对体检人群空腹血脂水平的调查,了解安宁地区人群血脂水平及高血脂的患病率.方法 应用罗氏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体检人群的空腹血脂[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结果 TG、TC、LDL-C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结论 安宁地区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男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有差异.

    作者:许文艳;吕景良;谭秀倡;杨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法及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空腹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1及ApoB、CRP含量.结果 糖尿病患者TC、TG、LDL-C 、ApoB及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TC、TG、LDL-C及CRP水平与无血管并发症组比较也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继发血脂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炎性反应指标CRP、LDL-C及ApoB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检测指标.

    作者:丁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63例Ⅲ型肺结核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Ⅲ型肺结核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方法 用酶循环法测定血清TBA.结果 131例健康人血清TBA含量为(7 60±3 52)μmol/L,163例Ⅲ型肺结核患者TBA含量为(38 21±24 85)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血清TBA测定对早期了解Ⅲ型肺结核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受损程度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世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梯形微板法与手工试管法检测ABO血型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检测ABO血型的准确度以及对ABO亚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能力.方法 通过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POSEIDON全自动数字血型仪梯形微板法与手工试管离心法的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对血型判读准确率均为100%,梯形微板法对亚型的检出率为0.022%(3/13 555),对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037%(5/13 555);手工试管离心法对亚型的检出率为0.015%(2/13 555),对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007(2/13 555).结论 两种方法对ABO血型判读准确率均为100﹪,但微板法对亚型和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高于手工试管法.

    作者:陈玉碧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1998年9月至2008年9月22例慢性肺心病合并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心病合并AMI多见于老年人,22例中延误诊断14例(63.6%),误诊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死亡9例(40.9%).结论 肺心病可合并AMI,及时动态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可早期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作者:唐国林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护患关系的沟通技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解决好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治疗起不到的作用,需要护士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护患语言沟通技巧.现就工作中应避讳的语言、不良情绪及沟通技巧运用心得交流如下.

    作者:乔英霞;冯翠玲;王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尿路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尿培养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的患者168例,其中产ESBLs菌尿路感染患者63例为观察组,非产ESBLs菌尿路感染患者10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尿路感染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ESBLs菌株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产ESBLs组对头孢菌素等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第3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和留置尿管等是产ESBLs菌致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危险度值分别为15.121和8.847).结论 产ESBLs菌株耐药性严重,临床上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

    作者:张希燕;肖青;陶元勇;陈静;范秀芳;张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两时段药敏测定及分析

    目的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两时段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临床分离的69株SMA,用API和VITEK鉴定系统进行鉴定,以纸片琼脂扩散(K-B)法检测SMA 24 h和48 h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69株SMA 24 h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为:左氧氟沙星87.0%,复方新诺明84.1%,替卡西林/棒酸84.1%,头孢哌酮/舒巴坦78.3%,奈替米星56.5%,头孢他啶55.1%,阿米卡星43.5%,头孢吡肟29.0%,哌拉西林13.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1%,亚胺培南0.0%;48 h依次为:左氧氟沙星79.7%,替卡西林/棒酸78.3%,头孢哌酮/舒巴坦65.2%,奈替米星47.8%,头孢他啶40.6%,阿米卡星31.9%,头孢吡肟13.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3.0%,哌拉西林5.8%,复方新诺明5.8%、亚胺培南0.0%.结论 对SMA感染患者应重视48 h药敏测定,并选择左氧氟沙星或替卡西林/棒酸进行治疗.复方新诺明治疗SMA疗效不理想.

    作者:李艳萍;杨玉玲;李丰良;刘海云;杜廷义;曾光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