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变应性鼻炎与鼻中隔偏曲相关性分析

曾蓉;莫远江;黄伟;向明

关键词:鼻中隔偏曲, 变应性鼻炎, 相关性
摘要:目的 从临床的角度探讨鼻中隔偏曲与应变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问卷和前鼻镜检查,对3 856例体检后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702例患者,同时在体检人员中随机选择702例非鼻中隔偏曲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鼻中隔偏曲合并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有309例,占44.0%(309/702),季节性鼻炎35例,占5.0%(35/702);对照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77例,占11%(77/702),季节性变应性鼻炎28例,占4.0%(28/702).两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发生的差异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鼻中隔偏曲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发生有相关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34株O139群霍乱弧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O139群霍乱弧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按K-B法对2次疫情中分离的O139群霍乱弧菌分别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34株O139群霍乱弧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抗菌药物敏感,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高度耐药.结论 在传染病疫情控制中应及时开展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监测工作,为临床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用药,对疫情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郎中凯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临床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探讨

    随着电子技术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仪器的性能越来越先进,功能也越来越完备,在医院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更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医院医疗设备的水平代表了医院的医疗水平.仪器的使用与管理关系到医疗的质量.现今临床实验室管理者却更多地强调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试剂管理、生物安全管理等,笔者认为,更不能忽视仪器管理.作为一名前线的检验工作者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所使用的仪器发生故障时,小则延迟发报告时间,大则部分工作出现瘫痪状态;有些项目结果和临床情况严重不符,终的结果是影响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判断,严重的话更会引起医疗事故.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医学仪器的作用,使之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每个医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陈国新;周善明;冼洁霞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198例酵母样真菌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院内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用念珠菌显色平板进行初步鉴定,再使用ID32C和ATB FUNGUS3分别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在全自动鉴定与药敏测试仪(ATB Expression)上读板.结果 送检1 045例标本,检出酵母样真菌198株,院内感染真菌分离率为18.9%(198/1045).其中白色念珠菌140株,热带念珠菌25株,清酒念珠菌13株,光滑念珠菌8株,克柔念珠菌4株,其他念珠菌8株,分别占检出真菌的70.7%、12.6%、6.6%、4.0%、2.0%、4.0%.结论 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热带念珠菌和清酒念珠菌其次,3种念珠菌占总分离真菌的89.9% (178/198).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以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低,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较高.

    作者:夏厚才;张辉亮;马瑞红;严小勖;黄树华;黄苑宜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广西多民族街头无偿献血者HBsAg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02~2007年柳州市149 035例无偿献血者血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感染状况和民族分布,以确保输血安全和保护受血者利益.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2002~2007年33个民族149 035例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测定,结果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结果 检测无偿献血者149 035例,不合格1 762例,HBsAg阳性率为1.18%,首次献血者血清样本HBsAg阳性率为2.46%,重复献血者血清样本HBsAg阳性率为0.3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民族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阳性率有所不同.结论 严格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BsAg检测,对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输血后感染起到重要作用;33个民族无偿献血者HBsAg感染率有差异,感染率可认为是本地区33个民族健康人群中无症状感染流行病学的一种评估.

    作者:谭庆芬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抗-E致配血不合1例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随着输血技术的发展,血库工作人员水平及血型鉴定试剂灵敏度的提高,由A、B、O血型鉴定错误引起的速发性溶血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而患者由于输血或妊娠免疫而产生的免疫抗体引起的迟发性溶血反应时有发生.因此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在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笔者就1例县级人民医院血库交叉配血不合送本站检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楚强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201例肝病患者血清肝脏酶谱测定的应用评价

    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血清肝脏酶谱酶活性的改变情况.方法 测定201例肝病患者血清肝脏酶谱酶活性,并与98例非肝病患者肝脏酶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例肝病患者血清肝脏酶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4项酶活性均高于非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各种酶显著增高,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为显著,高者达2 915 U/L,与非肝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肝炎各种酶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以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增高较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项无明显差异;肝癌患者ALP、GGT增高极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升高不明显;酒精性肝炎时,以GGT升高较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AS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无显著性差异.其他肝病组各酶系升高程度不一,AST、GGT、ALP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ST仅轻度升高.结论 肝病患者定期进行肝脏酶谱的检测和结果分析对肝病的诊疗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世亮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护理病历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分析

    目的 分析护理病历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探讨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8年1~12月的567例护理病历进行分析,查找护理病历中存在的缺陷并分类统计.结果 抽查护理病历合格率约93.47%;主要存在10类缺陷,缺陷发生率约21.69%.结论 针对护理病历中的缺陷进行分析,采取相应对策极大地促进护理病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李小贤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探讨

    实验室安全不仅涉及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而且影响到实验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以及实验室周边环境的安全,严重者可造成社会恐慌.特别是在新加坡、台湾、北京相继发生实验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泄露,造成人员感染事件后,实验室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为此,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非常重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专业分类很多,功能和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安全的具体要求也不相同.实验室安全在确保硬件建设和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组织、完善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加强人员培训、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

    作者:尉向海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旋入式自锁髓内针治疗肱骨干骨折32例分析

    目的 评价采用旋入式自锁髓内针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肱骨干骨折采用肩峰后外切口穿针固定并随访6~18个月.结果 32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4~6个月.结论 旋入式自锁髓内针治疗肱骨干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小,完全避免对桡神经的干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云华;王伟;谢文军;陈波;王如彪;张宏斌;谭于健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基层血站机采血小板用量分析及招募对策

    随着输血学的不断发展,机采血小板以其浓度大、纯度高、临床效果好、输血反应少等优势,越来越被临床治疗所重视,目前临床治疗的需求量也在日益上升.

    作者:钟传村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16241例住院患者HBsAg、抗-HCV及抗-HIV检测分析

    目的 为了预防医院感染,减少医患纠纷,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方法 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各临床科室部分住院患者进行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下称丙肝)病毒抗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结果 不同科室患者乙肝和丙肝感染率不同,4.60%和1.23%的患者在住院前就已分别感染了乙肝和丙肝.结论 临床医生应按病种按科室收治患者,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消毒隔离和预防交叉感染.

    作者:董志辉;张东生;袁粉梅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26例上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描述并分析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上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合并膀胱癌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6例上尿路上皮癌患者,统计分析参数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原发肿瘤部位(肾盂或肾盏)、肿瘤分级和分期、是否伴发膀胱癌、有无泌尿道外器官转移等.结果 男性患者占57%,无痛性肉眼血尿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大多是非浸润性(54%)和低级别(62%)肿瘤,其中1例在上尿路上皮癌发生前1个月伴有膀胱癌,2例在确诊时伴有膀胱癌,4例在手术后8~36个月发生膀胱癌(平均术后16个月),1例肾盂癌发生双肺转移.结论 上尿路上皮癌容易合并膀胱癌,所有患者在外科根治手术后需要一个严格的临床随访期,浸润性高级别的肿瘤可以发生远处转移.

    作者:李祖茂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163例尿路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回顾本院尿路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总结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本院门诊、住院患者送检的尿路感染阳性标本,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163例尿培养阳性标本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1.47%,其次为肠球菌属(28.83%)和克雷伯菌属(9.80%).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敏感率较高,万古霉素对肠球菌属100%敏感.结论 尿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为主,病原菌种类较多,耐药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剑荣;张勇;陈玲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意义

    目的 探讨交联纤维蛋白二聚体(D-D)含量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发生和发展的关系,为临床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在本院呼吸科住院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COPD缓解期患者42例及健康体检者45例,抽空腹静脉血检测其血浆中D-D含量,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D含量在COPD急性加重期分别与对照组及COPD缓解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中D-D含量高,处于血栓前状态,D-D定量检测对临床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马兴璇;刘春明;张冰松;黄海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工作方式探讨及实践

    对检验医学专业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工作方式进行探讨及实践,通过填写调查表、E-mail联系、电话、个别谈话等形式,收集同学们对专业课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短期实习、课外科研活动、报考研究生、毕业分配或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分类归纳总结,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给予解决或改进.

    作者:芮勇宇;王前;裘宇容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6~71岁,平均42.3岁.根据Neer分型,Neer3部分骨折18例,其中5例伴前脱位,10例伴有原发性骨质疏松;Neer4部分骨折7例,其中4例伴肱骨头前脱位,3例伴后脱位.手术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将锁定钢板置于结节间沟后缘1 cm,近端距肱骨大结节顶点下5 mm的位置.复位后骨折断端如有骨质缺损,进行自体或异体骨植入,骨折远近端分别用锁定及非锁定螺钉固定.术后第3 天肩关节适量被动活动,1周后开始主动活动,2周后加强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25例手术患者均获得6~13个月的随访,平均11.5个月,骨折12个月内全部愈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8例,可3例,全组优良率88%.结论 锁定钢板的螺钉锁定于接骨板上,明显提高对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及伴有骨质疏松患者固定的稳定性,可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应注意对锁定接骨板的合理操作,尽量避免锁定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作者:刘云华;王如彪;谢文军;王伟;陈波;张宏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14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室收治的41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的发生与脑伤程度重、伤后发生呕吐误吸、合并多发伤及患者年龄大有关.所有患者中恢复良好14例,中残7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5例.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气管切开并合理使用呼吸机,及时处理颅脑损伤及合并伤,加强输液管理,早期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是成功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ARDS患者的关键.

    作者:韩波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

    目的 探讨静脉血样本在室温下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有无影响.方法 50例体检健康者静脉血经乙二胺四乙酸三钾抗凝,置室温(18~25 ℃)分别于即刻、30 min、2 h、 6 h采用Sysmex K-21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结果 2 h内测定血常规各项参数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放置6 h后,中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与即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测定应在2 h内完成.

    作者:何萌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2956例临床标本乙型肝炎5项检测结果分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主动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常见的项目就是检查乙型肝炎(下称乙肝)5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本院乙肝5项检测结果的模式,本文对本院2 956例门诊和住院就诊者的乙肝5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旭华;乔国强 刊期: 2009年第14期

  • 30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的影响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7年301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肝功能正常组:胎膜早破17.7%,早产3.34%,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3.82%,产后出血1.91%,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6.22%,新生儿低体质量2.39%,新生儿窒息4.78%;肝功能异常组:胎膜早破27.17%,早产20.65%,妊高征23.91%,产后出血17.39%,ICP13.04%,新生儿低体质量15.22%,新生儿窒息16.30%.结论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容易引起胎膜早破、早产、妊高征、产后出血、 ICP、新生儿低体质量、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如肝功能异常影响则更为显著.

    作者:王昊珏 刊期: 2009年第14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